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获批新闻发布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家发改委石家庄地铁批复 无锡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获批新闻发布会

无锡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获批新闻发布会

2023-09-19 10: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日,我市城市轨道交通三期建设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规划包含地铁4号线二期、5号线、6号线一期等3个项目,总长度59.8公里。此次规划的获批,标志着我市即将启动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具体情况如下:

  一、第三期建设规划的基本情况

  随着三期规划的获批,加上锡澄S1线、锡宜S2线两条市域线,无锡在“十四五”期间将进入5线同建的局面。我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工作始于2008年。2009年至2014年,地铁集团完成了无锡市第一期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于2014年年内先后建成地铁1、2号线,开通里程53.3公里。2016至2021年,实施了无锡市第二期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地铁集团先后于2019年、2020年建成地铁1号线南延线、3号线一期工程,随着今年年底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即将通车,意味着无锡市第二期建设规划圆满完成。至2021年底,地铁集团共计完成4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112.8公里、设站81座,也意味着无锡市轨道交通正式进入网络化运营时代。

  待此次获批的第三期建设规划建成后,无锡将形成6条运营线路、全长172.7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再加上锡澄S1线、锡宜S2线,意味着轨道层面上锡澄、锡宜一体化实现。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此次获批的3条线路:

  (一)地铁4号线二期:起于既有4号线一期终点博览中心站,终于锡士路站,长约8.6公里,均为地下线。线路沿震泽路、新华路敷设,途经经开区、新吴区,可提升太湖新城的交通可达性。4号线二期工程与原线路设计标准一致,采用B型车。项目投资59.28亿元,建设工期为4年。

  该线路的建设连通机场,将进一步支撑机场枢纽打造,提升机场集疏运能力,助力苏南硕放机场“做大做强”。从沿线用地布局来看,4号线二期不仅是服务于交通枢纽,更肩负高质量覆盖空港片区,提高太湖新城新中心服务水平的功能。

  (二)地铁5号线:起于唐城站,终于新韵路站,长约28.9公里,均为地下线。线路覆盖蠡湖新城、体育中心、南禅寺、南长街、旺庄、梅村等全市重要客流节点,途经滨湖区、梁溪区、新吴区,为全市东西向骨干地铁线。线路采用B型车6辆编组,速度目标值80公里/小时。项目投资228.01亿元,建设工期为6年。

  该线路主要沿无锡主城区东西大客流通道敷设,向东预留了远景与苏州地铁衔接的条件,有利于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对促进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三)地铁6号线一期:起于贡湖湿地公园站,终于广源路站,长约22.3公里,均为地下线。线路覆盖太湖新城、三阳广场、学前东路,途经经开区、滨湖区、梁溪区,为连接城市新、老城区的重要骨干线路。线路采用B型车6辆编组,速度目标值80公里/小时。项目投资193.39亿元,建设工期为6年。

  该线路主要承担连接老城核心区和太湖新城核心区的功能,并进一步串联中桥、东绛等片区。6号线南段将与锡宜S2线等线路换乘,共同锚固太湖新城未来的轨道交通枢纽,加强太湖新城对外交通的可达性;6号线城中段可与地铁1号线、2号线在三阳广场站换乘,进一步强化老城核心区,提高老城核心区轨道覆盖率和交通便捷性。

  二、深化轨道交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后五年,是无锡乘势而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无锡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的实施,对无锡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共同富裕幸福美好城市,打造新发展理念实践示范区,推进“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新征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一)助力无锡经济发展,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无论从推动城市发展的角度,还是从解决城市所面临交通拥堵的角度,轨道交通均是未来无锡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亮点。无锡市作为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需要进一步强化其枢纽地位,加强内外交通的衔接转换,发挥区域示范和带动作用。

  第三期建设规划的实施将有力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提升都市圈一体化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区域联动协作。一是助力都市圈融合发展。从全网层面进一步紧密衔接沿江城际、高铁、机场等重大区域交通设施,有助于实现无锡从交通引导城市全面融入长三角、苏锡常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都市圈间合作互动,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同时可以加强都市圈间重大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加快大通道、大枢纽建设,提高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的路网密度,加快建立都市圈间重大事项协调推进机制,探索协同治理新模式。二是推动都市圈同城化。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为着力点,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建设,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实现都市圈内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服务资源一卡通共享,扩大公共服务辐射半径,打造优质生活空间。推动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向周边城市(镇)疏解,在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功能疏解承载地。推动都市圈内新型城市建设,打造功能复合、智慧互联、绿色低碳、开放包容的未来城市。三是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坚持优化提升、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互联互通、分工合作、管理协同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保障,支撑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

