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刘荣华:思辨性阅读的教学价值、路径和方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周记第一段写对数学老师的看法怎么写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刘荣华:思辨性阅读的教学价值、路径和方法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刘荣华:思辨性阅读的教学价值、路径和方法

2023-09-11 20: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四)思辨性阅读教学有助于激活学生审美创造

阅读不仅是学生从文本语言中获取信息、发展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文本语言获得审美体验、受到情感熏陶的过程。2022年版课标指出,审美创造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五上《四季之美》主要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最有特点的美。教学课文中“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这句话时,教师可以出示另一个版本的译文——“皓月当空时自不待言,即使黑夜,还有群萤乱飞,银光闪烁”,引发学生阅读思辨“这两种描写中,你更喜欢哪一种描写”等问题,鼓励学生在朗读想象、交流讨论中各抒己见。有的学生喜欢课文中“翩翩飞舞”的描写,因为把萤火虫在黑夜飞行的舞姿写得很美,写出了萤火虫飞行的轻快;有的学生喜欢“群萤乱飞,银光闪烁”的描写,因为在黑夜中不能看到萤火虫飞行的舞姿,只能看到忽明忽暗的亮光,现实生活中的萤火虫也是乱飞的,这样写更真实,更能写出萤火虫夜间飞行的自由自在……这样的思辨性阅读教学,既丰富了学生审美体验,又培养了学生审美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二、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路径开掘

思辨性阅读既从文本特征的角度强调了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又从思维发展的角度强调了在各类文本阅读中思辨的要求。

(一)在实用类文本教学中进行思辨性阅读

实用类文本是侧重于日常生活与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文章,具有简洁、易懂,时代性、实用性强等特点,包括科普说明文、新闻报道、调查报告等文体。统编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实用类文本,如五上《太阳》用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教学第1自然段“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这句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思辨“这句话中的‘约’字能否删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白“约”是表示大概的意思,以人类目前的测量技术还无法得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准确距离,“一亿五千万千米”只是人类推测的太阳离地球的数字,这句话中的“约”字不能删掉,使学生感受到科普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二)在文学类文本教学中进行思辨性阅读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文学类文本是作家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感受,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等文体。文学是人成长的精神食粮,统编教材编排最多的课文就是文学类文本。四下艾青创作的现代诗《绿》,用丰富的想象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教学“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这节诗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阅读思辨“风、雨、水、阳光不是绿的,作者在诗中能用‘绿’来形容吗”等问题,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语文实践,明白诗人在这里是将自己的感觉与自然景象的描绘融为一体,表现出整个空间都充满了绿色,诗中的“绿”不仅是自然的颜色,更是生命的颜色,从中体会到诗歌独特的表达方式,感受到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和思想情感的丰富性。

(三)在论述类文本教学中进行思辨性阅读

论述类文本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特点,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文体。统编教材编有少量的论述类文本,如六下《为人民服务》围绕“为人民服务”的观点阐述了如何对待“死”、对待批评、对待困难、对待死去同志等问题。第2自然段中有四句话,第1句话提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的观点。第2~4句话引用司马迁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比“为人民利益而死”和“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的不同意义,以张思德同志为例说明“为人民利益而死”是“比泰山还要重”来论证观点。教学这个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阅读思辨“这段话中四个句子的顺序能否调换”等问题,让学生在朗读、比较、分析等语文实践中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明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感受论述类文本语言表达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四)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进行思辨性阅读

三、思辨性阅读教学方法的探寻

系统论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组合而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阅读是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是读者在阅读中对文本信息进行理解、评价、反思、迁移等认知建构的过程。阅读是由若干环节和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在阅读过程的诸多环节中都可以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

(一)在阅读理解环节中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

阅读理解是对文本词句意思及主要内容、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文本表达方法及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阅读理解一般要经历从片面到全面、从模糊到清晰、从错误到正确、从肤浅到深刻的过程,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和形式是文本阅读的基本环节。四下《白鹅》从叫声、步态和吃相等多个角度描写了白鹅高傲的特点。教学“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等句子,教师可以引发学生阅读思辨“你愿意侍候课文中的这只白鹅吗”等问题。当学生有的说喜欢这只有趣、好玩的白鹅,有的说不喜欢这只高傲、自以为是的白鹅时,出示作者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作者“不胜其烦”侍候是因为这只白鹅在作者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内心十分焦虑苦闷时给他带来了精神的寄托,从而帮助学生正确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本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

(二)在阅读评价环节中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

阅读评价是阅读主体对文本表达内容的真实性、表达形式的有效性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既要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阅读评价是阅读思辨的核心所在,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六上《竹节人》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制作竹节人的过程,以及竹节人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思辨“你喜欢课文中的老师吗”等问题。

有的学生说不喜欢,因为这位老师把学生玩具没收后没有还给学生,自己在偷偷地玩;有的学生说喜欢,因为这位老师充满童心……通过这样的阅读思辨,不仅让学生明白文章写老师玩竹节人这件事是从侧面烘托了竹节人的有趣好玩,抒发了作者内心喜悦、满足与自豪之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三)在阅读反思环节中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

反思是思辨的重要方式,阅读反思是阅读主体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自我审视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改进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五上《忆读书》主要是冰心回忆自己幼年、少年时读书的经历,总结了多年读书的经验,说明了“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教学“我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时,教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思辨“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读书方法”等问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读书经历,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赞同这种读书方法,因为这样可以读得快、读更多的书,而且教材中也说,“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有的学生不赞同这种读书方法,因为自己读一个字的一半时常常闹笑话,而且会影响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精读时需要逐字逐句读正确,略读时可以猜读、跳读或选读。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策略的选择与运用能力。

(四)在阅读迁移环节中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科技发展快,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在于知识的记忆,而在于知识的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阅读迁移是阅读主体把阅读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在新情境中进行应用。五下《自相矛盾》主要讲述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说话前后互相抵触的故事。教学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道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阅读思辨“在我们的阅读、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人或事”等问题,让学生结合阅读中读过的文章《叶公好龙》、生活中说过或听到过的话如“我敢肯定今天可能会下雨”等内容进行思考辨析,既深入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又及时迁移学到的知识,把课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

本文刊载于《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22年第10期

《小学教学设计》微店二维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