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婉|LOFTER(乐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后世记载庚子鼠年谁写的 平婉|LOFTER(乐乎)

平婉|LOFTER(乐乎)

2022-12-02 16: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说明

2021年4月13日,LOFTER疑似新增屏蔽词,此文有两处引用涉及()()两字无法发出:1.《()()实录》;2.“于是太平公主矫为陈谟,上官昭容绐草遗诏,故得()()辅政,阿韦参谋。《旧唐书》”

同时LOFTER提示原文本超过五万字(实际不到三万字),无法发送,因此需拆分上、下篇,内容除()()二字不得不进行替换,其他部分无改动。

接 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真实关系(上)

观点二:两人为同党 

这一观点随着婉儿墓志铭出土已成公说。但是关于两人共同的政见究竟是什么却鲜有论及,这里先简单列明两人同党的实锤,之后班门弄斧深入讨论一下两人同党的深层原因。

1.两人共同草拟遗诏

                                      (710年5月)太平公主与上官昭容谋草遗制,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参谋政事。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                       

这里需说明,前文已多次暗示史书中存在刻意抹杀两人同党的信息,为何这里却没有被抹掉?

因为这里不写明两人合作就根本说不通为什么睿宗要追封婉儿“惠文”,也说不通太平公拥立相王有功,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情不是只有日后被灭门的叛党知道,而是所有参与唐隆政变的功臣将士也都知道:婉儿曾经在军前拿着她和太平公主合写的遗诏向李唐投诚。

再说,只要把史书中其他位置太平与婉儿同党的证据删干净,看看如果墓志铭不出土,一千年来哪有人会因这一点记录而认为太平和婉儿是同党呀?

2.上官婉儿墓志铭所述

这个可是全文都是在表达“婉儿和太平是同党”。这里就先简单附段写婉儿一说二退三喝药反对安乐“皇太女事件”的表述吧。

                                      以韦氏侮弄国权,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党。昭容泣血极谏,扣心竭诚,乞降纶言,将除蔓草。先帝自存宽厚,为掩瑕疵;昭容觉事不行,计无所出。上之,请擿伏而理,言且莫从;中之,请辞位而退,制未之许;次之,请落发而出,卒为挫衂;;下之,请饮鸠而死,几至颠坠。                                       《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                   

这里不得不说,太平与韦后安乐党本无矛盾,且太平、韦后二人有同年结婚之缘,必然十几岁时就相识,本应关系不错。然而,自安乐公主请立“皇太女事件”后,太平持反对意见,两方矛盾才显现。

后来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推翻韦后、安乐公主,是贯彻太平一直以来的政治主张,绝非政治投机。

有部分专家和网友称婉儿倒向李唐阵营是在李重俊景龙政变之后,在这之前她是韦后党。

我并不认同。

婉儿在神龙初年向韦后提议施行武则天时期政策之时尚未发生“皇太女事件”,且上文已经论证婉儿真实意图为“贯彻武则天遗志”。同时“皇太女事件”发生前,韦后党与太平党也无矛盾,不存在站队一说,而“皇太女事件”正是发生在李重俊景龙政变前后。所以与其说上官婉儿自李重俊景龙政变后站太平党,不如说是“皇太女事件”后,太平公主一派势力开始公开反对立安乐公主为储,从而产生了太平党,婉儿也在此时站队太平党。

史书记录也可加以印证。据记载,太平、安乐矛盾是自景龙政变结束后开始的。

安乐伙同兵部尚书宗楚客诬告称太平、李旦参与景龙政变。

                                      (景龙元年 八月 707年)自是安乐公主及兵部尚书宗楚客日夜谋谮相王,使侍御史冉祖雍等诬奏相王及太平公主……                                       《资治通鉴 卷二零八》                   

这一阶段情势危急,太平公主与相王李旦均有意借安乐公主二婚宴缓和两者关系,例如后文所述太平公主就曾在宴席跳舞助兴。

直到709年9月,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才矛盾激化,唐中宗都深感忧虑。

                                      (景龙三年 709年9月)太平、安乐公主各树朋党,更相谮毁,上患之。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二十五》                   

而且太平公主对于曾经背叛过的人“零容忍”,例如宋之问这种,一会儿讨好太平,一会儿讨好安乐的,就被她一纸奏状给参了。

                                      (宋之问)景龙中,迁考功员外郎,谄事太平公主,故见用。及安乐公主权盛,复往谐结,故太平深疾之。中宗将用为中书舍人,太平发其知贡举时赇饷狼藉,下迁汴州长史,未行,改越州长史。                                       《新唐书•宋之问传》                   

所以,婉儿能被太平如此厚葬,更不可能存在并不存在先依附韦后,再依附太平一说。

3.婉儿“暗助”太平

中宗朝曾有一篇写给监察御史崔琬写诏令,鼓励他弹劾前文刚提到过的诬告太平公主参与谋反的安乐党人宗楚客。

                                    赐崔琬弹宗楚客密状敕                                      卿列霜简,忠在触邪,遂能不惧权豪,便有弹射,眷言称职,深领乃诚。然楚客等大臣,须存礼度。朕识卿姓名,知卿鲠直,但守至公,勿有回避。                                     《全唐文 中宗》                  

然后这位耿直的崔琬就真的和宗楚客吵起来了。

                                    (景龙三年二月)丙申,监察御史崔琬对仗弹宗楚客、纪处訥潜通戎狄,受其货赂,致生边患……                                     时太平尤与宗不善,故讽琬以弹之;外传取娑葛金,非也。今从实录、记。故事,大臣被弹,〔被,皮义翻。〕俯僂趋出,〔俛首为俯;傴背为僂。僂,力主翻。〕立於朝堂待罪。〔朝,直遥翻〕。至是,楚客更愤怒作色,自陈忠鯁,为琬所诬。上竟不穷问,命琬与楚客结为兄弟以和解之,时人谓之「和事天子」。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                  

从中宗奇葩处理方式——让两位吵架大臣结拜兄弟,不难看出,前文那份传达“但守至公,勿有回避”意思的密状敕绝非出自他本人之手。

而除了中宗,有能力将个人意志渗透进国家文件的,只有那位“独当书诏之任”的上官婉儿了。

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是婉儿暗助太平,但这件事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那篇鼓励崔琬弹劾宗楚客的文章本是婉儿所写、以国家公文形式传达的。

然而史书却称鼓励崔琬行弹劾之事的人是太平公主(见上文“时太平尤与宗不善,故讽琬以弹之”)。

难得这篇制诰也是太平与婉儿共同写成?

这时候再回头看看平婉共同草拟中宗遗诏。

或许根本就不是有一定感情基础下的一拍即合。

而是多年以来的珠联璧合、肝胆相照。

4.婉儿与太平有同一政治诉求

“她们不是不认同女人当皇帝,她们只是不认同除了那个女人之外的其他女人当皇帝。”

从中宗遗诏和婉儿墓志铭可知,两人都反对安乐当皇太女。

除此之外,两人还有一共同政治诉求,那就是:二人都推崇武则天的统治。

从前文中引用两位“则天爱之”的内容可看出,太平与婉儿两人在武则天时期就已开始参决政务。例如:太平“颇得预密谋”;婉儿“自圣历以后,百司表奏多令参决”。

武则天离世后,婉儿依然推崇其政策,并在中宗朝仍致力于完成其遗志前文也已经论述。因此,后文主要阐述为什么说“太平公主推崇武则天的统治”。

原来总是在网络中看到一种观点说“武则天称帝导致薛绍身亡,所以太平公主不理解母亲当女皇,甚至因此而恨武则天”。

实际这一说法经不起推敲,因为武则天死后要求“去帝号”,所以景云年间号为“大圣天后”,而太平公主则上书睿宗,请求恢复武周时期其外公外婆的陵寝制度,并尊武则天为“天后圣帝”。

