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巾帼之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的故事有哪些 致敬巾帼之星

致敬巾帼之星

2024-07-03 05: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女性之声特别策划了“致敬巾帼之星”融媒体系列报道,带你走近其中获得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女性。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些“巾帼之星”的故事吧。

樊锦诗1938年出生于北平,祖籍浙江杭州、上海就读成长的她,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从事敦煌研究和保护工作,从此便扎根当地,与莫高窟“厮守”逾半个世纪。

与敦煌冥冥之中的缘分,似乎可以追溯到樊锦诗的中学时期。一篇介绍莫高窟的历史课文,虽然不长,却深深打动了樊锦诗,不仅让她对敦煌、考古产生了兴趣,更对她以后的人生留下了长足的印记。

由着喜好,樊锦诗考入北京大学,学习考古专业。1962年,她报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实习,想借此机会去看看向往已久的莫高窟。在那里,樊锦诗看了一个又一个洞窟,云蒸霞蔚的佛国世界让她既满足又震撼,“作为学生,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琳琅满目的壁画艺术,全然忘记了外部世界,仿佛沉浸在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之中。”

然而,对于生在北京、长在上海的她来说,现实的条件同样“震撼”:住土房、吃杂粮,没有水、不通电,卫生设备匮乏。身体羸弱的樊锦诗因为水土不服、营养不良,只得提前结束实习。

毕业分配时,敦煌文物研究所来北京大学要人,当年同一批的四个实习生都要。出于心疼女儿,樊锦诗的父亲给北京大学写了厚厚一封信请求改派,要女儿转交给学校领导。然而这封信却永远没有交上去。得知女儿去意已决后,他只说了一句话:“既然选择了,就要好好干。”

1963年9月,樊锦诗再次来到敦煌,这一待便再也没有离开过。

初见敦煌时,“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上,金碧辉煌,闪烁夺目。整个画面,像一幅巨大的镶满珠宝玉翠的锦绣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惊心动魄。”樊锦诗回忆,“越接触敦煌,越觉得它真的是深不及底。越了解敦煌,也就越热爱敦煌。”

带着对敦煌的爱,樊锦诗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

曾有不少人问她,在敦煌待得住吗?她都会用质朴纯真的语言回答:“人都快忙死了,忙得一塌糊涂……至于什么待住待不住,肯定是待住了,而且还安下心来静静地做这个工作。”

1967年,樊锦诗与大学同学彭金章结婚,一个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一个在武汉大学,这对夫妻开始了长达19年的分居生活。婚后的第19个年头,彭金章决定舍弃自己在武汉的事业,也放弃了自己亲手创立的武汉大学考古专业,陪妻子扎根敦煌。“他知道我离不开敦煌,他做出了让步,如果没有他的成全,就不会有后来的樊锦诗。”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有一句话樊锦诗跟好多人说过,“我们家的先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人。”

这位迟来的“敦煌的女婿”对莫高窟北区的考古做出了突破性的发现,这让樊锦诗感到安慰,“不管是田野考古还是石窟考古,他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这样我也觉得安心,不然真的是为我牺牲了。”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且符合全部六条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十分少见。但洞窟艺术的老化,只能延缓、不能逆转;洞窟保护,无异于和时间赛跑。

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的院长。正值西部大开发、旅游大发展的热潮,莫高窟的游客数量呈现急剧增长态势。除了游客数量的剧增,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洞窟本体的老化也是莫高窟“青春流逝”的主要威胁。 “我们不能因为旅游而牺牲文物,也不能因保护而将游客拒之门外。”樊锦诗说。她只想要守护敦煌,保护文物,把莫高窟完完整整地传下去。

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让樊锦诗有了灵感,2003年开始,她提案建议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展示莫高窟历史文化背景和精美洞窟艺术。2008年,建立敦煌数字中心的审核终于通过。当时已是年过半百的她,带领敦煌研究院的成员们为每个洞窟、每幅壁画和每尊塑像建立数字档案。

2014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成立;2016年,“数字敦煌”上线,30个经典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向全球发布,并实现全景漫游。让每个人,都可以离敦煌近一点,更近一点。

去过莫高窟的游客都知道,在进洞参观前,先要在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球幕影院观看时长20分钟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梦幻佛宫》。这彻底改变了莫高窟游客们的参观模式,“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我们既发展了旅游业,也保护了石窟文物的价值。”樊锦诗欣慰地说。

敦煌研究院成立75年来,正是因为有像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一代又一代敦煌人一辈子的守护和研究,才成就了如今的敦煌传奇。

我感觉自己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

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

我为敦煌尽力了!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它值得。

——樊锦诗

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如今的樊锦诗虽已退休,却仍在为敦煌而四处奔走。“让我自己说,我这一辈子已经不能离开敦煌了。这么了不起的一处遗产,能让我为它服务也是我的幸运。”近60年的时光,她无怨无悔,且从未虚度。正如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所说:“她守护国宝,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她有愧于家庭、有愧于孩子,也怠慢了自己,但却用数十年的守望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

“如果再让我选择,我还会选择坚守敦煌。”樊锦诗说。

向“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致敬!

往期回顾

致敬巾帼之星|“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将大写的“中国”刻在心上

来源/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钱江晚报、新浪读书、敦煌研究院、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等

视频制作/全国妇联网信中心

视频编辑/全国妇联网信中心 李思琦

编辑/全国妇联网信中心 姚瑶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