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图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喀什地区文化宫 新疆图志

新疆图志

2024-07-16 13: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疆图志》是一部清末新疆通志局修纂的一部较完备的官修方志,清末新疆巡抚袁大化修,王树楠、王学曾等纂。1909年开始纂修,1911年成书,在迪化(今乌鲁木齐)新疆官书局以活字版付印。它较为全面地记述了新疆的历史地理、典章制度、民族、礼俗、物产、人物等情况,是研究新疆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新疆图志》是《西域图志》(1782年)诞生129年后官方编纂的中国清末新疆的又一部全省通志。志书中原有《新疆全省舆地图》,当时因受新疆印刷条件的限制测绘地图尚未全印。由于此书有部分测绘地图(尚未全附),故名图志。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6月,清政府颁布了乡土志条例,令全国府、厅、州、县按照例目撰写乡土志和志书。1907年王树枬出任新疆省布政使不久,知新疆自建省(1884)后尚未修通志,即呈请当时新疆巡抚联魁,奏奉清朝批准,开始筹办新疆通志的编纂事宜。宣统元年(1909)正式成立通志局,由王树楠、曾少鲁任总纂,至宣统三年冬成书。共116卷,卷首1卷,200余万字,分建置、国界、天章、 藩部 、职官、实业、赋税、食货、祀典、学校、民政、礼俗、军制、交涉、山脉、土壤、水道、沟渠、道路、古迹、金石、艺文、奏议、名宦、武功、忠节、人物、兵事等志。卷首“凡例”中称本书“图志并重”,实则全书仅有志而附图甚少(仅道路、食货二志中附有一、二幅图)。     《新疆图志》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主要内容有《建置志》首先对新疆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作了总体概述。特别是对迪化、吐鲁番、喀什噶尔、疏勒、于阗、叶尔羌等地区的建置沿革、所辖面积等叙述详细。《国界志》与《交涉志》详细记载了新疆的国界变迁,英、俄侵略新疆以及清政府与英、俄交涉、签约等事件的经过。《新疆图志》中特设的《国界志》、《交涉志》不但是编纂门类的创新,而且这两志的内容更从思想深层上体现了编纂者对国家意识、领土主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军制志》介绍了新疆历代军制情况,清代的叙述最为详尽。《兵事志》则历数新疆的战争经过。《职官志》记述了新疆历代设官情况。《名宦志》、《武功志》、《忠节志》、《人物志》介绍了新疆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山脉志》、《土壤志》、《水道志》、《沟渠志》、《道路志》等分志,分别叙述了新疆的山脉、土地、水利、道路分布与数量。这些山脉、水利设施具有新疆的特殊性,是新疆人民生活、生产的物质基础。《实业志》主要记述了新疆的农业、蚕丝业、林业、渔业、牧业、矿业、商业等情况。《赋税志》记述了新疆赋税的种类、征收数额、税务改革、税务章程等内容。《食货志》记述了新疆的盐法、茶法、钱法实施的具体情况和有关章程、奏牍、纸币、银币、金币的使用情况。《礼俗志》记载了回部(维吾尔)、布鲁特(柯尔克孜)、哈萨克等主要民族的饮食起居、服饰语言、婚丧嫁娶等生活习俗,并且在其他各卷对少数民族的情况亦多有记载,为了解新疆民族的习俗与社会生活提供了资料。《藩部志》记载了新疆及其周边清朝统治下的部落分布和民族世系情况,如布鲁特部,东、西哈萨克部、土尔扈特部、哈密回部、吐鲁番回部等,此外还对俄罗斯、博罗塔拉、特穆图泊、珠勒都斯等进行了考察。《学校志》记载了清代新疆,特别是建省后及“新政”期间新疆的教育情况,如学堂的设置与数量,各民族儿童入学情况等,对清末新疆的教育情况进行了总结。《民政志》记载了“新政”期间新疆各地巡警概况及举办地方自治情况。《古迹志》讲述新疆的名胜古迹,如乌鲁木齐古城、张堡废城、千佛洞、交河故城、汉墩、天山玉碑、沙山古营、回纥墓等文化古迹。《金石志》记载了搜集到的碑刻、造像、钱币、壁画、经卷、青铜铭文等很有价值的资料。《艺文志》罗列了古今有关新疆的资料,并有简单的解题,为研究新疆历史文化提供了线索。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为东西交通要道,是多种文明荟萃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新疆与内地时通时绝,但经济文化交流未曾间断。清代锐意经营西北,将天山南北纳入版图,实行“因俗而治”、“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1884年清廷在新疆改设行省,实行与内地划一的郡县制,进一步加强统治。清廷统一新疆后,即着手纂修新疆地方志,乾隆年间编纂了《西域图志》。之后,在新疆的封疆大吏也不断编纂区域性的方志,如松筠主持编纂了《新疆识略》、和宁主持编纂了《回疆通志》。直至清末,王树楠出任新疆布政使,网罗人才,纂成《新疆图志》。     《新疆图志》纂修时,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无暇西顾,新疆孤悬塞外,政局动荡,变乱四起,英俄交侵,局势十分危急,这种时局对《新疆图志》的体例与内容产生了一定影响。经过清朝一百多年的锐意经营,清末新疆聚集了一批知识分子,他们主要包括任职于新疆的各级官员和谪戍之人,这些人既有政治经验,又学有专长,是纂集地方文献理想的人选。王树楠把他们聘入新疆通志局,参与纂修《新疆图志》。清代中期,西北史地研究之风兴起,至清末已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赴新疆任职的官员和谪戍之人也留下了很多诗文、游记,记载新疆历史地理、风俗人情,这些文献为《新疆图志》的编纂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此外,清末新疆“新政”期间,设立学堂,进行社会调查,编纂乡土志,这些措施也为《新疆图志》准备了大量资料。《新疆图志》卷帙浩繁,出于众人之手,共有袁大化、王树楠、宋伯鲁、郭鹏、朱清华、孙逢辰等68人参与编纂工作。《新疆图志》的纂辑和刊行促进了清末人民对新疆问题的关注和认识。1911年,新疆局势十分危急,政局动荡,变乱四起,但纂修者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新疆图志》印行,并迅速流传,成为世人研究新疆问题的主要资料,引起学术界的注意,获得很高的评价。1925年东方学会组织学者对其校勘印行,流传很广。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疆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新疆图志》多次影印出版。

