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二郎的意思 游记

游记

2024-07-09 22: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灌口神是谁?

RAINWATER

四川有三大主神,也就是灌口神,梓潼神和射洪神,这三个地方都是地名。其中灌口二郎神(也叫郎君神)是最有名的一位,而梓潼神(文昌帝君)则是信仰传播范围最广的一位。

吴承恩在《二郎搜山图歌》中写:“少年都美清源公,指挥部从扬灵风……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 人们敬畏灌口神,不单单因为祂能兴福,更是因为祂能致祸。

二王庙是经典的川西穿斗式结构,精巧别致

汤显祖说二郎神长得英俊,又喜欢蹴鞠,看戏等游乐,便成了梨园祖师爷。关于其长相英俊,善于游戏,是宋代普遍的认识:“风貌甚都,威严焰然,性好游逸,变化无方。”

二郎神的神格来源十分复杂,一是因为祂太过古老,二是因为,随着文献资料的消失,已经难以辨别其最初的神格来源。

震后的二王庙,修复的可谓非常成功。地震之中见奇迹,当时专家组考察发现,建设时间最长的老君殿,反而是受灾最轻的,上世纪修整时采用的砖木混搭建筑破坏最严重……

举例来说,房子是房子,业主是业主,房子是可以根据业主的过户而改名的,但住户也不一定就是业主。二王庙就是这样的一个状况。

神格的演变是很复杂的,不仅会融合,也会分化。内在会融合,外在亦会融合,比如二郎神的形象,很难说会不受祆教战神维施帕卡(Veshparkar)影响。

维施帕卡(Veshparkar)

这么说,因为两者的形象和属性实在是太过相似,包括三尖刀,三目,携犬,战神,三头六臂,善于变身等。而南朝时粟特人从金牛道进入蜀地,就带来了祆教信仰。

而神格演变往往是两个作用力,一是民间自发,二是官方使然。 让我们按时间线来做一个小小的盘点。

二、灌口神的神格演变

RAINWATER

玉垒山是自古存在的一座山,自然有一个山神,玉垒山神也就是灌口神(二郎神),这位神可能“挟弓引犬”,是一位猎神。相传灌口神是青衣神蚕丛的后代,第三眼体现古蜀“崇目”信仰。

中国古代有一个民族叫做氐族,居住在中国西北部,最先活动范围在川西北地区,起源于四川松潘高原,也就是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北部,为西倾山、岷山、巴颜喀拉山之间的山原。

关于氐族的起源,主要有两说:一说氐、羌同源而异流;另一说氐、羌虽自古关系密切,然而从来都是两个不同民族。总而言之,氐族在公元前就已经存在,随后被统治阶级瓦解和融合,最终消失。

因此如果玉垒山神最初是一种氐族信仰,也是非常合理的,比如川西的什邡就有湔氐镇,很多地名都能佐证氐族的活动痕迹。

四川桃坪羌寨

李冰(生卒年、出生地不详),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太守。从时间上来说,是灌口神在前,李冰在后。但二王庙最开始是属于李冰的“李冰祠”。

都江堰伏龙观内李冰石像

李冰毫无疑问是真实存在过的一个明确的人类,只是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水利工程师,古文记载他是一个“得道之人”,应该说一个异士。

李冰祠最初在东汉末年(公元220年左右)建立于沙洲上,后来搬迁到现在的玉垒山,当时这里已经供奉了玉垒山神。因此这里的确是二郎神信仰的祖庭,这是毫无疑问的。

玉垒山

时间来到公元830年,唐李德裕镇守巴蜀,于成都府重建崇德庙,崇德的意思是推崇李冰之德。到了唐末,李冰祠也开始供奉灌口神了。

五代建后蜀时(934年~966年),需要一个巴蜀本地神,于是王健、孟昶(后蜀末代皇帝)等人致力提高灌口神的神格,使之成为护国大神,灌口神逐渐取代了外地人李冰,李冰祠也被称为“灌口神祠”了。

