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镜、飞仙镜,唐代的小小铜镜,如何把道家“修仙”融为一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唐代葵花形铜镜 八卦镜、飞仙镜,唐代的小小铜镜,如何把道家“修仙”融为一体?

八卦镜、飞仙镜,唐代的小小铜镜,如何把道家“修仙”融为一体?

2023-11-18 11: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引言

1975年,中国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出土了一面青铜镜,素镜只有 6 厘米,背面光素无纹,中心铸有半环状钮。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制作时间最早的青铜镜,可追溯到四千多年齐家文化时期。这面青铜镜虽是素镜,制作工艺较为粗糙,但是它的出现是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铜镜研究的巨大转折。齐家文化铜镜的出现预示着华夏民族使用铜镜的历史由来已久,甚至追溯到了铜石并用时期。

齐家文化铜镜

通过对齐家文化时期出土铜镜的形状、纹饰的考察,加上当时青铜器的稀有程度、出土铜镜的墓葬规格进行分析,认为铜镜在最初产生的时候,除了可以映照出持镜人的这一基本功能之外,还蕴含了更多的宗教和神秘功能。道教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充分借鉴了铜镜的这一功能,并加以深化与发展。这种情况在唐代铜镜的纹样和形制上表现的更加透彻。

由于李唐王朝自建立起,就格外推行道教,唐高宗时代甚至把《老子》加入科举试题。皇帝的推行大大推动了唐代道教的发展,上层贵族对道教的推行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下层的铜镜制作工匠当然也受到了影响。在唐代铜镜中,时常能看到鲜明的道教烙印。

老子图

唐代铜镜“课代表”:八卦镜与飞仙镜

唐代铜镜中的道教文化主要表现的是道教思想的表达,最为典型的就是铜镜的纹饰和形制。

1、八卦纹铜镜

八卦纹饰为道教的经典纹饰,在道教研究中,八卦的释义是所有研究的基础。八卦是用阴阳表示事物本身变化的一个解释系统,每一个卦象都有其实际表达。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分别对应天、水、山、雷、风、地、泽,每一个卦象都与自然现象有所关联。所以日月、星辰、天地、山川、湖泽都是道教所信奉的神明。八卦纹镜将八卦纹饰镌刻在铜镜上,意图通过这种方式消灾祈福、延年益寿。

在古代,疾病难以治疗,生死听天由命,在生死面前谁都不能幸免,更何况高高在上的帝王。唐朝时期的高道司马承祯曾多次向唐玄宗敬献八卦纹镜。尤其是名为《上清含象剑鉴图》的铜镜,用日月星辰、瑞兽、山川等纹样装饰内圈的八卦图,铭文 “上圆下方,象于天地,中列八卦,备著阴阳,辰星镇定,日月贞明,周流为水,以名四滨”的祈福之语,深得玄宗皇帝的喜爱。

唐玄宗

总的来说,八卦纹镜镜形有三种:方形、圆形和葵花形。根据形制和纹饰可分为五类:

简单八卦镜。镜形通常呈方形,圆钮,方座,八卦图案呈方折环绕配置。荷叶座八卦镜。镜形通常呈方形,钮座为一圆角方形的大荷叶,八卦排列在四周。百炼八卦镜。镜形通常呈亚方形,圆钮,八卦图案呈方折线钮,外刻有铭文。十二生肖八卦镜。镜形有方形和葵花形两种,主纹内为八卦,外圈装饰十二生肖,可分二式。干支八卦镜。镜形通常呈圆形,圆钮,主纹分为四区,从内向外分别为符策、干支铭文、八卦图。

上述五类仅仅是常见的五种唐代八卦纹镜,另有很多精美罕见的八卦纹镜,这里不多加赘述。八卦纹镜在前代早已出现,但是在唐朝,尤其是盛唐时期发展到顶峰。八卦纹镜种类之繁多,数量之丰富,离不开李唐王朝对老子思想和道教的推崇。

唐代铜镜

2、飞仙镜

飞仙镜是唐代铜镜中典型的蕴含浓郁道教色彩,完美呈现道教成仙思想的一类铜镜。唐代飞仙镜镜背仿佛一幅画卷,通过图像众多元素的组合,营造了一种仙家福地,仙人飞舞的景象。并且装饰有祥云、仙山、瑞兽、仙鹤、瑞花、奇草等道教神话体系中象征祥瑞的仙家之物。飞仙镜的核心一般是表现仙人腾空飞行、遨游云海的神仙之姿。

飞升成仙恰恰就是道教思想最核心的思想观念。在道教产生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为了谋求更多的信众,道教使用更多了能为世俗所接受的人物形象来武装自己。特别是仙人这类形象,从汉代的羽人发展到唐代的飞仙,表达了古人一脉相承的飞升成仙、永生不死的终生追求,而道教的成功就在于它们迎合了这个思想。

通过纹饰雕刻,将修仙、长生文化融入铜镜之中

唐代铜镜中还有一些题材与道教文化息息相关,那就是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题材。与其说这是道教原创的故事,也不尽然。这些故事被道教重新诠释,赋予了他们问道求仙、长生不老的道教观念,最终变成一种全新的传说和故事。

