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在花园里绘本 伴读

伴读

2024-06-18 19: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Irises 1889.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Los Angeles.)

Out in the garden, there’s a leafy bed,

在花园里,有一个郁郁葱葱的花台,

where more flowers bloom——

white, purple, and red.

那里更多的花儿在开放——

白色的,紫色的,红色的。

(Olive Grove 1889. 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And sleepy old trees

昏沉的老树

wave arms green with leaves.

挥舞长着绿叶的手臂。

(Women Picking Olives 1889.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The trees fill with fruit for the juiciest crop.

树上长满了最为多汁的果实。

Then we pluck, filling baskets right to the top.

然后我们(将它们)采摘,把篮子装得满满的。

(The Sower 1888. Rijksmuseum Kroeller-Mueller, Otterlo.)

But before we have flowers, fruit or trees,

但在我们有花儿、果实和树的之前,

a sower scatters so many seeds.

一个播种者种了那么多的种子。

(The Reaper (After Millet) 1889. Private Collection.)

In a yellow field under bright blue sky,

在蔚蓝的天空下金色的田野上,

a farmer reaps when the wheat grows high.

一个农夫收割长高了的麦子。

(Haystacks in Provence 1888. Rijksmuseum Kroeller-Mueller, Otterlo.)

The hay is stacked——climb a ladder and jump.

干草堆成草垛——顺着梯子爬上去再跳下。

We can slip down the side and land with a thump.

我们可以从一侧滑下,然后“咚”的一声落地。

(The Siesta 1890. Musée d’Orsay, Paris.)

A haystack can be a cozy bed

草垛可以是一张很舒适的床

for tired bodies and sleepy heads.

让疲倦的身体和瞌睡的脑袋休息。

(First Steps (After Millet) 1890.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Babies’ first steps are careful and slow.

小宝宝初始的脚步小心又缓慢。

Like plants in the garden, they take time to grow.

像花园里的花草,他们也需要时间来长大。

(The Starry Night 1889.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lant and pick, sow and reap,

耕种又采摘,播种又收割,

all things that grow need time for sleep,

所有生长的东西都需要时间

in the quiet light of a starry night.

在星夜安静的光亮中沉睡。

走近梵高和他的画作

《和梵高在花园里》是一本纸板书,语言很简洁,把梵高的一幅幅的作品融入绘本中,串联成一个故事,是小小孩启蒙的绝佳切入点。

在读绘本之前,家长朋友们也可以先做些功课,让自己更理解一些梵高,和梵高的作品。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向日葵系列、《星月夜》、自画像系列等。其中向日葵系列,如今在世界范围几乎家喻户晓。

梵高和星空的故事

,时长

07:30

梵高和向日葵的故事

1888年的夏天,梵高打算在他的偶像保罗·高更到达阿尔之前,用绘画装点自己的房子。在这个向日葵盛开的季节,梵高最终计划在他的黄房子里开始画12朵向日葵。

在法国南部,到处可见大片大片的葵花田,在艳阳高照的夏日,这些明黄色的花朵,仿佛反射着灿烂的太阳的光。

向日葵像在阳光中燃烧自己的花朵,冶艳、顽强、热烈、剽悍,使人感觉到旺盛而炽烈的生命力。

这是一种非常坚固和顽强的植物。它不优雅和精致,但具有真实乡村的粗糙和质朴,这就是Vincent强烈感受到的。

在那段阴郁的时光,梵高从荷兰到巴黎,又从巴黎一路南下到阳光亮烈的阿尔,梵高像追逐阳光的人,这也许就是钟爱向日葵的原始意识。

当时高更在布列塔尼贫病交迫,梵高呼唤高更前来,他觉得可以照顾这个落魄潦倒的朋友。

说起梵高的向日葵,大家脑海里闪现的都是现存于伦敦国家美术馆的版本。15朵向日葵从一个简单的陶罐里冒出来,背景是耀眼的黄色。

梵高的《向日葵》像他自己的符咒。他有时候把自己的名字“Vincent”签在陶罐上,在整个黄色的明亮中很显眼。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梵高一生中画过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向日葵。在1888年夏天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他第一次创作了一组离奇向日葵的四幅静物写生系列,而最著名的这幅画便是其中之一。