                                  景云元年,号大圣天后。太平公主奸政,请复二陵官,又尊后曰天后圣帝,俄号圣后。太平诛,诏黜周孝明皇帝号,复为太原郡王,后为妃,罢昊、顺等陵。                                   《新唐书 卷七十六》                 

由此可见,太平公主不仅不反对,甚至认可其母亲“称帝”。

此外,太平还在武则天去世后为其立罔极寺一座,取名于《诗经》“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意为:我想报答母亲那好像苍天的无穷无尽的恩德。

                                  兴唐寺 太宁坊。神龙元年三月十二日。敕太平公主为天后立为罔极寺。开元二十年六月七日。改为兴唐寺。                                   《唐会要》                 

武则天比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年长四十多岁,只要有一点阴谋迹象或者只是有利益冲突,她就立刻斩草除根,即使要被处理掉的是太平、婉儿身边最亲近的人。

这听起来非常残忍。但是,也许恰恰是采用了这种方式,才使武则天得以保护那些她真正想要保护的人。

她以长辈的形式关爱两人几十年。这三人女人也共同经历了太多风云变幻的政坛突变,经历了太多风谲云诡的宫闱谜案,经历了太多万众瞩目的国家盛典。

“则天爱之”这四个字所承载的内容,大概就是她离世后,一人为她修佛寺请帝号、一人不惜得罪权贵贯彻她遗志的全部动力。

所以,当一名刚刚二十出头、从偏远房州回京没几年的小丫头,嚷嚷着“阿武尚且当上皇帝,我本是皇帝的女儿,当皇太女有何不可呢?”的时候,她们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就再明显不过了吧。

                                  (安乐公主)又请为皇太女,左仆射魏元忠谏不可,主曰:“元忠,山东木强,乌足论国事?阿武子尚为天子,天子女有不可乎?”                                   《新唐书》                 

 

二、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仅是政治盟友关系吗?

(古代没有狗仔和手机真麻烦,没法搞到实锤,要论证俩人有一腿都需要写篇小论文。)

这一问题应该是楼里诸位最好奇的,目前来看,下面两种观点。

观点一:她们只是政治同盟关系 

这一观点普遍见于各类历史学家文章、纪录片及其评论与弹幕中,他们的理由有如下几点:

1.婉儿墓陪葬品不多,且无精美壁画

记得在b站上看《巾帼宰相》纪录片的时候看有人疑问《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里写“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为什么陪葬品那么少?“五百匹”的绢花在哪了?

我个人认为这“绢五百匹”应该只是《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这一篇文章的价。例如唐朝韩愈撰写《平淮西碑》,唐宪宗把石本赐给了韩宏,韩宏也给韩愈寄了五百匹绢以示谢意。

                                韩愈撰《平淮西碑》,宪宗以石本赐韩宏,宏寄绢五百匹。                                 《容斋续笔》                

另外,且不说存在明显的毁墓,单纯将《巾帼宰相》纪录片中上官婉儿墓随葬品与近日“探索发现”播出的《第一驸马》纪录片中太平公主第一任丈夫薛绍墓随葬品比较……好像婉儿的还要好一些。

其实随葬品及壁画问题,同为上官婉儿墓以及薛绍墓考古队长的李明老师在最新的薛绍墓考古纪录片中说,这些要看操办葬礼者的喜好,如果操办者不喜欢放那些随葬品、搞那些壁画的话,就不会做,并非有什么标准,而且壁画怕水,墓上方为水浇地,所以很可能导致墓地壁画被毁。

这个问题到这里本来就结了,可最新薛绍墓考古纪录片中接下来又提到的另一个问题,却使我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有了新的思路。

那就是——在薛绍墓天井和前墓室填土中出土石人头、望柱顶摩尼珠残件,专家称这或许是被人刻意摆放至此,可能出于某种巫术性质,即:厌胜。

听到这么玄幻的内容我可兴奋了,想听后文怎么个厌胜、是谁在厌胜……都已经脑补出一大堆有的没的了,结果专家说目前也不是很了解,就戛然而止了。

虽然说专家没有满足我对于封建迷信知识的求知欲,但是他却为使我突然明白,婉儿墓壁画未能成功保存可能是由于封建活动破坏。

根据史书记载太平政治斗争失败后,其庄园被李隆基四名兄弟所占,京都人士每年在太平公主故地行“祓禊”之祭。

                                始,主作观池乐游原,以为盛集,既败,赐宁、申、岐、薛四王,都人岁祓禊其地。                                 《新唐书 太平公主传》                

“祓禊”这种封建祭祀活动需要在水边,用水进行。那么同为太平公主势力故地的洪渎原墓葬区,有没有可能也因此被人在捣毁墓室后,又出于某种封建迷信目的而刻意放水灌过?因此使壁画遭到严重破坏?

以上仅为个人猜测。

2.太平公主利用婉儿的死大做文章,以此达到诋毁李隆基的目的

前文提到的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杨永康、张宇轩所写《上官婉儿的形象演变:从“忠心奉上”到“死有余辜”》也持这一观点。

但是我个人并不认同,原因有五点。

(1)婉儿墓没出土时,谁知道是太平公主给婉儿收葬的?怎么墓志铭出土了,文章就像是穿越人士般称太平是“大张旗鼓地礼葬婉儿”?

(2)教授明显是歪屁股单推(不是)我是说这些专家明显是双标,在分析上官婉儿时知道史书是在刻意抹黑她,甚至本不是抹黑之处也要强行解释成史书抹黑婉儿,因而忽视了“婉儿贯彻武则天遗志”的政治立场(见前文)。

可是呀,这位专家分析起太平公主的时候,就直接拿来史书中的人设就往她身上套,甚至连史书根本未写朝廷追复上官“昭容”是太平公主的个人主张,他也要强行说成是太平公主的意思,并且自行还给了太平按了一个动机“太平公主开始利用上官婉儿话题持续向李隆基施压,通过抬高婉儿的地位、美化婉儿的形象打击李隆基。”

                              (景云二年 711年)秋,七月,癸巳,追复上官昭容,谥曰惠文。                               《资治通鉴 卷二一〇》               

话说,这史书里没说,也没看其他什么地方提过,所以,就算是磕cp都不敢瞎磕“太平给婉儿上书追复昭容”吧?

(3)文章提到“太平公主抬高上官婉儿也是抬高自己,重视婉儿也就是爱惜人才。太平公主也可以利用这一动作拉拢婉儿门下的文士集团,壮大自身的势力。”文章以为太平需要利用婉儿之死体现自己重视人才,并且认为她需要“利用这一动作拉拢婉儿门下的文士集团,壮大自身的势力”,显然是不够了解太平公主。

且不说太平与婉儿本就是同党,看史书记载便可知道,太平公主早在中宗在位,自己有实权时,就开始推举进用天下之士。她聚集贤才靠的不是给已故文坛领袖戴高帽,而是给贫寒困窘的儒生文人厚送金帛,并早已获得远近士人交口称颂。

                              于是推进天下士,谓儒者多窭狭,厚持金帛谢之,以动大议,远近翕然响之。                               《新唐书 太平公主传》               

虽然太平当时既富且贵,这些钱对于她而言可能微不足道,但是那些落魄的儒生对于她而言,更是“微不足道”,可即使如此,她也仍旧资助他们,足以见得太平公主是发自内心敬重文人。

文章中曾说,将上官婉儿理解为与武三思、崔湜私通,是将上官婉儿丑化了。

那么,同理,将太平公主厚葬婉儿理解为她拉拢文人给自己造势,同样是对太平公主的丑化。

(4)文章称“太平公主如此美化上官婉儿,其背后的用意很明显,婉儿功德越大、才华越高,李隆基则罪孽越重矣。如此有才华之人却被李隆基杀害,他是多么的嫉贤妒良。”

那么问题来了,太平美化婉儿了吗?

