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法创作中管窥情感投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著名的祭文是什么样的 从书法创作中管窥情感投射

从书法创作中管窥情感投射

2024-07-08 01: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祭侄文稿》中,颜真卿的情绪表达 (一)颜真卿的基本介绍

颜真卿,生于708年卒于784年,字清臣,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极为精妙,尤其擅长行书与楷书。他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深得其用笔之妙。颜真卿的楷书庄重魁伟,其行书刚劲有力,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一起被后人称为“楷书四大家”;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二人的楷书被称为“颜筋柳骨”。对于颜氏书法,后代评论极高,宋代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说:“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而后,朱长文也在《续书断》中将颜鲁公书法列为神品,并评价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①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追祭其侄颜季明的草稿,被元代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它与《兰亭序》《黄州寒食帖》一起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唐乾元元年(758年)写的一幅绝世书法作品,纵为28.3厘米,横为75.5厘米,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全文23行,共234 个字,文中有大量涂改,但这并非颜真卿刻意为之,而是无意之举。对于这篇佳作,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评论道:“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安史之乱”突然爆发,河北各郡县纷纷向安禄山投降。颜真卿站出来和其兄长常山太守颜杲卿一起讨伐叛贼。他首先发表了讨伐安禄山叛变的战斗檄文,三天之内就募集到一万多名士兵,由于颜真卿强大的号召力,军队很快扩大到了二十万。颜真卿被推举为主帅,这年他刚刚46岁。颜真卿和颜杲卿是维护正义的使者,但由于彼此相隔太远,商量战争中的具体事宜过于烦琐,于是便派自己的侄子颜季明作为联络员送信。不久,哥哥在战斗中被安禄山抓获,安禄山割下颜杲卿的舌头,剁了双手,颜季明也被砍了头,颜家三十余口人全部遇害。对于颜家的巨大牺牲,朝廷上下高度评价,但由于当时政局不稳,未能顾及纪念这个家族。颜真卿便拿起狼毫饱蘸水墨,用文章祭祀自己的家人,将满腔悲凉挥洒在白纸黑字间。就在悲痛欲绝之际,颜真卿挥笔写下了《祭侄文稿》这幅千古佳作。

(二)《祭侄文稿》情感分析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面对安禄山的叛变以及爱侄颜季明被杀的这种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出来的,不管是在用笔还是用墨上,我们都可以从字里行间中看出书家的情绪变化,这显然是颜真卿情感最真实的自然流露,在唐代乃至整个书法史上都是罕见的,因此《祭侄文稿》是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并存的墨迹作品。从这幅书法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颜真卿按照写祭文的格式在开始处说明了时间以及所哀悼人的身份,“维乾元元年……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日”此处的书写,行中兼楷,行笔略有迟缓,可以看出此时颜真卿的心情相对平和,正在极力抑制自己的悲痛心情。接着,他又写下“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来称赞自己的侄子,这句话的书写显得灵动飘逸,将颜真卿对颜季明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溢于笔端,当文章写到“父陷子死,巢倾卵覆”这八个字时,墨色变得浓重深厚,从这里可以看出颜真卿失去亲人后的无助和悲痛,此时他的心情已悲痛到了极致,有些字的笔意,甚至有些微微的颤抖。到“天不悔祸”四个字以后,情绪一发不可收拾,后面的书写越发率性而为,无所顾忌。写到最后三行,颜鲁公更是完全放飞自我,笔势如飞流瀑布,急转直下,至结尾的“呜呼哀哉”已是枯笔飞白,如过眼云烟,灰飞烟灭。想到侄子季明还未入土为安,内心更是掀起万丈波澜,如黄河之水,奔流而出,疏朗开张,这段书写让人感到畅快淋漓的同时,他内心压抑的悲愤情感一并喷泻而出,大有不发不快的畅意。

纵观全文,《祭侄文稿》通篇波澜起伏,恣意灵动,浑然天成,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时而疏散、时而紧密,没有左右上下布置的痕迹,只有笔随心动的叙写。文中出现的大量涂改,也是随性而为,非刻意为之。在这种激烈的情感支配下,颜真卿的行笔完全受心境驱使,章法布局的统筹安排也完全取决于情感的波动,书者的情绪在这幅书法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时而深沉、时而放纵,恰似鲜活的生命在纸上迎风驰骋。在这篇不到300字的祭文中,书者只蘸了七次墨,从浓墨到最后的枯笔,体现了书者把对侄子之死的哀怨以及对叛军的愤怒交织在一起后难以控制的伤痛心情。颜真卿从“维乾”到“诸军事”蘸第一笔墨,这之间墨色由浓变淡,笔画也是由粗到细;从“蒲州”到“季明”书者蘸了第二笔墨,墨色同样由重到轻,点画粗细变化明显,而且笔画之间的牵丝逐渐变多,反映了其内心的起伏难平。

