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世家话一叶:小生出成绩不容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叶少家的 梨园世家话一叶:小生出成绩不容易

梨园世家话一叶:小生出成绩不容易

2023-08-15 01: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龙虎凤”三音拿捏最难记者:关于叶派艺术的特色,人们提到最多的是“龙虎凤”三音,这三音要如何拿捏?叶少兰:小声是表现青少年男性的朝气蓬勃和健美的,声音怎么提炼很重要,既要区别老生,也要区别旦角,还要体现阳刚之美。叶派声腔的特色就是充分和谐地运用“龙虎凤”三音。龙音就是纯正高亢的立音,周总理曾经说我父亲是“最佳中国古典美声男高音”,也就是这个原因。龙音不仅要高亢、圆润、挺拔,还要宽厚。小声艺术分得非常细,讲究用高超的技术、用声腔去表现不同舞台人物、为情节服务,因此特别强调声音的美感。而虎音是宽厚的共鸣,胸腔共鸣,像我们现在的音箱一样,有低音、中音、高音。凤音是柔和的声音,在龙音和虎音之间起承上启下的协调作用,必须借助喉腔共鸣。这三音必须紧密结合起来,不是单一使用,而是要根据根据台词、人物、场景、旋律来换位使用,没有规定哪一段必须使用某个音,而是要综合运用。

记者:叶派有什么特点?叶少兰:京剧不是单一的歌唱和舞蹈艺术,是用多种艺术手段去塑造人物的表演艺术,用京剧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有选择地准确地运用到情节,不同人物,不同身份年龄故事,有不同规定情节,因此叶派不是千篇一律,不是表演行当,用行当塑造人物,也不是卖弄风格,是用流派去表现人物,都是有选择地准确为人物定位。生不生动,好不好看,就看艺术当中对人物的定位准不准确。虽然京剧是虚拟夸张的演出,但必须有依据,演员要知道这个舞蹈动作为什么,这叫心中有数,叫心谱。京剧演员的谱不在谱架子上,在心里。你看,他们在台上很自然,实际上一招一式都程式化了,但他们心里必须明白,这一招是表现什么,这一式是告诉观众什么,叶派艺术充分表现了这点,小生艺术也是,但叶派跟其他流派为何有分别,就在这上面,看是不是讲究。叶派注重文武两个方面,其他流派有的主“唱”,不表演武功,有的主“武”,回避唱。相比来说,叶派综合性强、表现力强、感染力强,但是这个要有深厚的功底,我父亲就是八九岁早早学艺,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所以他18岁就是大名角了。小生行最缺的是人才记者:怎么看我国小生行当的现状?叶少兰:小生这个行当出人才比较难,原因就是包含的艺术太多了,它具备文武两个范围,比如吕布、周瑜,这是武小生,此外还有扇子生、文小生、穷生,这几种连走路的方法都不一样,都有非常细的区别。现在的观众,对视听音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小生唱腔的声音音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小生的真假音域的过渡怎样做到不露痕迹,唱不好观众听了会受不了。你看要下多少功夫,得要有多么深厚的功力和自身的修养。所以小生出成绩不容易,成功率低。真要肯于付出,肯于吃苦才行,还必须具备好的条件,“条件加勤奋”。记者:叶派发展现状如何?有没有您看好的传人?叶少兰:叶派传人在舞台上活跃的有五六个,不多。现在好的戏、好的角儿,仍然上座不衰,所以要靠人去做。艺术上的事情不是纸上谈兵,不是讨论出来或者分配出来,一定要有人才,才能发展,没有人才都是空的,所以这些年我一直在致力于人才的培养。我的徒弟有十几个,是正式拜我的,但这个(形式)不重要,关键是有条件、肯吃苦。我不介意你拜不拜我,我一样教你。我的学生各有优长,嗓子、扮相、身材、领悟能力,都不错,但如果要达标,都有一段路要走。他们学的剧目还不够多,实践经验还比较少,只练不演不行。这次跟我来深圳的李宏图算是经验比较多的了。

