五种你不知道的埃博拉病毒,其中一种离中国人最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埃博拉发病 五种你不知道的埃博拉病毒,其中一种离中国人最近

五种你不知道的埃博拉病毒,其中一种离中国人最近

2023-11-06 00: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8月7日,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官员阿里·艾哈迈德·叶海亚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王腾 摄

为了纪念这次流行事件,医疗专家以流经杨布库镇的一条小河——埃博拉河的名字,将这种传染病命名为埃博拉出血热。

自1976年埃博拉被发现以来,这种急性传染病已在非洲地区大规模流行了多次,给疫区各国人民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巨大威胁,也给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空前浩劫。

其中,仅2014年开始的一次埃博拉疫情,就波及了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和马里等多个西非国家,甚至美国和西班牙等域外国家也出现了埃博拉病例。这次流行不仅发生在丛林乡村,也蔓延到了城市,仅在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三个国家就有超过两万人感染埃博拉,致死一万多人。

2

五种埃博拉现状

从目前的流行病学资料来看,埃博拉疫情依然局限在非洲中南部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地区,呈现为地方性流行状态。主要疫区国家已经从最初的扎伊尔和苏丹,逐渐扩展到了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利比亚、加蓬、尼日利亚、肯尼亚、科特迪瓦、喀麦隆、津巴布韦、乌干达、埃塞俄比亚以及南非等非洲国家。

而在非洲以外的美国、英国、瑞士和西班牙等地区也偶有输入性埃博拉病例的报道,但患者均为来自疫区的旅行者或者参与处理疫情的医护人员及调查研究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埃博拉病毒也是一个小家族,有多个不同的成员,其中有些种类的埃博拉病毒,距离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

一般认为,埃博拉病毒主要包括扎伊尔埃博拉病毒、苏丹埃博拉病毒、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雷斯顿埃博拉病毒,以及新近发现的变异新型埃博拉病毒等五种类型。

其中,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是迄今为止造成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最主要的病原体,对人类的威胁也最大,其导致的感染病死率为70%~90%,在1977年甚至高达100%。1976年,人们在杨布库最早遇到的埃博拉病毒就是扎伊尔埃博拉病毒。

苏丹埃博拉病毒主要流行于刚果南部,也是造成埃博拉出血热的重要病原体,其引起的疾病症状与扎伊尔埃博拉病毒类似,但病死率较低,为50%左右。

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又被称为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是人们在1994年11月1日从科特迪瓦塔伊国家森林公园两只死亡黑猩猩的尸体中分离得到的。这两只黑猩猩死时都有严重的肺部出血。此后,人们还发现了更多因感染埃博拉病毒而死亡的黑猩猩。

这是2014年8月18日在塞拉利昂凯内马区政府医院埃博拉疫情防治中心外拍摄的一名身背消毒设备的医护人员。 新华社记者孟晨光摄

据调查,此次黑猩猩的埃博拉疫情主要与它们捕捉并且食用了一只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疣猴有关,而疣猴也是非洲居民用于制备“丛林肉”的食材之一。在检验和研究死亡黑猩猩尸体时,有一位女科学家出现了类似登革热的症状,并很快被送往瑞士治疗。幸运的是,她在感染病毒的六周以后康复出院了。

雷斯顿埃博拉病毒是唯一一种起源于亚洲的埃博拉病毒。1989年11月,人们首次从一群由菲律宾出口至美国弗吉尼亚州雷斯顿市的食蟹猴身上发现了这种埃博拉病毒。该病毒对猴子有很高的致病性,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但却是唯一一种对人类并没有致病性的埃博拉病毒。

通过对雷斯顿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溯源性研究,人们发现,在菲律宾,猪身上具有这种病毒的感染,并有相关的猪感染病例发病的现象,但人类很少感染该病毒,即使感染了该病毒,也不会出现任何症状。

2011年,在中国上海农场中死亡的猪体内也曾经检测到雷斯顿埃博拉病毒的感染。因此,雷斯顿埃博拉病毒是离中国大众最近的一种埃博拉病毒,但其对人类无致病力,因此不必担心被其感染。

当然,如同其他病原体一样,埃博拉病毒也可能出现变异。例如,一位来自美国国家传染病和过敏病研究所的科学家就认为,目前的埃博拉病毒有可能已经发生了某些变异,从而比以前更容易引起人类感染并在人群中进行传播。

总之,埃博拉病毒离我们并不遥远,有些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该关注埃博拉疫情,但也不必为此过度紧张。

3

困境与希望

自从埃博拉病毒被发现以来,多次反复在非洲中南部的疫区国家流行。眼下的焦点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一时难以彻底扑灭埃博拉疫情,从根本上解决埃博拉病毒感染的问题?

原因非常复杂。

2019年5月开播的美剧《血疫》讲述了有关埃博拉病毒的故事,图为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埃博拉病毒与马尔堡病毒一样,都属于动物源性的病毒,可长期留存于野生动物宿主体内,短期内无法被人类彻底消灭。调查发现,在猴子及黑猩猩等野生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野猪和蝙蝠等其他野生动物体内,均可出现埃博拉病毒感染情况。

而人工感染研究发现,埃博拉病毒还可以感染小鼠、仓鼠和豚鼠等啮齿类动物,制成动物感染模型。因此,彻底清除埃博拉病毒在野生动物中的持续性感染和传播流行,是避免埃博拉疫情出现反复流行的关键。

同时,减少与感染埃博拉病毒的野生动物接触,也是减少埃博拉疫情出现的重要措施。在埃博拉流行的疫区,野生动物数量众多,当地人经常捕杀各种野生动物,并制成“丛林肉”等传统食品,这大大增加了埃博拉病毒从野生动物进入人体的机会,继而引发爆发性流行。

目前的研究发现,埃博拉病毒基本不会通过空气传播,主要通过患者的呕吐物及各种体液传播。因此,做好医务人员的保护措施和环境消毒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疫区国家经济发展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安全的食物和饮用水。各种消毒物资奇缺,加上当地人的一些宗教习俗,导致人们接触患者体液污染的机会大增,这也是造成埃博拉疫情反复发生和不断蔓延的重要原因。

不仅如此,埃博拉疫区的一些国家国内政局不稳,且国与国之间还存在各种分歧和争端,公共卫生政策的制订和执行也存在问题或漏洞,从而为埃博拉疫情的控制制造了更多障碍。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有望控制埃博拉病毒的蔓延。

首先,各国科学家和医务人员对埃博拉疫情都十分关注,纷纷投入疫区的医疗救助和科学研究中,并获得了很大成效,不仅多次扑灭或终止了埃博拉疫情,阻止其蔓延到域外国家,还救助了大量的埃博拉患者,逐步降低了埃博拉的病死率。

同时,在付出了多名科研人员牺牲的重大代价之后,人们终于获得了埃博拉病毒的确切序列,并研制出了埃博拉疫苗。其中,默克公司生产的埃博拉疫苗在本次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疫情中,已经进行了超过17万次的免疫接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强生公司和中国康欣诺公司生产的埃博拉疫苗也通过了临床试验,具有投入疫区进行预防接种的条件。

虽然对于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和控制,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战胜埃博拉疫情,使人类的健康与生命远离这种致命性传染病的威胁。 (作者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

来源:2019年8月07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6期

监 制:胡艳芬 责任编辑:林睎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