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战”精神永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地雷战书 “地雷战”精神永存

“地雷战”精神永存

2024-07-12 00: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烟台日报社记者 庞 磊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付 凯 文/图  烟台海阳,曾是地雷战的主战场。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民兵创造的最有影响力的战术之一,地雷战在这里发扬光大,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62年,一部以“海阳地雷战”为背景、以民兵英雄群体为原型的军事教学片《地雷战》上演,使海阳人民的抗日英雄事迹闻名全国。日寇铁蹄入侵 军民奋起反击  步入海阳市地雷战党性教育中心的大门,顶部中轴线直径5.49米的巨型党徽、800平方米背景浮雕与中心高达6米由军民妇幼组成的大型主雕,令人震撼。  “海阳的铁西瓜,威名传天下,直把那日军,打发回‘老家’!”这段流传了数十年的歌谣,仿佛把人们的思绪又拉回到了烽火硝烟的抗战年代。  “胶东的地雷战最早起源于平度大泽山抗日根据地,当年海阳地雷战是学习大泽山区民兵的经验后广泛开展起来的。”据讲解员介绍,1938年4月,日军开始轰炸海阳,1940年春天,当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之际,日军调转矛头,利用正面兵力对敌后抗日区执行烧杀抢“三光”扫荡政策。同年2月7日,日军地面部队的铁蹄由青岛侵入海阳行村,10日进占海阳县城,在沿海村庄凤城、鲁古埠、大山所、行村设立四个据点,对海阳进行数次扫荡,烧杀抢掠,气焰嚣张,无恶不作。  在艰苦的条件下,海阳民兵在各村建立地雷加工厂,自己碾炸药,制造石雷,地雷品种由拉雷、踏雷、绊雷发展到夹子雷、梅花雷、头发丝雷、真假子母雷、丁字雷、水雷、标语雷、飞行雷等30多种。埋雷方法也由预埋待炸发展到飞行爆炸,由单一布雷发展到大摆地雷阵,使海阳大地处处布满陷敌于灭顶之灾的地雷阵。海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战,先后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800多人,缴获武器600余件,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海阳民兵不仅在海阳境内大显身手,而且还奉上级武委会之命,多次组织远征爆炸队,到周边县配合当地部队作战,为当地民兵和部队培训了若干爆炸能手,有力地支援了相关地区的抗战,从而推动了整个山东地区的抗战,为山东地区的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海阳,先后涌现出赵瞳、文山后、小滩3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造就了于化虎、赵守福、孙玉敏3名全国民兵英雄以及11名“民兵爆炸大王”。1943年,山东军区政治部授予海阳县“民兵工作模范县”称号。1945年6月,胶东武委会授予海阳“战斗模范县”称号。1995年8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海阳召开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大会,并在海阳赵疃村立碑以示纪念,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题“地雷战精神永存”的碑文。民兵大显身手 敌人谈雷色变  地雷战的兴起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不仅军队要参与,民兵也是全民族抗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当时民兵武器装备极差,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枪支,容易制造的地雷自然就成了民兵打击日军的主要武器。而且,地雷本身也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在这种条件下,地雷的研制和大规模应用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1943年春天,海阳县武委会在小纪区南埠村召开各区武委会主任会议。县武委会主任栾进阶介绍了平度大泽山区民兵摆地雷阵杀伤敌人的经验,并发给各区数颗铁制地雷。自此,海阳民兵开始研究如何用地雷打击敌人。5月,瑞宇村首颗地雷炸响,当场炸死炸伤5名日伪军,就此拉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  首战告捷,地雷大显威力。随后,行村区赵瞳民兵队长赵同伦率赵守福、赵乾江,在村西南山枣埠顶附近埋设两颗绊雷,炸死炸伤敌人6名;文山后民兵指导员李树梓和分队长于化虎,带领爆炸组在野虎岭埋设地雷两颗,炸死炸伤敌人3名;大山区叶家村民兵基干队队长叶洪福,在谢家村头埋雷一颗,炸死炸伤敌人5名……  初期地雷战的成功实践,大大鼓舞了全县民兵的抗日斗志,埋雷技术和地雷战术也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1944年夏天,敌人从青岛调来300多名日军,妄图配合行村据点里的敌人向我反扑。于化虎化装成敌兵,携带4颗共50多公斤的地雷,趁黑天尾随在敌人队伍后边混进据点,隐蔽起来。待到敌人都睡下了,他熟练而飞快地把4颗地雷埋在操场上,然后翻过围墙,跃过壕沟,剪开铁丝网,返回村庄。第二天早晨,据点里吹号集合,不大一会儿4颗地雷接连爆炸,共炸死敌军33人,重伤4人,轻伤多人。  连战连捷,地雷战在海阳由点到面、遍地开花。起初,地雷战仅在靠近敌人据点的小纪、行村、大山等区开展,后来渐及全县,榆山、龙山、磊石、昌水、高家、徐家店等区一些村庄的民兵,把地雷战成功地运用到反“扫荡”中去,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在展馆内,我们能看到这样一组数据: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海阳有23800名青年踊跃参军,英勇杀敌;8000名青壮年参加子弟兵团,随军驰骋;15.4万名民工长途跋涉,支援前线。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6593名海阳儿女为国捐躯。用活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在距离海阳市区12公里的地雷战景区,生动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海阳人民自制地雷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这里先后被评为“烟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基地”“山东省旅游摄影创作基地”。  地雷战景区是在《地雷战》电影的摄制场景原址上建造而成,走进景区内,电影中出现的镇妖石、瞭望石、拉弦石等场景,现在仍旧能够看到。在地雷战展览馆以及蜡像馆内,存有大量的实物以及图片,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海阳民兵积极参加抗日的壮观场面。整个景区层峦叠嶂,沟壑纵横,飞瀑流泉,里面的建筑也都采用了中国四五十年代山东民居的特色,朴实自然。  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景区内除了地雷战展品外,还进行地雷战实景演出,演出配备专业的武打特技演员,采用幽默、诙谐的表现形式,将地雷乡人民的聪明机智、变幻多端的地雷战术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运用专业爆破技术设置现场爆炸,打造出昔日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的场面。  今年以来,海阳市围绕强化革命文物保护,以“在保护中感悟历史、砥砺初心,在传承中重温党史、凝聚力量”为指导,通过强化组织保障和修缮保护,聚焦转化发展,强化宣传教育,深入挖掘整合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推进革命文物的连片保护、整体展示、示范引领,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打造胶东红色文化新高地。  海阳地雷战是海阳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成功实践,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敌、团结抗战的光辉典范。在地雷战中凝结形成的地雷战精神,充分展现了海阳人民敢于担当、舍身报国的家国情怀,敢于斗争、不畏强敌的英雄豪情,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的聪明智慧,敢于胜利、乐观自信的坚定信念。它已经成为植根于海阳人民血脉之中的红色基因,成为伟大的抗战精神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