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三刻是几点钟?古时行刑为何要选在午时三刻?有什么特殊意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午时是什么时间 午时三刻是几点钟?古时行刑为何要选在午时三刻?有什么特殊意义

午时三刻是几点钟?古时行刑为何要选在午时三刻?有什么特殊意义

#午时三刻是几点钟?古时行刑为何要选在午时三刻?有什么特殊意义|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上下大约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是一段极具丰富多彩的历史,其中分成的三个社会形态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

之所以三大社会形态能在相应周期实现转型并保持稳健运作,关键因素在于各自历史阶段掌权者构建了必须遵循的制度和规范,其对社会进程和安定具有重大影响。

正是有赖于这些制度与准则,社会方得以持续发展,社会文明得以迈进。

一、斩首的历史演变以及处刑时间规定

古代统治者通过制定法律、实施道德教化、强化军事统治、扶植宗教信仰以及设立专门的官僚机构等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

例如,法家强调依法治国,儒家主张以德治教化人民,兵家重视武力统治,道家则提倡道法自然,强调自然秩序的和谐统一。

而在宗教信仰方面,统治者则大力推动宗教的发展,利用宗教来安抚民众,同时加强对宗教的控制,确保宗教能够顺从于统治者的利益。

另外,统治阶层挑选出杰出人才,通过建立强大的官僚系统及实施郡县制度、科举考试等各类方式,努力推动国家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的全面进步,进而实现对社会秩序与稳定性的有效保障。

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刑罚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而古代的刑罚,比如斩首的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

斩首是用刀、剑、斧等锋利的工具将犯人的头部砍下,使其死亡的一种死刑方式。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和最普遍的刑罚之一,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

在中国古代,斩首的刑罚经历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演变,也反映了法律和文化的变化。

自夏至清朝,斩首一直为奴隶制与封建制中的重刑之一,其目的在于摧毁犯者的身体并达到屈服或致死。

这种残暴行为多针对反抗奴隶、犯下大奸大恶之罪或敌对部族进行,他们的献身赴义让统治者更显权力。在秦汉到隋唐这段时间内,斩首成为五刑之一,也是最恐怖的一项。

在影视剧中我们能常见的画面有“刀下留人”,还有一个就是“午时三刻”处斩。午时三刻是什么时候呢?为什么要规定在午时三刻?

二、午时三刻是什么时候?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午时三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时间表示方法,它和现代的时间制度是不同的。

我们现在用的是24小时制,而古代用的是十二时辰制,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又分为八刻,每刻是现在的15分钟。每个时辰还分为时初和时正两个部分,时初是第一个小时,时正是第二个小时。

古代的时辰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子时指的是夜晚的11点到凌晨1点,午时是中午11点到下午1点。

所以,“午时三刻”即是午时时段的最后一刻,对应于中午12时45分。此期间阳光炽烈,阴影最短,且为人类生理机能最高潮时期。

在古代,这个时间点被认为是一天中阳气最盛,吉祥和威严的时刻,因此,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会选择在这个时刻进行,比如行刑、祭祀、出兵、封赏等。

三、为何选在午时三刻处刑?

其次,我们要探讨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古代的行刑都要选在“午时三刻”进行?这个选择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原因和意义。

首先,就是顺应天道。古代的人们认为,皇帝是天子,是天命的代表,他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天道的规律,才能得到天的赞许和保佑。

而天道的规律,就是四时的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此,皇帝的政治行为,也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而变化,春夏赏善,秋冬罚恶。在秋冬的时候,天气寒冷,万物凋零,是收割和清理的时候,也是惩治罪犯的时候。

而在秋冬之中,又以“秋后”为最佳,因为“秋后”是农历九月到十二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也是阳气最弱的时候,阴气最盛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行刑,可以利用阴气的力量,使罪犯的魂魄无法逃脱,无法作祟。而在“秋后”之中,又以“午时三刻”为最佳,因为“午时三刻”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吉时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行刑,可以利用阳气的力量,使罪犯的魂魄无法抵抗,无法反抗。因此,选在“秋后午时三刻”行刑,就是顺应天道的最高境界,也是显示皇帝的最高权威。

其次是为了压制鬼魂。古代的人们相信,人死后有鬼魂,而且鬼魂会根据人生前的善恶而有不同的去向。善人的鬼魂会上天堂,享受福报,恶人的鬼魂会下地狱,受到惩罚。

而那些被处死的罪犯,他们的鬼魂是最可怕的,因为他们不仅生前作恶多端,死后还怀恨在心,他们会对那些判决他们、监斩他们、行刑他们的人进行报复,甚至会对社会造成祸害。

因此,古代的人们非常害怕这些罪犯的鬼魂,他们想方设法地想要压制他们,不让他们作乱。而选在“午时三刻”行刑,就是一种压制鬼魂的方法。

因为“午时三刻”是阳气最盛的时候,阳气可以克制阴气,可以使罪犯的鬼魂无法逃脱,无法作祟。

古代的人们甚至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午时三刻”行刑,可以使罪犯“连鬼都不得做”,也就是说,他们的鬼魂会被彻底消灭,无法再有任何存在。这样,就可以彻底消除罪犯的威胁,也可以安抚社会的恐惧。

最后是为了体现人道。古代的人们虽然对罪犯的鬼魂十分恐惧,但是他们对罪犯的人性并没有完全忽视。他们在行刑的时候,也会考虑到罪犯的感受,也会给予罪犯一些人道的待遇。

比如,在行刑前,他们会给罪犯吃一顿“断头饭”,让他们在死前吃顿好的,也许还会给他们一块生肉,让他们可以用来喂那些守在奈何桥边的恶狗,以便他们可以顺利地投胎。

而选在“午三刻”行刑,就是在给予罪犯一些人道的尊重,让他们在死前有一丝安慰,也许还会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可以忏悔、赎罪、遗言、告别等。

古代的人们相信,人的生命是有尊严的,即使是罪犯,也不能随意地虐待和杀戮,要给他们一些基本的人权和礼仪。

不过,这些人道的待遇,并不是出于对罪犯的同情或怜悯,而是出于对自己的利益或安全的考虑。

古代的人们认为,罪犯在死前如果吃得饱饱的,就不会在死后饿鬼作祟,如果给他们一块生肉,就可以让他们在奈何桥上顺利过关,不会回来报复。

他们还认为,罪犯在死前如果能够忏悔、赎罪、遗言、告别,就可以减轻他们的罪孽,也可以让他们的亲友或同伙知道他们的下场,从而起到警示和教化的作用。

因此,给罪犯一些人道的待遇,其实是一种自私和防范的心理,是一种对罪犯的控制和利用,而不是一种对罪犯的尊重和关怀。

三、午时三刻有什么特殊意义?

古代的人们认为,“午时三刻”是一天中最吉祥和威严的时刻,也是皇帝的时刻,因为皇帝是天子,是天命的代表,是正义的化身。在这个时刻行刑,就是在表明皇帝的正义和威严,也是在表明罪犯的罪恶和无耻。

并且就是在告诉天下,皇帝是不容犯罪的,皇帝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皇帝是保护百姓安全的。在这个时刻行刑,就是在展示皇帝的仁爱和恩泽。因此,“午时三刻”是正义的象征,是皇帝的象征,是社会的象征。

另外,在古代人看来,午时三刻能够利用神明的智慧和灵验,来压制罪犯的鬼魂,不让他们逃脱,不让他们作祟。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午时三刻”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文化现象,一个历史遗迹,一个思想符号。

它是一个连接古今、沟通人神、体现生死、展现善恶、表达权威、创造文化的桥梁,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索、欣赏、传承的宝贵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