  (二)进一步满足公共交通出行,同时发挥规模效应

  从2013年至2019年客流强度变化趋势看,全国34座城市中其他近90%的城市平均负荷强度持续增长,这得益于网络规模增加以及客流逐步培育。由此可见,网络化运营后的规模效应和便捷性得到了充分发挥。通过无锡地铁1号线(含南延线)、2号线、3号线一期工程的陆续开通,地铁出行的比例有了明显的提升。随着网络运营时间的增长、出行习惯的逐步培育,除年底即将建成通车的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外,此次第三期建设规划的获批还将为全网带来新线的加入,让轨道交通线网出行可达性进一步呈指数增长,让居民出行的便捷性进一步明显提升。

  (三)契合国土空间规划,支持城市空间功能优化

  根据无锡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未来无锡的城市空间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调整为“一城、两核”的总体结构。目前太湖新城建设初见成效,人口逐渐由老城向新城转移。在城市新中心的成型与发展过程中,先进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因此新双城迫切需要轨道交通的全面覆盖,通过轨道线网强化“双核放射”的交通骨架,进而带动“三片”与“六组团”的共同发展。结合已经实施的地铁1、2号线及3、4号线一期工程,第三期规划的实施将引导城市用地高效、集约发展,打造宜居城市,进一步沟通新老城市联系,实现“双心联动”,同时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升公共交通出行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建立符合无锡发展实际的轨道交通场站及周边地区综合开发利用的TOD模式,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升土地使用价值和开发收益。利用地铁得天独厚的优势,结合商业+住宅+办公的优质产品组合,加快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形成“吃喝玩乐、衣食住行”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同时也有助于运用土地综合开发收益反哺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发展机制,保障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助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台阶,人均GDP居全国亿万级城市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4.9%和48.3%。无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提前两年实现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待也持续提高,加快轨道交通等民生工程建设成为当前全市上下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轨道交通产业本地化已成为无锡产业强市的重要内容。一是引进总部经济。引进了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车等旗下的重点企业落户无锡,形成了盾构产业、减振材料、动力总成、智能交通研究、新能源等诸多高科技产业基地,创造就业岗位超过5000个,2020年营收达到150亿元规模,实现纳税约3亿元。二是鼓励本地企业参与轨交产业。积极助力本地企业参与轨道交通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81家本地企业参与轨交产业。三是帮助本地企业提升产品结构档次,实现转型升级。很多无锡本土企业通过轨道交通产业实现了产能升级、产值升级、产品升级,逐步从无锡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成为无锡新兴产业的明星企业。

  三、落实好第三期规划的工作安排

  无锡城市轨道交通三期建设规划的获批离不开国家对无锡的大力支持和全市的共同努力。回顾报批历程,2020年11月,规划上报至国家发改委,意味着报批工作进入关键阶段。为圆满完成报批任务,无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发展改革委、住建局、财政局、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地铁集团及有关单位、地区全力协同,依法依规落实了各项审批要求,快速、系统、科学落实规划优化调整工作。2021年9月,规划报批工作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无锡市成立工作专班,快速完善报批资料,积极跟进报批手续,于近日完成了国家部委的审批,最终正式获得了国家发改委批复。

  下阶段,无锡市将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批复要求,系统部署好无锡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各条线路前期工作,全力推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早日建成投用。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站在全市发展全局,统筹做好各项谋划和安排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系统考虑城市空间优化布局,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各线路换乘衔接,努力释放网络化运营效率,切实提升运输服务水平,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的提升。按照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原则,统筹城市功能布局、城市开发进程,全力做好建设资金保障,全力确保项目有序建设。

  (二)深入做好建设方案的研究和论证

  进一步优化建设方案,深入开展站点布局和运营模式研究,高度重视沿线文物保护,统筹考虑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措施和风貌协调。运用先进技术,确保穿越铁路、水域、建筑和特殊地质等的安全平稳。

