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内钢铁厂过万工资 武钢

武钢

2024-04-18 08: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新材道一 生的伟大

如果票选中国的钢铁之都,你选谁? 武汉肯定是首选城市之一。

武汉三镇地处九省通衢之地,汉江长江汇流,水陆交通便捷,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摇篮。近代,武汉一开埠就与钢铁结下不解之缘,可以说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兴衰史。

武汉是中国钢铁工业“龙兴之地”。近代中国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汉阳铁厂”。汉阳铁厂1890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在湖北龟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9月汉阳铁厂1号高炉投产,日产铁100吨,它比1901年投产的日本第一家钢铁厂“八幡制铁所”还早建7年!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全面起步。中国钢铁大国、工业大国的最初梦想在这里起步。

张之洞俯瞰汉阳铁厂

此后几十年清政府、民国政府、日伪政府等先后在中国建立了本溪湖煤铁公司(本钢前身)、鞍山制铁所(鞍钢前身)、石景山钢铁厂(首钢前身)、西北炼钢厂(太钢前身)、重钢、唐钢等,但由于战乱不断,至1949年全国钢总产量仅有15.8万吨。

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是“武汉钢铁公司”。1955年在苏联援建下,武钢设计动工,1958年投产。建国之初,发展钢铁被认为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毛泽东说:“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因此,武钢的建设承载着新中国的“钢铁梦”。1952年3月,中央财委党组向中央报告称,有条件建设成为年产百万吨钢以上钢铁厂的鞍山、本溪、石景山、大冶四地中,在武汉附近的大冶地区兴建新钢铁工业基地是最佳方案。该提议很快获批,并列为苏联援建项目之一。1954年,苏联专家组将厂址最终确定在武汉青山,即为武钢。

1958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炼出了第一炉铁水,标志着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大钢都诞生,毛主席亲临视察。此后四代领导人全部视察过武钢,这在中国钢铁企业中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1958年,毛主席视察武钢

1958年9月1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武钢,看高炉出第一炉铁,衬衣被汗水打湿兴致不减!

左起:李一清(武钢经理)、毛泽东主席、张治中(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湖北省委书记)、巴杜洛夫(苏专家组组长),左2为李银桥(卫士),右3为俄语教师陶汉英。

时任武钢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韩宁夫详细汇报了武钢的基本情况和一号高炉的构造、产量、性能等。

“今天什么时候出铁?”主席问。

“下午三点半左右。”韩答。

“有没有把握?”主席又问。

“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也可能有预料不到的百分之一。”韩答。

“好呀,今天看不到,我明天再来,明天看不到,我以后还来,总之,三顾茅庐也要看到你们出铁。”主席幽默地说。

(原载《党的文献》1994年第4期)

这一天,武汉成为世界的焦点。《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贺武钢出铁》,称该事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伟大胜利”。武钢在中国钢铁产业版图中的地位由此奠定。

《人民日报》1958年9月14日头版头条刊发文章《贺武钢出铁》

1953-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苏联援建下,武钢建设、鞍钢、本钢改扩建等大型工程纷纷上马,至“一五”计划末期形成了鞍钢、武钢、包钢鼎足而立的钢铁工业格局,加上稍后的攀钢、马钢等一众小兄弟,这一格局一直延伸到“改革开放”之前,直至1978年底宝钢开工建设。

武钢的投产,是在“大跃进”、“大炼钢铁”乱局中投入的一支重型正规部队,与鞍钢和其它新建骨干钢厂一起起到了稳定局面的作用。1959年全国钢铁产量达到1387万吨,是“一五”计划前(1952年)的10倍;但此后近20年由于过度计划经济带来的比例失调和连年政治运动,全国钢铁产量一直在这个水平大幅震荡,直到1978年才突破3000万吨,此后一路高歌猛进。

二 绝代风华

大武钢,这个雄踞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占地面积21.17平方公里的钢铁王国,昔日武汉市的龙头企业,曾为武汉市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武钢青山本部厂区