婉儿身处后妃体系,无其对应的外朝官职,但仍可知其被李隆基杀害前仍掌管制诰。此外,根据史书中翰林院记载,婉儿在中宗时期独任这一职务,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且历朝历代在此任职的均为赫赫有名的文学宗师或者政坛风云人物,如魏徵、褚遂良、许敬宗、其祖父上官仪……

《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云:“昭容两朝专美,一日万机……”其中“一日万机”一词也是出自下文对于翰林院工作的描写。

                              武德、贞观时,有温大雅、魏徵、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褚遂良。永徽后,有许敬宗、上官仪,皆召入禁中驱使,未有名目。乾封中,刘懿之刘祎之兄弟、周思茂、元万顷、范履冰,皆以文词召入待诏,常于北门候进止,时号北门学士。天后时,苏味道、韦承庆,皆待诏禁中。中宗时,上官昭容独当书诏之任。睿宗时、薛稷、贾膺福、崔湜,又代其任。玄宗即位,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张垍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王者尊极,                               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                               《旧唐书 翰林院》               

同时通过史书记载也可看出,上官婉儿还负责评定当时皇家宴会中大臣诗作的等级,是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

                              (景龙二年 708年 夏 四月)每游幸禁苑,或宗戚宴集,学士无不毕从,赋诗属和,使上官昭容第其甲乙,优者赐金帛。                               出自《资治通鉴》               

(5)该文章认为婉儿文集序引用其母在怀婉儿时梦到她能“称量天下”,这“本来只是夸张的私家小说,却被郑重其事地记载在官方的文本之中,上官仪、上官庭芝因罪伏诛反倒成全了一段毁家而资国的佳话,秤量天下的故事使上官婉儿天子良辅的形象进一步坐实”,进而认为《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中婉儿的形象比较真实,但“张说为之作《昭容上官氏碑铭》,朝廷为之编撰文集。这一时期的婉儿形象被进一步拔高,被太平公主当作打击李隆基的工具。”显然是不合理。

墓志铭、文集序、碑铭本就是不同文体。墓志铭本就是叙述逝者生平。而文集序是散文性质,没有固定要求,可自由发挥,历史上许多人物的许多篇文集序也都是天马行空,更多寄托着撰写者的个人看法。碑铭更是四言韵文,更多是文学包装性质,且古人的碑铭都是用溢美之词堆砌而成。因文体的差异而将其视为太平公主的拔高之举,过于牵强。

其实写到这里,都开始怀疑这位西北大学的教授根本没有读过《新唐书》了,他说在官方文件中写婉儿“称量天下”这件事是太平公主拔高婉儿,打击李隆基的工具,可是啊,史书更是官方文件,他自己在文中说史书中对婉儿“丑化”不可信,但就是他所谓“丑化”婉儿的《新唐书》中明明也记录了他所谓“拔高”婉儿的“称量天下”故事。

                              初,郑方妊,梦巨人畀大称曰:“持此称量天下。”婉儿生逾月,母戏曰: “称量者岂尔邪?”辄哑然应。                               《新唐书 上官婉儿传》               

这又作何解释?

综上,我认为该篇论文明显搞错了研究的顺序。作者事先预想好了一个结论,即“太平公主在利用婉儿的死打击李隆基”,然后围绕该结论编论据,结果漏洞百出,文章内容经不起推敲。

3.太平公主眼中政治利益高于一切

如此分析太平公主是过于扁平化,只将其视为一切行动仅出于政治目的,显然是文章作者对研究对象真实喜好知之甚少,后文将详细说明本就与上官婉儿关系密切,且其一直欣赏、喜爱婉儿一类人。

4.太平公主没有保护好上官婉儿

这一点我认为说的没错,我觉得太平公主在得知婉儿被杀后恐怕也是这样想的吧?

虽然在发动唐隆政变之时派了自己最喜爱的儿子薛崇简参加,但是依然无法阻止婉儿被杀,太平公主应当也悲愤交加。日后她与这个原本最宠爱的儿子也产生了巨大的矛盾,甚至挥鞭责打。

                            薛崇简以数谏其母被挞,特免死,赐姓李,官爵如故。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              

当然,这里太平鞭打爱子也可能是为保全家人而做的苦肉计,不是本文重点就不展开了。

但是,归根结底,婉儿之死却不能完全怪罪于太平,“处死婉儿”是政变现场最具领导权的李隆基针对她下达的命令。

                            婉儿以诏草示刘幽求,幽求言之王,王不许,遂诛。                             《新唐书 后妃上》              

李隆基就算是抹黑了婉儿的形象、就算是抹掉婉儿与太平史书中的交集,他也不抹掉自己亲自下令杀死婉儿,足以见得,他就是要置婉儿于死地,并且自始至终毫不后悔。

 

 观点二:她们不只是政治同盟关系

1.太平公主是真心欣赏婉儿的才华

前文提到过,太平公主乐于资助穷困文人,只可惜不知道这一习惯源于何时,会不会源于童年时对那位文采卓著掖庭宫女的由衷倾慕……

下文就不做假设了,从事实论证。

(1)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

                          婕妤,懿淑天资,贤明神助。诗书为苑囿,捃拾得其菁华;翰墨为机杼,组织成其锦绣……                           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                           潇湘水断,宛委山倾。珠沉圆折,玉碎连城。                           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太平公主“哀伤”,言辞意旨“绸缪”。

(2)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

                          镇国太平公主,道高帝妹。才重天人,昔嚐共游东壁,同宴北诸,倏来忽往,物在人亡。悯雕琯之残言,悲素扇之空曲,上闻天子,求椒掖之故事;有命史臣,叙兰台之新集。             

太平公主与婉儿出游的往事还历历在目,然而婉儿却突然离世,一切已是“物在人亡”。

(3)太平公主欣赏有文采的女孩子

(1)(2)其他答主分析得很完美了,所以就不再赘述,直接从本条将起。

前文说过,太平资助文人儒生,有人可能以为她只是喜欢有文采的男人,那么她是否也欣赏有文采的女孩子呢?

答案还真被找到了。

从出土的太平公主夫家侄儿薛崇允及其夫人墓志铭来看,她也非常欣赏有文采的女孩子,而且这个女孩子和婉儿一样也曾经侍奉在武则天身边。

这方墓志铭的主人是太平公主第一任驸马薛绍的侄媳妇薛夫人,要说关系也不是特别近,而且当时已是天宝五年,太平公主距离政变失败被清算已过去三十三年,但是该墓志铭却花大量笔墨讲述太平公主非常赏识薛夫人的才华,正是由于太平公主亲自上门以礼征聘,薛夫人才最终嫁入薛家。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墓志铭称中宗朝为“皇运中兴”,甚至还用“歌谢庭飞雪”、“心许才贤器”、“阮氏青云”这些溢美之词形容政变失败且去世多年的太平公主。由此可见,虽然墓主人以及墓主人的后人对太平公主依旧十分敬重。

                          夫人禀琼华之秀质,擅瑶草之奇芳,八岁以宗室,累入于宫闱,武太后诏留左右,礼容有度,敬异特崇。后属皇运中兴,复我邦族,时太平公主,中宗宠妹,歌谢庭飞雪,心许才贤器,阮氏青云,躬行礼娉,夫人由是遂归于薛。                           《唐故左卫中郎将薛公夫人成纪县君李氏墓志铭并序》             

2.墓地位置特殊

这点前面其他答主已经有详细的解答,婉儿墓所在地附近是太平公主女儿万泉县主墓及太平公主的第一任丈夫薛绍墓。

婉儿作为高宗才人、中宗昭容却没有随葬帝陵。同时,婉儿生前曾以礼改葬政治斗争失败的先祖,可是她死后也没有葬在祖籍。

                        庭芝女,中宗时为昭容,追赠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庭芝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以礼改葬。                         《新唐书 上官仪传》            

