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读史(18)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周公馆的历史事件 馆员读史(18)

馆员读史(18)

2023-03-28 22: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曹操《短歌行》

同样,西周初年的召公姓姬名奭(shì),也是武王的弟弟,因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爵位为“公”,所以称“召公”。召公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今河南北部),是后来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陜而治,陜以西归他管理,陜以东归周公管理。召公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把他的辖区搞得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因此深受爱戴。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诗经·甘棠》就是为此而写的。而“周召共和”时的“召公”则是他的后代,姓姬名虎,继承“公”爵位,称“召公虎”、“召伯虎”、“召穆公”。所以,此召公亦非彼召公。

《诗经·周南·甘棠》

2、《史记》中的“共和行政”

《史记·周本纪第四》对“共和行政”作了详细的记载。在成王、康王统治的时期,周朝政局比较安定。后来,由于奴隶主贵族加重剥削,加上不断发动战争,平民和奴隶的不满情绪也随着增长。周朝的统治者为了镇压人民,采用十分严酷的刑罚。周穆王的时候,刑法达三千余条。到了西周第十个王周厉王时,对人民的压迫愈重、盘剥愈烈。

那时候,住在郊外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都城里的平民叫“国人”。周都镐京的国人不满厉王的暴虐施政,怨声载道。

《史记》记载:“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残酷的统治,达到了路人对面不敢打招呼的程度。“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叛,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这便是著名的“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

厉王出走后,朝廷里没有国王,经大臣们商议,由召公虎和周公鼻联合主持贵族会议,代行周天子职权,“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维持了十四年,周厉王在彘死去。召公、周公立太子姬静即位,就是周宣王。共和行政就此结束。

3、其他史料中的“共和行政”

关于这段历史《竹书纪年》记为:“共伯和摄行天子事”。很明显是说厉王被逐,共伯和代行国王职事。《晋书·束皙传》中也有:“厉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直接否定了二相共和的记载。《庄子·让王》:“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西晋司马彪注:“共伯名和,修其行,好贤仁,诸侯皆以为贤。周厉王之难,天子旷绝,诸侯皆请以为天子,共伯不听,即干王位。十四年,大旱屋焚,卜于太阳,兆曰厉王为祟。召公乃立宣王。共伯复归于宗,逍遥得意共山之首。”《史记·周本纪·正义》引《鲁连子》:“卫州共城县,本周共伯之国也。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王奔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静为宣王,而共伯复归国于卫也。”近年出土战国的清华简《系年》记载:“厉王大虐于周,卿李(士)、诸正、万民弗刃(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彻(彘),龏(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龏(共)伯和归于宋(宗)。”

从简单撷取的上述史料可以看出,以战国时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为代表的史料记载,厉王出奔后,代行天子事的是共国的诸侯共伯和而不是周、召二公。国号“共和”也是应其名而立。如此一来,就彻底推翻了《史记》关于“周召共和”的记载。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所谓“周召共和”到底存不存在呢?我们下期继续。

本期编辑:衔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