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浩:碾米,那些岁月的变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老石磨的价值 黄 浩:碾米,那些岁月的变迁

黄 浩:碾米,那些岁月的变迁

2023-10-11 10: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都是靠石磨来碾米的,把稻谷放进上下磨盘之间,然后通过上磨盘的旋转,最后把米和壳分离出来。——小时候所居住的石井村,三面环山,依山傍水,两条溪由南向北沿村边流淌,水源丰富,百姓以种田为生,古时收获的粮食作物都是人工推磨碾米、磨粉(米粉、麦粉)的。曾听大人说过,旧时“碾米”工具以石磨更多,早先年间,村里还有极少人家仍用石磨来碾米的,随后也就渐渐不用了。像磨麦粉(算是主粮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用石磨“磨”的了,直到宋家机米厂也可以“粉碎”为止。像奶奶做出的麦饼、妈妈煎制小麦馃,所用的粉都是用磨“磨”出来的。尽管石磨已不再用来碾米了,但仍是大家加工作物主要工具,“表现”特别地忙碌,磨豆浆(做豆腐)、磨粉浆(做馃)、磨麦粉(煎麦饼)等等。当年用的是手推磨,整个推磨作业,当地人称之为“‘磨’磨”的了!先把要磨的东西均匀的倒入磨盘,双手抓住“木撑”顺时针转动,随着上磨盘不停地转圈滚动,不断地进行磨碾,将其磨成细粉。

石碾相对于石磨来说,效率会更高些(一次可碾一百二三十斤稻谷),但置办费用也高,并且还得用牲口(牛和马、骡、驴)拉,因不是“商品”,都是自己家里用的(当然也会借给别人用下)。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更多的人仍是采用石磨来碾的,正是这样,像当年的周家公社,也只有板桥、周家等一些地方有几家“大户”才有,偶尔也看到一下,有碾米的,更多是磨粉的。

——主人先将稻谷均匀倒入碾盘,然后把“牛轭”套在牛身上,再把牛的眼睛蒙住,人挥鞭驱牛,牛围着石磨不停地转圈磙动,在上面的磨盘不断地对稻谷碾压,直到壳破出糠成白米或细粉。

砻谷机,它也是旧时脱壳主要工具,形状像石磨,由上臼、下臼、摇臂和支座等组成,工作时,下臼固定不动,人力推动上臼旋转,“借”臼搓擦,谷粒的两端部同时受到动、静两个工作面对其施加压力,同时产生一对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在压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谷壳产生剪切、扭转等变形,当这种作用力大于谷壳内外结合力时,谷壳就会被搓裂,使稻壳与米粒分离,最后就是白米和砻糠了!

在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劳动人民以他们的智慧,创造了水力鼓风机的铸造,而且进一步利用水力、杠杆、凸轮的原理加工粮食,这种水力把粮食皮壳去掉的“机械”叫水碓,它也是原始“脚踏碓”的机械化成果。

水碓的动力机械是一个大的立式水轮,轮上装有若干块板叶,水流通过落差,产生冲力带动水轮的板叶,以流水的冲击力带动转轴的转动着。转轴长短不一,看带动多少的“碓”而定。常用水碓分为两种:一种利用水流落差(大多的要修筑一条水坝)流速为动力带动的水碓叫“板碓”;另一种便是放到溪里或江里,以溪水或江水流过水轮进而转动轮轴,再拨动碓杆子舂米的叫“顺碓”。

——水碓是利用水流力量来自动舂米的机具,大凡在溪流江河的岸边都可以设置水碓,为了更好利用水资源,一般情况下,一条溪从上到下要修建好多座水碓,像宋家溪的上游和下游共建有(周家公社段)五座水碓。依据水势大小,一座碓房可设置几个“碓”,设有两个以上“碓”的叫“连机碓”(大水轮驱动数个“碓”,即一个原动机带动数个工作机,回转运动带动上下摆动输出运动),在人们的实践中,是以四个“碓”为多。因用水流落差为动力,很多的还得修筑一条拦坝,以提高水位。

修建水碓,选材也很有讲究,像水轮盘,必须要用老松树(水浸千年松不烂),横轴(转动轴)、拨板、碓杆等木制结构部分,还得选用硬杂木,如榆树、黄檀树等等。

——水碓结构是:转轴上装有一些彼此错开的短横木(称之为“拨板”,与转轴成直角,是用来拨动碓杆的,一个碓有四块拨板,像四个碓就要十六块拨板),在旁边的木架上相应装上根数木杆(亦称“碓杆”),它的前端装有圆锥形石头,称之为“碓头”。地上埋下的石臼(当地人叫“舂臼”)放上准备要加工的稻谷。工作原理:流水冲击水轮盘使它转动,水流的动力作用,带动转轴转动,转轴上的随之转动的拨板,碰到碓杆的末端,后端下去了,而前端则翘起来了,转轴再转1/4圈,这时“拨板”即离开,翘的一头就落下(自由落体运动),“拨板”连续不断地碰到相对应的碓杆子,致使“碓头”一起一落进行舂米。落下时砸在“舂臼”中,去掉稻谷的皮(壳)。水碓内、外各设置一个闸门,加工时将内闸门打开。

