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者的逻辑:西蒙娜·薇依和阿尔贝·加缪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哲学家加缪的书叫什么名字 反叛者的逻辑:西蒙娜·薇依和阿尔贝·加缪

反叛者的逻辑:西蒙娜·薇依和阿尔贝·加缪

2024-07-11 20: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43年夏秋时分,戴高乐在伦敦领导的临时政府“自由法国”收到了来自海峡对岸的一封信。三页信纸上打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写信人称自己是“一名知识分子抵抗者”,并在信中描述了他在观察敌占区政治与道德环境时所感受到的“痛苦”。他说,我们在复兴与毁灭之间来回摇摆,为复兴而奋斗的人受到了两大理想的驱使,而这两种理想往往是相互矛盾的:“对正义的明确渴望和对自由的深切需求。”不过,他还警示道,如果有一天我们创建了一种学说能够同时满足这两项要务,国家的宪政机构与财政机构都会被“彻底颠覆”。总之,无论如何,法国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

戴高乐可能从没读过这封信。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因罗斯福和丘吉尔而忙得心力交瘁,哪有时间去拆阅和思索国内抵抗运动发来的秘密信件。此外,戴高乐虽然把自己塑造成是自由法国的代表,但其实他背后有数百人在关注实现自由的具体细节。其中就有专门的分析人士会去读这些来自法国的信件,概括内容,然后向他们的顶头上司汇报。

这封特别的信一定会引起其中一位分析家的注意。这位分析家也像写信人一样,正在思考如何平衡自由与正义这两大相互冲突的原则。并且,她还想被派回法国,像写信人一样投身抵抗运动。她曾告诉好友,身在法国的同胞所遭受的苦难“让我难以自拔、不知所措,我几乎成了一个废人,而我唯一能从困扰中恢复、解脱出来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承担大量的风险与艰苦”。她努力想要说服上级,却被多次拒绝了。确实,如果戴高乐自己读到这样的提议——带领一群像她一样训练不足的护士空降战场——他也会认为她是“疯了”。

但事实上,这位分析家没有看到这封信。信寄到时,她已不在岗位上,也不在人世间了。由于肺结核病情恶化——写信人也同样遭受着这种疾病的折磨,她在伦敦住院接受治疗,但是严格按照法国的食物配给量进食,拒绝比国内的同胞摄入更多食物。她认为这是在践行团结精神,而她的医生却把这当作是精神错乱的表现。她于8月底离世,验尸报告给出的结论是她“在精神失衡的情况下,通过拒绝进食实施了自杀”。

**

事实证明,这位写信人和分析家的共同点不只有肺结核,前者是阿尔贝·加缪,后者是西蒙娜·薇依,二位后来成为了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作家。加缪在战争时期就已经声名大噪,他不仅创作出了《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话》,还担任了抵抗运动刊物《战斗报》的编辑。法国解放时,这位法裔阿尔及利亚作家已经成为了法国抵抗运动的代表人物——颇有几分亨弗莱·鲍嘉的味道。他也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1960年1月,加缪死于一场车祸。

至于西蒙娜·薇依,她的名声还得再等一等。当然,她也不是什么追名逐利的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相互矛盾的事就能佐证这一点。薇依给中产阶级学生教过哲学,还给工厂工人教过希腊悲剧;她组织过法国的和平主义运动,还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与共和派并肩作战;她精通希腊语、拉丁语、英语和德语,还曾在多家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过;她出生在法国一个世俗犹太人家庭,而离世时几乎皈依了罗马天主教。

《重负与神恩》 [法]西蒙娜·薇依 著 顾嘉琛/杜小真 译 华夏出版社 2019-3

薇依也写了很多东西——大部分是她在伦敦生活的最后几个月里写的——但她在世时几乎没有发表。她将个人笔记委托给了一位名为古斯塔夫·提本的葡萄园主保管,战争结束两年之后,提本出版了她的作品集,名为《重负与神恩》。(不需要打理葡萄园的时候,提本也关心神学和政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些年里,他支持反犹主义和威权主义的法兰西运动,战争期间,他还支持同样反犹、同样威权的维希政权。)这本书让薇伊开始为人所知,三年后,《在期待之中》出版,更多人知道了她的名字。《在期待之中》由另一位天主教知识分子、亲犹派抵抗者、多米尼加神父让-玛丽·佩兰编辑,这本书时根据薇依1942年离开法国后写给他的几封信件汇编而成,鞭辟入里地探讨了信仰与教会的主题。

这些作品使薇依成为了公认的宗教思想家。然而,作为政治和哲学思想家的薇依——她坚持认为,由于“缺乏必要的数据”,她“并没有研究上帝的问题”——却依然籍籍无名。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加缪。战争结束后不久,时任伽利玛出版社编辑的加缪推出了名为“希望(Espoir)”的新系列。这个系列一开始看起来就没什么希望:他出版的第一本书叫《窒息》(Asphyxia)。

不久之后,1948年,加缪发现了薇依的手稿。这给他带来的冲击是震撼性的,不是因为他在薇伊的作品中发现了新鲜而奇特的东西,而是因为他发现了古老而共通的东西。不仅是公众对薇依的理解被永久改变了,加缪对自己的理解也被改变了。这并不是说他变了,而是他更接近加缪了。

