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预警预报难在哪?全国气象领域专家学者聚集南京“华山论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台风预报及灾害预警 极端天气预警预报难在哪?全国气象领域专家学者聚集南京“华山论剑”

极端天气预警预报难在哪?全国气象领域专家学者聚集南京“华山论剑”

2023-06-16 15: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年以来极端天气频频造访,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多次来袭,长江流域的龙卷风、水汽强盛的“烟花”台风,还有河南的暴雨灾害……为什么极端天气这么多,是不是出现了气候异常?气象预报部门是如何应对的?普通人应该如何加强防范?9月26日-28日,这些问题都在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气象局指导,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江苏省气象学会承办的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2020-2021年度学术年会上得到了解答。

极端天气成因复杂预警预报面临挑战

龙卷风、台风、暴雨频频“光顾”,我们不禁发问:今年是出现了气候异常吗?国家级气象首席专家、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孙继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确实是一个气候不正常年份,不论是长江流域还是北方,气象灾害比较多。

“从长江流域来说,主要受到一些尺度较小的对流风暴系统影响,比如苏州出现龙卷风等。”孙继松表示,从历年数据看,江淮地区出现龙卷风一直比较多,对龙卷风还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对龙卷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主要因为龙卷风复杂的形成机制。“龙卷风之所以难以有效识别、难以有效预警,一方面因为龙卷风在不同国家的形成原因不一样;另一方面,夏季龙卷风的尺度通常仅有1公里,这对于气象观测系统来说难以捕捉到,形象地说,在雷达观测网中,它只有1个像素点那么大。”

不仅仅是龙卷风,极端持续暴雨的预测预警也面临不少挑战。“本次过程中低涡移动路径复杂,自生成后经历了原地打转、东移、南掉、西折减弱填塞、新生西北移5个阶段。”国家级气象首席专家、河南省气象台正高工王新敏在谈及今年7月份河南极端持续暴雨时说。她分析总结了此次暴雨预报的几项难点:暴雨过程的持续时间不确定,低涡移动路径不确定,“烟花”台风路径不确定,郑州小时雨强极端性,过程雨量的极端性。

回顾“烟花”台风加强长时效台风预报

台风天气可以说是对我们影响比较大的天气,尤其今年与众不同的“烟花”台风,让我们印象深刻。

国家级气象首席专家、江苏省气象台正高工、首席预报员韩桂荣谈到了他对“烟花”台风预报服务的几点思考。“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影响江苏过程雨量最大的台风,24日凌晨开始影响我省,长达5天之久,影响范围广,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6个县(市、区)日雨量超有气象记录以来极值。”

为什么“烟花”台风持续影响如此之久?韩桂荣表示,一般台风丰满度大于0.8,我们就可以称为拥有较大的丰满度的台风,而此次“烟花”台风的丰满度近9.0,登陆后仍有较大的丰满度,而且它还有宽广强盛的环流,有利于风场、雨带的维持,同时季风对台风维持也有一定作用。

我国对台风的预报水平在国际上是比较高的,此次对“烟花”台风的预报也体现了这一点。回顾预报过程,韩桂荣说,22日重要天气预报指出“烟花”台风会对我省造成严重影响,此时台风离江苏有900多公里,需要跑3天,一般来说,这3天台风的路径预报平均误差在150公里以上,足以影响风雨落区预报的准确性,可见台风预报也并非易事。而江苏省气象台对此次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做了非常好的预报。“路径预报仍是目前台风预报服务的重点。目前我们加强了台风强度预报研究,特别是对较长时效的台风预报如何做,我们已开始了相关科技攻关。”韩桂荣说。

那么,想要进一步提高台风的预报预警水平,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韩桂荣认为,首先要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其次是观测水平,最后是解决技术手段问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邹晓蕾教授也表示,气象研究就是要将科学与技术完美结合,科学进步是先进技术的基础,先进技术助力科学研究创新。

应对对流性致灾强风推进预警预报技术研发

近年来,龙卷、雷暴大风、强冰雹、短时强降水等致灾性强对流天气频发,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其中,对流性大风(含龙卷)致灾性较为严重。结合我省特点,针对对流性致灾强风监测预警预报技术研发非常重要。

国家级气象首席专家、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正高工郑媛媛表示,因为对流行性强风监测难、预报难、预警难、服务难,对流性致灾强风监测预警极具挑战。“对流性强风的空间尺度小,形成机制复杂,多灾种交替或并发,生消迅速,所以需要完善观测站网布局,加强机理和预报技术研究开发,提升分类监测预警和应对能力,提升精准识别预警能力。”她表示,需要建立包括理论、技术、产品和应用四个方面的科研-业务完整链条。“目前,为推进江苏对流性强风预警预报科研和业务水平,正重点开展特征分析、机理研究、监测预警预报技术研发,并形成业务化能力。”

她所在的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也是2019年刚刚成立的,该院的成立旨在重点开展气象核心技术攻关、重大气象应用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等工作,进一步加速气象科技成果在江苏的落地转化,推动气象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构建气象科技研发中心和气象智能装备产业孵化基地。

提升公众防范意识引导接受概率预报

识云观天,在公众的印象中,天气预报员是个十分神秘而又了不起的工作。在从事预报工作20年的孙继松看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份工作带给他更多的是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责任担当。

气象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所以对于天气预报员来说,观测和分析一刻也不能放松,“即便研究一座城市的天气,也要看得更深更远,甚至要关注几千公里外的环境,要找到相应的天气系统,在更大尺度范围中思考分析一座城市未来的天气情况”。在他看来,一名合格的天气预报员在具备专业素质,使用好技术工具的同时,更要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在预报分析与实际发生不太一样时,要能顶住压力,用好的心态从容应对。“从某种意义上说,预报员也像是一名宣传员,做预报工作时,既要准确客观,又要深入浅出;既要向公众充分传达预报信息,又要让他们准确理解,不产生偏差。”

韩桂荣也表示,提升公众的防范意识也是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有些人在遇到极端天气时,容易凭借经验去应对,但这种天气是否会产生灾害,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化的,也许在乡村下大雨没事,但在城市就有可能引发灾害。”所以,提升公众自身的防范意识非常重要。

针对防灾减灾,北京大学张庆红教授也提出自己的想法。“概率预报可以为防灾减灾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她举例说,比如针对“明天是否穿冲锋衣”这个问题,一般的天气预报是“明天气温12~ 17℃。”而概率预报则是“明天体感温度,10%的概率-10℃,60%的概率-5℃,30%的概率3℃。”这样,公众就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增减衣物。

知难点、懂痛点、补齐短板,攻难关、破难题、迎难而上,相信依靠科技创新,我国气象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们将进一步加深对极端天气机理的研究,提高预报准确率,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再加之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的协同联动,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从容应对极端天气了。

(来源:《江苏科技报》2021年10月8日A4版   作者:夏文燕)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