京剧必须从小培养起记者:年轻一代缺少经验的原因,是市场不景气所致吗?叶少兰:不。我一向不认为京剧最发达的时候是京剧艺术的天下,那时候哪有电视、电影、网络和这么多自娱自乐的东西,大家没事可干只能看戏,想看别的也没有。可是现在,北京这么多剧场,天天晚上演京剧,有些名角的戏还常演不衰,这是进步,不是退步。过去全盛时期也没有场场满座,所以我认为现在的环境是进步。观众要看的就是唱红的演员,但也不能老捧着一些像我这样已经60多岁的老演员了。要给年轻演员机会,有机会就有可能成气候,所以我呼吁各界多给他们提供和制造一些机会。记者: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您认为当务之急是什么?叶少兰:我认为年轻人要懂中国文化。1993年我去台湾的时候,张学良跟我说“不懂京剧的人就不是中国人”,他用京剧来比喻中国文化,我认为很对。看不懂不是理由,作为中国人,就要懂,不但懂,你还要会。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懂诗词歌赋?但他们懂国外的流行歌词,杰克逊确实好听,但他的歌词你每句都懂吗?街舞真正的含义你懂吗?京剧为什么是国粹,当你明白的时候,是人生的学问。我是站在京剧局外人的角度来说这个话,要去欣赏、去学习。今天我们从教育方面缺这些东西,必须从小培养起,否则你等他们老了,让他们马上进入京剧去欣赏是不可能的。

相关资料:“京剧王子”叶少兰叶少兰的祖父叶春善是大名鼎鼎的“富连成”社长,父亲叶盛兰是“叶派”小生的创始人,两个叔叔叶盛长和叶盛章分别是老生和武丑的名角儿。叶少兰原名叶强,是叶盛兰的次子。叶强1943年生于北京。1979年,叶强和杜近芳合演了田汉的新编历史剧《谢瑶环》,从此一炮而红。因他扮相、气质极像父亲,遂改名为叶少兰,接过了叶派小生的大旗。叶少兰不仅是首届梅花奖得主,文化部授予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被聘为美国富市赖特国际学者,美国本宁顿大学戏剧系教授。历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叶派嗓音脆亮圆润,儒雅中没有脂粉气。叶少兰扮相英气十足,讲究“文而不媚、武而不过、穷而不厌,儒而不俗”。可惜的是,叶少兰的独生儿子没有进梨园行,叶家的第五代大多数也都没有继承父业,只有叶少兰的一个外甥在国家京剧院做琴师。叶少兰与父亲叶少兰7岁开始随父亲和姑父茹富兰学戏。第一出开蒙戏是《石秀探庄》。为了学好这出戏,叶少兰没少受罪。早上喊嗓子,晚上跟父亲去剧场,父亲看着他练毯子功(翻跟头)。冬天穿单衣练功,夏天穿棉衣练功。父亲曾对他说:“练功时,别人心疼自己,你不能心疼自己,否则就不能成材。”除了在学习方面的严格要求,叶盛兰对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要求同样严格,平时让他们穿粗布衣袜,吃粗茶淡饭。父亲常说,他坐科时,爷爷是“富连成”班主,所谓“特殊待遇”就是练功比别人练得多,练得狠;挨打比别人多,比别人疼。在叶少兰眼里,父亲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著名演员而摆架子,只要是他参加的演出,无论多苦多累,他都会力求完美。1959年国庆,中国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为庆祝建国10周年要排两出大戏,一出是《赤壁之战》,一出是《西厢记》。在这两出戏里,叶盛兰都担当主演,每出都3个多小时。父亲累得经常挂急诊,一边打吊针,一边让他读本子。抗美援朝的时候,父亲去前线慰劳将士,上边打着炮弹,他面不改色地照样唱戏。“反右”开始后,叶盛兰被打成了右派。“文革”开始后,叶盛兰又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叶少兰也因此被下放到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农场接受劳动改造。每天下工后,叶少兰都会拖着疲惫的身躯,一个人悄悄地走到离农场驻地三四里远的山沟里,冒着挨批斗的风险坚持练习基本功,常常回到住处后,双腿疼得无法上炕。父亲曾说过“深入人心的东西是不会磨灭的”,叶少兰一直记着这句话。1978年,老戏慢慢恢复,可唯有小生行当几乎被判死刑。父亲天天盼着能从广播中听到小生的唱腔,然而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从收音机中听到一句小生的声音,对他来说真是最大的遗憾。如今,年近七旬的叶少兰仍然在为京剧艺术、为叶派的传承忙碌。看起来儒雅潇洒的他,其实患有心脏二尖瓣先天性狭窄病,因此演出时他都要带上两瓶葡萄糖水在身边。“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京剧演员,好好演戏是最应当的”,叶少兰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