  (三)全力推进交通一体化协同

  按照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统筹衔接城市轨道交通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的规划建设,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机场、火车站、客运站等交通枢纽的衔接和换乘设计。深入研究站点枢纽综合开发,做好与周边客流密度较大的商城、社区、学校等的衔接,科学合理布设出入口,提升乘客出行安全性、便捷性。

  (四)依法依规完善前期手续

  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规划,认真开展项目评估,及时公开工作信息。无锡市各有关行政部门将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要求,依法依规推进前期各项手续办理,严格规范招标投标工作,切实保障工程的合规性。

  (五)切实保障工程建设运营安全和质量

  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高标准做好工程设计,各监管部门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和监督,切实方案工程建设安全风险和质量隐患。高度重视运营安全,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设计等前期环节中,周密考虑好运营和服务需求。

  (六)落实轨道交通运营主体责任

  要求工程建设和运营单位切实担负社会责任,加强安全管理,做好管理、服务的基础储备、人才培养。切实做好乘客服务和成本的协调,不断提高运营效率、服务水平和市民满意度。同时积极做好资源开发和经营,增强经营和营收能力,实现轨道交通的可持续运营。

  (七)切实推进轨道交通沿线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

  坚持建地铁就是建城市的理念,加快出台轨道交通及沿线土地利用的政策,结合轨道交通保护区内土地资源复合利用,推动城市功能集合,打造更贴近市民生活、工作、出行的综合TOD枢纽。优化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的建设设计,为广大市民建设更具现代都市气息的“美丽新无锡”。

  (八)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和地区经济发展

  在推进轨道交通工程发展的过程中,同步推进相关产业的本地化进程,进一步加大总部经济、高端技术、先进制造业的引入,积极培育本土企业参与轨道交通产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向现代化、高端化升级,拉动地区经济和就业水平,在助力产业强市战略中,提升城市居民收入能力和生活质量,把公共事业真正建设为民生工程。

  

答记者问

  问:我们了解到,地铁集团将在“十四五”期间形成5线同建的局面,那么要如何保证文明施工,降低对市民的影响?

  市地铁集团总裁张军答:面对我市即将迎来的轨道交通新一轮的大发展,地铁集团将按照我市在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更高要求,坚持“和谐建设、幸福工程”的理念,从管理机制、技术创新等方面,保障文明施工,尽可能降低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地铁集团将从自身做起,统一各级管理者的思想,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难,确保“以人为本”推进建设的理念,深入每一个员工的心灵深处。其次,坚持走群众路线、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同时,我们不断调整、更新工序与技术,例如:将噪音较大的项目,通过优化工序调整至白天进行作业;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与设施设备,包括全封闭施工、装配式工艺等,从根源上降低对市民的影响;通过与交警、城管等相关部门的主动对接、积极协商,优化交通组织,减少对市民日常出行的影响。

  此外,我们将依托无锡地铁城际党建联盟,充分发挥130余家成员单位的资源和优势,以建设“安全地铁、品质地铁、幸福地铁”为己任,将地铁真正打造成为优质工程、民生工程,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

  问:地铁建设面广量大,如何保障地铁建设运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

  市住建局副局长周锡良答:1、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完善质量制度体系建设。强化进场材料质量检测,增加过程中监管频率及覆盖面,督促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整改并举一反三,提升地铁工程质量。

  2、加入信息化手段,积极推进地铁建设过程中智慧工地共享平台建设,做到地铁建设工地信息化全覆盖,。

  3、严格监管验收程序,依照法律法规及规范要求,加强地铁建设工地验收程序管理,确保地铁建设工程质量达标创优,严把质量关。

  市住建局副局长周锡良问: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比如自动驾驶、智慧车站等。那么对于这些高新科技如何融入地铁高质量发展,市住建局对建设单位有何指导建议?

  答:建议地铁集团结合十四五规划以及中城协智慧地铁发展纲要,策划好无锡地铁第三轮建设的智慧规划,包括自动驾驶、智慧车站建设,分阶段分步骤研究好落实好,既可以提高地铁服务品质又能实现自身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