关键词:毛主席像

武钢大门前的这座毛泽东雕像9.13米高,建于1970年,为钢铁铸造。老一辈的武钢人对毛主席的感情是无法言喻的深厚,武钢直到现在,都是在每个月的13号那天发工资,为的就是纪念1958年9月13日这一天,毛主席亲临武钢视察并观看第一号高炉出铁的全过程,同时也把这一天作为武钢的厂庆日。

文革结束以后,曾经要求各地清除雕像,武钢也收到这样的通知,但武钢人的特殊感情硬是让这一命令没有执行下去,武钢人对历史的执念可见一斑。但如何超越历史的辉煌,这一问题让武钢人纠结了五十多年。

厂区树立的毛主席塑像,体现了武钢人对历史的执念

关键词:一米七工程

1974年武钢从西德和日本引进一米七轧机系统,开创了我国系统引进国外钢铁技术的先河。

在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米七”项目是武钢的标志性事件之一。1970年代初中国的轧钢能力不足,特别是板、管少,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中央提出由武钢建设“一米七”轧机项目,解决当时钢材品种匮乏、重度依赖进口的问题。

“一米七”是指轧钢机的轧辊有效长度为1700mm,产品钢板的最大宽度为1560mm。

1974年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云集武汉,武钢“一米七”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并于1980年底投产。一米七轧机的产品分板、卷、带三大类,主要品种有汽车板、自行车带钢、镀锌板、镀锡板、船板、普通板和硅钢片。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将其称为“我国钢铁工业的一个转折”。

“一米七”生产的钢板

关键字:“以质量求效益,以质量求发展”

1980年代初,武钢提出“以质量求效益,以质量求发展”的口号,效果颇为显著,成为当时中央树立的正面典型。

1980年邓小平视察武钢后,武钢被列为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单位

  1991年2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回顾武钢1978-1988年十年间的成绩,称1982年武钢年产钢276万吨,废品多达26.7万吨,相当于当时一个中型钢厂的产量。1983年,武钢狠抓“废品减半”,年终废品减少14万吨,仅此一项获直接经济效益3000万元。这一年,武钢获得第一枚国家质量金奖。

  从1978-1988年的十年间,武钢的产量、产值、劳动生产率均翻了一番,实现利税翻两番。1990年,由于市场疲软等原因,钢材产量、产值均比上年减少4%左右,销售收入却仍增加近7%,利税净增1亿元。

这组照片是1984年拍摄的,照片中的人物当时正是风华正茂之时,有你认识的吗?

关键字:硅钢

武钢在与宝钢合并前,已形成了以冷轧硅钢、汽车板、高性能工程结构用钢、精品长材等为重点的一批精品名牌系列产品。武钢研究院的产品和技术研发能力在行业长期排名前三,专业技术人员活跃度很高,直至被宝钢兼并2年后仍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之意。

但如同鞍钢的船板、宝钢的汽车板一样,支撑武钢几十年来发展的核心产品是硅钢。硅钢是伴随一米七轧机工程从日本引进的。一米七轧机工程于1974年9月7日破土动工。其中热轧厂、硅钢厂的设备由日本引进,冷轧厂、连铸车间的设备由西德引进,耗资40多亿元,当时全国只有8亿人,相当于人均出资5元。

1981年12月12日,一米七轧机工程经国家验收合格,正式投产。一米七轧机的产品分板、卷、带三大类。主要品种有:汽车板、自行车带钢、镀锌板、镀锡板、船板、普通板和硅钢片,改变了这些钢材我国过去依赖进口的局面。

硅钢广泛用于变压器、发电机、电动机和家用电器等领域,是电力、机电、军工行业的核心材料。硅钢产品制造难度极高,工序复杂,有钢铁艺术品之称,而取向硅钢更是号称“工艺品之花”,其生产技术代表着冶金行业最高水平。由于产品的许多变化几乎鬼神莫测,一线的操作工人们多年来都称硅钢为“鬼钢”。也正是因为如此,各企业为保持核心竞争力对其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都高度保密。早在武钢引进“一米七”时,日本的新日铁在协议文本中要求武钢与之签署硅钢生产专利的保密条款,规定20年内武钢的硅钢产品不能出口、技术不得外泄。