之前看有材料称,上官婉儿墓附近还有一个人的墓——初唐名将唐俭孙子唐从心之墓。

                        该墓志出土于陕西咸阳的空港新城,在其附近同时发现了上官婉儿的墓。                         出自《唐从心墓志铭》陕西唐氏宗亲会办公室            

唐从心能被安葬在这一区域附近其实也与太平公主也有一定关系,他是太平公主的亲家。他儿子娶了太平公主的女儿。

                        俭孙从心,神龙中,以子晙娶太平公主女,官至殿中监。晙,先天中为太常少卿,坐与太平连谋,伏诛。                         《旧唐书 唐俭传》            

本人不太了解西安地理,但是仔细看了一下该墓志,发现墓志铭所写唐从心的安葬地为毕陌原礼泉。

                        葬于咸阳北毕陌原礼泉也。                         《唐从心墓志铭》            

而上官婉儿安葬地为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

                        窆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                         《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            

太平公主的女儿万泉县主安葬地也明确写为洪渎原。

                        归葬于长安之洪渎原。                         《延州豆卢使君万泉县主薛氏神道碑》            

薛绍墓志铭原文尚未公布,但央视最近发布的薛绍墓考古纪录片中专门介绍其位于“洪渎原”这个“贵族高等级墓葬区”。

此外,《全唐文》明确记载的,开元以前葬于洪渎原的名人除了万泉县主外,再就只有一人,那便是太平公主的姥姥。

                        即以其年庚午闰九月辛丑朔廿一日辛酉,迁座于雍州咸阳县之洪渎原郑恭王旧茔之左,礼也。                         《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并序)》            

注:“郑恭王”为太平公主姥姥的父亲。

可见,唐从心墓虽在附近,但并非与婉儿墓、万泉县主墓、薛绍墓、太平姥姥一样位于“洪渎原”这一区域。

由此推测,如果今陕西咸阳的空港新城附近均为太平公主所属家族墓葬区,那么“洪渎原”无疑是其中核心区域,而从这一角度看,上官婉儿在太平公主心中的地位,是与丈夫、女儿、姥姥并重,且高于太平其他一般的亲属。

(怎么有种婉儿被太平家人包围,被带去见家长的既视感…)

3.太平和婉儿都热爱文学艺术

前面都是正面描写两人的情感,下面从侧面谈谈两人关系密切的深层原因,那就是都有相同的爱好——热爱收集文学作品。

婉儿是才女,喜爱文学藏书是情理之中,当然也有相关记载,例如唐德宗贞元年间,也是距两人离世半个多世纪之后,诗人吕温的朋友在洛阳城的书肆买到一本题为《研神记》的小说,该藏书的主人原是上官婉儿。

                      君不见洛阳南市卖书肆,有人买得研神记。                       纸上香多蠹不成,昭容题处犹分明,令人惆怅难为情。                       《上官昭容书楼歌》           

至于太平公主,同人文给她按的人设好像都是偏向不学无术的顽劣少女,也确实没听说她有什么作品传世,而且身为天皇天后唯一嫡女,有钱有权,很容易联想成惯坏了且没什么文化的官二代富二代形象。

但是从前文太平重视文人可知,她并不是对文学一窍不通,更何况她爸妈可全都热爱编书、热爱书法、热爱作诗,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女儿成了文盲。而且,前文提到她参加中宗时期婉儿组织的诗歌会,但史书中未有太平请他人代笔的记录,可见她本人还是会作诗的。

不仅如此,她本人也喜爱收集文学作品,而且因为她既富且贵,收集的都是稀世珍品,唐代书法理论著作《述书赋》也曾记录。

                      论周至唐一十三代,工书史籀等二百七人,署证徐僧权等八人,印记太平公主等十一家……                       《述书赋》窦臮           

此外,太平公主收集文学作品还有物证。现存最早的书法作品《出师颂 》2003年被故宫博物院以2200万天价购得,该书法作品上最早的一方收藏印便是太平公主的胡书印。

如此看来,两人连爱好都高度一致,都热爱收藏文学作品。

4.两人同游图书府

文言文最让人纠结的就是词语的多重含义,就像后文会在“太平公主名字”部分讲到的“令月”一样,理解不同就会推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还有“椒花颂”确实典出“妻子给丈夫写的新年祝词”,但是许多唐代墓志铭用此典故仅表达“才女”含义。

                    (阙二字)玉霰,先裁柳絮之词;岁启铜浑,独缀椒花之颂。                     《全唐文 纪国先妃陆氏碑》          

所以“椒花颂”这颗文字“糖”我有些吃不下。

正因有前车之鉴,本人初看张说这句时也纠结了好一阵,拿不准他所写的“东壁”是指“东边”,还是指“皇宫藏书的图书府”。

                    镇国太平公主,道高帝妹。才重天人,昔尝共游东壁,同宴北渚。                     《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张说          

“东边”的意思说得通,因为武周定都东都洛阳,两人确实在“东边”玩过;但要说是“图书府”的意思,也可以说得通,因为修整图书府亦属婉儿政绩,她很可能利用“职务之便”带太平去上班地玩。

                    内峻图书之府,外辟修文之馆                     《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张说          

当然也可能是太平利用“身份之便”带婉儿看皇宫藏书。

总之,去“东边”玩明显不够私密,公主和昭容(婕妤/才人)出游,身边少不了一大帮随从。但去宫内“图书府”玩,不管是谁带谁去,都有一种“约会”(甚至“幽会”)的即视感。

所以此处“东壁”到底是指“东边”?还是“图书府”?

解铃还需系铃人。

写这句话的张说,在开元年间给了官方解释。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张说          

如果是太平带婉儿去图书府,那她可真是撩妹能手,懂投其所好;如果是婉儿带太平去图书府,喜爱收藏的太平会喜欢读书,并愿意待在那儿吗?

5.奇人异事,投其所好

看史书、古代小说、诗歌很容易就总结出太平公主的喜好,因为她自始至终都喜欢那几样东西、那一类人。

不过,读书……好像不在其中。

例如:除了被父或母支配的婚姻外,太平公主总偏爱长得美、年轻有才、会做诗的官二/三代。

                  (张)易之父希臧,雍州司户。易之……年二十余,                   白皙美姿容,善音律歌词。                   《旧唐书 卷七十八 列传第二十八》                                       (崔)挹为国子祭酒,恩例赠同州刺史。挹子湜。湜                   少以文辞知名……湜美姿仪,早有才。                   《旧唐书 卷七十四 列传第二十四》          

太平公主喜爱的一贯是“绮错婉媚”的律诗。如上文提到过给她写《为太平公主五郎病愈设斋叹佛文》的宋之问,就是典型代表。

                  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                   《新唐书 二百一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文艺上》         

她本人的正常爱好一直是跳舞、听箫乐、收藏文玩;不正常嗜好是拜神人、见大师。

个人感觉,武则天是“假•中二”,借助牛鬼蛇神给自己宣传造势,对于她而言,没有“喜欢”、“不喜欢”,只有“有用”、“没有用”;可太平公主就不一样了,她是“真•中二”得有些可爱。

回归正题,后文重点说一下太平公主喜爱奇人异事。

(1)为和大师做邻居而建房

                  太平公主为造宅于己宅之右。                   《太平广记 卷第九十二 异僧六 万回师》         

(2)带大师进宫

                  太平公主唤一医人自光政门入,见一鬼撮允元头,二鬼持棒随其后,直出景运门。医白公主,公主奏之。上令给使觇问。在阁无事,食讫还房,午后如厕。长参典怪其久,思往候之。允元踣面于厕上,目直视不语,口中涎落。给使奏之。上问医曰:“此可得几时?”对曰:“缓者三日,急者一日。”上与锦被覆之,并床舁送宅。止夜半而卒。上自为诗以悼之。                   《太平广记 卷第二百一十八 医一》         

