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评论》常务副主编袁方:如何评判一篇法学论文的优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四排弹夹优劣 《中国法律评论》常务副主编袁方:如何评判一篇法学论文的优劣

《中国法律评论》常务副主编袁方:如何评判一篇法学论文的优劣

2023-05-12 10: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者|袁方

责编|薛应军

正文共3091个字,预计阅读需9分钟▼

虽说文无定法,但法学论文写作当有章法。一篇法学论文是不是好论文,学术期刊编辑部都有自己的评判角度,通常包括四个方面:选题价值、创新性、论证逻辑和文字表达。笔者结合《中国法律评论》(以下简称中法评)的定位与特点,谈谈编辑部的评判标准,希望对学术论文写作有所助益。

选题价值

好选题一定要有突出的问题意识,提出一个好问题是研究的起点。“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问题可以称为“疑问”,侧重知识性,多为综述类或述评介绍性论文,学术贡献相对较小。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可以称为“缺陷、不足”,主要是指某项制度中的缺陷和不足。这种论文多为对策性研究,通常的范式是发现不足和缺陷,然后分析原因,最后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对策。第三个层次的问题可以称为“论题”,是指现有理论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这类选题如果能对某个理论有所创新和突破,那就达到了好选题的最高境界。

好的选题从哪里找?法学学科兼具学术性、政治性和实践性,作者既可以从大量学术文献、学术争鸣和会议议题的议程中发现好选题,又可以从党和国家的政治性文件、国家立法规划和中国本土司法实践中挖掘好选题。

中法评的出版理念是“思想之库府,策略之机枢”,注重理论与实务的结合,所以中法评对上述后两个层次的问题都很关注,既立足中国法治实践中的“真问题”,也关注真正有学术增量意义的“论题”,旨在为推进国家法治进程服务,为繁荣法学研究服务。

创新性

通常情况下,学术期刊编辑部审稿专家对论文创新性的否定性评价包括“文章缺乏创新性”“创新性不足”“研究发现不重要”等。而创新性不足往往是由于作者对学科领域内有价值问题的认识不足,归根结底是对文献把握不足和前瞻性问题思考不足。‍‍

首先,在人文社科领域,学术创新主要体现在选题角度新、理论观点新、材料数据新、研究方法新四个方面,也就是说选题要新颖、理论上要有所提升、资料上要有所更新、方法上要有所突破等。而创新性不足往往是由于作者对学科领域内有价值问题的认识不足造成的,归根结底是对文献把握不足和前瞻性问题思考不足造成的。一般情况下,论文写作时,作者要在对前人研究成果了解、学习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和论证,或者对前人研究的不足加以补充,对错误加以纠正、摒弃;或者对一个大方向的某些细节进行深入研究;或者对现有立法或规则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这几个方面做到了其中一点均可视为创新。

其次,提炼论文创新点也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创新点的阐述在论文第一部分“引言”的结尾呈现,或者在最后一部分“研究结论”部分呈现,也有少部分论文将创新点安排在“文献综述”的最后部分。不管安排在哪个部分,提炼出来的创新点都要简洁明了,要让编辑最快捕捉到论文的创新点。

最后,论文创新点要与自己的研究规划一致,不可盲目跟风、追逐热点。虽然许多学术期刊比较关注讨论热点问题的论文,但通常还是会评估该作者一贯的研究方向。年轻学者尤其要把基础理论研究做扎实,如果该热点和自己的研究规划不一致,切忌为了发表论文去盲目追逐热点。这样不仅浪费研究时间,而且论文发表的机会也未必很大。

论证逻辑

不同的研究课题和论证方法,写作要求是不一样的。法学论文大概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规范研究,回答“应当怎么样”,主要为法律解释适用研究或者法教义学研究。这类研究涉及法律条文解释,需要结合立法的相关条文,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还有立法机关的说明、立法过程中学者的争论、参与立法专家的解读等展开讨论。

