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吴淞高程和85高程 穿越百年

穿越百年

2023-08-07 20: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追溯历史,中国铁路从宝山起步,在旧中国艰难发展,充满了艰辛和无奈。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回到了人民的手中,从此获得了新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铁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时代。高铁、地铁、轻轨,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在大江南北的祖国大地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先行官”。

据考证,早在1866年,英国公使威妥玛就向清政府提出:吴淞至上海之间的黄浦江,河道淤塞,疏通困难,大吨位轮船无法停靠到上海市中心,请求修筑从吴淞到上海的铁路,以便大吨位轮船停泊吴淞后能办理海铁联运。这时的清政府对修建铁路心存疑虑,没有批准威妥玛的请求。

大约到1874年,上海英商怡和洋行耍了个花招,声称修筑一条吴淞至上海的“马路”,组织了吴淞道路公司,得到清政府当局同意后,征购了从上海租界以北到吴淞一带的土地。1875年底,英商的吴淞道路公司,又以欺骗的手段,以“供车路之用的铁器”的名义,运进钢轨和机车。到1876年2月初,铁轨已经铺到当时的徐家花园附近了。

1876年,修筑吴淞铁路的英国工程师和中国搬运工人合影。

由于铁路施工的特殊性,不要说以后在铁轨上运行的火车了,在铁轨上运行的施工车(运输枕木与石子的小火车),就已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好奇心。不但上海本埠人喜欢看,就连几十里甚至百里以外的市民也喜欢看。每天总有上千人或者驾马车、乘大轿,或者坐东洋车赶来;卖水果的、摆点心摊的,也像赶集市一样到铁路工地附近做买卖。

1876年7月1日,吴淞铁路公司发布《中国首次火车时刻表》,左图为上海《申报》以《火轮车路告白》为题刊出的消息。

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举行通车典礼。

吴淞铁路正式通车的盛况,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讲,那可是“相当可观”。《申报》于吴淞铁路正式通车第二天(1876年7月4日)报道:“到下午一点钟,男女老幼,纷至沓来,大半皆愿坐上中两等之车,顷刻之间,车厢已无虚位,仅有买得上中之票仍坐下等车者。迨车已开行,而来人尚如潮涌至,盖皆以从未目睹,欲亲身试之耳。”那时候,“游铁路”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就连住在城内几乎终年不出门的市民,也接二连三地携家眷来一游。

吴淞车站(淞沪路)

英国人好不容易在中国建成了第一条能投入正常运营的铁路,票价自然不会低。那时,从上海到吴淞上等票为1元,中等票为5角,下等票为200文(1200文相当于1元),而当时的米价,每石大约在2元左右。也就是说,上等单程车票价约为半担米价,来回车票价即为1石米价了。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种“奢侈”消费。

因为铁路与轮船、枪炮、电报一样,都属“外来品”,清政府对此具有本能的排外性。按照他们的本意,这些搞不清楚的东西,应该一律拒之门外。无奈这条铁路已经投入了营运。向英国铁路公司交涉,人家也爱理不理,根本没有把清政府放在眼里。

1876年8月3日,吴淞铁路正式运行刚刚“满月”,火车在江湾镇北首还未正式通车的那段试车时,意外轧死了一个人,引起乡民大恐:原来这黑乎乎的东西还会轧死人!清政府顺势勒令将火车停了下来。于是,中英双方代表在南京对这条铁路的主权等问题展开了谈判。中国代表提出收回主权,英国代表则以种种借口拖延谈判。经过一个多月的讨价还价,于10月24日签订协议,中方斥资285000两白银买断铁路主权,分三期在一年内付清。同时同意在此一年间铁路仍归英商铁路公司使用,即从1876年10月31日起到1877年10月21日止。

中国第一条投入运营的铁路的全线贯通(即从吴淞到上海市区),直到1876年12月1日才得以实现,并成为往返吴淞与市区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到1877年的7月17日,实际运营不到10个月,运送乘客161331人次,创下了当时中国交通运输之最。1877年10月20日,吴淞铁路列车停行。10月21日,也就是中英双方协议中一年期满的日子,吴淞铁路正式归属中国所有。时任两江总督的沈葆桢下令拆毁铁轨、铲平路基、推倒车站,将吴淞铁路全线拆除。福建巡抚兼台湾学政丁日昌将铁轨、车辆运至台湾,拟修台南、台北间的铁路。直到21年后的1898年,清政府才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和财力,在原来吴淞铁路的位置上,建造了后来的淞沪铁路。

此后的风雨百年,淞沪铁路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发展变迁,也经受了淞沪抗战炮火的洗礼。1997年,淞沪铁路完成了历史使命,被永久性拆除。其当年的位置,就是今天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的一段。