大师告诉公主小鬼拧大臣周允元的头,公主又把这事告诉老妈,武则天便派人去跟着周允元,结果他真当晚就死了。真是一个敢说,一个敢信。

(3)又带另一大师进宫

                  则天朝,有鼎师者,瀛博野人,有奇行。太平公主进,则天试之。以银瓮盛酒三斗,一举而饮尽。                   《太平广记 卷第二百八十五 幻术二》         

这次是带神人去给老妈表演吃播。

(4)认为慧范是神人

                  周有婆罗门僧惠范,奸矫狐魅,挟邪作蛊,咨趄鼠黠,左道弄权。则天以为圣僧,赏赍甚重。太平以为梵王,接纳弥优,生其羽翼,长其光价。                   《朝野佥载 六卷》         

前面三个小故事出自纪实小说,虽说取材于现实,但证明效力不足。这个则有史书佐证。

之前总看有人把高阳公主和太平公主搞混,以为太平公主喜欢和尚,和慧范有一腿,其实非也。

慧范又不是“长得美、年轻有才、会做诗的官二/三代”,显然不符合公主取向。(误)

史书里慧范依附于太平没错,但慧范的绯闻对象是太平公主的奶妈。

                  监察御史慕容珣奏弹西明寺僧慧范,以其通宫人张氏,张即太平公主乳母也,侵夺百姓。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         

慧范“恃太平公主势”并非因其和太平公主有什么不正当关系,而是因为她喜爱“奇人异事”。

面对这样的“中二公主”,婉儿会陪她一块“中二”下去吗?

上文提到的,唯一一本已知的上官婉儿藏书——《研神记》,就是答案。

《研神记》现已失传,也因如此,有人得出“它是婉儿的著作”的谬论。其实此书为南朝梁元帝萧绎所作。至于此书讲的是什么内容,按照《隋书》说法就是“虚诞怪妄之说”,即“奇人异事”。

                  ……《灵异记》十卷《研神记》十卷(萧绎撰。)《旌异记》十五卷(侯君素撰。)……因其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而又杂以                   虚诞怪妄之说。                   《隋书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八 经籍二》         

史书和古代小说中没有上官婉儿也搞封建迷信、喜爱“奇人异事”的记录。

可她却收藏了讲述太平公主最喜爱的“奇人异事”的小说,还把自己的名号写进书缝里(见《上官昭容书楼歌》“有昭容列名书缝处”),甚至把整本书弄得香香的(见上文“纸上香多蠹不成”)……

此时再看上文太平公主的喜好,不管正常、不正常的,几乎每条上官婉儿她都占。

到底是太平因婉儿而有了这些喜好,还是婉儿因太平喜欢而表现出这些特质?

我猜 是二者兼有。

6.舞凤迎公主,雕龙赋婕妤。

这里太平公主又又开始跳舞了,也是最后一次跳舞了。

历史材料中关于太平跳舞的记录我只看到过三次记录。公主第一次是在父母面前穿男装跳舞,要父母给自己寻驸马。

                  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皁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                   《新唐书·五行志》         

第二次是在哥哥嫂子面前和自己的老公一起为侄女婚礼助兴跳舞。

                  武攸暨与太平公主偶舞为帝寿。                   《新唐书 卷八十三》         

现在是第三次,公主是边和婉儿写着诗,边跳起舞来。

                  先一日,太平公主、上官昭容题诗数篇,故张说诗云:“舞凤迎公主,雕龙赋婕妤。”                   《唐诗纪事 卷十一 韦嗣立》         

唐朝人写诗是可以唱出来的,想象一下:在风光旖旎的温泉宫中,婉儿在唱歌,太平在跳舞……

而且前面婉儿文集序中提到两人多次出游,所以这种场面应当从武则天时期就常有。但这一次与以往不同,不是什么盛大的庆典,只是一次外出游玩,如果不是相互欣赏,又怎么会想在对方赋诗歌咏之时翩翩起舞呢。

我学识浅薄,一人写诗唱歌,一人跳舞这种场面,只在《史记》中看到过,当时的两位主角,是刘邦和他最宠爱的戚夫人。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了婉儿曾经写过的一句诗:

势如连璧友,心似臭兰人。

这朵双头并蒂牡丹,姿态犹如一对璧玉并美的友人……

太平和婉儿亦如同并蒂双生花,人设际遇空前绝后,缠绵纠葛生而注定、至死不休。

(正文完)

===================================================

写这此文时,关于“太平与婉儿”相关知情人的六个疑点,现附于此。

疑点一:张说(详见专章)

其实诸位如果看的足够细心,一定能发现本文中他也出现多次,婉儿文集序、婉儿碑铭、“舞凤迎公主,雕龙赋婕妤”这些让cp党磕糖磕到飞起来的话都是他所写,然而他却是李隆基阵营的人,他更是参与撰写《今尚(即“上”,但LOFTER不允许该字在“今”字后出现)实录》的史臣,可以说在史书中丑化太平与婉儿形象、抹掉史书中“太平与婉儿交好”的这项任务他也必然参与了。

看过这个人的生平就会发现,他这个人确实十分狡猾,又会自保,所以他一边受太平的委托写文美化婉儿,一边投靠李隆基阵营。一边在史书中抹掉太平与婉儿交好的痕迹,一边保留下来自己写太平与婉儿内容的诗稿。

如果他确实参与修改史书,为何修改地如此敷衍?例如:即使墓志铭没有出土,读者也会发现史书中所说“玄宗收录婉儿文集”的说法与其本人所做《序》中“太平为婉儿收录文集”的说法存在矛盾。

      玄宗令收其诗笔,撰成文集二十卷,令张说为之序。       《旧唐书 上官昭容传》   

此外,他的儿子张垍,玄宗朝驸马,前文也提到过,同父亲张说一样,在玄宗朝翰林院任职,他们都是上官婉儿的继任者。有一本相传为张垍所做的小H书《控鹤监秘记》其中虽然有很多捏造内容(如将杨再思“莲花似六郎”的典故挪用至婉儿和太平身上),但是文中太平与婉儿却非常亲密如“公主私语婉儿”。

该书所写尽是武则天时期宫闱秘事,他不可能经历。那么此书是他人假托其的名杜撰?还是他从其父那里听到些传闻编写而成的?

 疑点二:玄宗及太平后人(“薛崇胤”问题详见专章)

篡改史书什么的我理解,但是玄宗其他的许多骚操作实在难以理解。

第一件事是开元年间,唐玄宗把前文提到太平公主给她母亲修建罔极寺改名为兴唐寺,并在内设立圣容院,安放他自己的真容画像,供万民朝礼。

搞个人崇拜何必要专门跑到这里搞?

第二件事是太平公主失败后,朝廷是如何给她的事件定性?像韦后安乐被杀后都会有朝廷对他们的定性。

      追废皇后韦氏为庶人,安乐公主为勃逆庶人。       《新唐书 本纪第五》   

而太平公主却没有任何记录,史书中写道“赐死家中”就结束,从其后人墓志铭来看“镇国太平公主”的称号也并未被剥夺。太平后人从史书记载来看只写了挨母亲揍的薛崇简免死,官爵如故。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公主诸子及党与死者数十人。薛崇简以数谏其母被挞,特免死,赐姓李,官爵如故。       《资治通鉴》   

但从出土的其女墓志铭来看,她的女儿并未牵扯进政变,也并未被杀害。

此外,本人因关注文玩字画,曾读过唐朝武平一(此人前文也提及,是中宗时期赐宴赋诗参会诗人之一)所写《徐氏法书记》,其中有一段内容写太平公主政变失败后其长子薛崇胤曾拿出王羲之真迹,托堂兄薛崇允(也就是前文太平帮忙下聘礼找老婆的那位)向李隆基弟弟岐王求情,请求免罪。

      太平子薛崇胤堂兄崇允连官,说太平之败。崇胤怀《乐毅》等七轴,请崇允托其叔驸马璥贻岐王,以求免戾,此书因归邸第。       《徐氏法书记》武平一   

文中并没有提到薛崇胤是否成功免罪,史书中关于薛崇胤只是一笔带过,再无可考。

      崇胤,太常卿、寿阳王。(子)翘。       《新唐书 卷七十三下 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   

