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为什么衣着清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唐朝仕女服饰手绘 唐代为什么衣着清凉

唐代为什么衣着清凉

2023-06-25 11: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黎荔

唐朝女子的服装是整个封建王朝中用到布料最少也是最薄的,舞蹈的时候还可以再少一点,以著名的《簪花仕女图》为例,画面上仕女胸部的大片留白是唐朝女子袒胸的铁证。可以说,唐朝的襦裙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一朵奇葩:上襦只下及胸部,下裙则也只上系到胸部,于是胸部成为了上下衣的交接处,为胸部成为襦裙的视觉焦点埋好了伏笔。起初,这种领口开得很低的袒领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豪门贵妇争相效仿,甚至可能当时的平民百姓也在追赶这一潮流。而且,这种低开领口的襦裙面料一般是绮、縠、绫、罗这些丝织品,即仅以轻纱蔽体,薄如烟雾,若隐若现,袒露且透明到随时走光的地步。在传统裙襦装基础上改造形成的唐代袒露装,不但将脖颈彻底暴露,而且连胸部也处于半掩半露的状态。唐诗中经常把这种场景写进去,“胸前如雪脸如花”,“长留白雪占胸前”,“粉胸半掩疑晴雪”,可见在唐代,这是自然的,美的,时尚的,高贵的,时的文人也比较认女子把美态表露出来。

为什么唐朝女子衣着如此清凉呢?

首先那个时候比现在热多了。唐朝统治的289年中,大雪奇寒和夏霜夏雪的年数都比较少,冬天无雪的年数竟达19次之多,居中国历史上各朝代之冠,属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温暖期。那时候中原地区不仅有大片竹林,还盛产柑橘,洛河、渭河基本上很少结冰,中原地区的冬天常无下雪现象。发现唐人做诗的时候,也很喜欢用“春”字入诗。唐诗当中,“春色”、“春光”、“春景”、“春风”、“春雨”乃至“春情”,都是被当作美好的词语加以热情使用的。例如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孟浩然“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襄阳公宅饮》)李白“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月下独酌》)杜甫“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丽春》)等等。刘禹锡“熙熙春景霁,草绿春光丽。”(《省试风光草际浮》)韦应物“春风吹百卉,和煦变闾井。”(《寄柳州韩司户郎中》)陆龟蒙“春雨能膏草木肥,就中林野碧含滋。”(《自遣诗三十首》之三十)等等。唐人之所以喜欢“春”字,当然是源于四季常春的气候特征和自然景物,和唐代人乐观豁达的心态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其次,唐朝人羊肉的消费量特别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把羊吃出最多花样的可能是唐朝。其吃法之多,难以一一列举;工序之精巧,今人望尘莫及。其实在唐朝之前,魏晋就迎来过食羊肉的小高峰。当时随着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迁建立政权,向来对乳类没什么兴趣的汉民族开始大量养羊,羊肉供应量很快成为六畜之首,羊肉自然也取代了猪肉在北方汉人餐桌上的位置。李唐王室本就有胡族血统,生活习惯与西北少数民族多有相似之处。开放的民族政策与强盛的国力,也吸来引众多胡人到唐朝境内或经商或为官。在胡人的影响下,唐朝境内尤其北方地区胡风盛行,羊肉食品作为胡家特色走入了朱门和寒户。唐人不仅多食羊肉,对乳制品也颇有好感,他们很少直接食用鲜乳,多半是制作成酪、酥、醍醐和乳腐等。羊肉性温味甘,是防寒温补的美味之一,其功能补中益气、温补脾肾而壮阳,且能滋补强壮,适宜体质虚弱、阳虚怕冷、手足欠温、脾胃虚寒以及肾阳不足的食疗。所以,日常大量食用羊肉的大唐女子怎么可能弱呢?弱得风露清愁、弱得娇喘微微?才不呢!她们浓妆艳抹,她们骑马跳舞,她们穿男装,打马球,好饮酒,崇尚和追逐各种外来的风尚。她们一扫中国传统女性“终日厌厌倦梳裹”的香腻漶漫,尘埋深闺,一个个活得鲜活生动,落落大方,风情万种。

遥想那些唐代美人吃得丰足营养,穿得清凉性感,频繁洗浴,薄酒微醺,如花的容颜,似云的鬓发,莲步轻移,步摇微颤。我们的历史确实存在过一段热情奔放的时期,那个时代并不以肉体愉悦为耻,生命力蓬勃到百无禁忌。强势的国家都是有点任性的,唐代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最灿烂的文明,它雍容华贵、大气磅礴,不会把风言风语太当回事。从那些唐代的仕女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日常穿着的低胸装和抹胸装都是非常飘逸宽松的,追求的是吴带当风的飘逸感,崇尚身体的自由发展,充满活力,舒展开放。回顾唐代美术史里面的女性造型,肉体本身那么饱满,可以健康地暴露出来,放到其他朝代都令人侧目。在唐朝之前和唐朝之后,女性在农业社会当中都是扮演在父权结构当中被压抑的角色,不太有自主性。只有在社会最开放的大唐时代,胡姬胡舞长安城,葡萄美酒夜光杯,经济发达,军事强盛,文采风流,民族杂多,外族只要有能力也可以成为文武大臣,一介女流也可跻身皇位君临天下,那时候,才有中国历史上最饱满、最不压抑的身体,以及从来没有过的艳丽大胆的服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