改革开放以来,宝山区域内先后建起了1号线、3号线、7号线三条地铁线,目前正在建设地铁15号线。未来“十四五”,还将规划建设横向的地铁18号线,宝山将成为一个轨道交通网络纵横密布、便捷畅达的现代化滨江城区。

“十四五”期间,宝山境内还将规划建设北沿江高铁、沪通铁路二期等国铁干线,宝山地区第一座高铁站点及其配套枢纽也正在规划推进之中,这将带动宝山进入“高铁”时代,为宝山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迈出坚实的一步。

吴淞铁路、淞沪铁路建设运营大事记

吴淞铁路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

美国驻上海副领事奥维·布拉特福声称要修筑一条“寻常马路”,取得修建从吴淞码头到上海窄轨铁路的权利,组建了吴淞道路公司,并开展征地事宜。后因资金短缺,转由英商续建。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7月,英商组建吴淞铁路公司,在英国伦敦登记注册、设办事处,并以在华怡和洋行为代理人,派玛利逊为吴淞铁路公司的总工程司兼代理人,设立吴淞铁路公司办事处,着手续建事宜。

清光绪二年(1876年)

7月3日,吴淞铁路江湾至上海通车营运。

8月3日,清政府电英国驻沪领事麦华陀要求停驶吴淞铁路火车。

10月24日,中、英两国政府议定收买吴淞铁路条款,清政府以规平银28.5万两买断,规定一年内分三次付清;未付清前,仍准铁路通车营业。

12月1日,吴淞——上海间全线14.5公里通车营业。

清光绪三年(1877年)

10月20日12时,吴淞铁路行驶最后一趟火车后被清政府赎回,清政府下令将铁路拆除。

12月28日,吴淞铁路路轨全部被拆除。

淞沪铁路(淞沪支线、吴淞线)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7月9日,湖广总督兼两江总督张之洞向总理衙门提议修建沪宁铁路,同时派德国人锡乐巴勘测线路。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2月14日,张之洞据锡乐巴勘测结果奏准清政府,实行分段筹办。

9月,南洋通商大臣张之洞,奏准吴淞与江宁(即南京)间兴筑铁路。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1月3日,清政府成立铁路总公司,盛宣怀为督办铁路大臣,拨款先修淞(吴淞)沪(上海)铁路。

2月27日,沪宁铁路吴淞至上海段动工,称淞沪铁路,由盛宣怀亲自驻沪督造。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8月5日,淞沪铁路全线竣工。

9月1日,淞沪铁路举行通车典礼并营业,线路全长16.09公里。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7月9日,盛宣怀与中英银公司签订正式《沪宁铁路借款合同》,借款325万英镑,将已建成的淞沪铁路作为支线并入沪宁铁路。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淞沪铁路归并沪宁铁路管理后,改称“淞沪支线”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3月21日,沪宁铁路开工后,为自制铁路器材,修理机、客车之需,在淞沪铁路(淞沪支线)北段蕰藻浜、张华浜之间筹建吴淞机厂。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蕰藻浜木架铁路毁于“八一三”日军炮火后,日军修筑木架便桥通车。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4月,日军在上海成立华中铁道株式会社(简称“华铁”),淞沪铁路(淞沪支线)更名为“吴淞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

“华铁”将蕰藻浜木桥改建为混凝土架钢梁桥。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华铁”将吴淞线何家湾以北10公里处段线路拆除,抗战胜利后修复。

1949-1962年

继续办理市郊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

1963年

淞沪铁路旅客列车停运,何家湾至宝山路段货物运输线继续运行。

1998年

上海铁路局成立上海铁路轨道交通开发有限公司,承建中国第一条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明珠线(即今天的轨道交通3号线)。

2006年

12月,轨道交通3号线从江湾镇站延伸至江杨北路站,全长40.3公里。

吴淞灯塔

上海以港兴城发展历程的见证

公元1412年(明永乐十年),为保障吴淞口外船舶的航行安全,在长江口南岸(今浦东新区高桥镇临江畔)筑起了一座土山,作为航行的标志。土山顶部点燃一缕“烽火”,昼夜不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航海的航标。这就是最早的“宝山”。

当年,明朝的郑和船队下西洋时,自江苏省太仓县(今太仓市)的浏河港出发约15海里,驶入吴淞口出海前往世界各国,由“宝山”烽火导航航行方向。之后,由于潮水不间断地冲刷,“宝山”烽堠逐渐坍塌沉入江底。

100多年前,在吴淞口左导堤的顶端,由荷兰人建造了一座导航灯塔,成为上海与世界各国交往的第一道大门的重要标志。历经百年风雨,如今的吴淞灯塔,以摩尔斯信号一闪一闪,光芒四射,不分昼夜,不分航船国籍,来之即迎,去之即送,繁忙地为进出上海的船舶导航。