更奇怪的是太平公主长子崇胤贵为寿阳王,史书正传部分却多次记错其名(新唐书附录以及其督办的佛教经文落款倒是写对了)。

此外从宋之问《为太平公主五郎病愈设斋叹佛文》来看,太平公主应有五子,且第五子中宗朝尚幼,而史书却记其仅有四子。

另据《贺州刺史武府君墓志铭》,墓主人武充系太平公主、武攸暨之孙,其父,即太平之子,名武胜。然而本人检索史书,却对武胜其人一无所获,亦未看专家提起过。

      武氏之得姓远矣,府君之世家贵矣。左右仆射司徒太尉尚书令楚僖王士让之元孙,九江王宏度之曾孙,纳言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定王攸暨之孙,尚书膳部员外郎徐州刺史胜之子。外祖母为元宗皇帝之姑,皇妣为肃宗之姨。       《贺州刺史武府君墓志铭》   

该墓志铭“外祖母为元宗皇帝之姑”一句令人费解。其载于清朝书籍,避讳“玄”,故称“玄宗”为“元宗”,这我能理解。但玄宗之姑太平公主应当是墓主人的“祖母”而非“外祖母”。这是撰写错误?还是记录错误?还是唐人称呼与现在称呼不同?本人暂未得出可以说服自己的结论。

“武胜”究竟是崇敏、崇行改名?还是太平公主请宋之问写文祈福的第五子?本人亦尚无法确认。

但有一点可以非常肯定,那就是武胜并未因太平公主政变失败而被杀害。因为根据墓志铭推算他的儿子,即墓主人武充,出生于太平公主政变失败二十年之后。

      年六十九,以贞元十八年夏五月丙戌,卒於官舍。       《贺州刺史武府君墓志铭》   

那么太平后人的真实结局究竟如何呢?

还有,前文中薛崇允夫人墓志铭中曾用“阮氏青云”形容太平公主,我猜此处用的是阮氏女典故,可惜本人文学素养不高,不太懂她想表达的是太平如阮氏般聪明?还是想表达太平如阮氏般教后人躲避政治迫害?

如果是后者,那指的是帮助后人躲避哪次政治迫害?

是指武则天时期帮助夫家侄子?

还是指玄宗时期用“苦肉计”?

 疑点三:太平公主名字(“乾”线详见专章)

这是一个史学家甚至史向同人文作者都绕不开的话题,然而史书却无记载,以下为个人推测,抛砖引玉。

太平公主名“令月”的可能性低。但名中带“月”的可能性极高。

为什么?

当然是因为婉儿存世的诗里“月”出现的频率太高了(不是。)

一、“令月”可能性低

这个反驳的人太多了,都说得挺有道理的,有兴趣可查,此处简单带过。

这一说法源于下文。

      臣某言:伏见臣妹太平公主妾       李令月嘉辰…       《代皇太子上食表》崔融   

但实际断句疑似有误,早在汉朝“令月嘉辰”就已作为组合出现。令月意为吉月,嘉辰意为吉日,放一起不过是句吉祥话。

      赵飞燕为皇后弟在昭阳殿遗飞燕书曰       令月嘉辰…       《西京杂记》   

此外,大臣写上食表会直呼公主大名也不合适。

但没确凿证据,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完全否认“令月”。毕竟现存《西京杂记》非汉原本,系唐后所作。且“令月”还有“二月”之意,没准有什么特殊含义。

二、带“月”的可能性极高

注:所谓带“月”包括带“月”字及带字中偏旁部首含“月”。

1.显、旭轮(旦)、__、明、曌

已知武则天擅长并热爱起名造字,又相信文字有魔力,她两位登上皇位的儿子名显、旭轮(旦),她女儿名___,她称帝时给父母上谥号无上孝明高皇帝/皇后,给自己起名曌。那么___处应填?

(1)运用图形推理思维可知__处所填字大概率带“月”。

(2)利用暗示信息“乾”,可知__处所填字大概率带“月”。

看过好多人分析“高宗与武则天的陵寝为什么起名乾陵?”,都仅局限于方位、风水。这就与将《周易》理解为算命的一样,以偏概全,未解其中意。

还有人单纯将武则天所造“曌”字理解为源于佛语“明空”,同样是想得太简单。“明空”虽是佛语,但“日月凌空”之意与佛语迥然不同。“空”此处取“天空”之意,而佛语为“空寂”之意。

      非空无明故无明空。无明即是空。空即是无明。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玄奘   

(此处仅否认“曌”含义完全取自佛教一说,并非否认其借鉴、推崇佛教,另据其他与本文无关细节,个人推测武则天及太平公主应当都很喜欢《般若波罗蜜多经》。但同样不可否认,两人也推崇道家思想,甚至不弱于推崇佛教。)

个人认为《周易》中“乾”字才是武则天为其本人及子女甚至“天皇”、“天后”这一系列取名游戏背后的谜底。

首先,乾即天。

           乾,       天也。       《易 说卦传》   

【对应:天皇、天后、空】

其次,乾卦称,人中之龙要有如天地般的恩德,如日月般的光明磊落。

      夫大人者,与       天地合其德,与       日月合其       明。       《易传 文言        乾卦》   

【对应:显、旭轮(旦)、__、无上孝明】

最后,达成“乾”,就能实现 统天 + 大明 。

      大哉       乾元,万物资始,乃       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彖传》   

【对应:曌】

故个人认为“天皇、天后、显、旭轮(旦)、__、无上孝明、曌”一干名号同属“乾”系列。

日为阳,月为阴,“日月合其明”。既然儿子名中带“日”,那女儿名中大概率是带“月”了。

2.胤:幺月儿

太平公主长子,也是造字大师武则天的第一个外孙,名叫薛崇胤。

该名中字“崇”与武三思子(崇)、李显子(重chong)为同系列,并非太平子独有。

但“胤”字却具有特殊性,可拆作“幺月儿”。字面意可理解为:排行最小的孩子“月”的儿子。

太平公主确实排行最小,由此推测她名中大概率是带“月”。

3.胜:月生

前文已论述太平有五子,另有史书未载一子名曰武胜。“胜”字拆得月生,印证上文:“月”所生。

个人推测武胜为太平所生。

4.日升月恒

起名毕竟是父母双方的意思,之前分析围绕武则天,现在从高宗角度来看,

高宗取名亦特点鲜明,讲究起名含义及结构对应,例如:“忠”、“孝”;“上金”、“下玉”。且相互对应起名的孩子均年龄较为相仿。

与太平公主年纪最近的就是旦,而旦出生时名叫旭轮,意为“日升”,与之相对应的含义,便是“月恒”。

不负责任继续推测一下,旭轮为偏正结构,所以太平公主的名字也可能采偏正模式。

至于公主叫“李恒月”?“李偃月”?还是“李X月”?我就推演不出来了,交给日后考古发现吧。

其实上文推演完全是受《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第一句启发。此句与墓志铭后文讲述墓主人生平的内容无关,也不像是夸墓主人,个人认为此句在表述墓主人的信仰——“乾坤备于人”。

      夫道之妙者,乾坤得之而为形质;气之精者,造化取之而为识用。挻埴陶铸,合散消息,不可备之于人。备之于人矣,则光前绝后,千载其一。       《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   

集乾坤、阴阳、日月于一身,不就正是上文推演的全过程吗。

再回头看,太平公主是武则天诸子中唯一继承集“日”、“月”文字游戏的人,确系其亲生的两个儿子名为崇胤、崇简,另有一本人推测为太平所生的儿子名为胜。

或许,这文字游戏和碑文背后,乾卦四德“元始、亨通、利和、贞正”正是武则天、上官婉儿、太平公主三人共同的政治夙愿和人生追求。

 疑点四:武则天

武则天对于二人“交往”持什么态度呢?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武则天养猫和鸟那故事。她在位时期,派人训练猫和鹦鹉在一个食器中吃食,显示在女皇的感化下,万物和谐,猫和鹦鹉可以和平相处,并让京城百官和监中外官考使一个接一个参观,结果猫饿了,就把鹦鹉当午餐吃掉了。

      则天时,调猫儿与鹦鹉同器食,命御史彭先觉监,遍示百官及天下考使。传看未遍,猫儿饥,遂咬杀鹦鹉以餐之,则天甚愧。       《朝野佥载》   

太平和婉儿其实本就像猫和鸟一样,原本身处不同世界,她们身上的世家之仇甚至类似楚昭王与伍子胥——“你的父母是对我的全族灭门的凶手”。

可是,与春秋战国的复仇故事完全不同,她们日后却亲密无比。

那么武则天对于二人“交往”的态度是什么?

