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集成电路产业培育经验:打造良好产业生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机构设置 台湾集成电路产业培育经验:打造良好产业生态

台湾集成电路产业培育经验:打造良好产业生态

2023-07-05 12: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打造以竹科为核心的“多元轴向式”集群布局

台湾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发展采用“多元轴向式”的空间布局模式,以台湾新竹科学工园(竹科)为核心,中部科学园区(中科)、南部科学院区(南科)为联动,向外衍生以区域网络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形成台湾岛西部集成电路产业走廊。其中,竹科是台湾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主导核心,作为台湾最早的科学园区,目前已覆盖了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全领域,孕育了台湾地区七成左右的集成电路企业,尤以联电、台积电等全球领先的龙头企业为典型。中科吸引了瑞晶、华邦、台积电等企业设厂,成为全世界最大的12寸晶圆厂聚集地。南科集聚联电、台积电布局工厂,也已初步实现集成电路全链条布局。三大高科技园区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创造了占台湾总产值10%的集成电路产业。

推动本土集成电路企业培育和创新能力升级

台湾之所以能够在四十余年实现集成电路产业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最主要的原因是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将本土企业培育作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一方面,台湾集成电路企业多是由本地资本培育孵化,尤其是台积电、联华电子、世界先进等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均“脱胎”于台湾本土。台湾集成电路十大企业中,有七家是从竹科培育而生的本土企业,有效避免了盲目依赖外资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台湾集成电路企业虽起步于依靠外来资本的基础代工业务,但在资金受限情况下一直重视对外来企业技术标准和先进制程的研究,不断通过学习积累本土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实力,打造台湾本土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土化的发展战略为台湾集成电路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原始积累,从而加快其转型升级。

建设以工研院为核心的官产学研创新网络

台湾集成电路产业形成以“政府为保障、研发机构为主导、高校为支撑、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网络体系,各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分担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需投入的资源,协同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政府营造创新环境,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研发机构作为研发主要承担者,对接市场需求开展前沿创新;高校建教结合,提供人才培育和技术支撑,承接部分研究开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加大研发并转化应用技术成果。在整个创新网络体系中,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作为台湾最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是台湾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石和先锋,通过创新研发、人才培育、衍生公司、育成企业、技术服务与技术转移等多元方式,带动台湾集成电路产业崛起。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

构建覆盖产业发展各阶段的政策体系

台湾当局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植政策,覆盖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研发创新、本土企业培育、知识产权、市场服务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台湾集成电路三大核心园区的软、硬件基本由当局投资建造,且采取只租不售的政策,以优惠租金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人力资本方面,允许科技人员以最高25%的比例用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为股份投资,远高于台湾地区专利权20%、专门技术15%的限定,激发海内外科技人员来台创新创业;同时鼓励企业建教合作,共同研发培养人才。研发创新方面,针对创新产品、能源节约、市场开拓、管理技术升级、生产效率提升等众多领域的创新研发均予以高额资金奖励。本土企业培育方面,建立开发基金,联合银行为企业提供低利贷款,以及在企业所得税、进口税等方面进行减压。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建立集成电路授权机制,促进知识产权合理交易;建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分享机制,鼓励企业合法进行产权分享。市场服务推广方面,构建市场信息资讯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多市场经营,降低风险。

本文首发自GEI旗下宁波新经济观察微信公众号,文章有删节。作者系长城战略咨询宁波业务中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