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寿文化之特】丰富多彩的车谷砣地名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都城地名 【灵寿文化之特】丰富多彩的车谷砣地名文化

【灵寿文化之特】丰富多彩的车谷砣地名文化

2023-05-06 03: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图:马东明

丰富多彩的车谷砣地名文化

每一个地名,都蕴藏着当地的发展历史,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地名文化。随着时空变换,有的消失在了茫茫岁月长河中,难觅踪迹;有的失去了本真,在传承中发生了偏移,模糊了最初的记忆;有的兀自矗立角落,单纯地作为地域标识,淡忘了地名背后的故事。车谷砣地名文化,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例子,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打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迹,传承而不失本真,使今天的我们还能够透过地名符号,捋清村庄的发展脉络、窥见村庄最初的样子。

明英宗正统年间,“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北方瓦刺势力严重威胁着京畿安全。为拱卫都城北京,宪宗成化年间,开始沿太行山脊修筑内长城,途经灵寿山区一带,如今大砣山中还保留着长城遗迹,古时隶属于阜平龙泉关。《正定府志》有载:龙泉关隘口六十处,系灵寿者四,曰白草沟口、曰古道沟口、曰道庵沟口、曰车孤驼口。……车孤驼军五名、民壮二十名、乡夫二十五名。”车孤驼口,顾名思义,只有手推小木车和单驼托运才能到达的军事关口,凸显了地势的险峻、交通的难行和最初的军事要塞功能。这是史书关于车谷砣地名的重要记载和历史记忆。

随着车孤驼口军事功能的强化和往来人员的流动,明末,车谷砣山谷一带渐有人员居住,并立了皇桩,形成了村落。根据车孤驼口的谐音和大砣山主峰顶部一块形似车轱辘的巨石,结合村民发音习惯和生产生活特征,村庄被命名为了车轱辘坨,一直沿用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车轱辘坨,意为车轱辘状的块状物,形象地表现了当地有趣的人文地理特征。坨,为成块的块状物,多用于地名。如今,在车谷砣村民户籍上,依然保留着车轱辘坨的名字。这是车谷砣的生态文化和乡愁记忆。

抗日战争爆发后,灵寿山区一带成为了晋察冀边区重要的后方基地,边区政府、抗大二分校、边区印刷局、边区银行、晋察冀日报社等后方机关陆续进驻,开展革命工作。边区银行、汽笛文学社、军区医院等后方机关陆续在车谷砣沟域内驻扎。陈庄歼灭战后,一些伤员被转移隐蔽到车谷砣村进行治疗、休整。据当地老人讲,聂荣臻司令员来到车谷砣慰问伤员时曾说:“车轱辘坨,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弯死老牛砸死蛇。把这个坨改喽,改成石头砣,便于迷惑敌人,车轱辘坨叫车谷砣吧。”于是为了保护革命队伍和边区后方机关安全,将车轱辘坨村改名为车谷砣村,并沿用至今,展现着当地人民对革命前辈的敬重和热爱。所以如今的车谷砣就有了两个名字。这是车谷砣的革命底蕴和红色记忆。

车孤驼的名字,来源于明代内长城文明,展现了最初的军事要塞功能,代表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凝结为一个“古”字。车轱辘坨,来源于大砣山主峰顶部一块状似车轱辘的巨石,是大自然的杰作,代表了浓郁的生态文化,可以概括为一个“绿”字。车谷砣,来源于抗日战争时期,驻扎在车谷砣村的后方机关,代表了深厚的革命文化,可以浓缩成一个“红”字。“古、绿、红”,是今天的车谷砣,发展康养旅游度假产业最基础、最宝贵的资源,是村庄高质量发展的不竭源泉。

地名文化,是“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身边宝贵的精神财富。保护地名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就是留住最初的记忆,就是培护我们的“根”。愿每一个村庄,都能把地名文化进行梳理,把地名故事讲给我们的孩子,在幼小心灵的精神家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代代赓续传承下去。地名文化的作用在于挖掘、在于保护、在于传承、在于发扬光大,更在于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为村庄发展注入强大文化动能。车谷砣如此,其他村庄又何尝不是这样。

原标题:《【灵寿文化之特】丰富多彩的车谷砣地名文化》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