飞仙镜

1、嫦娥奔月及其衍生题材

以“嫦娥奔月”题材为核心的月宫纹镜也是唐代流行的一种题材。镜形有圆形、菱花形、葵花形等多种。最常见的“嫦娥奔月”纹饰以镜背为月宫,中央有一桂树,两侧分别是飞舞的嫦娥、捣药的玉兔和蟾蜍。“嫦娥奔月”题材在图像的各处都表达了追求长生不老的升仙思想。比如嫦娥飞向月亮的原因,神话记载嫦娥吃下了王母的不死之药,从此获得长生不死的能力并飘向月亮。比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从下弦月到满月,月亮完成了生到死的周期,月亮所蕴含的“不死”思想也和道教思想不谋而合。

在很多唐代铜镜中“玉兔捣药”这一题材也十分常见。从“嫦娥奔月”的母题中演化出来的玉兔捣药图像,表明追求长生不老的道家理想,而其方法就是通过炼丹得到仙药,如同玉兔捣药所表达的涵义。从丰富的“玉兔捣药”纹铜镜材料中,可以看到相关题材在唐代的流行,证明道家已经准确把握了人类求仙问道以追求永生的欲望。

嫦娥奔月

2、“真子飞霜”题材

“真子飞霜”镜之称源于镜背上“真子飞霜”的四字铭文。此镜是唐代铜镜中的经典,其纹饰为:以镜钮为界,右侧有一人抚琴,前立案几,身后有竹林;左侧有双树并立,前刻一头鸾凤;钮下方刻水中莲叶将镜钮托起;铜镜的最上方是日出云海。其形制有葵花形、菱形和圆形三种。镜钮有龟钮和圆钮两种。有的“真子飞霜”镜可依靠外圈的铭文辨认,有的则没有铭文只能以纹饰辨认。

根据前辈学者对“真子飞霜”镜中人物的辨析,一般认为这个人物就是古代著名孝子曾参。从汉代举孝廉之法开始,汉唐时期统治阶级大力推行儒家思想。儒家最重孝道,对有孝行之人极尽褒奖。然而“真子飞霜”镜蕴含的孝道思想不是出自儒家,而是出自道家。

日出云海、莲叶和神龟这三个纹样给予了一个明确的提示,云海表示云海之上有仙山,是修道之人的终极目标——飞升成仙;而神龟则是长寿的象征,这些纹样共同表现了道教长寿飞升的意蕴。道家所提倡的孝道是通过把孝与修仙飞升联系起来,认为求长生问道首先要修孝道。因为“有德之人孝心高远,道合天地,故天不杀道,道不能杀地,故地不埋,如理琼霜终成金宝。”“真子飞霜”镜的本质涵义是强调施行孝道就可获得长生。这个思想戳中了统治者的心理,故而“真子飞霜”的题材在唐代铜镜中极为流行。

真子飞霜镜

3、“王子乔吹笙引凤”题材

“王子乔吹笙引凤”镜这一题材描绘的是,一仙人端坐吹笙,引来凤凰起舞的景象。镜中的人物一般被解读为王子乔。《列仙传》云:“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根据古籍记载,王子乔是周灵王的长子,及冠后被封为太子。其人极善吹笙,吹奏的乐音好比凤凰鸣叫,传说王子乔吹笙还曾引来凤凰起舞。他曾经在伊水洛水一带游历,在游历时遇到一位道士,道士认为他有仙缘,将其指引到一座仙山。最后王子乔在这座山上成仙,驾着仙鹤离去。

因此王子乔这个人物本身就象征飞升成仙,经过道教思想的再解读,赋予了求长生的功能。一般使用此类铜镜之人,或是心中有求仙问道之思的人,或是用以祈求长生之人。

唐代铜镜实际上是道家思想的实物表达。道教在唐代时期发展得到鼎盛,一是与统治者的推崇有关,二是铜镜这类蕴含道教文化的事物流入世俗,大大推进了道家在各个阶级的发展。唐代铜镜题材和纹饰的丰富离不开道教的盛行,道教的盛行也离不开唐代铜镜的演变,二者实是相互成就。

王子乔吹笙引凤

总结

唐代是中国古代铜镜铸造的第二个高峰。也是中国宗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儒释道三家同时流行。道教出于信仰竞争的需要,赋予了铜镜更多的宗教教化和精神传达的功能。道家文化在铜镜上的具体表达如八卦纹镜和飞仙镜的流行,“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真子飞霜”等题材的盛行等等,这些纹样和题材都是道教文化中的求仙问道、长生不老的思想的写照,完全满足人类追求永生的欲望表达。唐代铜镜中这些全新的题材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道教在李唐王朝的盛行。

参考文献:

1、《中国早期铜镜资料》

2、《浅谈唐代铜镜中的装饰纹样》

3、《唐代铜镜中的道教文化探析》

4、《反朴归真——道教与人生》

5、《唐代故事镜研究》

6、《列仙传校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