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二)咏物抒怀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咏物诗有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二)咏物抒怀诗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二)咏物抒怀诗

2024-06-29 19: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扬州慢·琼花

郑觉斋

弄玉①轻盈,飞琼淡泞,袜尘步下迷楼。试新妆才了,炷沉水香毬。记晓剪、春冰驰送,金瓶露湿,缇骑星流。甚天中月色,被风吹梦南州②。

尊前相见,似羞人、踪迹萍浮。问弄雪飘枝,无双亭上,何日重游?我欲缠腰骑鹤,烟霄远、旧事悠悠。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

【注释】①弄玉,传说中的仙女。②南州,泛指南方州郡。

1.这首词写法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写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数语,人与花合写,互相映衬。前五句以仙女设喻,描绘琼花的姿态、颜色、气味,并未绘形画状,而是着力写琼花的风貌神情。

B.“记晓”三句,追怀琼花被快马送至行宫供隋炀帝赏玩之事,与杜牧诗“一骑红尘妃子笑”异曲同工,饱含词人对统治者奢侈荒淫的不满。

C.“尊前”三句,由“吹梦南州”一语发出新意。词人曾在扬州看到过琼花,而今琼花也一样飘泊来到江南,词人顿生“踪迹萍浮”之感。

D.全词在咏琼花中兼写情事,花中隐有人在,不即不离,有着较为深永的情味。琼花似佳人,往事悠悠,春愁无限,慨叹交加,伤感无限。

【答案】

1.想像仙女下楼、隋炀帝赏花,回忆无双亭旧游,是虚写;尊前赏花、凭阑无语,是实写;整首词虚实结合,古今相接,异地相通,拓展了表现时空,花事、人事、史事交织,扩大了词作意境。

【解析】题目要求对虚实结合的手法做出判断,以及明确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和作用。所谓虚写,指想象、回忆的内容,可从词中“忆”“记”“欲”“梦”等字判断。实写指眼前景物的真实描写。

①依据“尊前相见,似羞人、踪迹萍浮”得出诗人在江南的酒筵上见到了琼花,这是实写,“凭阑无语”是实写,写出了诗人独倚栏杆,默默无语的情态,因赏花而触发了怀念扬州旧事。

②词的上片全是虚写,前五句以仙女来比琼花,写出它不同凡花的花姿、花色、清香。着力写出琼花的风韵。“记晓剪、春冰驰送,金瓶露湿,缇骑星流”虚写,写出诗人追怀琼花昔日为御物,被星夜送入宫中以供隋炀帝观赏的盛事。

③依据“无双亭上,何日重游?我欲缠腰骑鹤,烟霄远、旧事悠悠。”得出虚写,是词人不由得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想起无双亭畔那“天下无双”的琼花,如雪般素洁,在春风中摇动,不知自己何时能重游扬州,再睹那美妙的丰姿?

④虚实结合表达作用:现实与回忆、想象相结合,诗中提到隋炀帝赏琼花之心切,古今相接;琼花喻仙女,花美莹洁,而诗人孤独惆怅,花与人相互映衬,拓展了时空,丰富了意境。

2.B【解析】B.“饱含词人对统治者奢侈荒淫的不满”错误,依据“晓剪、春冰驰送,金瓶露湿,缇骑星流”得出诗人以写隋炀帝赏花的心切,侧面衬托琼花的出众不凡。没有表达出对统治者奢侈荒淫的不满。

【注释】

弄玉:相传为春秋时秦穆公之女,后与萧史一起升天仙去。“飞琼”,许飞琼,西王母的侍女。

淡泞:这里指飞琼的衣装素淡。

袜尘:词中谓仙女的步履轻盈。“迷楼”,点出扬州。隋炀帝在扬州建行宫,回环四合,误入者不得出,名曰迷楼。

香毬:一种铜制的薰香用的球,中分三层,圆转不已,叮放置在被褥中问,其香烟不灭。

晓剪:清晨将琼花剪下。

缇骑:古代当朝贵官的前导和随从的骑士。

星流:流星快马。

天中月色:形容琼花淡黄的色彩。

南州:指临安。临安在扬州之南,故称之为“南州”。

尊前:酒杯前。

无双亭:亭名.在扬州后土祠旁,北宋诗人宋郊建。

缠腰骑鹤:指重游扬州。

烟花三月:指阳春三月。

【译文】

盛开的琼花就像衣装素淡的仙女,试罢新妆,满身香气,步履轻盈的走下楼来。遥想当日炀帝赏花情景:清晨将琼花剪下,插入金瓶中时还沾有晨露,由护卫皇帝出行的骑士以流星快马送至行宫供炀帝赏玩。此番在临安出现的、经过移根再植的花,原是她的精魂被风吹至。