《祭侄文稿》并非是一幅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作品,应该是一篇尺牍手卷。由于作者内心极其悲伤,情绪难以控制,在书写中时有错误,随之也常有涂抹修改的部分,但也正是因为这样,这幅作品于凝重峻涩中又不乏神采飞扬。

三、历代书家有关情感的表达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动力②。书法也是如此,它是一个将书写者的情感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的过程,人们通过作品可以看到书者内心的情感变化。情感的加入为书法作品增加了血与肉,并为其注入灵魂。

(一)书法作品中的表现

从历代书法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情感与书法之间,各代书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许多书法名作的产生,其实就是书写者当时情感宣泄的产物,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永和九年王羲之邀请好友一起游玩的随性记录。这些文人骚客一边吟诗作赋,一边品尝美酒,随后王逸少将各位名士的诗作汇集到一起,搦管挥毫写序,遂成就了流传后世的《兰亭序》——这幅“天下第一行书”。这篇序表达了当时雅集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伤之情。又如杨凝式的《韭花帖》,那天作者午睡初醒,感觉腹中饥饿,突然得到一盘美味——韭花。那一刻,他既激动又兴奋,继而灵感大发,随性而起,创作了这篇千古佳作。《韭花帖》在书写时受到这种愉悦情绪的影响,使得作品点画生动传神,布局散落,全帖散发着中规中矩的端庄之气和含蓄内在的文人之风。杨凝式采用的这种碎石点地的布局手法,把作者萧散闲适的心境全然抖落在一方纸上,让每一个欣赏此帖的人,似乎可以和作者一起品味那盘韭花的清香,享受那份馈赠的美好。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我们都能捕捉到作者那种雅致而喜悦的心境,而这美好的心境,也会很快感染读者的身心,给人轻松和愉悦的感受。

(二)书论中的表达

我们可以从书法作品中体察书者的情感,书论中对于书法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也有所记录。在《翰林要诀》中,陈绎曾说:“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③可见,在不同的书法作品中,书法风格也有所不同,这句话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情绪是如何影响书法创作的,书写者处在高兴、愤怒、悲哀、快乐等不同状态下时,所写出的作品各不相同。在《书谱》中,孙过庭以王逸少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④由此可见,孙过庭在分析王羲之作品时发现:王羲之不同时期的作品,其用笔以及风格都是不同的,作品的风格也会因创作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前人的这些观点是遵循书者在书写过程中的内心活动规律的,书写内容影响着作品的表现,作者的情感同样也会影响作品的风格。

四、结语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内在精神博大深厚,其艺术魅力令人着迷,它影响着一代代华夏儿女和热爱汉字的人们,启迪人们用笔墨写每个人心里的人生真谛。放眼今天的中国,书法爱好者遍地开花,越来越多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被书法引入圣洁的殿堂,浸润在书法的世界里乐而忘返。觉于此,喜于此,本文从书法创作和情感的投射来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书坛领军人物颜真卿及其书写的名帖《祭侄文稿》,以深化对其认知,引起读者的共鸣,沐浴于心手双畅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元)陈怿曾.翰林要诀[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4]傅如明.中国古代书论选读[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98-102.

[5]朱天曙,程玉儿.朱长文《续书断》与颜真卿“神品”地位的确立[J].荣宝斋,2021(2):148-157.

注释

①朱天曙,程玉儿:《朱长文〈续书断〉与颜真卿“神品”地位的确立》,荣宝斋,2021 年第2 期第150 页。

②叶奕乾:《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

③(元)陈怿曾:《翰林要诀》,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年。

④ 傅如明:《中国古代书论选读》,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年第100 页。

参考文献

[1]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元)陈怿曾.翰林要诀[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4]傅如明.中国古代书论选读[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98-102.

[5]朱天曙,程玉儿.朱长文《续书断》与颜真卿“神品”地位的确立[J].荣宝斋,2021(2):148-157.

注释

①朱天曙,程玉儿:《朱长文〈续书断〉与颜真卿“神品”地位的确立》,荣宝斋,2021 年第2 期第150 页。

②叶奕乾:《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

③(元)陈怿曾:《翰林要诀》,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年。

④ 傅如明:《中国古代书论选读》,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年第100 页。

(孟云飞转自《收藏与投资》 2023年第3期 P11-13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