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顶刊!深圳大学,近期科研成果最新进展一览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地球物理教授顶刊 都是顶刊!深圳大学,近期科研成果最新进展一览表!

都是顶刊!深圳大学,近期科研成果最新进展一览表!

2023-09-19 18: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来源:深圳大学

一、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周礼杰课题组

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发表论文

近日,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周礼杰老师团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How Yong Ng教授合作在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影响因子:10.753,Top期刊)上发表了题为"Core carbon fixation pathways associated with cake layer development in an anoxic-oxic biofilm-membrane bioreactor treating textile wastewater"的论文。周礼杰为此论文第一作者,How Yong Ng和周礼杰为通讯作者,深圳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扫描二维码查看公文通原文)

二、高等研究院李秀婷团队

在Current Opinion in Electrochemistry

和Nanoscale发表论文

近日,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李秀婷研究员课题组受邀在国际期刊Current Opinion in Electrochemistry(影响因子:7.6)上发表题为"Voltammetric determination of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quantum dots"的综述论文。

电子结构对半导体量子点的物理化学性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且高性能量子点器件的制造依赖于量子点电子结构的准确测量,而伏安法可以有效实现对量子点能级的测量。因此,论文首先回顾和讨论了伏安法检测能级的基本原理、主要实验方法和挑战等。另外,由于用来调控量子点电子结构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调整尺寸、表面修饰和改变量子点的成分等,进一步总结了最近几年基于伏安法去研究这三种效应的一些经典工作。最后,对于伏安法测量能级的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该团队基于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术两方面提出了见解。

(a) 用于确定能级的峰值电位和起始电位的示意图

(b)伏安法测量能级的两种量子点样品制备方法

(扫描二维码查看公文通原文)

除以上成就外,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李秀婷课题组在国际期刊Nanoscale(影响因子:8.3)上发表了题为"Tunable fluorescent amino-functionalized Ti3C2TX MXene quantum dots for ultrasensitive Fe3+ ion sensing"的研究论文。该工作设计和制备了富含氨基基团的Ti3C2TX量子点,研究表明其对于Fe3+有着超灵敏的检测能力以及优异的选择性,因此具有作为纳米探针的应用潜力。

富含氨基的Ti3C2TX量子点在Fe3+离子的检测中表现优异

(扫描二维码查看公文通原文)

三、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范平教授团队

研究员梁广兴

在Advanced Materials等学术期刊

发表系列成果

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范平教授团队在国际材料和物理应用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32.086)上发表了题为"Heterojunction Annealing Enabling Record Open-Circuit Voltage in Antimony Triselenide Solar Cells"的研究论文,通过对硒化锑薄膜太阳电池异质结进行快速热处理,获得目前已报道的最高开路电压值520 mV并获得基于溅射硒化法最高的光电转换效率8.64%。梁广兴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唐戎副研究员和陈烁副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硒化锑薄膜太阳电池异质结调控和性能优化

(扫描二维码查看公文通原文)

四、高等研究院熊海研究员团队

在Environrmental Science-Nano

发表论文

近日,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熊海研究员课题组在Environmental Science-Nano(影响因子: 9.473, Top期刊)上发表一篇“基于铕掺杂碳点(Eu-TCA/NCD)的多功能双发射荧光探针用于氯霉素、Hg2+和Fe3+的高选择性检测” 的研究性论文。已被推荐为封面文章。

一种基于铕掺杂碳点(Eu-TCA/CDs)的双发射荧光纳米探针,用于选择性检测实际生活样品介质中(河水,牛奶,蜂蜜等)的氯霉素-CAP、Hg2+和Fe3+的含量。

(扫描二维码查看公文通原文)

五、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孙灵娜教授团队

在Small Methods发表文章

近日,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孙灵娜教授团队在Small Methods(影响因子:14.188)上发表题为"Defective Fe3O4-x Few-Atom Clusters Anchored on Nitrogen-Doped Carbon as Efficient Oxygen Reduction Electrocatalysts for High-Performance Zinc–Air Batteries"的研究论文。该团队的褚盼盼硕士研究生和张颖朦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大学孙灵娜教授与加利福尼亚大学陈少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扫描二维码查看公文通原文)

