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拟声词“哈哈”的演变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哈哈的笑声这样的词语还有什么 重叠拟声词“哈哈”的演变研究

重叠拟声词“哈哈”的演变研究

2024-06-29 08: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本文基于BBC语料库与网络真实会话语料,将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作品与网络会话中出现的模拟笑声的重叠拟声词“哈哈”进行对比,发现网络词“哈哈”不仅演变出多种区别于规范拟音词的表达形式,还衍生出多种强大的语用功能,从而探讨出重叠拟声词“哈哈”流行的原因主要是语言的通货膨胀。

【关键词】哈哈;重叠拟声词;表达形式;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3-010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3.035

擬声词,顾名思义就是专门模拟事物声音的词语,主要用于摹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声音。[1]重叠拟声词是中文中一种特殊的词类,它通过重复同一个音节来模拟特定的声音或动作。其中,最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重叠拟声词之一就是“哈哈”。卜源、苏新春的《网络聊天中的拟声应答词——以“呵呵”为例》,在谈及常用的网络拟声应答词时,列举了“呵呵、哈哈、嘿嘿”等词,这些应答词多是用来模拟笑声的。[2]汪雯雯的《笑声词在网络语境中的词义微变》(2012)一文,对网络中使用得很高频的四个笑声词“呵呵、哈哈、嘿嘿和嘻嘻”的本义做了分析,发现这类笑声词的词义在网络语境的影响下发生了一些变化,并概括出造成这些微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网络的影响,二是求同效应,三是情感的丰富性。”[3]他们对笑声拟声词的研究都是放在拟声词这个大类来研究的,着重于本体研究,并未着重探讨笑声拟声词在网络语境下呈现出一些新变化。

基于此,本文将聚焦重叠拟声词“哈哈”,尝试对“哈哈”类笑声拟音词的表达形式、语用功能发生了哪些新动向和变化等问题做出解答。

一、“哈哈”的语义分析

在《现代汉语应用规范词典》中,“哈”的释义有3项:(1)动词,张口呼气;(2)拟声词,形容笑声(大多叠用);(3)叹词,表示得意或满意(大多重叠使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词汇“哈哈”可作名词、叹词或拟声词。[2]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哈”字重叠的次数不局限于两次,并且“哈”字会伴随着重叠次数的增多而呈现出不同的语义。下面本文将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古代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拟声词“哈哈”

“哈哈”一词的使用,并不是从互联网开始的。本文通过BBC语料库发现,“哈哈”一词的使用在宋元明清时代的文学作品就已经比较普遍了。下面选取几段内容:

(1)哈哈!闹了半天,这驸马是女的,那王秀英是男的。(《小五虎演义》)

(2)“哈哈”一声:“笑妖空撒这寒冰,行见蒸僧又冻僧。”(《续西游记》)

(3)那济公又在旁边,拍手顿脚“哈哈”的引着他们笑。(《续济公传》)

“哈哈”提供了丰富的句子组合,包括独立语和状语。通常情况下,两个音节的重叠部分会出现在人物对话或心理活动描述中,可以作为独立语或状语使用。但是多于五次的重叠形式则没有检索结果。例如:

(4)济公说毕哈哈哈一阵笑。(《续济公传》)

(5)要不,我哪有闲空上你家串门!”“是吗?哈哈哈哈!”“老爷子,你尊姓大名?”(《小五虎演义》)

在古代文学中,“哈”字的二叠式和三叠式出现的频次很高,而在现当代作品中,四叠式和五叠式出现的频次更高:

(6)堂下歹徒,报上姓名!“哈哈哈哈哈……”(莫言《檀香刑》)

(7)有时候我还“哈哈哈哈”地大声笑出来。(金河仁《再见妈妈》)

“哈哈”类拟声词在文学作品中的语义和用法相对简单,和一般的拟声词在句子中作的语法成分一样,它们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独立语。都能传达欢乐的笑声,表达开心的意思。但无论它们出现的次数是多少,都没有明显的语气或程度上的差异。