武钢硅钢产品零的突破,彻底改变了国家相关战略行业长期受国外垄断企业“卡脖子”的命运。开始武钢硅钢的年产量仅为7万吨,其中无取向硅钢4.2万吨,取向硅钢2.8万吨。到2005年,武钢达到年产40万吨的生产能力,其中取向硅钢12万吨,无取向硅钢28万吨。(毛炯辉,《武钢冷轧硅钢片制造技术发展与进步》,2010年,行业技术)

关注武钢股份的股东们都知道,一直以来硅钢对武钢股份的利润贡献比例都在50%以上。即使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武钢取向硅钢盈利能力下滑,但毛利率仍在50%左右。在其它钢材品种微利甚至亏损的情况下,取向硅钢将继续成为武钢股份盈利能力的中流砥柱,使武钢股份比业界同行有着更强的抗“寒”能力。

为了保持优势,武钢硅钢产线一直是最高密级管理,甚至比军工厂产品密级还高。武钢始终定位于“我国唯一能生产取向硅钢和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的钢铁企业”。

2009 年武钢硅钢项目拿下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因为全球只有15家公司可生产取向硅钢,这其中又只有6家能生产高档取向硅钢,武钢便是这六分之一。

关键字:世界500强

2014年,武钢牌名世界500强第310位,位列世界钢铁企业第8,中国钢铁企业第4。这是武钢从顶峰滑落前的定格照。

三 计划还是市场,这是一个问题

1993年起,国企改革投资主体由国家转向企业,钢铁产品逐步实现市场定价。武钢的的地位由此开始逐渐走向下滑。罗马不是一天能建成的,武钢也不是一天能搞垮的。

道哥认为,引导武钢一步步走上经营迷途的与其说是某个人,不如说是其宿命。武钢的宿命在它诞生的那天就决定了:武钢没有鞍钢历经百年沧桑的政治稳健,也没有宝钢与生俱来的市场灵魂。

在中国计划经济巅峰年代诞生的武钢,迷信顶层设计更甚于经济规律。所以最终会在顶层设计中消融。

一是过分依赖硅钢的技术垄断

武钢的一米七和硅钢产品引进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让武钢吃了30年。

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之余,一位钢铁行业知名院士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武钢30年来能一直保守着取向硅钢的技术秘密,二是没想到30年来这项技术一直没有大的进步。”

2007年3月,武钢股份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70亿元。其投资项目中第一项就是三硅钢工程,武钢把希望寄托在硅钢市场未来扩大的需求上,提出硅钢年产量增加到200万吨。

直到2008年经济危机之时,钢铁业行业利润率断崖式下降,从2007年的7.26%一度跌至0,武钢人还相信30年前国家主导引进的技术可以让武钢度过任何难关。

“一招鲜,吃遍天下”。但30年了这“一招”还能“鲜”几年?对硅钢盈利能力的过度依赖,对技术、对市场的盲目乐观自信,使得武钢在技术改造、装备升级过程中始终不思进取,落后同行一步、落后市场半步。

本来除了硅钢外,武钢在容器、舰船、桥梁、铁路用钢等方面一直也有很好的技术积淀和市场影响力,如果新的产线早点上马,可以形成更多元的利润增长点。但由于装备日渐落后,武钢逐渐的失去了这些领域的市场优势。

随着2005年以后宝钢、鞍钢、首钢的装备升级改造陆续到位,市场竞争逐渐白热化,这些企业先后攻克了取向硅钢技术和市场堡垒,使武钢硅钢产品的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人才陆续被挖走。这时武钢的冷轧、中厚板等新装备才姗姗来迟。遗憾的是,此时这些产品市场已经接近饱和,4万亿强心针之后钢市掉头向下,武钢一头撞上了钢铁业的寒冬。