曾在扬州看到过的琼花,如今到了江南竟能在酒筵前相见。想起无双亭畔那“天下无双”的琼花,如雪般素洁,在春风中摇动;不知自己何时能重游扬州,再睹那美妙的丰姿?自己重游扬州,已成妄想,唯有怅望云霄,缅怀旧事而已。在这烟霭迷离、繁花旖旎的阳春三月,只有独倚阑干,默默无语。

【赏析】

在我国的名花中,最珍异和神秘的要算琼花了。据宋人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七记载:“扬州后土祠琼花,天下无二本。……仁宗庆历中,尝分植禁苑,明年辄柘,遂复载还祠中,敷荣如故。淳熙中,寿皇(孝宗)亦尝移植南内,逾年,憔悴无花,仍送还之。其后,宦都东源命园丁取孙枝移接聚八仙根上,遂活,然其香色则大减矣。”词人赵以夫得友人折赠琼花数枝,召聚咏赏,并作《扬州慢》词,这首词就是郑觉斋当时应和而作。

上片首句人花合写互相映衬。既是琼花之莹洁,又是女子轻盈体态。女子新妆试罢.于香雾缭绕中幽思绵绵。琼花产于扬州,因此咏琼花之作大多或直接或间接地提到扬州,有赵以夫《扬州慢》一词为证。前五句以女仙设喻,描绘琼花的态、色、味,并没有作形状的描写,而着力写琼花的丰神。以仙女来比琼花,写出它不同凡花的花姿、花色、清香。虽然词人未作工细的描绘,但却传出了琼花的精神。

“记晓”三句,承上“迷楼”,追怀琼花昔日为御物,被星夜送入宫中以供炀帝观赏的盛事。“甚天中月色,被风吹梦南州”两句,转入眼前的琼花,对照今日冷落,也是女子韶华不复的感伤。赵以夫原唱《扬州慢》词序云:“琼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黄。”“缇骑星流”,写出炀帝赏花心情之切,从侧面烘托出琼花之出众不凡。以“天中月色”拟之,可谓恰到好处。“南州”本泛指南方州郡,此指临安。词言琼花“被风吹梦(到)南州”,下语极迷离恍惚。词开首既屡以仙女比拟琼花。则琼花亦像仙女一样有梦魂。想象富有情致。

下片由“吹梦南州”一语点出新意。在酒筵前相见者,是花是人,已融为一体,故加以拟人化的描写:“似羞人、踪迹萍浮”。词人曾在扬州看到过琼花,而今也一样飘泊来到江南,难怪有“踪迹萍浮”之感了。词人不由得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他想起无双亭畔那“天下无双”的琼花,如雪般素洁,在春风中摇动;不知自己何时能重游扬州,再睹那美妙的丰姿?

秦观《琼花》诗云:“无双亭上传觞处,最惜人归月上时。相见异乡心欲绝,可怜花与月应知。”郑词所写情境,与之相似。“我欲”二句,写词人欲往扬州而不得的感慨。“缠腰骑鹤”,这里使用的是一个著名的典故,也即原是说,话说一个人很贪婪,他既要腰缠万贯,又要长生不老,而且还要到风景秀美的扬州去玩儿;熟语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儿。而在此词里,作者谓自己重游扬州,已成妄想,唯有怅望云霄,缅怀旧事而已。“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这两句有无限情韵。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烟花三月下扬州。”在这烟霭迷离、繁花旖旎的春三月,怀念扬州的悠悠旧事,更触起了浓重的春愁,词人独倚阑干,默默无语。下片的构思与赵以夫不大相同,赵作是通过赋花抒发扬州的盛衰之感,此词是借琼花移植到临安就与扬州时大不相同这一现象发出感慨,花移地之后香色不如前,人呢?欲去扬州探花,这是不能实现的梦。再说杨州的琼花还是从前风姿吗?重重慨叹交织在一起,实有无限伤感之情,从而使词的意境更为幽远了。