(二)网络语境下拟声词“哈哈”的表达形式

1.没有限制重叠次数

在网络语境下,拟声词“哈哈”是一种用来表达快乐情绪的音乐形式,但如今,“哈哈”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人们对快乐或有趣的需求。现在网络上的一些网友经常狂点键盘上的H键,美其名曰“哈哈党”,“哈哈党”可以熟练地以惊人的速度打出一长串“哈哈哈哈哈哈哈”,只要有人,就有“哈哈哈”,有“哈哈哈”,就有江湖。“哈哈哈”的使用看上去是随心而为,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却别有深意。可以从以下的例子来感受“哈哈”的不同重叠次数带来的差异。

(8)A:天天瞎感慨啥?

B:哈哈,吃饱撑的没事干。

(9)A:这次旅行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吗?

B:有!泰国有专门为猴子准备的美食节,特别吸引人,哈哈哈哈。

(10)A:“你知道吗,陈楚生都能和大鹅对话了!”

B:“什么,哈哈哈哈哈!”

从上述的语境中,可以发现例(8)中的“哈哈”用于表达一种讽刺或嘲笑的意味,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人们通过使用“哈哈”来调侃他人或对一些荒谬的言论进行嘲笑,这种用法更加带有一种戏谑和讽刺的意味,例(9)中的“哈哈哈哈”则表示愉悦,而例句(10)中,前面三个“哈”用来表达想笑的欲望,第四个“哈”表示已经笑完,第五个“哈”用来增加对话的可笑程度。

2.出现多种变体

除了两个字的“哈哈”,还出现了许多“哈哈”的变体,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如“哈哈哈哈嗝”,模拟的是因为大笑而控制不住打嗝的声音;“噗哈哈哈哈”是模仿的忍不住扑哧笑出声的声音;还有变得更彻底的类似鸭叫的“嘎嘎嘎嘎嘎”;字母变体有“hhhh”;数字形式主要有“2333”“3”的重叠次数越多,表示笑得越久。“哈哈”的使用看上去是随心而为,实际却别有深意,网络上的“哈哈党”坚持不使用“哈哈”以外的笑声拟声词。除此之外,他们不仅不使用暗示着冷笑和阴阳怪气的“呵呵”,也不使用“嘻嘻”,“嘻嘻”总让人怀疑是不是在坏笑。也不能使用字母变体“hia hia”,也不能使用数字组合“2333”。也不能使用“嘿嘿”,因为“嘿嘿”容易被认为是憨厚或者奸诈的笑。

3.出现的位置更加随机

“哈哈”类网络拟声词的出现方式更加灵活,除了作为独立的短语或状语,“哈哈”类拟声词也可以出现在句子的开头、结尾或者单独出现。[4]例如:

(11)A:哈哈太有缘了,你也在重师读书。

B:哈哈对啊,以后可以一起学习。

(12)A:哈哈明天学校解封啦!

B:真好,一起出去玩吧!

例(11)(12)中,“哈哈”出现在句首,处在话论开端,引出新的话题,此处的“哈哈”有表示致意、打招呼、问好的意思。

(13)A:你不是喜歡吃炸鸡吗,怎么不动筷子啊?

B:谢谢你的好意,但是我平时不怎么吃这个哈哈哈哈哈哈。

(14)A:你快看贴吧上的留言,好好笑。

B:这个回复真是绝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例(13)(14)中,“哈哈”出现在句尾,作为话轮的结束。在日常交流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结束话题或退出交际活动的情况。这种策略可以使对话的转变更为自然流畅,避免了尴尬和冷场的局面。

(15)这是她自己做的美甲吧,哈哈好奇怪啊。

(16)哪来的小狗?它的身上居然还背着小书包?哈哈它的动作好可爱。

这两个例子里“哈哈”出现在句中,引出说话者的态度,表明自己的观点。

(17)A:喝不喝奶茶?