第一副向日葵油画被私人收藏

这组画的第一幅现被私人收藏,人们称之为梵高的“无名”向日葵,画的是青绿色背景下,上了绿釉的罐子里插着三株橙黄色的花朵。1948年它被借给克里夫兰美术馆展出了一个月之后,便消失在大众的视线之中。

第二幅画是浓重的宝蓝色墙壁前,罐子里有三朵花,前景的桌上放着另外三朵。这幅画在1945年美国轰炸日本城市芦屋市时被毁。

第三幅向日葵,现存于Neue Pinakothek美术馆

第三幅和国家美术馆的那幅相似,但画了14朵向日葵,背景是青绿色的,现存于慕尼黑的Neue Pinakothek美术馆。

梵高的绘画形式风格非常自信,陶罐或桌面都是几笔简单的墨线,准确,没有犹疑,在传统西方学院技法中没有人使用过的形式,他大胆而自由地画出他的心中之花。

这样灿烂的花,这样的明亮、热情,用全部生命来燃烧的花,梵高指名是要送给高更的。

高更在一八八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到了阿尔,一下火车,连车站咖啡馆的老板吉尔努斯先生都认出了他,因为梵高早已拿着高更的画像四处宣传了。一八八八年十一月,高更曾经为梵高画一张像,画像中梵高正在画《向日葵》。

向日葵是梵高最纯粹的热情与爱,那些明度非常高的黄色,事实上是大量的白色里调进一点点黄,像日光太亮,亮到泛白,亮到使人睁不开眼睛。

梵高的故事

梵高1853年出生在荷兰的一个小镇上,他是家里的老大,他还有三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其中老三提奥和梵高的感情最好也是最支持梵高的一个人。梵高年轻的时候从事过不同的职业,帮叔叔卖过画、做过小学老师、当过书店的营业员等等,但是每一份工作都做不了多长时间屡屡失败。后来,30岁的梵高发现这些工作都不适合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决定当一名专业的画家。但是梵高并不是个神一样的人物,梵高也是从研究学习其他绘画大师的作品开始的,并且从他们的画里吸收灵感。像这副《吃马铃薯的人》,他就是研习了卢本斯和弗兰斯哈尔斯的作品。他想通过画这副昏暗的作品,来练习两个画家对明暗的表现技法,还有尝试当时大家都喜欢的画的越想越好的风格。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

梵高一生中共完成了两千多副的作品。这样看来,大师也不是只靠天赋就能随便成功的,而是需要不断的努力、练习。梵高很喜欢画同一个主题。比如《卧室》,现存五幅,包括两幅素描和三幅油画。

梵高很喜欢画夜晚,除了《星空》,还有这副《夜晚的露天咖啡馆》,夜晚是那么美,灯光近在眼前,咖啡馆笼罩在一片金黄和柠檬绿的反光中,让人看得想在一张咖啡桌前坐下。

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在梵高去世之后,梵高的作品,《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梵高的作品目前主要收纳在法国的奥赛美术馆,以及苏黎世的kunshaus美术馆。

但是,你们肯定想不到,现在我们看来像宝贝一样的作品在当时却没有人欣赏。在梵高当画家的那几年,梵高是一毛钱的收入都没有,全部都是靠弟弟提奥赞助自己。他用尽心血画了两千多副的作品却只卖出去了一副,梵高独特的风格,在当时人们欣赏不了,自然也就没有人买了。三十几岁的梵高精神状态越来越不好,虽然住进了疗养院,还是在三十七岁的时候去世了。有意思的是,在梵高死后的短短几年里,他这种笔触清晰,感情强烈的画迅速被大家喜爱火遍了大江南北。不夸张的说一幅画可以买下一副豪宅。可惜的是后来的这些梵高自己却看不到了。

最后呢,可以和孩子一起创作几幅梵高的作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