从离堆公园入,可沿着松茂古道穿越玉垒山,最后从城隍庙出

到了974年,赵匡胤以正统自居,自然要打击川人推崇之神,于是废除了后蜀给予的封号“护国灵应王”。993年,王小波、李顺等人借助灌口神起义,导致宋朝加大了打击灌口神的力度。

但是这一打击反而加速了信仰传播,1085年时,北宋国都附近也修建了灌口神祠,还传播到了金国。

伏龙观的宝瓶口

1063年,宋仁宗封二郎神为“灵惠侯”,这肯定比“护国灵应王”要小了,但也算是松口了,只是此时的定性为,二郎姓李,是李冰的次子。

实际上,李冰是否姓李,也没有明确记载,更别说他的后代了。李冰有两个女儿,是从《风俗通义》中延伸出来的。但这时也管不了这么多了,宋朝封赠后,李冰不仅有了儿子,还有孙子(毕竟无后为大!)。

在宋代封赠二王庙神祇时,出现了一位“客神将军”。1101年的资料记载,这位客神将军在李冰之侧,而且出现的十分突然。其实这正是一种经典操作——

1、 二王庙旁边古时便有玉垒山神信仰

2、 可能有一个叫杨磨的得道之人作为李冰助手陪祀李冰

3、 灌口神形象为戎装金甲,北宋也认可郎君神为战神

因此,这位“客神将军”其实就是灌口神,客即为外来神,与中原文化不同的神明。这种操作就是因为宋朝打击灌口神信仰,将其神格分化为“李二郎”,但民间不买账,依旧信奉灌口神,官方不得不屈就而已。

大殿右侧

而朝廷定性李二郎之后,那些谀宋室者,编造出了著名的“赵昱斩蛟”,硬是把赵二郎也塞进了李冰祠。

赵二郎继而也被官方认可,封为了护国之神,于是灌口神的神格继续被分化为赵二郎。这时的人们已经忘记了灌口神,只知道赵二郎了。

大殿左侧

可是到了明代,随着《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流行,人们也忘记了赵二郎,将二郎神之名安在了杨戬头上。

康熙年间,全真教龙门派入主二王庙,乾隆年间重新塑像时,加入了杨二郎的因素,因此到了今天,大家都觉得,二郎神姓杨了,而最初的玉垒山神,应是没有汉姓的。

其实杨戬与二郎神没有半毛钱关系,纯粹小说角色

到了宋徽宗时期,由于西征大捷,二郎神从“灵惠应感公”升级为“灵惠应感王”。1118年,信仰道教的宋徽宗再次下诏,进一步将其道化,称为“真人”。

但是神明本人并不满意这次册封,因为真人虽然尊贵,但却无法享受血食了,也没有权柄护国了,相当于明升暗降,因此后来又重新封王,一直延续至今。

根据洪迈(1123年-1202年)记载,灌口神很喜欢吃羊,因为当时的蜀人,无论贫富,凡事有求必宰羊,一年要杀四万只,一只羊进城门,得交500钱,这样就可以得到四十万。

灌县城门

到了灌口神过生日这天,当地人祭赛酬神,杀羊数万头,庙前积骨如山,当时梓潼神也极为灵验(即文昌帝君),二神割据巴蜀,梓潼神也用活物生祭。(《朱子语类-论鬼怪之事》)

总之,资料显示,到了唐代末期,李冰祠就出现了这样一位大量血食的神祇。但是实话说,现代也没有降乩,就算有,也未必就是本尊,因此只是大概梳理一下有据可查的脉络,究竟神格是谁,还是无法定论的。

三、川主到底是谁

RAINWATER

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四,是川主的诞辰。官宣的川主是李冰,因为景区的名字叫都江堰,而不是二王庙,是为了强化都江堰这个景点及其“建筑工程”属性。

但自古以来,被尊为川主的都是清源真君,根据前文我们可知,实际上李冰祠早在后蜀就换住户了。毕竟它建立在玉垒山上,常言道,强龙不压地头蛇,更何况本来灌口神就是一位大神。