也许武则天不但不反对她们“交往”,甚至有意“撮合”她们?

这不正是她最喜欢的人性实验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女皇的这次实验简直太成功了。

疑点五:贤婉

有一篇据说是婉儿去看流放巴州的李贤半路听说他自杀了之后创作的诗。

      由巴南赴静州       唐。上官婉儿       米仓青青米仓碧,       残阳如诉亦如泣。       瓜藤绵瓞瓜潮落,       不似从前在芳时。       【 唐时木门镇称静州 】   

此诗《全唐文》等文献均无记录,本人能查到最原始的记录为2004年11月13日06:06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所发《古寺巨石竟是唐太子“晒经石”》。

      据当地(旺苍县木门镇木门寺)百姓讲,石上曾经盖有亭子,1933年毁于战火……公元684年,唐代才女、太子妃上官婉儿前去巴州看望李贤,行至此地,闻太子被害,就在木门寺旁李贤曾经翻晒经书的“晒经石”上修建亭子,并在上面题写了“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瓜藤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的诗句,怀念太子李贤。       《古寺巨石竟是唐太子“晒经石”》   

这段文字真的太有趣了,作者不仅能看到1933年就失火烧毁的亭子上面的题诗,而且还给婉儿封了个“太子妃”。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本诗最后作者怕读者看不懂专门加上的那句“唐时木门镇称静州”。

其实“静州”早在贞观十七年就被废了。

      清化 隋属巴州。武德元年,于清化县界木门故地置静州。领清化、大牟二县。其年,又置地平县。六年,移静州于地平县。又割利州之嘉川,皆隶静州。贞观十七年,废静州,以清化县属巴州。       《旧唐书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地理二》   

 不过人家这cp粉,就算两人没任何交集,都编出诗来,看来本“垃圾”回答需要加倍努力了。

 疑点六:“ 舞凤迎公主,雕龙赋婕妤”写作背景

(2020.11.2更正)原以为此句写作背景是在韦嗣立山庄,后发现在温泉宫的可能性更大。

(空气中橘子的气味更浓了……)

推理过程如下:

该事件发生在众人游玩韦嗣立山庄的前一日。

      嗣立庄在骊山鹦鹉谷,中宗幸之……先一日,太平公主、上官昭容题诗数篇,故张说诗云:舞凤迎公主,雕龙赋婕妤。       《唐诗纪事 韦嗣立》   

据记载,(景龙三年)709年12月14日众人到达韦嗣立山庄,故该事件发生在709年12月13日。而709年12月12日众人在温泉宫游玩。

      (景龙三年)十二月十二日,幸温泉宫,敕蒲州刺史徐彦伯入仗,同学士例,因与武平一等五人献诗,上官昭容献七言绝句三首。十四日,幸韦嗣立庄,拜嗣立逍遥公,名其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唐诗纪事》   

温泉宫、韦嗣立山庄均在骊山,两地距离近,但离皇宫远,故众人13日不可能回宫。

因此,太平和婉儿那日应是在温泉宫玩嗨了。

“温泉宫”——听这名字就够暧昧的,更暧昧的是:此温泉宫,即华清宫。

      天宝六载,改骊山温泉宫曰华清宫。       《华清宫》李商隐   

原本想象太平和婉儿在风景秀丽的山庄里赋诗歌舞,风雅至极。

可实际场景更像是……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

……绸缪至极。

(完)

===================================================

最后想说,原来总是不理解为什么专家教授将“太平与婉儿的悲剧”解读为是时代的悲剧。俩人都已经是镇国公主和巾帼宰相了,在以“开放、包容”著称且“女性地位已经很高了”的大唐还有什么人敢出来阻止她们做什么吗?

直至日后读到同时期酸枣县尉袁楚克对太平公主开府从政事件发表的评论才明白,根源确实在此。

    女有内,男有外,男女有别,刚柔分矣。中外斯隔,阴阳着矣,岂可相滥哉。然而幕府者,丈夫之职,非妇人之事。今公主开府建寮,崇置法官,秩若亲王,以女处男职,所谓长阴而抑阳也。而望阴阳不愆,风雨不爽,其可得乎。窃谓非致远之计,乖久安之策。书曰: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此之谓也。君侯不正,谁正之哉。     《唐会要》  

不愧是“酸枣县”出来的,真够“酸”。

对历史的“篡改”及“妇人干政”的偏见现在也有。

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武周”的百度词条,目前版本为“2020-10-25 15:52 小麒涵”编辑,对照先前版本可知,他删除了原版包括历史文献在内所有武则天时期军事及疆域贡献,随意编造“国土”内容,此当事人更曾查到此文并造访原知乎评论区。

不是本文重点,不过,此人此时的出现,恰恰能够更好阐释今天想更新的这部分内容——抹黑与删除。

许多人不相信史书会诋毁某人,认为太平公主就是“喜权谋”、“骄奢”,上官婉儿就是“淫乱”,因此才会有如此结局,遂不断罗织罪名、捏造是非,以求强化自身观点合理性。

其实,正合了上位者意,做了免费舆论工具人。

回归本文所谈的两人,婉儿有太平为其正名。

可是太平公主史书中“恶名”是真是假?

    公主由是滋骄,田园遍于近甸膏腴,而市易造作器物,吴、蜀、岭南供送,相属于路。绮疏宝帐,音乐舆乘,同于宫掖。侍儿披罗绮,常数百人,苍头监妪,必盈千数。外州供狗马玩好滋味,不可纪极。     《旧唐书 卷一百八十三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外戚》  

个人认为,凡是人为改动,必然会留下痕迹。

就像前文在论述婉儿非安乐韦后党时,刻意淡化墓志铭,无非是想证明,许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细节耐人寻味。

比如“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留存于世的唯一一句诗,却在讲自己没兴趣让儿孙作高官。