六、经济学院助理教授杨楷

在UTD24期刊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发表论文

近期,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杨楷的学术论文"Getting Personal: A Deep Learning Artifact for Text-Based Measurement of Personality"被国际顶级期刊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录用并在线发表。该期刊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Dallas)选出的全球商学院最顶尖的24本学术期刊(简称UTD24)之一,也是FT50期刊,为国际信息系统领域顶级期刊,在国际管理学界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该论文由杨楷助理教授与香港城市大学刘耀强副教授以及圣母大学的Ahmed Abbasi教授合作完成,杨楷助理教授为第一作者,深圳大学经济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

(扫描二维码查看公文通原文)

七、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刘剑洪、张黔玲教授团队

在锂离子电池材料和电催化材料领域

取得一系列进展

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刘剑洪、张黔玲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Science China Chemistry、Journal of Material Chemistry A、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pplied Surface Science、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Material Chemistry Frontier上连续发表多篇重要研究论文。

题为"Deeply self-reconstructing CoFe(H3O)(PO4)2 to low-crystalline Fe0.5Co0.5OOH with Fe3+–O–Fe3+ motifs for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的论文由团队叶盛华博士和和硕士研究生雷雅琦、徐婷婷作为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大学刘剑洪教授和张黔玲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影响因子:24.3,Top期刊)上。

题为"Rational design of Ru species on N-doped graphene promoting water dissociation for boosting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的论文由团队硕士研究生陈志达作为第一作者,深圳大学叶盛华博士、刘剑洪教授和张黔玲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China Chemistry(国产顶级期刊,影响因子:10.15,Top期刊)上。

题为"Rapid ionic conductivity of ternary composite electrolytes for superior solid-state batteries with high-rate performance and long cycle life operated at room temperature"的研究论文,由该团队熊伟博士,硕士研究生黄涛和冯玉清为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大学刘剑洪教授和张黔玲教授为通讯作者。该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影响因子:14.5,Top期刊)上。

题为"Construction of cobalt oxyhydroxide nanosheets with rich oxygen vacancies as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 anodes"的研究论文,由该团队硕士研究生扶勇欢和博士后黎烈武为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大学刘剑洪教授和张黔玲教授和熊伟博士为通讯作者。该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影响因子:8.68)上。

题为"A blended gel polymer electrolyte for dendrite-fre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的研究论文,由该团队熊伟博士和博士研究生叶雪为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大学刘剑洪教授和张黔玲教授为通讯作者。该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Applied Surface Science(影响因子:7.4,Top期刊)上。

题为"Fluorine-free prepared two-dimensional molybdenum boride (MBene) as a promising an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with superior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的研究论文,该团队熊伟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冯兴宇为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大学刘剑洪教授和张黔玲教授为通讯作者。该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影响因子:16.7,Top期刊)上。

题为"A universal, facile and ultrafast monomer-tuned strategy to construct multi-dimensional hierarchical polymer structures and application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的研究论文,由该团队熊伟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李小艳为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大学刘剑洪教授、张黔玲教授和熊伟博士为通讯作者。该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影响因子16.7,Top期刊)上。

题为"A cerium-doped NASICON chemically coupled poly(vinylidene fluoride-hexafluoropropylene)-based polymer electrolyte for high-rate and high-voltage quasi-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的研究论文,由该团队黄涛硕士为第一作者,团队刘剑洪教授、张黔玲教授、欧阳晓平院士、熊伟博士和黄少孪为通讯作者。该论文发表于国际期刊顶级期刊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影响因子13.6,Top期刊)上。

题为"In situ formed lithium ionic conductor thin film on the surface of high-crystal-layered LiCoO2 as a high-voltage cathode material"的研究论文,由该团队博士后黎烈武和硕士研究生袁绮为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大学刘剑洪教授和张黔玲教授为通讯作者。该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影响因子:14.5,Top期刊)上。

题为"Improving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activity by constructing core-shell structure of Co/N-doped carbon polyhedron@NiCo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的研究论文,由该团队硕士研究生张昱和陈志达为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大学叶盛华博士、刘剑洪教授和张黔玲教授为通讯作者。该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影响因子:6.37,Top期刊)上。

