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多首古诗词的比较阅读?找准这几个切入点,准没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诗词的流派有哪些类型 如何做多首古诗词的比较阅读?找准这几个切入点,准没错

如何做多首古诗词的比较阅读?找准这几个切入点,准没错

2024-07-17 10: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词阅读理解题的难度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要再碰上两到三首古诗词需要对比分析,难度系数简直就翻番增长,忍不住让人叹一句:我太难了。

别怕!本期名师专栏我们就请来了浙江省郭吉成网络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陈梁飞老师为大家说说如何运用比较方法进行古诗阅读。

8橙名师

陈梁飞

中学高级教师,从教20余年,多次参加省市送教,多项省市科研课题。重文体意识,重核心设计,重文本解读。浙江省郭吉成网络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

古诗词应该如何比较阅读

主讲人 陈梁飞

翻一下历年的语文高考真题卷,不难发现在古诗词阅读一题中经常会出现两首甚至三首古诗并要求考生对比分析答题的。比如2014年浙江语文高考就需要对比分析唐代李端的《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和宋代徐照的《三峡吟》,2017年则考了刘克庄的两首诗,虽为同一作者,但依然需要对比分析答题。

面对这类题,我们在比较阅读时常会用到哪些切入点呢?这次我们就以山水诗歌为例,聊聊具体应该怎么去“比较分析阅读”。

我们先来看一下四首诗:

登江中孤屿

【南朝】谢灵运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夜归鹿门山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青溪

【唐】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小池

【南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以上四首均为山水诗,乍看之下几乎毫无关联,如果考试时需要你比较阅读这四首古诗,那该怎么做呢?

1.梳理分析不可少

在通读四首古诗后,我们能发现,他们都属于一个大类:山水诗。赏析山水诗,可以从山水景物入手。进而把握山水之情,进而感受到山水之理。山水诗的特点之一就是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的。

如要细致比较四位诗人笔下呈现的四种山水特点,就需要结合课堂中的一些诗歌知识给它们列张表:

这里总结的形似山水、神韵山水、精巧山水是通过细读诗歌所梳理归纳出的三种山水个性,虽然山水风格有所异,但通过山水我们都能感受到美,这就是山水诗在直观感受上带给读者最大的共通点。

所以说,古诗的比较分析阅读往往是先归大类,再细分析,一首一首细读后,它们各自的特点也就能“拔云见月”了。

2.求同求异均可行

比较分析阅读肯定是少不了“比”。所有诗歌比较分析都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

以山水诗为例,我们很容易在山水诗中感受到情、景、理,多篇诗歌比较时,也可以从山水诗人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特性去寻找共同点。例如以上四首,结合古代诗歌的相关文学知识,很容易发现两位唐代诗人的诗歌意境的共同点——禅意、禅韵。

孟浩然 《夜归鹿门山》

景物:钟声、月光、山岩路、林间道、“幽人”

情怀:隐逸幽独的情怀

意境:幽寂空明

王维《青溪》

景物:素淡天然、闲静淡远

情怀:淡泊安宁、闲适恬淡

意境:淡远静谧

除了求同,求异亦可。求异的前提就需要前文提到过的梳理分析,列出特点,这里就不再赘述。

3.艺术手法要清晰

求同比较、求异比较的切入点很多,上文只是举了其中一个例子。对于古诗词来说,还有一个切入点是比较常见而且重要的,那就是艺术手法。

还是以山水诗歌为例,我们需要注意的艺术手法是写景艺术和抒情艺术。这里以上文四首古诗为材料,简略地分析一下。

写景艺术

①细致写实,逼真描绘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②虚实结合,亦真亦幻

“想象昆山姿”

③视听结合,动静相生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④拟人修辞,灵动活泼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⑤诗中有画,诗情画意

抒情艺术

①触景生情,缘情入理

例:《登江中孤屿》

②情景交融,物我融合

例:《夜归鹿门山》《青溪》《小池》

本文根据郭吉成网络名师工作室《名师带你学语文·如何用阅读拿高分》陈梁飞老师主讲第七课时知识点整理而成,部分内容有删改。学习完整版知识请移步8橙云课或联系助教老师。配图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