    无心为子辄求郎     《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因重为柏梁体联句》  

比如被传说为“房姐”的太平公主会在看一个大臣的奢华府宅后感叹自己没见识。

    太平公主就其宅看,叹曰:观其行坐处,我等虚生浪死。     《朝野佥载》  

再比如“滋骄”的太平公主让起新宅、辞家人畜产官给料,会自称“愚妾”,会说“忌满堂之金玉”,甚至“下人之不语,岂愚妾之能安”这类完全不符合自己“史书人设”的话。

    臣妾言:伏承圣慈,以妾居处褊狭,欲开拓宅北,更起新第,恭闻睿旨,不胜惭惕。陛下骨肉之爱,天至而溟深;敦叙之风,日隆而月厚。复推心连萼,结念同胞,方欲广沁水之庭除,增常山之版筑。虽殊恩曲奖,惠泽实浸於肌肤;而妨公害私,谤讪恐盈於道路。况臣妾承灵天妹,藉宠王姬,舆服亚於椒宫,土田方於茅社。甲第之当衢向术,并列三区;别庐之带水连山,将盈万亩:深埒则可乘骐骥,高楼则惟待凤凰。常忧瞰室之易灾,实惧满堂之难守,宁可更求轮奂,别构崇深,扰闾里之黎,倾国家之府藏?且鬼神所福,常矜於缺隅;贤圣垂箴,必诫於丰屋:孙叔辞良沃之土,晏婴求湫隘之居。妾虽愚蒙,颇闻训典,实愿归师老氏,以止足自防;仰慕周公,将逸豫为戒:但希安分於容膝,非敢攀荣於润身。且坊为要冲,地当贵里,亩赁二三十贯,居人四五百家。夺其近市之门闾,生其破家之怨,虽下人之不语,岂愚妾之能安?又妾之平生,每存舍施,屈身济物,蝎愿为,益己害人,情岂能处?今麦苗虽盛,价未丰,家少粮储人多菜色,但可劝耕耘之业,未宜兴土木之功。伏乞俯察愚诚,傍询众望,体东作之尤要,知西第之非急,收兹霈泽,惠被黎蒸,则天下苍生,孰不欣幸?无任忄空款屏营之至,谨遣某官诣朝堂奉表陈请以闻。谨言。     《代公主让起新宅表》李峤            臣妾等言:妾闻贤相防微,杜盈门之车骑;通人酌损,忌满堂之金玉。尚子平之读《易》,富不如贫;孔宣父之立言,奢也宁俭:永言故实,此为明鉴。妾等并承灵坤载,荷荫中枢,或天妹申慈,忝扶桑之瑞萼;或王姬藉宠,窃禯李之奇秀:开沁水之园苑,赐常山之汤沐。榜悬金字,分衢离巽之宫;路夹银河,并列星辰之位。通秘籍於龙廷之内,枉仙舆於凤楼之下:殊私曲奖,以日而系年;缛礼崇徽,夸今而迈昔。兼复别隆朝旨,猥存家务,舆台供隶之衣食,栈厩豢牢之秣养,并回中府,俱出大农。聚终岁之储但凭丝绂;供阖门之费,不烦机杼。仰鸿泽,退省微躬:生以地高,徒窃云霄之幸;宠非德进,曾微纤芥之劳。何义而虚受渥恩?何功而谬延赏赐?是用每积惭悚,常忧颠沛,敢忘周公逸豫之诫,深念老氏止足之言。乞留圣慈,俯鉴愚恳,数腺无过忄典,满不至溢。国邑田租之常料,既已丰殷;马牛陪隶之杂供,并希停减:庶得无耗府实,稍清朝谤。长毂远驭,不逢於致寇之人;高门洞开,无怯於害盈之鬼。不任兢悚愧惧之至,谨遣某官诣朝堂奉表陈请以闻。     《为公主辞家人畜产官给料表》李峤  

这两篇读下来,怎么都不像是代史书所描绘的那个“太平公主”所写,但个人认为,除非李治/武则天还有个比中宗小的私生女(误),不然确实就只有这一种可能了,具体原因如下:

理由一:《全唐文》中李峤仅曾替太平这唯一一位公主代笔写过文。

    妾某言:妾生涯有缘,仰系皇极,孝行无感,上倾乾荫,号天罔极,扣地不追,集蓼崩心,茹荼泣血。自攒开东洛,绋下西秦,气朔遄移,光灵浸远,怨晨昏之易隔,悲节叙之难留,举目摧伤,触途殒裂。今桥山已,滦水还封,二曜停临,九天绝仰,恸遗弓於此日,思税驾其何年?追想平居,永惟曩载,粤自襁褓,迄於成立,锺兹结爱,殆欲蒙携於掌中;候色承颜,何尝暂离於膝下?方倚南山之固,长承北极之尊。岂图就养之欢,遽乖於扇枕;问安之地,翻类於过隙。念凶妨而自咎,思顾复以何酬?所冀扶杖坟茔,结庐山隧,瞻奉觞奠,依凭园寝。终三年之礼,企及通丧;转一切之经,庶邀冥福:上以资未来之果,下以摅罔极之心。伏惟陛下孝通神明,仁洎草木,乞体荒疚,特垂怜许,使乌鸟微志,获与耘禽致哀;犬马孤诚得从耕象申慕:则穷喘无恨,馀生知幸。无任哀切之至,谨附使具官某奉表陈请以闻。《全唐文 第03部 卷二百四十五 为太平公主请住山陵转一切经表》  

理由二:《全唐文》中李峤替太平公主老公武攸暨撰文四次,远多于他人。

分别为《为武攸暨上礼食表》、《为武攸暨让官封表》、《为武攸暨让兼知司礼寺事表》、《为武攸暨贺雪表》。

理由三:《代公主让起新宅表》及《为公主辞家人畜产官给料表》中公主自称“天妹”。

    况臣妾承灵天妹,藉宠王姬。     《代公主让起新宅表》       或天妹申慈,忝扶桑之瑞萼;或王姬藉宠,窃襛李之奇秀。     《为公主辞家人畜产官给料表》  

李峤是武则天时期才开始主管文字工作的。

    会来俊臣构狄仁杰、李嗣真、裴宣礼等狱,将抵死,敕峤与大理少卿张德裕、侍御史刘宪覆验,德裕等内知其冤,不敢异。峤曰:“知其枉不申,是谓见义不为者。”卒与二人列其枉,忤武后旨,出为润州司马。久乃召为凤阁舍人,文册大号令,多主为之。《新唐书·李峤传》  

武则天时期没有“天妹”。

睿宗朝李峤便被贬离京城。

    睿宗即位,出为怀州刺史,寻以年老致仕。     《旧唐书·李峤传》  

因此李峤只可能于中宗朝为某公主代笔撰写上文,而中宗朝能自称“天妹”的只有太平公主。

理由四:因李隆基赐死太平公主,史书对太平公主记载也有较大改动痕迹,此文关于公主谦恭辞让的表述与其在史书中被玄宗朝史官描绘成的纸醉金迷、嚣张跋扈形象相悖,故删除“太平”二字当时正属“政治正确”。

个人认为此处删除公主名号就是为了模糊其身份,同时李隆基隆重安葬宣城公主,令苏颋撰文《全唐文 卷二百五十七 高安长公主神道碑》,就是为在文章中暗讽太平公主“骄奢”,称赞宣城公主“请罢赋邑,蠲属官”有“俭德”,试图暗示让新宅、辞家人畜产官给料表的不可能是太平公主,希望日后读书人默认是宣城公主。

然而,宣城公主比中宗年长,不可能如文中般自称“天妹”。

玄宗操作恰好是欲盖弥彰。

理由五:这并不是个例,由于玄宗朝篡改太平公主与宋之问产生矛盾的时间及原因,致使宋之问为太平公主创作《陪幸太平公主南庄诗》逻辑上说不通,因此《唐诗纪事 卷十一》特意删除“太平”。

    《陪幸公主南庄诗》云:“青门路接凤凰台,素浐宸游龙骑来。涧草自迎香辇合,岩花应对御筵开。文移北斗成天象,酒近南山作寿杯。此日侍臣将石去,共欢明主赐金回。”之问《荐福寺》、《昆明池》及此作都为冠首。     《唐诗纪事 卷十一》  

综上,此文系代太平公主而写。

所以,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的悲剧的根源,怎么可能在《太平公主传》、《上官婉儿传》精心编排下推导出的因果中。

政治,有自身的一套逻辑法则。

就李隆基而言,一定致两人于死地的原因在《王琚传》,在那句“在外只闻有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

她们那个时代的“李治”眼里,她们就是“长孙无忌”、“褚遂良”。

是有震主之威的前朝宠臣、呼风唤雨的当朝权臣;

是在君主身边却以命威胁、违抗圣令、心向权臣的同党。

所以必须“深不可测,擅为者诛”;

必须“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

  

一千多年前和一千年多后,都有人念念不忘红妆时代,感怀那段真挚情谊。

就像一千多年前和一千年多后,也都有人不遗余力地歪曲形象、淡化功绩。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