(扫描二维码查看公文通原文)

八、纳米光子学研究中心袁小聪教授

担任主编的国产期刊

Advanced Photonics

近期获得首个影响因子13.582

深圳大学袁小聪教授担任主编的国产期刊Advanced Photonics(影响因子:13.582)一举拿下光学类顶级期刊的第5把交椅,实现了创刊的首个目标。

(扫描二维码查看公文通原文)

九、材料学院助理教授韩婷

在JACS、Adv. Mater.、Adv. Sci.等

期刊发表论文

近期,深圳大学材料学院AIE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韩婷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影响因子:16.383)、Adv. Mater.(影响因子:32.086)、Adv. Sci.(影响因子:17.521)、J. Mater. Chem. A(影响因子:14.511)、Adv. Healthc. Mater.(影响因子:11.092) 以及Macromolecules(Top期刊) 等中科院一区期刊上相继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在新型三键聚合反应的开发以及多功能聚集诱导发光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最新进展。

基于新型级联C‒H活化/环化聚合制备

可用于细胞内pH测定与癌细胞杀伤的新型稠杂环荧光功能聚合物

无金属催化的活化炔聚合在聚合物损伤自检测中的应用

基于新型炔烃多组分聚合制备杂链/杂环功能高分子

传统的荧光染料在聚集或固态下会出现发光减弱或完全不发光的现象,在荧光成像和可视化监测等领域存在光漂白、灵敏度低、对比度差等问题,制约了发光材料的发展和实际应用。与传统的荧光染料相比,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效应的荧光材料在稀溶液中不发光或发光微弱,但是在聚集状态下可以发出强烈的荧光。AIE材料具有用量灵活度大、光稳定性好、信噪比高、可以用于细胞的长效实时监控等诸多优势,在可视化监测、荧光成像、化学/生物传感和疾病光学诊疗等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新型AIE高分子(复合)材料在荧光成像、细菌杀伤及疾病光学诊疗领域的应用。

利用AIE分子负载的多功能微胶囊实现高分子材料的损伤-自修复全过程动态可视化

(扫描二维码查看公文通原文)

十、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刘翼振课题组

在Analytical Chemistry

发表论文

近些年发现的CRISPR/Cas12a分子检测技术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扩增表现出了良好的匹配性:RPA扩增极大地提高了CRISPR/Cas12a的检测灵敏度,CRISPR/Cas12a技术杜绝了RPA非特异性扩增导致的假阳性。但研究表明CRISPR/Cas12a反应在与RPA扩增竞争模板DNA及扩增子的同时还会快速消耗扩增引物,因此两个反应的简单混合常常导致灵敏度急剧下降和检测时间延长。先RPA扩增后CRISPR/Cas12a检测的常规分步式反应虽然可以避免这一问题,但扩增子的转移极易造成气溶胶的污染,限制了CRISPR分子诊断的应用拓展。

针对上述问题,深圳大学刘翼振分子诊断技术课题组在RPA-CRISPR/Cas分子诊断方向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光激活的RPA-CRISPR/Cas12a闭管分子检测新技术。该技术无需复杂的样品转移,仅通过光照即可精确控制CRISPR/Cas12a反应的开启,与RPA技术的恒温、快速等特点一致,40分钟内即可实现低至2.5拷贝每管的检测限。该研究为以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分子诊断技术POCT的实用性提升带来了新思路,相关技术可以拓展至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快速POCT分子诊断应用中。

(扫描二维码查看公文通原文)

十一、中国海外利益研究院施青老师

在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在线发表论文

近日,深圳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院施青老师(第一作者)和合作者在金融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影响因子:5.373)在线发表题为"Concentrated commonalities and systemic risk in China’s banking system: A contagion network approach"的学术论文。