第二类是实证研究、经验研究,回答“事实怎么样”。这类研究需要田野调查、大数据、不同样本的支持。最近20年,特别是最近10年以来,法律实证研究快速兴起。以“实证”为名或声称做实证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受到法学期刊青睐。同时,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影响的“计算法学”“数据法学”研究,更注重实证分析。但并不是所有基于客观数据的法律研究就是实证研究,定量实证研究分析需要遵循提出假设、分析、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因此,要警惕实证“包装”法学(具体可以参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侯猛在《中国法律评论》2020年第4期发表的文章)。

第三类是对策研究,重点讨论法律、政策应当怎么制定,即,要考虑它的可行性和最优性。一篇好的对策文章,应当是必要性、可行性和最优性三者兼备。必要性以困境的存在为前提,且不是假想出来的问题。可行性包括理论或者制度上的可接受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一种对策的可操作性需要经过实践检验或者模拟试验,充分认识这种对策所带来的成本或者弊端。最优性要经过严谨的比较研究,证明该对策是最适合的。

论证是否充分、详实、严谨,是检验一篇论文质量的关键。论证过程是作者的逻辑思维过程。作者只有根据逻辑线索和所拟定的框架进行论证,才能反映出自己清晰的思维过程。不同类型的论文有不同的结构安排,有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有的是纵深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有的是“总-分-总”论证结构等。不论采取哪种论证结构,最后检验作者论证思路是否合理、是否妥当的标准都在合乎逻辑、论证充分、环环相扣等方面。一般情况下,在考察论证逻辑时,编辑会先看论文的各级标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作者的思维是否清晰、论证思路是否流畅,因此,作者要注意文章的谋篇布局和标题拟定。如果一篇文章的标题前后逻辑不通,或者标题结构安排缺乏学理性或者学术深度,则文章论证未必能够深入。

文字表达

表达是非常个性化的方式:有人喜欢短句,有人惯用长句;有人语言通俗简洁,有人语言严谨深奥。笔者认为,只要能准确传递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让文章的目标读者理解就是好的表达,编辑要尽量尊重作者个人的表达风格。但通顺和规范是学术论文表达的基本要求,不能因为个人风格而忽略这两个基本要求。有的观点要表达得严谨专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牺牲通俗性,但不能影响流畅性和准确性;如果出现病句,那就是出版质量问题了。还有几个重要细节问题,特别说明一下。

1.标题。通常情况下,编辑部审稿有一个“十秒规律”,面对堆积如山的来稿,初审编辑是没有充足时间细看的,大概十秒钟左右就会决定一篇稿子的命运。因此,标题要足够清晰、准确、抓人眼球。

2.摘要。论文的摘要既要简明扼要,又要准确提炼总结文章的各个部分,言简意赅地阐明论文核心观点。一般而言,摘要是作者在论文全部完成以后,再提炼和写作的,但有的作者想将文章的观点尽可能地表现出来,结果摘要越写越长,这样反而不利于编辑快速理解文章观点和创新点。

3.引言。引言部分的基本功能通常包括提出问题、界定问题,然后介绍既有研究及不足、明确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再说明论文主体的架构,即论证逻辑、思路,最后也可在引言结尾部分亮明论文的核心观点。

4.注释。注释既能反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又体现了作者对期刊的尊重。关于注释体例,在法学期刊界共同努力下,2020年推出了《法学引注手册》,目前很多法学期刊明确采用该体例。该引注体例符合法学学科特点,大家写作时可以参考使用。

以上几个细节问题处理得好,会让你的文章在初审环节较快脱颖而出,引起编辑部注意,才有机会发给外审专家。

总而言之,虽然论文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材料的差异决定了法学论文不可能存在唯一的、定型化的写作方法,但一篇好的法学论文是有共同点的:首先是选题好,其次是创新性强,再次是论证充分、逻辑清晰,最后是表达流畅、符合学术规范。

有人把论文写作比作烹饪:就算食材完全相同,做法不同,菜品也大不相同,抑或同样的做法,也会滋味各异。写作技能是作者在长期写作练习中慢慢体悟的经验,其效果就像菜谱中的“白糖、食盐适量”一样,难以精准测量,唯有勤加练习才能达到熟能生巧——正如陆游所言“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