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广告的形式有哪些 文史

文史

2024-07-16 03: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口头广告

我国古代的行商走街串巷,沿街吆喝,这就是口头广告。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师望就是帮助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姜太公早年当过屠夫,为招徕生意,他曾“扬声”吆喝,高声叫买,堪称是我国口头广告的祖师爷。

口头广告自出现以来,广为流传,成为最简便的商品推销方法。为了进一步吸引顾客的注意,卖主有时还会配合各种音响以增加口头广告的效果,如布贩子用拨浪鼓,担货郎打小铜锣,卖油的敲油梆子等。在叫卖时使用音响,既省力又传播得远,且能克服方言的障碍,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各行各业的音响广告。如宋高宗绍兴年间,杭州城内有卖“梅花酒”的,就是以鼓乐吹奏当时家喻户晓的乐曲《梅花引》招徕顾客,使人听曲思酒。

实物广告

最早的商品交易是以物易物,人们在交易时必然要将交换的东西陈列出来,这些陈列物就是实物广告。

对于实物广告,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许多记载,如《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首诗描写一位热情善良的女性,在婚后受尽虐待而最终被遗弃的故事。这里描述的是男主人公氓抱着布来换丝的情景,其中的“布”和“丝”就是一种实物广告。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晏子春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君使服之于内,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这句话讲从政之道,要使臣民从内心信服,就要表里如一,不能挂牛头卖马肉。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用实物做广告已很普遍。到了唐宋时期,商品日趋丰富,实物陈列广告更加普遍,如宋人李嵩的《市担婴戏图》和苏汉臣的《货郎图》,都对当时货郎货担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作了细致的描绘。

▲市担婴戏图

招幌广告

古时店铺为了吸引顾客的注意,往往在门前悬挂一些布招,称为幌子。招幌广告一般以生动形象的图案来表现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项目,容易为顾客所接受。《京本通俗小说》中《志诚张主管》一篇中写道:“开起胭脂绒线铺,门前挂着花栲栳儿。”据《宋元明话本小说选》的注释:“栲栳儿是一种用竹子或柳条编制而成的筐篮,花是指筐篮的色彩和图案。”这里的花栲栳儿就是典型的招幌广告。

招牌广告

招牌是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或经销的货物的牌子,作为商店的特定标志。中国古代的商人常以儒商自居,在经商中讲究诚信,招牌在经商中至关重要,如称经营得好的店铺为“金字招牌”,经营中有欺诈行为为“砸招牌”。以招牌作为广告大约始于唐代,宋代开始盛行,以后经久不衰。早期的招牌一般比较简单,但为了在商业竞争中取得广告优势,后来就发展为请名人书写牌匾,并且出现在店铺中堂,如酒店的“太白遗风”、米店的“民以食为天”等。同时,在招牌的装饰上,也可始出现艺术性的图案,更富有吸引力。

▲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上可以看到各种招牌的形象,如香店的“刘家上色沉檀栋香”、药店的“赵太丞家”、医店的“杨家应症”、绸缎店的“王家罗锦匹帘铺”等,简单明确,一望便知。宋代以后市场繁荣,招牌广告成为最常见的广告形式。传说清代乾隆帝曾亲题招牌。有一年乾隆巡游江南,来到一小镇,见到有家店铺门前招牌上写着“万货全”,觉得口气挺大,便进门看看。步入店中,货物不少,但远谈不上“万货全”。于是他故意要买金饭杈子为难,店家忙赔笑说没有。乾隆道:店不是叫“万货全”呢?店主不得已摘下招牌,并请教名字。乾隆想了想,便趁兴题写“百货全”,还盖上大印。店主又惊又喜,慌忙谢恩。据说这也是至今所有商店都称之为“百货商场”的由来。

对联广告

这是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字广告形式。对联起源于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王安石《元日》诗中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清陈云瞻《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观。”第二天,明太祖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当他走到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贴春联,便询问缘故。原来主人是阉猪的,即不识字,也不会写,明太祖当即挥笔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这副对联幽默风趣,形象生动,为阉猪者作了广告宣传,是一副具有浓郁行业特色的对联广告。

名人广告

利用名人的效应来做广告宣传,是我国古代就已掌握的经营策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一桩伯乐相马的有趣故事。据《战国策·燕二》记载,有人在市场上出售骏马,一连三天都无人问津。于是,他请来伯乐,让伯乐在马的身边转悠一下,看一看,走开后又回过头来瞧一眼。顿时,这匹马就变成人们抢买的对象,其价格立即被抬高到原来的十倍。伯乐是古代善于相马的人,他的出现提高了马的身价,这是请名人作广告的成功事例。

因指挥“淝水之战”而名噪天下的谢安,曾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作过广告。一次,谢安的一位同乡罢官后辞行,谈及居官时清贫,惟有蒲扇五万把,钱却分文没有。谢安听后,灵机一动,便从中取出一把归自己用。谢安在不同场合都使用这把蒲扇,谈笑风生,风度翩翩,那些崇拜谢安风度和才华的人争着去购买这种扇子,一时购买者骤增,扇子的价格也随着涨了几培。那位同乡还没有归乡,五万把蒲扇就已经售尽。

北宋大诗人苏轼也曾经作过广告。他流放海南时,当地有一位孤老太太所卖的环饼非常好吃,但因饼店处在偏僻的地方,生意清淡,难以维持生计。老太太仰慕苏轼的大名,恳请他为小店题的诗,以为生意扬名。苏轼十分同情老人,为她亲笔题写了一首广告诗:“纤手搓来玉米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诗中将环饼的色、香、味、形做了生动的描绘,使得该店声名大振,生意兴隆。

明代宰相严嵩却是在无意中作了名人广告。创业于明代的“六必居”原是一家酒铺,“六必”的字号源于酿酒时必须遵循的六条原则:即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清,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当时宰相严嵩下朝后也常来喝酒,店主很想请他给店铺题字,因不敢直接求他,便托严嵩的老婆代为请求。这位夫人也不敢让骄横的当朝一品屈身为小酒店题字,于是陪明的丫?帮忙想出了一条妙计,让夫人练毛笔字。一天,严嵩下朝归来,没见夫人迎接他,感到奇怪。当他走进内宅一看,原来夫人正在练毛笔字,其中含有“六必居”三个字,当然写得很难看。于是,严嵩就提笔写了“六必居”三个字让夫人临摹。其后,夫人将这三个字给了店家,做了招牌挂起来,果然买卖更加兴隆。

怎么样

古代人的这些广告头脑

一点也不逊色今天的广告营销呢

来源:文化曲江官方

监制:田东锋

审核:刘 菁

责编:李 旌

编辑:马 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