正确认识和防范化解重大系统性风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2月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的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为了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必须结合我国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的特有关系,基于复杂网络视角宏观审慎评估系统重要性机构和脆弱性机构,并掌握银行风险传染网络特征。我国银行在资产端具有共持聚集性,对于某些特定实体行业产生高度共同风险暴露。当某些实体行业衰退导致特定资产价格下跌时,风险会通过银行资产共持网络传染,进而造成系统性风险。该研究利用二模网络方法,构建了资产价格风险传染模型和风险传染网络,设计了银行系统重要性和脆弱性识别指标,分析了风险传染网络结构。

(扫描二维码查看公文通原文)

十二、材料学院姚蕾助理教授团队

在InfoMat、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相继发表研究论文

近日,材料学院姚蕾助理教授团队在InfoMat(影响因子25.405)上以题为"Supramolecular-mediated ball-in-ball porous carbon nanospheres for ultrafast energy storage"在线发表研究论文。

针对纳米多级孔碳的孔道连通性缺乏有效调控手段以及定量评价标准等问题,采用一种新型超分子调控策略优化了零维多级孔碳纳米材料的孔径分布与孔道连通性,通过调控离子输运实现功率密度大于105 W kg-1且能量密度大于10 Wh kg-1的水系电解液高比能超快充储能。该工作首次将孔道连通性进行量化并从实验方面证实了该参数对容量的影响,提出了多级孔碳纳米材料孔结构的精准调控新策略,有望进一步推动下一代电容型电极材料的开发。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姚蕾助理教授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邓立波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同时,该团队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影响因子29.368)上以题为"Unprecedented Superhigh-Rate and Ultrastable Anode for High-Power Battery via Cationic Disordering"在线发表研究论文。

针对石墨、硅等商业锂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较低的嵌锂电位,其在快速充电条件下缓慢的界面动力学和较大的空间过电位不均匀导致电极表面生长锂枝晶,进而引发电池短路和热失控等问题,采用一种新型阳离子无序度调控策略,成功构建在大电流下进行充放电时具有快速插层赝电容反应以及优异结构稳定性的理想高比能快充铌酸钛陶瓷负极材料。基于铌酸钛纳米纤维负极材料规模化合成技术的开发,将材料的合成温度降低200°C、合成成本降低至原有的1/3。与商业快充型负极材料钛酸锂相比,首次获得接近105 W kg-1的功率密度,比传统钛酸锂材料提高8倍,有望进一步实现商业应用。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姚蕾助理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2018级硕士研究生刘明先、吴唯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扫描二维码查看公文通原文)

十三、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倪东教授团队

在Medical Image Analysis

发表文章

近日,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倪东教授团队在国际医学图像分析领域的顶级期刊Medical Image Analysis(影响因子:8.545)上发表了题为"Extracting keyframes of Breast Ultrasound Video using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研究成果。该工作由倪东教授团队完成。倪东教授为通讯作者,团队成员研究生英启龙和黄若冰助理教授为第一作者,深圳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在本研究中,针对乳腺超声视频的冗余性及复杂性,团队设计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自动提取视频关键帧的框架。通过对病灶在乳腺超声视频中出现的位置,大小以及属性的分析,设计新颖的奖励机制以及处理数据不均衡的损失函数,有效应对乳腺超声视频的复杂情况,动态输出包含丰富诊断信息的关键帧集。通过关键帧集的自动生成,有效辅助医生诊断,提高了医生对乳腺结节良恶性的分类精度。

(扫描二维码查看公文通原文)

十四、材料学院王东教授团队

在Matter和JACS

发表论文

近日,材料学院王东教授团队在Matter(影响因子:19.967)以及化学权威期刊J. Am. Chem. Soc.(影响因子:16.393)上发表论文,报道了新型光学诊疗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1.分子工程用于NIR-II/NIR-IIb区淋巴结成像和手术导航

通过分子工程策略,构建了目前具有最长吸收波长的聚集诱导发光(AIE)分子(NIR-920)。NIR-920纳米粒子具有明亮的荧光,可以实现多功能荧光成像,并在NIR-II/NIR-IIb区实现了高性能淋巴结成像。与FDA批准和临床应用的造影剂吲哚菁绿(ICG)相比,NIR-920纳米粒子具有更长的保留时间、更深的穿透深度、更高的信噪比和更强的光稳定性等优势(图1)。基于此,NIR-920 NPs可以快速准确地对前哨淋巴结进行手术导航。该研究为NIR-II/NIR-IIb区AIE分子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加速AIE分子在高性能诊断和手术导航中的临床转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深圳大学为本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王东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宋善良博士为第一作者。