1949年,《扎根》出版,加缪由此开始编辑七本薇依的书。在这些作品中,加缪发现了一个和他一样深深着迷于古希腊的思想家。薇依对古希腊的思考加强了加缪对生活的悲剧意识——这在西西弗斯和《鼠疫》的叙述者里厄医生身上都有所体现,特别是薇依那篇著名的文章《〈伊利亚特〉,或力量之诗》。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在面对力量无情的重创时,经历了罕见而“光辉的时刻”,这一幕到了加缪笔下,就是瘟疫在奥兰肆虐时,里厄和朋友塔鲁一起去海边游泳的时刻。

同样,加缪对苦难出自本能的理解——他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是聋哑人,靠打扫房间谋生——也被薇依的“灾厄(le malheur)”概念强化了。加缪出版的作品还包括薇依的《工厂日记》,她在书中记录了自己在三家不同工厂工作长达一年的经历,其中一次差点要了她的命。她对这样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你即便丢了性命“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证明……你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在那种情况下,你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奴隶,被羞辱到灵魂深处”。薇依在《人的个性》一文中探讨了苦难与灾厄的区别,加缪不仅出版了这篇文章,还在笔记本里抄下了大篇选段。

加缪在谈到薇依的另一篇手稿《工人的境况》时认为,她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揭露了工厂工人噩梦般的生活:“工人所遭受的苦难让我们的文明蒙羞,这种情况必须立刻得到改善。”加缪的诺贝尔奖致辞也传达了薇依的恐惧——人类在工作场所和公共领域退化,逐渐变成物品。他还说,成为作家就要对他人负责,作家有责任为那些遭受“无尽苦难”的沉默的男男女女发声。

有一个很有说服力(但无确切记录)的说法是,加缪刚得知获奖消息,就赶去了薇依母亲家“收集想法”——他在编辑西蒙娜·薇依的手稿时,曾与其母塞尔玛·薇依密切合作过。还有一种同样很有说服力(且有充分记录)的说法,加缪在斯德哥尔摩提到了他与薇依的亲密连结。有记者问加缪,他觉得最亲近的作家是谁,加缪说是诗人勒内·夏尔和西蒙娜·薇依。记者提出薇依早已离世,加缪回答说,真正的朋友从来不会被死亡分隔开。

或许这段友谊留下最深刻的精神印记就是加缪所说的“反叛循环”,加缪正是在试图完成这一特殊循环时读到了薇依。如同早期的“荒谬循环”——由《局外人》《卡里古拉》《西西弗斯神话》组成,这个新循环也包含了一部小说、一部戏剧和一部哲学理论。当时他已经出版了小说《鼠疫》,戏剧《正义者》也正要上演,可理论书籍却迟迟未能问世。加缪一直在苦苦挣扎,他的笔记和信件都充满了怀疑与绝望,他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这本书;等他真的完成了,他还在继续问自己这样的作品究竟是否有意义。

1951年,《反抗者》最终问世,有些批评家认为它没有什么价值——萨特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些人认为它是部了不起的著作,包括勒内·夏尔,毫无疑问,加缪的另一位密友西蒙娜·薇依也会同意的。事实上,加缪有时仿佛是在向薇依说话,而不是向读者说话,当它谈及反叛与革命的区别时尤为如此。

《反抗者》 [法]加缪 著 沈志明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11

加缪说,《反抗者》抵抗的是那些压迫和轻视他们的人:

奴隶起而反抗是为了同时代所有的人,因为他认为,这种命令否定了他身上的某种东西,而这种东西不仅属于他自己,也是所有的人共同享有的,甚至包括侮辱与压迫他的人在内。(摘自《反抗者》吕永真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清晰地呼应了薇依的主张,“当命令的方式需要摧毁底层人民的尊严时,服从者与命令者之间的斗争便是现存最合法、最积极、最真实的行动。”但反叛者与革命者不同,反叛者还会抵抗住诱惑,不要丧失人性,不要虐待压迫者。而矛盾的是,反叛必须温和。薇依在《压迫与自由》中称,对自己和他人的清醒洞察“可以消除贪得无厌的欲望和无谓的担忧;节制和勇气正来自于此,而不是其他东西,如果没有了这些美德,生活就只是一种可耻的狂乱”。在《伊利亚特》一文中,她再次强调了节制的必要性,用希腊诗人的话说就是“限度、尺度和均衡的理念”。同样,加缪也呼应了古希腊的这一信念,即尺度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他写道,古代悲剧的教训就是“不能逾越限度……在限度问题上犯错误,试图破坏平衡,就会招致毁灭”。

**

加缪从薇依身上学到的东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值得我们关注:“反抗的逻辑是:要服务于正义,绝不去加强社会的非正义;要运用清晰明了的语言,而不使谎言充斥世间;要在面对世人的痛苦时为争取幸福奋斗。”(摘自《反抗者》吕永真译本)如果幸福还太过遥远,我们至少可以试着留住体面。

本文作者Robert Zaretsky任教于休斯顿大学荣誉学院,发表过关于法国思想史的多部著作和多篇文章,新书《颠覆西蒙娜·薇依:五大思想下的生活》(The Subversive Simone Weil: A Life in Five Ideas)将于明年问世。

(翻译:都述文)

来源:洛杉矶书评

原标题:The Logic of the Rebel: On Simone Weil and Albert Camus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