B:哈哈哈哈。

B:喝呀,刚好周末有时间。

语篇内容是否连贯和衔接,重要的依据就是“话题”。“话题”是话语交际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这段对话中,“哈哈哈”类拟声词作为单独话轮出现,在句子中可以作为应答语单独出现,起到延续话题的作用。

二、“哈哈”的语用功能分析

在会话分析理论框架中,话轮替换(turn-talking)规则是个重要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萨克斯(H.Sacks)等分析自然语言,指出会话的特点是发话人从头至尾连续的一段话称为一个“话轮”(turn),会话中每次保持一人说话,发话者与受话者不断变换角色,轮流发话。[5]当双方发送信息时,此时正处于交流的重要阶段,接收者的回应不仅能够表明他们的观点,还能够洞察出发言者所传达的潜在含义,从而感受到笑声拟声词“哈哈”的语用功能。

(一)礼貌功能

“哈”字的重复次数会显著地改变“哈”的意思,当“哈”不重复,单独一个“哈”意思是无语或者疑问,当“哈”重叠一次,“哈哈”,要么是初次使用“哈哈”,要么是强颜欢笑,哪怕重复两次为“哈哈哈”,也会让人感觉是敷衍的回复,打“哈哈哈”的人明显是不想让人感觉到“哈哈”二字的敷衍,所以多“哈”了一次。如果“哈”重叠4次,就得到了“哈哈哈哈”。从4哈开始到差不多10哈,这个长度的“哈”是比较安全的,如果有人担心说错话,或者希望隐匿在人群中做一个透明人,那么4哈到10哈非常适合。4哈到10哈的剂量足以迷倒一般人类的眼睛,使对方看不清自己到底发了几个哈。如果有人试图数清到底有几个哈,那么他会头昏眼花,甚至盯久了因为语义饱和不认识“哈”这个字了。4哈到10哈在网络上出现的概率比较高,但是需要注意,超过10哈的就不适合一般人了。

(二)加强反讽功能

反讽在日常对话、文学作品中都可见到,在这些情境中对话人或读者很容易从说话人的语气及表情、上下文语境中得出藏在对话正常含义中的讽刺。但在网络中,交际双方无法看到对方表情,或由于对当时情境的不了解,很容易产生误解,使反讽功能失效,造成误会。[6]例如下面的对话:

(18)A:哈哈哈哈哈哈,下面那个不超过14岁你怎么跟她交流?

B:也许我稚气不成熟,才会和14岁的小朋友聊到一起吧,哈哈哈哈,不像你心智成熟如同过了60大寿的老爷爷哈哈。

这段对话单拎出来,看起来是夸奖对方成熟稳重,有智慧,衬托出自己的幼稚。但是再加上“哈哈哈”,意味就发生了改变,反讽对方装成熟,表达出自己似褒非褒的态度。

三、重叠拟声词“哈哈”流行的原因

“哈哈”最初是为了表达喜悦,但现在“哈哈”却把喜悦混淆在了一种虚假的气氛中,甚至连用多个“哈”字都无法准确地表达出喜悦的程度。这可能是由于语言的通货膨胀所致。“通货膨胀”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它描述的是由于货币发行量超出市场供应量而导致的货币贬值的现象。

李安宅在《论语言的通货膨胀》一书中指出,货币作为一种货币,可以用来交换财富,但它却无法满足人们的思想和情感需求,这种需求的失衡,正如货币的膨胀所带来的通货膨胀一样,也会导致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的失衡。当一个词汇被过度使用时,它的含义会受到削弱,从而影响它所传递的情感,导致情感的表达效果受损,这正是语言的通货膨胀。类似的情况在“哈哈哈”中也有发生,比如“美女”原本指“年轻貌美的女子”,代表着赞美,而现在的“美女”则已经演变为一种普遍的女性称谓。

从媒体自身来说,人们的认知结构会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人们以往的交际依赖于面对面的互相沟通与交流,现在多依赖线上社交软件,如微信、QQ、微博、贴吧等。这些社交媒体会使人们社交语言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在人们面对面交流的语境中,肢体语言通常是用来辅助人们口头语言的表达,而社交媒体则可以使人们在交际中隐身,缺乏肢体语言的辅助,线上交流就会受到限制。每个人对文字传达的意思理解能力又不同,使得人们会对相关语言产生误判。例如拟声词“呵呵”最初用来摹拟人发出“大笑”的声音,但在网络语境下却产生了“讽刺”的意味,这就间接使得“哈哈”产生了语言的通货膨胀。