2.近红外二区超分子金属有机笼用于多模态诊疗

通过配位键导向自组装策略首次构筑了具有近红外二区发光的超分子金属有机笼C-DTTP。通过将四齿配体DTTP与简单的90度铂化合物自组装可以高效地构筑该金属笼。由于配体中高的D-A强度以及扭曲的分子结构,该金属笼表现出明显的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且其最大发射波长位于1005 nm,是目前报道的发光波长最长的超分子金属笼。由于金属笼中重原子Pt的存在以及它固有的中空的结构特性,该金属笼相对于配体展现出更加优异的活性氧产生性质。此外,该金属笼同样具有优异的光热转换性质(包载金属笼的纳米粒子的光热转换效率达到39.3%)。基于上述特性,该金属笼能够用于近红外二区荧光/光热成像指导的肿瘤的光动力/光热治疗。细胞和动物水平实验均表明该金属笼相对于配体具有更加优异的肿瘤杀伤能力。

深圳大学为本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王东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秦毅博士和陈晓辉博士为第一作者。

(扫描二维码查看公文通原文)

十五、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张晗教授团队

荣获第八届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日,由深圳大学张晗教授课题组组织申报的“基于二维原子晶体的光调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荣获第八届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张晗教授长期致力于研制能够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性能的光电子芯片与元器件。几年来,实验室在新型激光锁模器件、二维材料的全光信号处理的器件和芯片、高性能光电子器件等领域,都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结果。尤其是新型激光锁模器件,张晗教授团队实现了从飞秒到皮秒的突破,研发出从可见光到近红外再到中红外一系列的激光器。

基于二维原子晶体的光调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张晗教授团队提出了电光作用下,石墨烯及类硫化钼等二维材料的能带结构和电光特性的精细调控的有效方法,开发了基于石墨烯的光调制原型器件,在国际上首次达到了40G大带宽,走在世界前列。此外,还揭示了黑磷的近红外消光特性、光热特性、非线性光学特性等。利用能带结构调控技术,制备出首台基于二维材料可饱和吸收体锁模器件的激光器。

石墨烯光调制器结构示意图及带宽

(扫描二维码查看公文通原文)

十六、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余振强课题组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

近日,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余振强副教授课题组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团队共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7.649,Top期刊)上发表题为"Photo-thermo-induced 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solid-state molecular motion"的研究论文。

紫外光产生光热,诱导三嗪衍生物有序排列产生室温磷光

该课题组提出并成功验证了光→热→磷光的RTP形成过程。该工作利用紫外光热及光热诱导分子有序重排等创新策略,有效实现了无损、非侵入式的清洁调控,为智能磷光材料的设计提供了一种简易可行的全新思路。

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刘兴旺和华东理工大学赵伟军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大学余振强副教授、吴玥副研究员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大学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

(扫描二维码查看公文通原文)

十七、医学部黄鹏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Angewandte Chemie发表封面论文

近日,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黄鹏特聘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Angewandte Chemie(影响因子:16.823,Top期刊)上发表了题为“Antineoplastic Enzyme as Drug Carrier with Activatable Catalytic Activity for Efficient Combined Therapy”的热点研究论文(Hot Paper),该论文被杂志社选为封面论文。该论文所有工作均在深圳大学完成,该团队张一帆助理教授和江珊珊博士研究生为共同第一作者,黄鹏教授为通讯作者,深圳大学为唯一单位和唯一通讯单位,该团队所在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属于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扫描二维码查看公文通原文)

十八、医学部陈玮琳特聘教授团队在Autophagy发表研究论文

2022年7月28日,深圳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陈玮琳教授团队在自噬领域国际知名期刊Autophagy(影响因子:13.391)在线发表了题为“USP22 suppresses the NLRP3 inflammasome by degrading NLRP3 via ATG5-dependent autophagy”。该研究成果揭示了去泛素化酶USP22在NLRP3炎症小体活化调控中的作用,为NLRP3炎症小体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副研究员狄乾乾和助理教授赵西宝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陈玮琳教授为论文独立通讯作者。深圳大学是该文的第一完成单位和唯一通讯单位。

