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行国学】中医胎教的源流和特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胎教内容 【儒行国学】中医胎教的源流和特点

【儒行国学】中医胎教的源流和特点

2023-10-29 14: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儒行国学】中医胎教的源流和特点

中国胎教学说源远流长。殷周时期中国就有有关胎教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先哲对胎教理论探讨甚多,以后胎教学说推陈出新、日新月异。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外象内感”理论,其科学内涵是强调孕妇的精神品德修养对胎儿的影响,这是其特点之一,中医胎教学说的另一特点是重视孕期保健,将胎教与养胎、护胎有机地融为一体。中国古代胎教方法主要有合理营养、调和情志、谨避寒暑、适度劳逸、审施药治、节制性欲。重视孕期保健,重视孕妇的身心健康,不但可预防妊娠病,还能使后代优生、优形、聪慧。

胎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母体内外环境,依据胎儿身心特点,对胎儿实施各种有益刺激,以促进胎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中医胎教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胎教,即是在精神、饮食、寒温、劳倦等诸方面,对母亲和胎儿实行的保健措施,以保证胎儿的智力和体格的发育;狭义的胎教范围主要是使孕妇加强精神品德的修养和教育,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促进胎儿的智力发育。

1 古代胎教记载

我国关于胎教的记载,早期散见于文学、哲学、史学、医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的典籍中,至汉代,古代胎教学说雏形初步形成。至明代,古代胎教学说趋于完善。根据文献记载,商周时已经有胎教说的萌芽,至西汉时颇为盛行,如《青史子》、《大戴礼教》、《烈女传》均有详细的记载[1]。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胎产书》中,有提倡胎教的论述,即胎教要注意自己的视听言行和交往接触,远侏儒沐猴,见君公大夫,促使胎儿身心健康地发展。这是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关于胎养、胎教的记载,并成为后世胎教理论的渊源。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太任(周文王之母)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汉代贾谊著《新书·胎教》曰:“周后妃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渲,独处不据,虽怒不詈,胎教之谓也。”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的母亲倪氏亦非常重视胎教,她在孕育孟子期间给自己订下了“四不戒律”:“目不视恶色,耳不闻恶声,心不妄想,非礼勿视。”这些认识直接影响到当时乃至以后的中国古代胎教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南北朝大教育家颜之推在其名著《颜氏家训·教子》中指出:“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声音滋味,以礼节之。”唐代药王孙思邈认为,要使个体优生,必须注重母体身心条件的选择,注重孕期的时间、环境的选择,以及性生活的生理心理卫生等,以避免胎儿先天“癫痴顽愚,瘴痖聋聩”。他提倡胎教胎养,继承并发展了北齐徐之才的《逐月胎教法》,在《千金方·养胎》中提出了“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庶事清净”的胎教胎养原则。清末著名思想家康有为也十分强调胎

教对一个新生儿成长的重要性:“天下之人皆出于胎,胎生既误,施教无从。然者胎教之法,其为治者之第一要欤。”(《大同书》)他主张建立胎教院,以培养聪明后代,提高人口质量[2]。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古代胎教理论愈益全面、完善,古人越来越重视“胎教之道”,视其为“孕宝”而“书之玉版,藏之金柜,置之庙宇,为后世戒”(《颜氏家训》)。美国学者托马斯·伯尼在《神密的胎儿生命》一书中指出:中国在1 000多年前就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胎教“诊疗所”。关于母亲对胎儿的影响,在《圣经》和希波克拉底(公元前五世纪)的《日记》等国外古代文献中均有记载,但这些国外的胎教记载均比中国的胎教1记载出现的年代晚得多。与早于《圣经》问世的《日记》相比较,中国至少比《日记》的著者、希腊医学之祖希波克拉底早600年提出胎教思想,这不能不使外国学者心悦诚服地承认“中国是世界胎教学说的策源地”[3]。

2 古代胎教特点

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外象内感”理论,并且重视孕期保健,将胎教与养胎、护胎有机地融为一体。

展开全文

2.1 “外象内感”理论 “外象内感”理论在古代胎教学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核心内容,其科学内涵是强调孕妇的精神品德修养对胎儿的影响。它来源于我国古代朴素的哲理观。外界对胎儿有什么影响,就会使胎儿产生什么变化,即见善则善感,见恶则恶感。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写道:“妊娠三月名始胎,当此之时,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贤能,宜看诗书,是谓外象而内感者也。”后世将其发挥认为,妇女怀胎,胎儿逐渐生长,逐渐变化,逐渐完善,胎儿与母亲共为一体,体戚相关,母热则儿热,母寒则儿寒,母体的一切变化均直接影响胎儿。孕妇在妊娠期间,凡是接触美好的事物,就能够陶冶性情,开阔胸襟、旷怡心神,使一身气血和顺,能够对胎儿未来智力与性格等发育产生良好的、积极的影响。可见中医胎教学说的提出,主要是建立在“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外象而内感”的基础之上的。

在“外象内感”这一科学哲理的指导下,古人非常重视胎教。例如,“文王设胎教之法,使孕妇常观良金美玉,……又听讲诵经史传集,而使秀气入胎,欲其生而知之”(《泰定养生主观·论孕育》)。又如《诸病源候论》中主张,对孕妇“不欲令见伛偻侏儒丑恶形人及猿猴之类”。类似的真知灼见颇多,如《寿世保元·妊娠》中指出:“……欲令子美好端正者,数观白璧美玉,看孔雀,食鲤鱼;欲令子多智力者,则啖牛心,食大麦;欲令子贤良盛结者,则端心正坐,清虚合一。……是治外象而变者也。”《钱氏儿科学》中指

出:“欲子女之清秀者,居山明水秀之乡;欲子女之聪俊者,常资父学艺书。”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中对“外象内感”理论作出了最全面、精辟的论述:“夫至精才化,一气方凝,始受胞胎,渐成形质,子在腹中,随母听闻。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礼说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视恶事,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厚,忠孝贤明。不然则男女既生,则多鄙贱不寿而愚,此所谓因外象而内感也。”上述关于“外象内感”的精辟论述与现代科学主张孕妇对胎儿良好的心理影响,包括情志的调和、音乐与诗词的熏陶、言行的端庄、品德的修养等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

当然,限于历史局限性,古代胎教理论中某些论述难免渗入一些臆断、神秘色彩,甚至含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约束成分。如《烈女传》中一些对母子身心健康无益的苛求,即使在古代也无法做到。但是对于强调孕妇要注意品德修养,诸如心地善良,不存恶念,不视恶色,不听淫声,不出傲言,不痴心妄想与奢欲,则可借鉴。

2.2 重视孕期保健 重视孕期保健,将胎教与养胎、护胎有机地融为一体,是中医胎教学说的第二大特点。实践证明,重视孕期保健,重视孕妇的身心健康,不但可预防妊娠病,还能使后代优生、优形、聪慧。

中国古代许多医学家早已揭示出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机理。“子居母腹,以母气为气,以母血为血,……善心生,则气血清和,而生子性醇,恶心生,则气血混浊,而生子性劣”,“孕精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一直偏倚,即使子病”,即孕妇与胎儿“同心同体”。中医认为,母子同体,母安则子安,母病则子病,母热则子热,母寒则子寒,母壮则子壮,母弱则子弱。因此,养胎护胎即是调养孕母,孕母调养得当则可达到养胎护胎的目的。在调养孕母时,特别强调气血的调和。《广嗣纪要》是明代论述生育和小儿疾病的一本专著,书中就明确指出:“养胎者血也,护胎者气也。”认为孕母的气血调和是养胎护胎的关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