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司马懿的师父是谁?把他两个儿子的名字连起来,你就知道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司马师与司马昭谁更厉害 三国时司马懿的师父是谁?把他两个儿子的名字连起来,你就知道了

三国时司马懿的师父是谁?把他两个儿子的名字连起来,你就知道了

2023-03-10 00: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反倒是他晚年时的“对头”——司马懿,更像是一个鲜活的人。

曹操生性多疑,司马懿能从“曹操时代”存活下来,可见他的隐忍克制;

诸葛亮行军布阵堪称一绝,司马懿硬是能挡住北伐,可见他的才略担当。

有人问,狡诈如狼狐的司马懿,他的老师是谁呢?

其实,把他两个儿子的名字连起来,你就知道了。

一、不愿意“出仕”的孔明

司马懿有两个最出名的儿子是:司马师和司马昭。

把这两人的名字连起来

:师昭。

这两个字隐藏了司马懿老师的名字:胡昭。

胡昭是谁?

《三国志》上说:

“胡昭,字孔明,养志不仕”。

胡昭,也叫孔明,但是他隐居不仕。

为了说明他的“不仕”,《三国志》里还举了两个例子:

当年,胡昭隐居在冀州,这是袁绍的地盘。

袁绍这个人,曹操说他: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说白了就是这个人咋咋呼呼,但没啥本事,整不明白事情的本质。

但越是这种人,就越是贪慕虚荣!

顶着家族里“四世三公”的头衔,袁绍自然要表示一下自己的“敬贤”。

他听说胡昭就隐居在冀州,于是前去拜访。

这事儿胡昭一早就听说了,他赶忙收拾东西,直接搬走了。

胡昭明白,袁绍这种人“外宽内忌”,

所谓“求贤”,也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求个好名声,

你要真以为他“礼贤下士”,那就等着吃亏吧。

胡昭一走,自己得了清闲,袁绍得了名声,两相方便。

有些人“求才”,只是个姿态,他是为了虚名,你如果当真,那就麻烦了,

毕竟他也不想真给自己找一个约束自己的“贤士”留在身边。

这也是刘备访贤,诸葛亮一定让他“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顾”,要的是真心。

除了袁绍,后来曹操也来“招贤”。

当时的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自己做了丞相,

在南下之前,他也来一场“求贤”。

《三国志》里说:

“太祖(曹操)为司空丞相,频加礼辟”。

曹操跟袁绍不同,他是真求贤,而且对胡昭“

频加礼辟

”,

但是,胡昭依旧不为所动。

当然,胡昭了解曹操的性格,人家都这么表示了,你再不回应一下,也会惹祸。

于是,胡昭找了个好日子,自己登门拜访曹丞相,

《三国志》说:

“昭往应命,既至,自陈一介野生,无军国之用,归诚求去”。

见面之后,胡昭坦诚表示:

像我这样的人,本该自由过一生,这样的老头儿没啥用,还是让我回去吧。

曹操一见胡昭如此坦诚而决绝,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

于是他感叹一句:“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就让胡昭离开了。

胡昭深知,像曹操这样的人胸怀坦荡,你只要真诚表明自己的心迹,

只要对他没有妨害,他会放你走。

胡昭拒绝袁绍和曹操,都是拒绝,但在背后隐藏的,

其实是对人性的拿捏。

二、司马懿的老师,也是“救命恩人”

拒绝了曹操,胡昭回到山里隐居,

《三国志》上说他“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

估计就是晴耕雨读,闲暇时候,他就在山里开始讲学。

这一下,就吸引了一大群人来,其中就有一个叫司马懿的青年。

胡昭见司马懿聪慧通达,胸有谋略,于是将他当作爱徒,分外喜欢。

但是,当时的司马懿,却因为年轻气盛而惹下了祸端。

当时,就在胡昭的学馆旁边,有一群游手好闲的人,

其中一个叫“周生”。

这帮人对于求学的士子,分外不屑,经常指指点点,

这让司马懿分外恼火。

于是有一天,司马懿狠狠教训了周生一顿,

这下可惹了祸。

周生受辱后立刻纠集一群同伙,他们打听好了司马懿离开学馆的日期,准备报复。

这样的行为,后世一般称为——

放学别走。

胡昭听说了周生要“截杀”司马懿,非常着急,

他老人家就从山间小道追上 周生,请求他们别闹了,

周生不肯,胡昭老人家急得流下眼泪,这才阻止了周生,

这段故事,被《高士传》记录下来:

同郡周生等谋害帝,昭闻而步陟险,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昭因与斫枣树共盟而别。

这个故事,后来司马懿估计也知道了,

所以后来的司马懿,遇 到事情,他变得深沉了。

所以才有了后来司马懿忍辱装病的故事。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

顺,不妄喜;逆,不遑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也。

如果心里藏不住事,压不住火,那如何还能成大事?

三、诸葛亮名声越响,就越“失败”

从这几个故事里可以看出,胡昭是属于“达者知命”的人。

这也是他比另一个“孔明”——诸葛亮厉害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智计百出,留下了很多故事,

但是,这些故事流传得越多,恰恰说明诸葛亮越失败。

《孙子兵法》里说: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真正会打仗的人,他不会有什么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名声,也不会有什么勇武的功绩。

因为他打的每一场仗,必然都是胜利的。

这样的人,是没有故事的。

李白诗里说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你仔细想一下,那些真正成功的人,其实是没有故事的,

因为他从一开始就不会让自己陷入问题之中,

自然就不会有什么精彩的故事。

大家经常称赞“百战百胜”,

但仔细一想,打胜一百次却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这何尝不是问题?

因为没法解决问题,所以才有那么多故事。

因为诸葛亮不能“匡扶汉室”,

所以才有了“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故事。

如果一切顺遂,又哪里需要故事呢?

诸葛亮流传下那么多故事,何尝不是因为他的缺憾呢,

而胡昭,他能通透人性,拒绝袁绍和曹操和招揽,不是让自己陷入问题之中,

自然,就不会有麻烦。

这就是《庄子》里说的: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个道理说得浅显一些,就是:

幸福的人不说幸福,他只悄悄幸福着,

而那些炫耀着自己幸福的人,恰恰是不幸福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