1843年上海开埠后,吴淞口再一次热闹起来,进出吴淞口的外国商船逐年增多。1907年,按照荷兰总工程师奈克提出的方案,吴淞左导堤工程开工,1910年建成,左导堤全长1395米,圆弧形,半径2.4公里,平均断面底宽为45米,以1:10的坡度,由西向东,逐渐下降,直到江底。工程包括主导堤、斜向海塘堤及工作港三部分,由荷兰利济公司承建,这是人们常说的“吴淞石埂”。

为方便船舶的航行,在石埂东终端设趸船,夜晚点灯作为航标。1928年拆除石埂东端的趸船,安置了重20余吨固定灯标,日夜发光,这就是最早的吴淞口灯塔。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导堤的维护,针对灯座靠水三面大石块被冲下坍、危及灯座的状况,于1951年、1953年两次进行抛石整修。1958年在导堤堤脚边抛泥30余万立方米,在导堤外10~20米外抛石807吨,以护坡脚。1964年上海航道局对导堤又进行了一次详细勘查、测量与潜摸,对导堤实施沉排护底、抛石护坡、修补堤面等工程,护底总长720米,总面积8146平方米,抛石共5万余吨,增设导堤灯桩3座。

1980年代的吴淞口灯塔及导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航标历史迎来了新的时代。1988年上海海事局对河塘灯桩进行改造重建,改桩身为圆锥形铁筒,正式定名为“吴淞灯塔”。1998年9月26日开始改造重建灯塔,1999年12月29日建成。这就是现在人们看到一座装有雷达应答器、无人值守的白色圆柱形钢筋混凝土灯塔,塔高20.1米,灯高17.4米,射程可达13海里,备用灯射程7海里。从此,吴淞灯塔赋予了现代文明,也有了自身的语言,闪白5秒一次,船舶在13海里内都能看到灯塔发出的光芒,从而确定上海吴淞口的航行位置。

从明代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时昼夜燃烧的一缕烽火——“宝山”航标,到如今矗立在长江与黄浦江交汇口的现代航标——“吴淞灯塔”,数百年来,吴淞口“航标”,见证了上海这座以港兴城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沧桑巨变,导航着世界各国的船舶向日新月异的上海驶来!

2006年5月,国际航标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航标协会第十五届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国家邮政局为此发行了《现代灯塔》特种邮票,全套四枚,吴淞灯塔入选,永久地载入了世界航海史册。

吴淞零点

我国最早确立的高程基准点

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进口处,有一座方方正正的大钟,这就是新建“吴淞零点”广场。据考证,“吴淞零点”是我国最早确立的高程基准点,起始于宝山。

鸦片战争以后,1854年6月,英、美、法驻沪公使、领事决定引进外国势力与征税机关,组织了关税管理委员会,由英、美、法三国领事与沪道台缔结关于上海海关之约九条……于是就有了外国人管理我国海关的先河。

为了保证各国舰船安全通过吴淞内沙浅滩,上海旧海关在长江口内东距海滨40余千米处的吴淞口,设立了“验潮站”(又称“测潮站”),对外称“吴淞口验潮站”。

1871年前,上海旧海关(吴淞海关港务司署)设立了“吴淞零点水尺”,以供航行和测量之用,当时名“信号站”。1871年后,开始有逐年的潮汛资料供给上海浚浦局。经长期记载,定出1871-1900年之间出现的最低潮位,确定为零点,当时称“吴淞海关零点”,简称“吴淞零点”。这是后来吴淞零点高程系统的起算依据。

1900年,在黄浦江口左岸附近的吴淞海关港务司署内,设立了一个土中石质水准基点,以测定石质水准基点的吴淞零点高程作为基准。每一个高程系统均须有一水准原点,并依据基准面确定水准原点的高程,作为高程控制网的起算点。为与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相区别,吴淞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改称为基准点(基点)。

1921年,上海浚浦局在距海关吴淞信号站基准标石300m处,打入一根7.32m长的钢筋混凝土桩,桩顶嵌有铜头,地面筑成阴井,加水泥盖板,测得高程为吴淞零点5.1054米,该点称之为“张华浜基点”。由于该点距离长江江岸较近,扬子江技术委员会从此点出发,引测而上直至宜昌,测程近1800公里,以1922-1926年前扬子江技术委员会所测的吴淞——宜昌精密水准高程(由张华浜基点引测)为基础,然后用普通干线水准向干、支流单线传递,形成长江流域普遍使用的“吴淞高程系统”。长江流域各地区所测的地形图及各水文站基点等高程,都是以引测附近各水准标点的吴淞高程作为依据。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1951-1955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先后完成了长江干线(吴淞——宜宾)及汉江、嘉陵江、岷江等主要干、支流的精密水准测量工作,具备了进行长江流域的吴淞高程水准网统一平差计算条件。由此,吴淞高程系统作为起算的基点,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来源:上海宝山官方微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