 

    目前,《新疆图志》版本有5个,即通志局本(又称木活字印本)、官书局本、东方学会本(铅印本)、黄册抄本和稿本,此外,还有若干分志的单行本,如《新疆建置志》、《新疆志稿》、《新疆物候志》等。通志局本是《新疆图志》的初印本,由于当时局势危急,印刷仓促,讹误较多,但这个版本有袁大化分志序言。目前发现的官书局本为残本,讹误也较多,无袁大化序言。东方学会本是1923年东方学会请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对通志局本进行校订而形成的一个新版本。此版本改正了初版中的一些错误,删去了袁大化分志序言,并对部分内容做了删改,质量稍高,流传较广。黄册抄本是《新疆图志》修成后呈交宪政编查馆供审查的样本,内容最全面,保留了袁大化为《新疆图志》写的全部序言和编纂时所绘舆图和风俗画,并有王学曾补纂的四卷《新疆图志补编》。稿本目前发现的为残本,仅存《祀典志》、《物候志》、《兵制志》等12册,内容残缺不全,但对研究《新疆图志》的作者和编纂有参考价值。《新疆图志》的某些作者将自己所撰写的部分抽出刊印,形成了《新疆图志》分志单行本,如宋伯鲁有《新疆建置志》,钟镛有《新疆志稿》,这些单行本有的与《新疆图志》内容相同,有的略有差别,但它们都是《新疆图志》版本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研究《新疆图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民族图书馆藏有《新疆图志》的活字印本和铅印本。活字本《新疆图志》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印,每半叶9行21字,小字双行,白口,四周单边。书高27.2厘米,宽16.6厘米,白口题有《新疆图志》、分志名称和页码。全书共116卷,卷首1卷,每卷装订为一册,共117册。首卷为《新疆图志》的序文、引用书目、纂校诸家,范例和目录。每册首页题《新疆图志》卷数和分志名称,之后为正文。在《新疆礼俗志》白口有“新疆礼俗志”、“图志卷”、“新疆官书局印”等信息。

 

 

    总之,《新疆图志》作为清代新疆最后一部全省性通志,内容翔实广博,体例完备,旁征博引,资料性很强。特别指出的是,《新疆图志》中特设的《国界志》、《交涉志》这“两门”的设置,说明了清末国人“国家观”、“边疆观”的进一步觉醒和形成,体现了编纂者的国家意识、主权意识。而《礼俗志》、《交涉志》中体现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的理解,充满了进步思想,这些都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新疆图志》取得了卓著的学术成就,因而被梁启超誉为清代方志中“由名儒精心结撰或参订商榷”而“斐然可列著作之林者。”《新疆图志》在清代西北边疆史和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新疆图志》,中国民族图书馆藏活字印本。 2.《版本研究》,史明文著,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3.《与比较研究》,黄祥深著,《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3月第1期。

(文/艾合买提 图/曹娇林)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