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水文地质测绘(填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地质图例大小规范要求有哪些 【资料】水文地质测绘(填图)

【资料】水文地质测绘(填图)

2024-06-06 11: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有:基岩地质调查、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地表水体的调查、地下水露头的调查、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状况的调查。

(一)基岩地质调查

地下水的形成、类型、埋藏条件、含水层富水性等都严格受到当地地质条件的制约,因此基岩地质调查时水文地质测绘中最基本的内容。但水文地质测绘中对地质研究与地质测绘中对地质的研究是不同的:水文地质中对地质的研究目的在于阐明控制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的地质条件,也就是要从水文地质观点出发来研究地质现象。因此,在水文地质测绘中进行地质填图时,不仅要遵照一般的地层划分原则,还必须考虑决定含水条件的岩性特征,允许不同时代地层合并或将同一时代的地层分开。

1.岩性调查

决定地下水的含水类型、影响地下水的水质(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和水量(岩石孔隙、裂隙、岩溶)。因此,在水文地质测绘要求观察研究岩石对地下水的形成、赋存条件、水量、水质等诸多影响因素,具体如下。

①松散地层。要着重观察土的粒径大小、排列方式、颗粒级配、组成矿物及化学成分、包含物等;

②非可溶性坚硬岩石。岩石的裂隙发育情况影响地下水赋存,因此要重点调查和研究裂隙的成因、分布、张开程度和充填情况等。

③可溶性坚硬岩石。要重点调查、研究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溶隙的发育程度及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

问题2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

2.地层调查

地层是构成地质图的最基本要素,也是识别地质构造的基础。在水文地质测绘中,研究地层的方法如下。

①如测区已有地质图,在进行水文地质测绘时,首先要到现场校核和充实标准剖面,再根据其岩性和含水层进行补充分层(即把地层归纳为含水岩组合隔水岩组);

②如测区还没有地质图,就需要进行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在进行测绘时,首先测制出调查区的标准剖面;

③在测制或校核好标准剖面的基础上,确定出水文地质测绘是所采用的地层填图单位,即要确定必须填绘的地层界限。

④野外测绘时,应实地测绘所确定地层的界限,并对其做描述;

⑤根据测区内地层的分布及其岩性,判断区内地下水的形成、赋存等水文地质条件。

3.地质构造调查

地质构造不仅对地层的分布产生影响,还对地下水的赋存、运移等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基岩地区,构造裂隙和断层带是最主要的贮水空间,一些断层还能起到阻隔或富集、引导地下水的作用。在水文地质测绘中,对地质构造的调查和研究重点如下。

1)褶皱构造

①应查明其形态、规模及其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展布特征与地形之间的关系,尤其注意两翼的对称性和倾角大小变化及其变化特点;

②查明主要含水层在褶皱构造中的部位和在轴部中的埋藏深度;

③研究张应力集中部位裂隙的发育程度;

④研究褶皱构造和断裂、岩脉、岩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地下水运动和富集的影响。

问题3褶皱证据、断层性质要素、分类?

2)断裂构造

①对裂隙的调查。裂隙是基岩地下水的主要贮水空间运移通道,在水文地质测绘中应详细测量各种地层岩性的裂隙长度、宽度、产状、密度和充填情况。

②对断层的调查

a.要仔细观察断层本身(断层面、构造岩)及影响带的特征和两盘错动的方向,并据此判断断层的性质(正、逆、平移断层),分析断裂的力学性质;

b.调查各种断层的分布范围、空间展布及彼此之间的接触关系,以确定有利于地下水贮存的构造部位;

c.规模较大的断裂,要详细地调查其成因、规模、产状、张开程度,构造岩的岩性结构、厚度,断裂的填充情况及断裂后期的活动特征;

d.查明断层各个部位的含水性以及断层带两侧地下水的水力联系程度;

e.调查、研究各种构造及其组合形式对地下水的赋存、补给、运移和富集的影响。

知识链接断层水文地质分类

问题4断层证据、断层性质要素、分类?断层水文地质分类?

(二)地貌调查

地貌与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地形的起伏控制着补给、径流和排泄。地貌调查在水文地质测绘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调查区的地貌条件认识不清,对该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也必定会出现问题。

在基岩地区,地貌单元可反映出当地可能存在的含水层的类型、埋深和补、径、排条件。如在侵蚀构造山区,地形陡,切割深,第四系盖层薄,入渗条件差,降水易流失,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且多被沟谷排泄,孔隙水不发育,地下水贮存条件不好。在基岩中,除局部分布有大面积层状含水层外,多有脉(带)状地下水存在,储存量一般不大,埋藏较深。在剥蚀堆积的丘陵区,第四系盖层虽不太厚,但风化壳较厚,故风化裂隙水较发育,在构造盆地或单面山地貌区,常有丰富的承压(或自流)水分布。

地貌调查一般与地质调查同时进行的,故在布置观测路线时要考虑穿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并将观测点布置在地貌控制点及地貌变化界限上。

在野外进行地貌调查时,主要任务是对各种地貌单元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描述和测量,查明其成因类型和地貌单元形成的地质年代及发育演变历史,分析其余地层岩性、构造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地貌与地下水形成与分布的内在联系。

在野外进行地貌调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地貌观测路线大多是地质观测线,观测点应布置在地貌变化显著的地点,如阶地最发育的地段,冲沟、冲积扇、山前三角面以及岩溶发育点等;