三、(宋)王溥《咏牡丹》与(清)袁枚《苔》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这两首诗除了托物言志之外,各自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的精神。

D.两首诗都写到了牡丹,但表达的目的不同,王诗突出其硕大,袁诗则侧重写它开放的美。

【答案】

1.《咏牡丹》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牡丹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出果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鄙视。《苔》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的精神的赞美。

【解析】《咏牡丹》“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枣花虽然很小,但能结果实。桑叶虽然柔软,却能养蚕吐丝。从实用的角度上赞美枣花和桑叶。“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可笑牡丹花形大如斗,却什么也不能作,花谢后只剩空空枝条。批判牡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这样形成实用与外表的强烈对比,突显对牡丹的鄙视。

《苔》“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也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苔花人的性情、品质,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

2.D【解析】D.“王诗突出其硕大”错误。王诗的目的并非突出牡丹的硕大,而是突出其“不成一事”。

【注释】

牡丹: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桑叶: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又名家桑、荆桑、桑椹树、黄桑等。

斗大:大如斗。对小的物体,形容其大。

【译文】(宋)王溥《咏牡丹》

枣花虽然很小,但能结果实。桑叶虽然柔软,却能养蚕吐丝。

可笑牡丹花形大如斗,却什么也不能作,花谢后只剩空空枝条。

【赏析】(宋)王溥《咏牡丹》

这首《咏牡丹》是宋代大臣王溥的作品。这首诗一反人们对牡丹一向喜爱赞美的心态。诗人先拿枣桑来示例: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很柔弱,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生成。而牡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

题目用“咏”,先顺从人众的普遍心理定势,先诱导读者,诗人可没说牡丹的坏话,是要歌咏它。读者乍一看,心理必然想着,歌咏牡丹者多矣,王溥难以说出什么新的东西。这样想着,就好奇地往下读,结果却读出了对牡丹的说三道四。虽然有些生气,但细品,诗人的审美情思落在了两个点上——外表美和实用美。诗人担心人们不服气,先拿枣桑来示例: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很柔弱,他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生成。还有,她的美艳,她的光彩,耀人眼目,让人心荡神怡,诗人是知道的,但他有意无视这些,因为,这些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仅此一点,牡丹不值一提。值得一提的是,她一旦开完美艳的花,就花去枝空,空空如也,没有什么好赞美的。诗人用诗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至于读者读不读,读懂读不懂,认同不认同就不是诗人的事了。

【注释】(清)袁枚《苔》

白日:太阳。

【译文】(清)袁枚《苔》

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

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赏析】(清)袁枚《苔》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四、柳宗元《红蕉》

红蕉①

柳宗元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槭槭②无遗芳。

【注释】①红蕉:即美人蕉,形似芭蕉而矮小,花色红艳。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其花“春夏开,至岁寒犹芳”。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时。②槭槭:拟声词,落叶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直写其花,交代红蕉开花的时间和色彩,“穷节”指岁末时节,此时万花纷谢,百草凋零,一个“值”字,便显出红蕉精神。

B.颔联一个“凌”字,将红蕉无畏的精神、勇敢的品格和摇曳生姿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C.颈联“远物”指红蕉,因为是“远物”,便成了稀罕物,所以才会“世所重”。“世”指包括诗人在内的“世之人”。

D.“旅人”在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旅人”的伤心和“远物”的被重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自认为被统治者遗忘的苦闷心情。

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体现了红蕉分外艳丽的形象。

B.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的特质。

C.“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

D.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世之感。

3.这首诗的尾联独具特色,请结合全诗分析鉴赏。

4. 本诗的尾联堪称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

1.B【解析】B.“摇曳生姿的风貌”说法错误。“窈窕凌清霜”中的“窈窕”是“美好”的意思,“凌”是“乘、凌驾”的意思。这句是写红蕉以娇小美好的风姿,不惧天气寒冷,迎寒斗霜;“凌”字表现出红蕉无畏的精神、勇敢的品格和超然洒脱的风貌,没有写出红蕉的“摇曳生姿”。“摇曳生姿”意思是姿态闲雅、婀娜多姿的样子,不合语境。

2.C【解析】C.“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错误。“远物”仅指红蕉,对于从京城到来的诗人来说,此地的红蕉就是“远物”。