二是过分迷信国企兼并扩张

2004年12月至2015年6月,十年间,武钢走上一条大规模扩张的道路。

在国资委2003年成立之时,各大钢企开始四处寻找优质资产兼并重组,宝钢并购了八一钢铁、韶钢;鞍钢并购了攀钢、攀成钢;山东将济钢、莱钢、青钢、日照等合并成立山钢集团;河北将唐钢、宣钢、承钢、邯钢等合并成立河钢集团,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

为了不被兼并,武钢选择了利用央企优势扩大规模,“第一把火”就是重组省属企业鄂钢。但兼并后,鄂钢生产经营并没有好转,一路亏损。2014年下半年,鄂钢被置出武钢股份上市平台。

2005年底,武钢又重组了广西省属企业柳钢,半年后,又兼并了云南省属企业昆钢。2008年武钢的产能从原来900万吨升至近4000万吨。

2015年9月8日晚间,柳钢因利益分配不均退出,这段貌合神离的跨地区“姻缘”没逃得过“七年之痒”。

没有体制机制的改变,仅仅做资产组合、管理嫁接,造成水土不服、文化冲突,事倍功半,甚至拖垮了主体。事后来看,不独武钢,包括宝钢、鞍钢、河钢、山钢的此轮兼并重组,都不能算是成功。

三是空有顶层设计却无力操作

防城港项目是压死骆驼的另一根稻草。

防城港钢铁基规划地位于广西防城港市东南部的企沙临海工业园区。项目投资639.9亿元,按1000万吨钢规模规划。本来是武钢集团向沿海迁移,面向中国南方经济发达省份和东南亚市场的一步正着,并可以大幅减少铁矿石的运输成本。

但是,自武钢集团确定建设防城港钢铁项目的近13年来,项目建设的波折从未停止。

2015年底,广西国资委宣布从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撤出,此后,防城港项目由武钢集团全全接手,柳钢以及广西省国资委与防城港项目不再与之发生关联。

彼时,这一合资公司是广西国资委以柳钢资产作价20%,武钢集团以防城港项目作价80%成立的。因此,武钢集团在防城港钢铁项目上的建设又成了单干。国资的傲慢给武钢人补了一堂政治经济学课。

2016年11月,防城港项目仍处于边调修设备边生产的状况。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与武钢防城港项目几乎同时动工建设的宝钢湛江项目。

宝钢湛江项目总投资约540亿元。通过模拟运营,湛江项目投产后可以做到前三年现金流不负,第三年实现盈利,吨钢利润水平达到甚至超过宝钢现有的同类产品。

在2016年7月16日,宝钢湛江钢铁2号高炉点火成功并投入试运行,标志着湛江钢铁一期工程全面建成,具备了年产900万吨钢铁的能力,也创造了国内高炉建设的最快速度。

而武钢此时已经陷入危局。这个国企的庞然大物,从新中国的功臣、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到此时财务几近破产,时代和政策几度变迁,几代人命运因此被改写。

试想,如果武钢在产线布局上早3年改造,在产品结构调整中早几年到位,在兼并重组、战略投资中决策谨慎些、杀伐决断些,也许就能扛过2016年的严冬,迎来2017年钢市全面回暖?

四 消亡? 还是重生?

2012年,行业进入冰冻期,武钢集团的亏损额正陡然攀升。2012-2015这4年间,武钢集团分别净亏损12.69亿元、15.49亿元、84.32亿元、114.14亿元。

主业不盈利,武钢的应对措施之一是发展非钢产业。为此先后试水过金融投资、建筑、天然气、物流、食品饮料等,也有曾被社会误解的“390亿元养猪”,还闹出过300名员工转型当保安的新闻。

武钢曾号称“十二五”期末,非钢产业收入将超过1100亿元,占集团营收30%。那么,非钢产业能拯救武钢吗?多位学者认为,武钢发展非钢产业属无奈之举,受其管理模式等多因素影响,市场竞争力不强,此前大都依靠主业补贴维持,难以发展壮大。