②划分地貌成因类型时,必须考虑新构造运动这个重要因素。新构造运动是控制地形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国家,从新近纪末期至今的新构造运动对于我国各地地貌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新构造运动强度判别,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对地形(河流曲切割深度、古代剥蚀面隆起所达到的高度、水文网分布情况、阶地的变形、沉积厚度等)分析。如果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会形成切割强烈的高山;而新构造运动下降,常形成宽谷、沉积平原等。洪积扇发生前移或后退现象也是新构造运动作用的标志。地质构造的影响有时也可以反映在地形的特征上,例如单斜构造在地形上常表现为单面山、断层构造常表现为断层陡坎。

③注意岩性对地形形成的影响。岩石性质对地形形成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应为不同岩性的岩石常能形成不同成因及形态的地形,很多峡谷与开阔盆地的形成常常与岩性的软硬有关的;

④应编制地貌剖面图。地貌剖面法是沿着一定方向(尽可能直线)来详细地研究当地地形的成因与变化的一种方法。剖面线应布置在可以很好地判定最重要地形要素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并获得关于整个地形成因和发展史资料的地方。编制地貌剖面图是地貌观测工作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调查方法,它很明显地、准确地和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地貌结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厚度及成因类型。

案例分析:现以图1所示的地形、岩性和泉水出露的情况,尤其是地貌特征分析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图1 某河谷地形剖面和底层岩性分布图

1.白垩系;2.侏罗系;3.二叠系上统;4.上更新统;5.中更新统;6.全新统;

7.冲积层;8.洪积层;9. Ⅰ~Ⅴ为地貌单元

(1)如果不知道该剖面中的地貌与第四纪的成因类型,很可能认为①、②、③处有断层;也可能认为阶地Ⅲ、Ⅳ、Ⅴ的组成都是山前冲洪积物。当有了地貌和第四纪成因年代的概念,就能分析出该区的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

(2)从平行河流的阶梯状地形和向上堆积的河流冲积物便可认定这些平台是河流的阶地,其时代由低到高逐渐变老。据岩性和结构特征,则可确定阶地的类型:Ⅰ、Ⅱ为内叠阶地,冲积物厚度较大;Ⅲ、Ⅳ为基座阶地,冲积物厚度较薄。地貌单元Ⅴ从④往右地形坡度突然变大,平面上具扇形,由颗粒从平原到山区逐渐变粗为洪积物可知,地貌单元Ⅴ为近期的比阶地Ⅳ年轻的山前洪积扇,并覆盖在阶地Ⅳ之上。

(3)洪积扇的后缘与侏罗系碎屑岩组成台阶Ⅳ的接触处,有一沿山麓方向分布的平直的陡坎,说明两者为断层接触。

(4)水文地质条件:由于从山前到河床,第四纪含水层的厚度范围均有限,且被基座阶地分割成各自的水文地质单元,使阶地之间的地下水无直接水力联系,故地下水资源有限。从补给条件看,由于侏罗系和断层阻水,山区岩溶水不能直接补给河谷内的含水层。阶地Ⅲ、Ⅳ只能在其分布范围内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阶地Ⅰ、Ⅱ在天然条件下有降水入渗补给,在开采条件下可接受河流的反补给,故开采资源较丰富。

思考:分析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三)水文地质调查

地下水不是孤立存在的,地下水的埋藏、赋存、分布、补给、径流、排泄等,与地表水及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在水文地质调查过程中,必须详细观察和记录测区的地下水点,包括天然露头、人工露头与地表水体,并绘制地形和地质剖面图或示意图;对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如泉、沼泽和湿地)、地下水的人工露头(如井、钻孔、矿井、坎儿井以及揭露地下水的试坑和坑道等),均应进行统一编号,并以相应的符号准确地标在图上。

1.地表水调查

对于没有水文站的较小河流、湖泊等,应在野外测定地表水的水位、流量、水质、水温和含沙量,并通过走访水利工作者和当地群众了解地表水的动态变化。对于设有水文站的地方,调查地表水体则应搜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还应重点调查和研究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其与地下水的联系。

2.地下水露头的调查

地下水露头是地下水的直接标志,对于地下水露头点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是水文地质测绘的核心工作。在测绘中,要正确地把各种地下水露头点绘制在地形图上,并将各主要水点联系起来分析调查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还应选择典型部位,尽可能多地通过地下水露头点绘制水文地质剖面图。

地下水露头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地下水天然露头,包括泉、地下水溢出带、某些沼泽、湿地、岩溶区暗河出口及岩溶洞穴、落水洞等;另一类是地下水人工露头,如水井、钻孔、矿山井巷、地下开挖工程等。

在地下水露头调查中,最常见的是泉和井孔。

1)泉的调查研究

①根据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结合调查访问寻找泉点;

②查明泉水出露的地质条件(特别是出露的地层层位和构造部位)、补给的含水层,确定泉的成因类型和出露高程,判明地下水类型。通过对泉水出露条件和补给水源的分析,可帮助确定区内的含水层层位,根据泉的出露标高,可确定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③观察泉的流量、涌势及高度。测量泉流量的常用方法包括容量法、堰测法、流速仪法或浮标法。

a.容量法。当泉流量较小时(<1L/s),地形上有跌水陡坎时可采用容量法(流量=水体积/时间)

b. 堰测法,常用三角堰,当流量较大时(>10 L/s)是采用梯形堰、矩形堰。

测量方法是:在泉口下游一定距离(3~10m),将堰板垂直水流铅直平正埋好,不能漏水,并使上游水流平稳,下游形成跌水,测量堰口水层高度( h),查表(参见有关书籍)或用以下公式计算泉流量:

三角堰测流量公式:Q=Ch5/2

h(cm)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