3.①诗人将目光转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尾联描绘了冷清萧条的秋冬景色。②尾联运用以景结情、对比的手法,将百花的萧条与红蕉的“窈窕凌清霜”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红蕉顽强、无畏精神的赞美之情。③托物言志,群芳已经消逝,红蕉性命难保,诗人的命运可想而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忧虑之情。

【解析】从内容上看,“回晖眺林际,槭槭无遗芳”中的“回晖”是夕照之意;“眺”是远望之意;“槭槭”是拟声词,意为落叶声。尾联中,诗人远望夕照下的山林,在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这是一幅秋冬的景象:夕阳余晖,山林落叶,百花凋零。画面冷清萧条,寒肃清寂。

从表达技巧上看,尾联采用了以景结情和对比的手法。诗人眼中是一片“槭槭无遗芳”的萧条冷清,这就和红蕉在“穷节”仍姿态美好、娇艳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百花凋零的“槭槭无遗芳”,一边是红蕉的“窈窕凌清霜”,表达了诗人对红蕉不惧寒冷,勇敢开放的肯定,对红蕉这种顽强、无畏精神的赞美之情。

从思想感情上看,结合诗歌的注释“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时”,将诗人的现实遭遇与诗歌内容相联系,诗人吟咏的是红蕉,实则是在借红蕉寄托抒发情怀:虽然红蕉现在“绿润含朱光”,还是那么娇艳的“正阳色”,还能顽强不屈地“凌清霜”,可事实上已经时值“穷节”。群芳已经消失,满目所见已是“槭槭无遗芳”,那么红蕉也始终难逃这凋零的命运。如果“世所重”的红蕉性命也终难保,无人关照的“旅人”的命运可想而知。因此,尾联托物言志、借物抒怀,诗人借对红蕉命运的感伤,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忧虑之情。

4. ①结构上,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文对红蕉的描写。②内容上,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尾联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③情感上,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

【解析】尾联“回晖眺林际,摵摵无遗芳”意思是远眺夕照山林间,落木萧萧无遗芳。诗人将目光转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

从结构上看:“无遗芳”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两联对红蕉外在美貌和内在精神的描写。

从内容上看:这本是秋冬之景,在诗中,将远处的这一片萧条景象和眼前“窈窕凌清霜”的红蕉,叠放在一起,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和可爱。

从情感上看:群芳已经消失,最后只剩下红蕉了,如果“世所重”的红蕉,性命也终难保,那么,无人关照的“旅人”的命运可想而知,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

【注释】

红蕉:即美人蕉,形似芭蕉而矮小,花色红艳。

晚英:秋冬之花,此指红蕉。

穷节:岁末时节。

绿润:指红蕉叶的鲜绿。

朱光:指红蕉花的红艳。

以兹:凭此用此。

正阳:指农历的四月。

正阳色:指红蕉至秋冬仍保持春夏时的颜色。

窈窕:(yǎo tiǎo):美好的样子。凌:乘,凌驾。

清霜:寒霜。

远物:边远地区的事物,此指红蕉。

旅人:客居在外的人,被流放的人,此诗人自指。

回晖:夕照。

槭槭(qī):拟声词,落叶声。

【译文】

红蕉岁未犹吐芳,绿叶红花含春光。

凭此春夏鲜艳色,娇柔美好斗寒霜。

世人偏重边远物,流放之人独悲伤。

远眺夕照山林间,落木萧萧无遗芳。

【赏析】

元的咏物诗,汪森在《韩柳诗选》中评论道:“短章咏物,简淡高古,都能于古人陈语脱化生新也”。对于《红蕉》,古人亦多陈语,关键在柳宗元如何“脱化”,怎样“生新”。

宋祁在他的《红蕉花赞》中,称颂红蕉“叶小而花鲜明可喜”,范成大在他的《桂海虞衡志》中,则对红蕉的花“端各有一点鲜绿”倍加喜爱。大抵红蕉后人径直称其为“美人蕉”,都是着眼于其花的艳丽动人吧。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第一联直写其花。虽也对其外表予以描写,但却更突出其精神。“晚英”,指秋冬之花,王勃曾用来写梅花,刘禹锡曾用来写菊花。而将红蕉也称之为晚英者,柳宗元当为第一人。又因为红蕉“春夏开,至岁寒犹芳”,这样称呼,也是恰如其分的,这便是“脱化”。

