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漏水补漏解决方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地下车库漏水解决方案 地下室漏水补漏解决方案

地下室漏水补漏解决方案

2023-09-15 10: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地下室漏水补漏解决方案

无论是商场的地下停车场,还是小区的地下车库,都存在这漏水的隐患。地下车库作为我们业主的汽车停放场所,可以说爱车每天的栖息之地,哪天回家发现地下车库漏水怎么办?本公司针对地下车库的墙壁、顶板、底板发生的漏水问题,分别给出不同的治理方案,希望能对您提供帮助。

首先是对地下车库、地下室侧墙部位的漏水处理

1、渗水不明显的部位

对于无明显渗水的地下墙体裂缝,采用速凝型堵漏灵。在裂缝处切割出一个宽20-30毫米、深30毫米的“v”形凹槽。清洁后,将修补材料均匀地压入堵漏的凹槽中。

2、渗水严重的部位

地下二层、三层墙体裂缝、地下一层严重渗水部位和墙体后浇带渗水部位采用堵漏灌浆。灌浆材料:单组分聚氨酯。

灌浆施工步骤:

1)寻找裂缝:首先用清水清洗,当基底表面完全清洁且表面稍干时,仔细寻找裂缝。

2)沿裂缝钻孔,孔距约300毫米,埋好灌浆喷嘴。

3)埋设灌浆喷嘴时,使用工具紧固,使用前要确保胶头橡胶部分和孔壁干燥,否则紧固时容易打滑。

4)将水溶性聚氨酯灌浆液注入排水管孔内,将水密封。

灌浆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寻找裂缝之前,首先对裂缝进行分析,根据裂缝的宽度和长度取心,确定裂缝深度的发展规律。如果裂缝不穿透且深度较浅,可以进行表面处理。

2)寻找裂缝是一项繁琐而细致的工作。如果表面不容易干燥,你可以用喷灯干燥,用角磨机打磨周边。由于裂缝中含有水,所以可以立即找到。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保证了每个分区没有遗漏。

3)裂缝修补:灌浆液应从每根针开始(在结构标高上自下而上灌注)。当泥浆从微孔中冒出时,应立即停止,进入第二根针继续灌注,并按顺序向前推进。在灌注过程中,如果水泥浆已经填满了相邻的针位置,可以跳过而不注射;如果灌浆后发现裂缝两端继续延伸,或有裂缝与之交叉,则应在此位置钻孔,并重新进行灌浆。这样,整个裂缝的第一次灌浆将完成。

4)为了用水泥浆填充裂缝,应进行第二次灌浆。第二次灌浆应与第一次灌浆分开一段时间(约30分钟),并且必须在灌浆凝固前完成。如果灌浆在第二次灌浆后仍不能愈合,应在此位置重新钻孔灌浆。

5)裂缝灌满泥浆后,将高压注浆管拉下,其止水针可无压自动关闭。

6)灌浆完成后,拆除止水针,用防水砂浆抹平墙面。

展开全文

灌浆中应注意的问题:

1)当长时间(约5分钟后)灌注一根针,而灌浆仍未从裂缝中露出时,应停止灌注,并应在一段时间后进行灌注。如果没有完全填满,检查钻孔是否与埋地管道相交,板底部是否有孔洞等。灌浆应在查明原因后进行。

2)灌装时,应密切注意灌装机的工作压力表。如果超过额定压力(350公斤以上),应在执行前停止。如果压力仍然很高,应检查钻孔是否完全与裂纹相交。

3)聚氨酯是一种遇水膨胀材料,工作时应佩戴手套和护目镜等防护设备。表面清洁和设备维护。

4)水泥浆凝固后,应及时清理表面。

5)浇注机应连续使用不超过10小时。如果停止工作超过30分钟,应及时清洗。可以使用专用清洗剂或丙酮进行清洗。

3、地下车库顶板堵漏

1)对于屋面裂缝,应分别在屋面的顶面和底面进行堵漏。

2)顶面用用环氧树脂处理。方法是清洁基底表面并找出裂缝。在裂纹处切出一个宽20-30毫米、深30毫米的“V”形槽,清洗后用堵漏处理用环氧树脂。

3)单组分聚氨酯用于在屋顶底部灌浆堵漏。方法与侧墙灌浆相同。

4、地下车库底板堵漏

1)先沿四周,在地板上均布打孔至地板3处(约60公分深)

2)注射抗冻融固结料(该固结料与基础的泥土混合后形成高强度,抗冻融的整体,对抗浮力),

3) 在车库地板中线位置,画十字,然后沿十字线钻孔

4) 再次注射抗冻融固结料。

5) 3天后,待抗冻融固结料强度上来后,停泵,观察各区域出水情况。

6) 出水区域严重的地方,继续画十字,50公分等距注浆

7) 对出水不严重的区域,100公分等距注浆。

8) 处理完毕后,在隐蔽位置设置泄压管道。

5、安全文明措施

1)地下室堵漏分项工程应由专业防水队伍完成,操作和施工人员必须戴安全帽、皮手套、穿软鞋,必须准备好防毒和安全设备。

2)捕集材料应为有机可燃材料。施工现场严禁吸烟,消除火种,配备灭火器等消防设施。

3)每次在地下室下进行作业时,施工班组长必须亲自在现场指导,下班时清点班组成员。

4)施工队不得擅自拉电线节约用电,施工前,有项目部电工队将照明灯具连接、固定,保证照明亮度。

5)安全员每天进行多次检查,确保地下室施工人员的安全。

文章来源:防水补漏http://www.klfsdl.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