实际上国内非钢产业做得最好的是宝钢,其主要营收也来源于主业的配套产业,如金融、电商、软件、地产等,完全离开主业根本无法形成规模。所谓非钢产业,现在看来其实只不过是90年代末人员分流的一个翻版而已。

201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武钢排名第500位,比上年度大幅下滑190个位次。钢铁行业形势仍无回转迹象,至此所有道路都已封死,武钢只有等待被兼并整合的命运。

* 别问我为什么前面说武钢2015年亏了114.14亿元,上表中武钢2015年又盈利0.55亿美元,一个是集团公司,一个是旗下的上市公司,蓝筹股就这么任性,你懂的。

2016年9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了武钢和宝钢的联合重组请求。宝钢和武钢两个大块头的重组,产生的当然是“巨无霸”!就规模而言,合并后的宝武集团产量规模仅次于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位列全球第二。下表为2017年财富世界500强中的钢铁企业排名。

业内人士表示,在本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为目的的新一轮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浪潮下,同属央企的宝钢股份、武钢股份将起到示范作用,堪称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201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指导下,支持央企之间通过资产重组、资产置换、无偿划转等方式,将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

这意味着宝钢与武钢的兼并不再是此前的资产组合、管理权力再分配,而是要树立兼并重组新典范。也意味着武钢很大可能逐步脱离钢铁主业

离开钢铁的武钢不难想象,离开了钢铁的武汉又将怎样?

2016年底,总投资1600亿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在武汉中国光谷开工,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发表长篇特稿《从“钢产量”到“硅含量”》—— 从汉阳铁厂到武钢,27公里;从武钢到左岭,20公里。前后两个甲子时空穿梭,从“钢产量”到“硅含量”,武汉再一次站在国家制高点,从工业化时代到信息化时代实现“惊人的一跃”

可以确定的是,不管毛主席塑像和他亲手接生的高炉是否依旧矗立在武钢,2018年后的武汉都将与钢铁渐行渐远。

五 武钢大事记

· 1955年,动工建设。

· 1958年,毛泽东主席登上一号高炉炉台观看一号高炉炼出的第一炉铁水。建成投产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家钢企。当年全国钢产量800万吨,武钢贡献新增钢铁产量150万吨。

· 1972年,国家批准从联邦德国、日本引进的一米七轧机建在武钢。

· 1978年,武钢钢铁生产突破“双200”万吨。

· 1980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武钢。武钢被列为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单位。

· 1983年,武钢钢铁生产突破“双300”万吨。

· 1985年,武汉市所属冶金系统11家厂矿并入武钢

· 1986年,武钢钢铁生产突破“双400”万吨。

· 1989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武钢。

· 1991年,武钢晋升国家一级企业。国务院办公厅号召学习武汉钢铁公司走“质量效益型”企业发展道路的经验。

· 1993年,胡锦涛同志视察武钢。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成立。武钢钢铁生产突破“双500”万吨。

· 1994年,武钢成为中国第一家通过ISO9002标准认证的特大型企业。武钢在中国大中型工业竞争力百强企业中位居第四。

· 1997年,武钢获“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称号。武钢钢铁生产突破“双600”万吨

· 1999年,武钢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 2001年,武钢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 2003年,武钢钢铁生产突破“双800”万吨。

·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武钢。武钢实现与鄂钢、柳钢的联合重组。

· 2008年,钢铁业行业利润率呈现断崖式下降,从2007年7.26%一度跌至0。

· 2010年,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100强,排名第57位。

· 2014年,武钢位列世界500强第310名。

· 2015年,武钢累计产量突破3亿吨。武钢钢铁主业将适时减量,向以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转型。位列世界500强第500名

· 2016年,武钢度过最艰难的上半年,成功扭亏为盈。

· 2016年9月21日,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敲定换股吸收合并的方案框架。武钢股份这家国内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成为历史。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