随后的岁月里,又发明了水磨(磨粉),建水磨,原用的水碓可以不用改动,只要把磨盘装上就行了!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正交齿轮系统驱动水磨”,即在立式水轮轴上安装一个齿轮,和磨盘下部平装的一个齿轮相衔接。水轮的转动通过齿轮使磨盘转动,以此达到磨粉的目的,水碓(舂米)与水磨(磨粉)结合,两道工序可同步进行。除此之外,也有少量的功能更为完善——榨油(茶油、菜油、青油和皮油)。

——随着时间推移,其用途逐渐推广到凡需要捣碎之物,如药物、香料、竹篾纸浆等等。

为了防止日晒雨淋,都建有水碓房。水碓磨坊,一般情况下,要求上下两层,上层为磨房,下层为水碓。因水碓作业时声音极大,为不影响大家休息,都是设置离村庄较远的田畈。

在旧时很长的一个时期内,“舂米”全是用水碓的,于是乎,在农村有水流过的地方就有水碓。上世纪六七年代期间,随处可见,方圆一两里范围内,就建有七八座水碓,像周边的大一点的周家、宋家、板桥等大队就有两座,小一点村(大队)也要建一座,如:隔壁城村大队……为了方便大家,还得为水碓取个名字——叫“某某碓”的,大多以村名来取,如一村有两座水碓的,另一座的要用所在自然村名来取名了;像周家村有两座的,一座叫“周家碓”,另一座则称之为“杨家仓(自然村)碓”的了!

水碓都是由当地有钱人投资的或集资建设的(不属于集体资产),投入运行后,就由他们自己管理的。每次加工,都要收取一定数量的费用(俗称“碓份”),用于维修(材料及工匠开支)和水碓主人的工资(开销)等。旧时用“米”来计费,为了标准计量,作坊里放着大小两个“米斗”(大的为一斤量,小的为半斤量),边上放着两只箩筐以存放。加工一担谷的收一斤米,半担的就收半斤米。

——尽管这样,受到财力、水资源等的限制,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建不起水碓的,像我们当年的“石井大队”就是其中一例,因“周家碓”就建在两村中间位置,走走只要十来分钟,我们所以到它那里“舂谷”了!周家水碓,既“舂谷”,又可以“磨粉”,也可以“榨油”,在当年少有功能齐全的水碓了!几百年来,为村庄及周边村庄几十代人的休养生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周家读初中那段时间时,行走去上学的那条田塍上,不时传来碓头上下运动的隆隆声、水磨磨盘转动吱呀声和榨油撞头撞击唪唪声,偶尔也跑进去看看,凑个热闹什么的。

“舂谷”这活,算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都以男劳力为主,像我家就由爷爷来做的。先把准备加工的稻谷倒入“舂臼”(碓窝)里去,接着将挂在横杆(粗粗的)上的碓头放下来,再把水闸打开,湍急的水流瞬间冲向水轮转盘,轴上的拨板就拨动碓杆的梢,碓头一起一落,重重砸到臼中。生怕还有“遗留”的稻谷,每过一段时间,要用手撑将那些还未去壳的谷子搬送到中间去(务必在碓头上升的那片刻操作,碓头下落前必须离开,否则会砸到手),在整个过程中,都要站在边上看牢。

全部“舂”完后,要把碓头重新挂到杆子上去,随后把米粒装到箩筐里去。刚刚“舂好”的是糙米,还要用风车扬一下,去掉米糠、碎米和其他杂质。

——最后一道工序是筛米,把扬好的米倒到“米锅”里。再用米筛筛选,跟随它的左右晃动,米粒就会不时地通过“筛眼”流到“米锅”里去,而谷子和则留在筛子上面,倒在一边,将石子捡出来扔掉,接着再“筛”第二筛了,直到全部“筛”完。如剩下的稻谷蛮多,还要拿去再“舂”下,若是少的,就拿回家喂鸡算了!

——在水力正常情况下,“舂”一百斤稻谷,大约需要两三个小时,只能耐心等待了,所以说,排队是正常的事!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家到附近地方去看看、找找,有没有空闲的。而更多的人还是在“原地”等候的,因可以日夜加工的,是这样,很多人还得晚上“加班”干活。曾听爸爸说过:爷爷也曾出现过这样事情,每次奶奶要把晚饭烧好,之后叫他送去,那时还没有电筒(以灯笼代之),匆匆吃吃晚饭,提上灯笼,拎上饭筲前往“周家碓”。完工后,已是深夜时分,夜晚的天空,群星灿烂,点缀乡村的夜空——点燃蜡烛,借着微弱烛光之火,一前一后,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行走在田间小道上,急急忙忙赶回家了!

——小的时候,会经常跟着去爷爷“舂谷”,一幢带天井的木结构平房,内设置水碓、磨坊、油榨。天井边上四个碓臼(当地人叫“舂臼”)从大到小并行排列着,大的可舂米百把斤,小的只能三四十斤,溪水流动的“哗哗哗”声、水轮转动的“吱吱吱”声、碓头与稻谷的“嚓嚓嚓”摩擦声,震耳欲聋,此起彼伏;舂米的舂米,磨粉的磨粉,说说笑笑,好似热闹啊!

