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可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后生可畏 后生可畏

后生可畏

#后生可畏|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辑这一期刊物,正是第十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学术年会举办之际,我读了参会的全部论

文,第一感觉是:后生可畏。

后生们的“可畏”之一,是敢于直击现实。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

进了媒体与媒体事业的发展,固守传统理论已经不能准确地解释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中出现的新现象与新

问题,需要通过充分的调查,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看法。这些看法,还谈不上理论,

甚至还没有形成概念,但是提出来,能帮助人们打开思路。,而且看法提出的过程本身既是一个认真思

考、严肃研究的过程,也是一种自由探讨的学术氛围的生动体现。这批青年学生的论文就展现了开阔的

学术视野,既有对“政治家办报”思想流变的理论探索、媒介融合形势下的媒体话语权再分配等宏观视

野的思考,也有对改革开放以来深度报道功能的探索、新媒体事件与中国式话语产生等中观现象的分

析,还有对对1982年和2009年两起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报道的分析,以“人人网”为例对SNS社交网络

用户粘着度进行人际传播学的解析等微观对象的深入研究。

后生们的“可畏”之二,在敢于突破框框。复旦大学的学术研究传统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

在学术探讨的原野上,青年学子对新闻传播领域的现实现象和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时,没有墨守成规,

而是尽力运用理论工具深入思考重大社会现象,如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探索新闻腐败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以框架理论研究政府形象的再现;还有一些突破传统研究框框的尝试,如在幻想主题修辞批评视野下解

读同人女群体,从中西不同文化视角对同样反映三峡建设与普通人关系为主题的纪录片进行比较研究。

读着这些青年学生的论文,我的第二感觉是:真不容易。虽然复旦建校20年之际诞生的校歌,至今

仍为复旦学子严肃而热情地颂唱,那是因为“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学术精神在复旦人心中有着崇高

而不可动摇的地位。但是在存在市场交易、功名利禄还很有诱惑力,权力有时还会成为理论探讨干扰因

素的今天,要让“思想自由”真正成为学术独立的前提,“学术独立”真正成为探求科学真理的保证,

研究者就要果断地抛弃功利的驱使和权力的羁绊。这是要有点勇气的。学生们的论文说明,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多年来的今天,这样一种学术独立精神传统不但没有被消解,而且越发显现出无穷的

活力,成为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无尽动力之源。复旦的领导换了一代又一代,但营造“一个真正的思想

自由、独立的学术研究环境”的学术使命始终没变。这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年会连续十届坚持、

发展,从浦江之滨走向全国的重要保障。

理论研究既然具有创新性,就肯定有学术观点的不成熟,有各种观念的碰撞,科研面临的现实永远

不会是一马平川,研究者之间也难免磕磕碰碰,但正是这样的环境才会推动学术的发展。研究生学术年

会的参与者们勇于让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认知,敢于让别人来评头论足自己的成果,这是很重要的学术坦

诚,只有在这样的交流中学术水平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提高。这不仅是研究生年会坚持的精神,也是我们

编辑学术刊物所要坚持的精神。

在这期刊物中,有新闻学术界前辈的精品,更多的是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有来自新闻传

播第一线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有的编辑在交稿时曾表示过这样的心情:对某些新闻媒体、新闻现象进

行研究,会不会得罪某些单位、某些人?我想,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学科,讲学术

不能不涉及到具体的案例(包括新闻作品与媒体),讲实践不能不涉及到指导思想和理论。办新闻传播

类的学术研究刊物,目的就是对新闻传播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实实在在的探讨,从理论上加以深入的研

究,以促进新闻传播工作实践的进步。理论探讨、学术批评正是一项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看到问

题的,可以提出批评;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反批评。正是在这样的批评与反批评过程中,经验可以升

华,理论可以提高,事业可以发展。问题在于,很多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以至于人们对

各个领域的理论探讨和批评显得很不适应,仿佛害了“批评过敏症”,一有批评,就认定对方一定是

“攻击”,甚至是“侵犯名誉”,罪名何其大也。在这样的环境里办新闻学术刊物,也要有点勇气——

学术的勇气,对事不对人的勇气。

在编辑青年学子论文的同时,我想我们要向他们学点什么呢?那就是勇气,就是坚持“学术独立,

思想自由”的复旦学术精神,把刊物办得更有水平,更有生气。

后生可畏。此言不虚。

后生可畏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