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短歌行用了哪些典故?短歌行中有几处用典?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典故表达的是诗人求贤若渴之心 曹操短歌行用了哪些典故?短歌行中有几处用典?

曹操短歌行用了哪些典故?短歌行中有几处用典?

2024-07-10 16: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短歌行中有几处用典?

一共四个: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表达求贤若渴之意。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以鹿鸣起兴,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出自《管子·形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接纳人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典故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曹孟德——曹操的诗歌《短歌行》。

“周公”两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也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二、短歌行典故归纳?

《短歌行》是曹操的一首诗作,该诗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在诗中,曹操运用了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1、其一是“周公吐哺”。这个典故出自《韩诗外传》,周公是周朝开国的著名贤臣,辅佐了几代君王。周公在吃饭的时候听说人才到来,直接吐出口中的饭前往迎接,体现了周公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求。曹操通过这个典故表达自己的求贤若渴之心。

2、其二是“青青子衿”。这个典故出自《诗经》,原意是描述恋人相会时所穿的青色衣领的衣物,被用来形容贤才的形象。曹操将贤才比作美人,表现了他对贤才的渴求之情。

第 1 页

这两个典故都表现了曹操对人才的重视和追求,体现了他的求贤若渴之心。

三、简要叙述短歌行中引用的历史典故?

《短歌⾏》中引⽤的典故

“周公吐哺”

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吾⽂王之⼦,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沐三握发,⼀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 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有时洗⼀次头,吃⼀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在这⾥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情。

“⼭不厌⾼,海不厌深”

这⼆句也是通过⽐喻极有说服⼒地表现了⼈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满之患”。

所以陈沆说:“鸟则择⽊,⽊岂能择鸟?天下三分,⼠不北⾛,则南驰⽿。

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吐哺折节,何以来之?⼭不厌⼟,故能成其⾼;海不厌⽔,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故天下归⼼。

”(亦见《诗⽐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青青⼦衿,悠悠我⼼。”

出⾃《诗经·郑风·⼦衿》:“青青⼦衿,悠悠我⼼。纵我不往,⼦宁不嗣⾳?青青⼦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不见,如三⽉兮。”原写姑娘思念情⼈,这⾥⽤来⽐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表达求贤若渴之意。

“呦呦⿅鸣,⾷野之苹。我有嘉宾,⿎瑟吹笙。”

出⾃《诗经·⼩雅·⿅鸣》:“呦呦⿅鸣,⾷野之苹,我有嘉宾,⿎瑟吹笙。吹笙⿎簧,承筐是将。⼈之好我,⽰我周⾏。呦呦⿅鸣,⾷野之蒿。我有嘉宾,德⾳孔昭……以⿅鸣起兴,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我写的是曹操的《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的接纳人才。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吃慢而失掉人才。

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人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四、曹操短歌行中的典故?

《曹操短歌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句话,是从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朝堂官员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引用来的。

《子虚赋》是西汉时期的一篇文言散文,描述了主人公子虚在游历过程中看到各种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深感人生短暂,终将衰老死去,而且能力和事业都较为平凡,因此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愁苦。

其中就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描述,意思是“愁苦如同长发一样绵延不绝,白发已经长了三千丈(一说是三万丈),形容忧虑之深”。

《曹操短歌行》借用了这一典故,形象地描绘了曹操年近古稀,历尽沧桑,忧虑和愁苦之情沉淀在长白的头发之中,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感慨。

五、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现作者思贤若渴的诗句是?

曹操在《短歌行》里,借用周公旦的典故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之心的两句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此诗的主题。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意为: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

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

借用了《管子·形解》中陈沆说:“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意为: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此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六、短歌行中有哪些典故?

这里面有以下几个典故:周公吐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海不厌深,唯有杜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对酒当歌,概当以康以及枉用相存

七、曹操短歌行中的用典句分别有何作用?

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典故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表达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周公”两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这话也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