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文物|古园影踪:勺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钟手绘图 燕园文物|古园影踪:勺园

燕园文物|古园影踪:勺园

2023-08-28 02: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由西校门南行至西侧门,可见蜿蜒曲折的回廊,别致清雅的凉亭;亭前小桥接南北水塘,每逢盛夏,荷花遍开,景色宜人;再往南去,则有现代建筑外宾楼群,名曰勺园,专门用以接待外国专家和留学生,是北京大学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平日里进进出出的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使得勺园有了燕园里的“小联合国”之美称。在北大,几乎人人都知道这里是明末著名书画家米万钟的勺园故址。然而,勺园早已不是昔日面目,那典雅的园名还能给人们带来无尽的遐想。

勺园亭子中的一角

勺园,又名风烟里,约建于万历四十年(1612)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为明末京西著名的园林之一。园主米万钟(1570—1631),字仲诏,号友石,原籍陕西。时人把他与董其昌并提为“南董北米”,称赞他“驰骋翰墨,风雅绝伦”,可见他在当时的影响之大。米万钟曾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亲手绘《勺园修褉图》,此图现藏北大图书馆。

勺园修褉图(局部)

米万钟在营建勺园时,充分利用了丰富充沛的水源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将这里变成了一座迷宫,布置原则采用“水之,使不得径也;栈而阁道之,使不得舟也。”——各个景致间用水区隔,使道路无法直通;同时又以桥、屋为界,让船在其中无法穿行。园中景物全以水取胜,园主巧思布置的迷宫又为其增添了一番趣味,令勺园成为当时京西一座美丽的“水上花园”。之所以将园命名为“勺园”,就是取“淀之水滥觞一勺”之意。

勺园面积虽小,但景点多变,兼有流水回环,曲径深幽,以水面、弯堤、曲径、高柳、白莲和临水楼台构成了一幅烟水迷离的图景,给人以无限风光之感。

蜿蜒曲折的回廊

后来,米万钟于崇祯四年(1631)病故,葬在勺园附近的米家坟。米家家道随之衰落,勺园也因明清易代而逐渐荒废了。

到了清朝初年,勺园被划归清皇室,不久勺园故地便建造了一座弘雅园。清康熙将此园赐给郑亲王积哈纳作为邸园,并亲笔题写匾额“弘雅园”三字。乾隆四十九年(1784),郑亲王逝世,此园收归内务府所有。自乾隆以来,清帝经常在圆明园设朝听政,为了方便从城里赶来的官员上朝前后落脚休息,便于嘉庆六年(1801),正式将弘雅园改名为集贤院。由嘉庆皇帝亲自题写匾额,作为堂官退值休息之所。

亭台中的牌匾——勺海

乾隆年间,关于弘雅园的情况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派来的特使的回忆录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当时英王乔治二世第一次派遣特使马嘎尔尼(或译马戛尔尼)出使中国,企图修改通商章程和在北京派驻公使。为了便于马嘎尔尼在圆明园朝觐,朝廷特地为使团在海淀预备了一处住所,这处住所就是弘雅园。

马嘎尔尼使华是中国历史上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可惜的是英方通商的要求为乾隆皇帝所拒绝,并在给英王的书信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 丝筋,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回顾勺园的历史变迁,想不到竟然与中外关系史上的这件大事紧密相关,实在是不同寻常的。自此以后,勺园就从未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外。

勺园旧址遭到严重破坏以后,朝廷将已成废墟的园子赐给清贝子溥伦,在很长时间里它都没有被修复,就一直那样荒废下去,直至剩下两个几近干涸的小水塘。到了民国初年,勺园一带为军阀陈树藩所占有,后又被燕京大学购得,作为教学用地。但当时是以淑春园遗址为主来设计校园建筑的,在勺园遗址上修建的建筑很少。

20世纪80年代后,北京大学在勺园的故址上修建了留学生楼群,专门用以接待外国学者和留学生。现在的勺园,坐落着国际关系学院的院楼、勺园学生公寓与正大国际交流中心,已经成为北京大学对外交流、接待的窗口,在北京大学的对外交流和内外事接待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每年还会有国际学术研讨会、优秀成果颁奖会、科研管理培训会以及数不清的小型学术交流会在勺园的北京大学正大国际中心举行。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近两年学校又改建了勺园5甲和勺园5号楼,将全校多数的行政单位集中于此,大大方便了师生办理相关事务。历史有着惊人的巧合,昔日由勺园演变而来的弘雅园,是英王乔治二世派遣的使团居住过的地方,这是西方国家最早派遣的访华使团,勺园因此成为最早接待西方正式使团的食宿场所。经过历史的大跨度,如今勺园重新成为接待外国宾客的场所,历史彷佛绕了一个圆圈之后又回到了原地,只不过情景已大不相同了。

作者:杨虎 张翼

编辑:李垣龙 刘威 易思

图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摄影:光军

审校:光军

美编:闫凤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