“穷节”是指岁未时节,此时万花纷谢,百草调零。一个“值”字,便显出红蕉精神。然而,这还不是它的全部。“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第二联才抓住了红蕉本色。红蕉不同于菊之清冷,更不同梅之寒瘦,它以春夏盛开的百花仙子之一的面貌,以娇小美好的风姿,迎寒斗霜,一个“凌”字,将其无畏的精神,勇敢的品格,和超然洒脱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至此,诗人在读者面前,塑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艺术形象,这便是柳宗元的创造,便也是他的“生新”。

咏物诗的理解,最关键的是在准确理解诗人所咏之物以后,更能深入把握诗人赋予所咏之物的精神。即在所咏之物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近藤元粹在《柳柳州诗集》中,给《红蕉》一诗下了四个字的评语,“寓感甚切”。第三联云:“远物世所重, 旅人心独伤”。许多人会把注意力放在下句,但诗人将话说得明白,看不出何处有“寓感”。

“远物”承上,是指红蕉,但叫“远物”是因为红蕉属热带观赏植物,永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故永州可见。柳宗元站在长安和中原的角度,所以将红蕉视为“远物”。因为是“远物”,便成了稀罕物,所以才会“世所重”。这个“世”是指包括诗人在内的“世之人”。当然,从前两联来看,如此看重红蕉的只能是被贬谪到永州的柳宗元了。

因为说远物,自然便想到了永州,因为想到永州,便会勾起诗人的无限悲伤。因为说到远物被人看重,自然便会想到被流放到永州来的自己,早已被统治者遗忘。诗人原本抱有随时间推移,会被重新起用的期望的,然而看来,希望渺茫。面对红蕉,感叹身世,不禁“心独伤”。同是处于永州,“远物”和“ 人”所受待遇是如此天地之别,这便是诗人伤心的原因。

“回晖眺林际,槭槭无遗芳”。诗人将目光转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这本是秋冬之景,在题为《红蕉》的诗中,将远处的这一片萧条景象和眼前“窈窕凌清霜”的红蕉,叠放在一起,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如果说群芳已经消失,那么最后,就该轮到红蕉了。如果“世所重”的红蕉,性命也终难保,那么,无人关照的“ 旅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原来,《红蕉》一诗寓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深深的忧虑,而且是一种被注定为悲剧的预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寓感甚切”四字,是十分确切的。

五、(元)鲜于必仁《(双调)折桂令·卢沟晓月》

(双调)折桂令·卢沟晓月

(元)鲜于必仁

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

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在拂晓的霞光中摇动马鞭,驱马驶出京都城门,山色迷茫,景色秀丽,心情愉悦轻松。

B.上片后三句勾勒卢沟桥的特点,言其险、喻其阔、显其高,句式整齐,层次分明,极为准确生动。

C.作品绘难写之景于笔端,多次点出“月”,传神地勾画出“卢沟晓月”的特点,意象已足,意境撩人。

D.作者紧紧抓住“晓”、“桥”来写,并使用了合璧对、鼎足对等巧体,摹景状物颇尽描写形容之妙。

2.后人评价此曲,称其“飘逸”,请结合诗句,从内容和手法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

1.C【解析】C.“多次点出‘月’”错。只在结尾句点出“蟾宫”,即“月”。

2.内容方面:(1)意象“飘逸”:空濛的山色、玲珑美好的林中景色,仿佛世外仙境。(2)意境“飘逸”:都门外景色空濛、幽静、秀丽;卢沟桥横跨两岸,水波汹涌,晓月迷蒙,雄浑壮阔。(3)情感“飘逸”:通过对卢沟晓月的描写,突出了景色的美妙迷蒙、雄浑壮阔,表达了热爱、赞美之情。(4)人物形象“飘逸”:诗人从都城出来,马鞭在拂晓的霞光中摇动,刻画了策马扬鞭悠然行于秀丽美好的景色之中的轻松愉悦的人物形象;欣赏卢沟桥,诗人俯视、远观、仰视,立足点不断变化,思绪飘飞灵动,塑造的是欣喜雀跃的人物形象。