明《搜山图》中的二郎神 

自从李冰祠改名叫二王庙之后,李冰就退居二线,至今也是二郎神居大殿,李冰夫妇居二殿。李冰的主场如今是往生时的什邡市,那里现在有一座大王庙,就是纪念李冰的。

二郎神居大殿,有明确记载时间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484年,即成化二十年,蜀府正尹捐铁烛台等于李冰祠,有“灌阳川主庙崇应殿”字样,看来二郎神居大殿的时间还要早得多。

现在的这尊神像是2005年重铸的,因此画风略……

从五代起,李冰与二郎神都敕封为王。北宋称“李冰父子”,俱封王。公元1727年,即清雍正五年,李冰父子也封王。其后官方文书称李冰祠为“二王庙”,随后二王庙的称呼就延用下来。

但民间多信“川主二郎神”,称之二郎庙。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二郎神常常显灵,灵验非常,二是因为二郎神的信仰大于李冰信仰。

在灌口神成神的时候,还没有道教呢。因此祂就是一个民间的神明,只是后来融合进了道教。一个民间神明想要成为正神,必须受到朝廷认可,然后被融入正教,否则只是邪神淫祠而已。

因此,当灌口神在1253年获得“清源真君”这个匾额之后,就正式成为了道教神明。没有官方敕封,将会演变的十分混杂,没有道教信奉,民俗口耳相传也很容易就烟消云散。

正如在《游记 | 从湄洲祖庙探寻妈祖(Mazu)信仰的变迁》中说的那样,神明的今天,是一步步靠神威走出来的。

而灌口神,即是官方敕封的王,也是道教信奉的“清源妙道真君”,同时也有小说中的形象:三眼、三尖两刃刀、随带哮天犬。种种神格都融合了。

四、如今的灌口神信仰

RAINWATER

清朝时,庙会举行三天,从六月廿四的二郎神诞辰,持续到六月廿六的李冰诞辰。庙会比官方祭祀更加热闹,川西乃至羌藏居民都会前来,每日多达万人。

在这天都会下一场洗山雨,民众与神明同乐。现在嘛,雨还是下的,毕竟人也管不了老天爷,但六月廿四的庙会已经被官方变为李冰诞辰,而且今年因为YQ还取消了,因此本文照片都是前几年的了。

前几年有唱戏,2021年就没有唱戏了,但是还可以参拜。没想到今年直接封了……去的话随喜会有回礼,有时是旧神衣剪下来的布条,系在香客的手腕上。有时是符。

符包是我自己缝的,并非原装

现在我们看见的戏台和大殿中间,在古时还发生过一件显灵事件。前面说过,在古时二王庙香火鼎盛,信仰力度很大。

有一群信众,捐了一座造价不菲的高大石碑,上面写了各种赞美之词,为了取悦神明,将其竖立在大殿前方。

二王庙戏楼(1909年4月) 张伯林(美)摄

可是,这座石碑如此之高,就会挡住大殿对面的戏台,而灌口神如此喜欢看戏,这不就弄巧成拙了吗。

于是在夜里雷雨大作,突然一个霹雳把石碑劈了,这并不稀奇,只是那石碑太高了,如果石碑倒向大殿,大殿就会被压垮,如果倒向戏台,戏台也就没了。

因此石碑很贴心的被劈成了两半,一半倒向大殿,一半倒向戏台,这样的高度刚好相安无事,对两边建筑都没有任何损毁。古人第二天看见此情此景,觉得甚为灵应,于是将其记载了下来。

《灌口二郎歌》

(后改为《瞿塘神君歌》)

南宋 周文璞

黄衫纱帽佳少年,炯然饿虎穷山渊。

不居秦鹿祖龙畔,却走碧鸡金马边。

左手斜执巨灵凿,右手敬抱禹贡篇。

离堆顺流已受命,一下不打天吴鞭。

有时挟弹暮云表,有时蹴踘春风前。

有时却自着绛帕,走入药市寻神仙。

为人定似李太白,学道定似葛稚川。

孙翁走避乖崖叟,遣仆送画不取钱。

神君庙食与画像,千古万古当流传。

我昔梦上神君殿,偶值蓬莱众真宴。

洛阳开尽姚黄花,铜驼陌上难相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