这一以水利资源为动力的粮食加工作坊, 在全国各地有水资源的农村推广发展,历经千百年,为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许多地方因势利导,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工艺,把一些废弃水碓采取恢复原貌、重启修缮等相应措施,让“老古董”焕发出新的活力,促进传统水碓助力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古为今用,让游客体验老作坊传统生产方式,亲身经历“磨粉、榨油、舂米”等各个生产环节操作过程,收获颇多!

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碾米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随着第一代碾米机的发明并推广,实现了“人换机器”伟大变革,材料由木头、石头改用钢铁,工具由器具改为机器,“完成”手段创新,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作为社办企业模式的“宋家机米厂”也应运而生,因为全靠电来操作的,比水碓“舂”谷要快得多,它碾出来的大米不像水碓,需要人工把壳与米分离出来,既省工,又省力。它是周家公社第一家社办企业,也是全公社的唯一家机米厂(粮食加工厂)。记得每加工一担稻谷,要收2毛钱的加工费。未来的日子,有许多大队相继也办了机米厂,到了1977年下半年,像我们石井也办了!

——最初阶段,是用柴油机发电为动力的,它的快速旋转,通过皮带传递带动碾米机运转,最早的功能也只是碾米了!每次开工前,杨清(工人)先把皮带装上去,随后发电了,只见右手拿摇柄,左手打开油门,憋着气,用尽全力摇了!越摇越快——发动机“哒哒哒”响起了,“发起了!”响成一片,站在边上的人,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如是冬天,更是麻烦,还得加热才行。

“机米厂”离我们村庄比较近,二十来分钟就能到了。中午时分或休工后,乡亲们先先后后挑着箩筐,到宋家去“机米”的,沿途要经过二条,一条是大溪,因没有桥,只能踩堰头周边的石头,一步一步慢慢地走过去,如遇下雨天,只能经过上铺“小桥头”去了。另一条宋家溪,早先年间是一条木桥,后改建为水泥桥,因那时乡下人叫水泥为“洋灰”,于是这个地方就叫“宋家洋桥头”了!

早先年间,是爸爸负责“机米”的,渐渐长大了,跟着大人学“机米”,后来的日子,独自挑着稻谷去宋家“机米”了!

——双手提起箩筐,用力向上一抬,过胸部,把稻谷倒到漏斗里去,伴随响起“轰隆、轰隆”机器转动声(噪音特别大,到处都是粉尘),米和糠从不同道口纷纷流出来,不一会儿,就满满一箩筐了!。

接下来就是“扬米”了——摇动手把,使车叶转动,产生风,然后打开储存斗开关,让米粒缓慢流下,因为糠和碎米都要比饱满的米粒要轻,利用重力原理,将碎米让风从出杂口吹出,而相对更重的米粒前面出谷口出来,落到箩筐里,所以,控制稻谷流速和转动风车叶的速度极为关键。

筛米,是个精细活,对我来说,是最难的一道工序。把扬好的米倒到“米锅”(专门为碾米而加工的,呈长方形,长度三米左右,宽度约一米上下,上方竖着四块木板,高度约四五十公分,下面的一块大木板为底,右手前方角落挖四方形的小孔,让筛好的米往这里流下去)里……“筛”完后,装到箩筐挑回家——过过秤,看看出米率是多少,如能达到72%(7.2折)算是不错了!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除了碾米机外,还添置了钢磨、粉碎机、磨粉机等设备,集“碾米”和磨麦粉、米粉、番薯粉为一体,大大方便周边百姓的生活。

历史发展的潮流总是滚滚向前,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取代,到了21世纪,又发明更先进的碾米机,那就是全自动碾米机。这种机器,不仅速度快,更好的是装有一个塞网,专门来堵稻谷里面石子的。砻谷、碾白、抛光一条龙,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2021年10月20日

更多精彩文章:

■ 迟子建:青春如歌的正午

■ 陈忠实:窝囊至死

■ 梁晓声:无法欺骗自己

■ 毕淑敏:当疲倦在全身泛滥的时候,我们是徒有虚名的人了

■ 莫言:沾上这几样“东西”,你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来稿须知

本平台旨在“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唯质取稿”。欢迎文字爱好者投稿。要求:

2.本平台所有来稿要求文责自负,所有作品打赏的费用将按平台投稿协议规定结算。有打赏作品的作者请主动加编辑微信号: dangdaizuojia。若作品推出,十天内作者不加编辑微信,或编辑给转发打赏费用在 24小时内作者不及时收取,本平台就视作者自动放弃费用处理。所有来稿若三日内平台不刊发,作者可自行处理。

3.本公众号发的内容,编辑在发稿前第一时间通知作者,也请作者留意关注,多自己转发宣传自己。对于每次推出的作品超出五百以上点击率的,以后平台优先发稿。

觉得好,请点击在看再走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