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内涵北京大元环境检测技术研究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内涵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内涵北京大元环境检测技术研究中心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内涵北京大元环境检测技术研究中心

2024-04-20 18: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何为可持续发展?人们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其进行着各自的理论阐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是从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和科技属性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界定。其中,持续性这一概念是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但目前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是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1989年这一定义在最概括的意义上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

可,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成为全球范围的共识。

    由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初是从生态学范畴中引申而来,当它应用于更加广泛的经济学、社会学乃至法学范畴时,便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一些不同的认识与理解,也发生过某些混乱,并按照不同的理解被加入了一些新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促进发展并保证其成为可持续性,很明显它包括了两个概念:可持续性和发展。

    就发展的含义而言,传统的狭义的发展指的只是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尚不认识因而也不承认环境本身也有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继续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随着认识的提高,人们注意到发展并非是纯经济性的,应该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它还表现在文学、艺术、科学的昌盛,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秩序的和谐,国民素质的改进等方面。发展除了生产数量上的增加,还包括社会状况的改善和政治行政体制的进步;不仅有量的增长,还有质的提高。可见,发展不应当狭义的被理解为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种经济增长如果随时间推移不断地使人均实际收入提高却没有使得它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得到进步,就不能认为它是发展。发展的目的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只有在使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才能承认是真正的发展。

    同时,发展也是受限制的。通常认为,发展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经济因素,即要求效益超过成本,或至少与成本平衡;二是社会因素,要求不违反基于传统、伦理、宗教、习惯等所形成的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社会准则,即必须保持在社会反对改变的忍耐力之内;三是生态因素,要求保持好各种陆地的和水体的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等生命支持系统以及有关过程的动态平衡。其中生态因素的限制是最基本的。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它必须保护世界自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多样性。因为地球的承载力决不是无限的,我们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的承载力的极限之内。发展这种人为改变环境资源的行动以使环境能够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需要,这既是必需的,但又必须立足于自然界的可再生资源能够无限期满足我们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以及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谨慎节约的使用上。

    可持续发展除了强调发展之外,还必须实现可持续性。但要给可持续性精确地下定义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客观存在着内涵不很明确和容易引起歧义等问题。人们认识到可持续性牵涉到生物地球物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各种复杂的相互作用。根据不同的目标,对可持续性可以有经济的、生态的和社会文化的不同理解。经济学观念的可持续性追求以最小量的资本投入获取最大量的收益;从生态学观点看可持续性,问题则集中在生物物理系统的稳定性,从全球看,保持生物多样性是关键。可持续性的社会文化观念则试图保持社会和文化体系的稳定,包括减少它们之间的毁灭性碰撞。保持全球文化多样性,促进代内和代际公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同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的理由,我们也要尽力保护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或过程,可持续性的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情况是保持自然资源总量不变或比现有的水平更高。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