四、重叠拟声词“哈哈”的使用带来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哈哈”的正常使用能够促进人们的交往。超长哈却比较特殊,超长哈极为考验“哈哈党”自身的驾驭能力。有的人觉得这些潜规则实在是太麻烦了,其实不然,当不知道该说什么时,就可以用“哈学”武装自己,适当地哈几下,如果对方和自己不熟,就可以“哈哈哈哈哈哈”,意思是自己是一个爽朗大气,热情友善,乐观自信的人。如果对方说的话自己听不懂,就可以“哈哈哈哈”,意思是虽然听不懂,但是善意地不想让场面尴尬,如果对方是自己喜欢的男生,就可以“哈哈哈哈哈哈哈”。并且两个人都非常幽默风趣,如果不想和对方聊天了,就可以“哈哈”,意思是自己笑了但是没有完全笑,所以对方可以退下了,作为结束话论的一种语言策略。

(二)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都具备两面性,虽然“哈哈”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人们的交往,但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说语义弱化,当人们想要表达情感时就会发现词语的通货膨胀会导致语言的匮乏。在过去,“哈哈哈”可以表达的快乐,如今得用“哈哈哈哈哈哈哈”才能表达,经常“哈哈哈哈哈哈哈”的人没有更快乐,打的字却真切地变多了。平时“哈哈”的人不想被认为是冷淡,只好跟着“哈哈哈哈哈哈哈”。从“哈哈”的重叠次数来看,过长的“哈哈哈哈哈哈”没有提供信息量,增加了对方接话的难度。致使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相视而哈”的概率反而变低了。

五、结语

本文基于BBC语料库资料,将古代、当代和近代的文学作品以及当下互联网上流传的“哈哈”笑声拟声词汇集在一起,并将其与语料库和网络上的真实交流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重叠拟声词“哈哈”衍生出了新的表达形式,在句法成分中,可以作狀语、独立语等,同时,还具有加强反讽以及会话分析理论下的礼貌原则语用功能。哈哈”类重叠拟声词流行的主要原因是语言的通货膨胀。网络词“哈哈”的使用促进了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同时,也使“哈哈”的语义有了弱化的趋势,语言的通货膨胀现象会使得人们在表达时词不达意。通过深入研究“潜规则”,以及根据双方的沟通习惯,可以使网络交流变得更加高效、精准。对“哈哈”的语义进行系统整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语言实际活动中“哈哈”的使用情况,这无论是对“哈哈”的辞书编纂,还是对“哈哈”的教学和习得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任玉洁.网络交际中“哈”字的使用[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01):90-91.

[3]王爽.网络语境下的现代汉语笑声拟声词调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4]张小宇.“哈哈哈”类重叠拟声词话语分析[J].作家天地,2021,(32):106-109.

[5]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6]韩璐.网络语言多模态特征的语用功能分析[J].现代交际,2020,(01):95-96.

作者简介:

张洁,女,汉族,重庆秀山人,重庆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猜你喜欢 语用功能 《蒙古秘史》被动语态的语用分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11期)2017-01-05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模糊语教学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12期)2016-12-23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归化与异化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关于大学英语语音的语用研究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青年文学家(2016年27期)2016-11-02浅析英语标识语的文本特点及语用功能考试周刊(2016年62期)2016-08-15英语称呼语的语用功能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5期)2016-06-30广告英语中的话气隐喻及其语用功能分析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V不V式附加疑问句语用功能探析青年文学家(2016年15期)2016-05-06

今古文创2024年3期

今古文创的其它文章小说《长安十二时辰》的叙事时间浅析浅论《诗经 · 周南》中的 政治秩序与性情教化唐传奇中女性侠义情怀的初显暗夜里的决绝反抗虚与实的交融, 美与爱的共生生态批评视域下《笨狼的故事》中的儿童生存困境探析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