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彗星古代中国的观测记录与现代科学的结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哈雷彗星的哈雷是哪部动漫 哈雷彗星古代中国的观测记录与现代科学的结合

哈雷彗星古代中国的观测记录与现代科学的结合

2024-07-09 23: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哈雷彗星的观测有着丰富的记录。例如,《春秋经》中记载了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的彗星出现事件,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哈雷彗星每隔大约76年就会回归一次,而在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到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之间,哈雷彗星回归了29次,每次都有详细的记录。

近代西方天文学家欣德曾经利用这些连续的观测数据来计算哈雷彗星的轨道,发现轨道面倾角在逐渐变小。这一发现引起了天文学界的关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朗迪博士于1972年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哈雷彗星的轨道变化是由一颗未被发现的第10颗行星的长期摄动导致的。然而,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和美国里克天文台并未在布朗迪预测的位置找到这颗未知的行星。

彗星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它们的轨道有三种类型: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只在椭圆轨道上运动的彗星才会回归,被称为周期彗星,哈雷彗星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彗星的椭圆形轨道偏心率较大,所以在彗星行至近日点附近时,用肉眼才能看到它们。彗星的结构也非常特殊,主要由彗核、彗发和彗尾组成。彗核是彗星的中心,明亮且密集;彗发是彗核蒸发的雾状物质;彗尾则是受到太阳风和太阳光压作用而产生的。在彗星靠近和离开近日点的过程中,它们的形态会发生各种变化,这使得彗星的名称也多种多样。

在古代,人们根据彗星的形态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并为其命名。那些彗尾长且直的彗星被称为扫星或彗星,因为“彗”字本身就有扫帚的意思。而那些彗尾稍短且有弯曲的彗星则被称为孛星或拂星。有些彗星拥有多条彗尾,被称为五残、狱汉或昭明。

《晋书·天文志》中对彗尾现象有详细的描述:“彗体无光,附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这段话明确了太阳与彗尾之间的关系,没有大量的观测数据作为基础,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此外,彗星还存在分裂现象,尽管较为罕见,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有所记载。

用AI画美女,停都停不下来!御姐、甜妹、萝莉,你想要的这里都有,点击立即体验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