手法方面:艺术手法“飘逸”,是指运用多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1)排比,前三句运用排比句:“俯危波”言其险,“通远塞”喻其阔,“倚长空”显其高,寥寥数语,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层次分明,且极为准确、生动,语势贯通,表意丰富。(2)“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和夸张的写法写卢沟桥像是从雾霭中腾起的千寻卧龙,又像连着天上流云的万丈垂虹,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极为形象、传神。(3)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晓行”,运用比喻,展开丰富的想象,静中添动,把卢沟桥与晓月,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恬淡愉悦、深邃高远的境界。疏钟和行人把画面点染的鲜活生动,从桥下向上看,桥上的行人小得像蚂蚁一样,好像可以登上月宫。最后一句切合题中之晓月(点题),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神话世界。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诗句,从内容和手法角度分析诗歌的“飘逸”,学生可以从意象、手法、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

“山色空濛,林景玲珑。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前两句通过“空濛的山色”“优美的山景”两个意象描写卢沟晓月的美景,将林中美景描写的如同仙境,给人飘逸之感。“空濛的山色”“优美的山景”“横跨的长桥”“高高的栏杆”营造了都门外幽静、秀丽的意境,给人以“飘逸”之感。

这首曲的上片描写卢沟晓月的美景,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表达了作者对卢沟晓月景象的赞美之情。而诗人马鞭摇影,悠然而行,轻松愉悦,又表现了诗人的飘逸。

此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运用排比手法,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和夸张的写法,将卢沟桥比作从雾霭中腾起的千寻卧龙,连着天上流云的万丈垂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极为形象、传神。“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运用比喻修辞,将“行人”比作“蚂蚁”,将“眼前之景”比作“蟾宫”,把卢沟桥与晓月,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切合题中之晓月(点题),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神话世界。

【注释】

①卢沟晓月:北京著名景色。卢沟,指卢沟桥。

②鞭影摇红:马鞭在拂晓的霞光中摇动。

【译文】

在拂晓的霞光中摇动马鞭,驱马驶出京都城门,只见,山色迷茫,山林景色空明。急流危险,卢沟桥横卧其上;桥面宽阔,车马从此可远达边塞;栏杆高耸,倚天而立。卢沟桥犹如一条千寻长的巨龙从夜雾中腾空而起;又像万丈彩虹从云端直扑水面。远处传来稀稀落落燕山的晨钟,路上行人如蚁,密密麻麻,好像行走在仙境月宫之中。

【赏析】

“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这三句运用排比句式:“俯危波”言其险,“通远塞”喻其阔,“倚长空”显其高,寥寥数语,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层次分明,且极为准确、生动。“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和夸张的写法写卢沟桥,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极为形象、传神。

结尾三句,照应开头的晓行,诗人运用比喻的写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卢沟桥与晓月、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恬淡愉悦深遂高远的境界。诗中的“疏钟”、“行人”把画面点染得鲜活生动。最后一句“如步蟾宫”切合题中之“晓月”,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神话般的世界。

六、(宋)刘克庄《落梅》

落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使诗人触目愁肠,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

B.颔联不仅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的景象,还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

C.此诗前两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后两联在此基础上展开抒情,表达出主旨。

D.此诗不着一个“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的品格和遭际,更处处透出诗人的心迹情感。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C【解析】C.“前两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后两联在此基础上展开抒情”错误,诗歌前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尾联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2.采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

【解析】颔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是说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本联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比喻奇特,寓意深刻丰富,既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又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人生,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意味。

【注释】

落梅:即掉落的梅花。

砌:台阶。

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

谬:不合情理的。

权柄:犹权利。

孤高:孤特高洁;孤傲自许。

主张:主宰;作主。

【译文】

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教人触目愁肠,更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

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

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

啊,让东风执掌对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真是差矣错矣,它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根本不讲怜香惜玉。

【赏析】

首联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每一片落梅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何况那如雪花般飘落下来的铺满台阶又堆上了墙头的落梅呢?面对如此凄凉的景象,自然引起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颔联进一步刻画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颈联写落梅的最后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这两句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落梅虽零落成泥,但香气经久不灭。诗人在此表面是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那些遭迁谪放逐但是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的赞颂,用笔委婉,言近旨远。

上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这首咏梅诗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有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简直可视为一篇浓缩了的《离骚》。呜呼!“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刘克庄咏梅诗词之丰无人可及。不啻于斯,他的一生针对南宋“国脉微如缕”的现状,写下了大量抒发感慨的不同题材的诗篇,爱国之心“似放翁”,高洁之志“似稼轩”,其身其品一如梅花。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好的资料也值得我们推荐。 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我们采用了部分微信公众号、QQ语文群及其他免费网络资源。 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