USP22促进ATG5介导的NLRP3溶酶体

途径降解负向调控炎症小体活化

(扫描二维码查看公文通原文)

十九、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胡章立教授团队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

高水平研究论文

2022年8月16日,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胡章立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关武祥团队、深圳市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袁建辉团队等共同在国际顶级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影响因子:19.160)上发表题为“N4-acetylcytidine regulates the replicat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enterovirus 71” 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EV71基因组5'非翻译区中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存在ac4C修饰,且此修饰由宿主乙酰转移酶NAT10催化产生。抑制NAT10或突变ac4C位点均抑制EV71复制,说明ac4C在病毒感染中的重要功能。随后,研究证实ac4C通过增强IRES与PCBP2蛋白的结合增强病毒RNA翻译并提高RNA的稳定性,也可增加EV71 RNA与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的结合。此外,ac4C位点突变减弱EV71在小鼠中的致病性。该研究不仅揭示了ac4C调控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同时为RNA病毒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的药物靶标。

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博士后郝好杰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关武祥研究员、深圳大学胡章立教授和深圳市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袁建辉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深圳市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论文合作完成单位。

(扫描二维码查看论文原文)

二十、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周礼杰老师团队在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发表论文

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周礼杰老师团队在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影响因子:11.889,Top期刊)上发表了题为“Dissimilatory sulfate reduction in the cake layer of a full-scale anaerobic dynamic membrane bioreactor for hotel laundry wastewater treatment: Bacterial community and functional genes”的论文。周礼杰为此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深圳大学为第一单位。

(扫描二维码查看论文原文)

二十一、何传新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研究论文

近日,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何传新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7.694,Top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Subnanometric Ru clusters with upshifted D band center improve performance for alkalin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的研究论文。该团队胡琪副教授为第一作者,何传新教授为通讯作者,深圳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

电解水被广泛认为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制氢技术。通常情况下,电解水可以在碱性或者酸性介质中进行。虽然质子交换膜驱动的酸性电解水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但是质子交换膜昂贵的价格以及酸性下阳极氧析出反应缓慢的动力学,极大地限制了酸性电解水的广泛使用。如果将酸性电解质换成碱性,上述问题可以得到缓解。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在碱性介质中,阴极析氢反应(HER)的动力学明显受阻。即使采用商业铂碳催化剂,碱性环境中的HER动力学也比酸性环境中低2个数量级。因此,为了实现快速的碱性电解水,开发高效的HER电催化剂是十分有必要的。

(扫描二维码查看公文通原文)

二十二、深圳大学李清泉教授团队

及杨超博士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

近日,深圳大学李清泉教授团队及杨超博士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Human expansion into Asian highlands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its effec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两个关键科学问题:自21世纪以来,人类活动是否存在向亚洲高地(丘陵和山地区域)广泛扩张的现象,不同国家的空间异质性如何?人类活动向高地扩张的可见影响是什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杨超为论文第一作者,李清泉教授和邬国锋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深圳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和唯一通讯单位。合作单位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中心、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团队结合大量地球观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调查及揭示了2000-2020年人类活动向亚洲高地上的扩张及其可见影响。研究发现∼23%的人类活动扩张发生在亚洲高地,并且这些扩张区域中∼76%来源于生态土地(东南亚甚至达到95%)。人类活动向高地上的扩张加剧了栖息地的碎片化,并且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的高地开发带来更大的生态代价。另一方面,高地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亚洲的发展,研究估计,亚洲高地上的耕地净增长在防止总耕地净损失方面贡献了约54%;此外,2000-2020期间人造地表向高地的扩张区域为∼4000万人提供生活和工作空间。研究结果表明,亚洲各国存在广泛的人类活动向高地扩张的现象,高地开发具有双重效应,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亚洲高地由于其大规模的保护区和受威胁物种而成为生物多样性的热点,未来高地上的人类扩张导致的生态土地损失应引起政府和决策者的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