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口臭又叫什么病名 养生

养生

2024-07-11 21: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杨上善《太素·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一》:“邪在胆者,热邪在于胆中,溢于苦汁,胃气因逆,遂欧胆口苦,名曰胆瘅。”

《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在泉,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阳明之复……善太息……呕苦。”

王冰注:“复,谓报复,报其胜也。凡先有胜,后必有复。”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之类比推演,苦属心(火上炎)。

《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

王冰注:“性炎上而燔灼。”

吴昆《素问吴注》:“火曰炎上,炎上作苦。”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四》:“火之味苦。”

张志聪《素问集注》:“炎上作苦,火之味也。心气通于南方,故与五行之火同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脏为心……在味为苦。”

王冰注:“凡物之味苦者,皆火气之所生也。《尚书·洪范》曰:‘炎上作苦。’”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南方主夏,阳气炎蒸,故生热。热极则生火,火性炎上,其味作苦,故火生苦。”

吴昆《素问吴注》:“《尚书》:‘炎上作苦’是也……物由火变则味苦。”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五》:“《洪范》曰:‘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故物之味苦者,由火气之所化。”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口苦:口内有苦味的感觉。多由热蒸胆汁上溢所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为伤寒少阳病主证之一。《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治宜和解,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杂病亦可见此症。《景岳全书·口舌》:‘凡以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邪溢为苦。’宜分寒热虚实论治。”

中医认为,口感苦者,常兼有头痛眩晕、面红眼赤、性急易怒、大便干结、舌质偏红、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多为肝、胆有热所致;口苦者,常兼有寒热往来、心烦喜呕、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食、小便赤黄等症,多为胆热上蒸所致。肝胆胃情绪方剂,清利肝胆湿热、泻胃火、调情绪,彻底治愈顽固性口苦、口臭、尿黄(小便赤黄)、胁痛。

(1)热扰少阳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或伴胸胁苦满。或伴脘痞纳呆,或伴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舌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弦。

病因病机;热扰少阳,胆液外泄,胃气上逆而溢于口,引起口苦。《伤寒论》以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经证。并指出“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可为分析要点。

治法:和解少阳,和胃泄胆。方剂:小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药用:柴胡,法半夏,黄芩,党参,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心烦而不呕者,去半夏、党参,加炒山栀清热;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软坚;口渴加花粉生津。脘痞,纳呆、呕恶,加陈皮,茯苓、竹茹和胃。

(2)肝胆郁热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心烦易怒,胁痛胸闷,头痛头晕,目眩目赤,小便黄,大便干。舌边尖红,舌苔黄,脉弦数。

病因病机:肝郁化火生热,迫胆液外泄,上溢于口。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泄胆。方剂: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用:龙胆草,柴胡,黄芩,山栀,当归,生地,车前子,木通,泽泻。

加减:口干喜冷饮者,加天花粉、麦门冬生津止渴;口舌碎痛者,去龙胆草,加黄连、甘草、竹叶,以合导赤敲(《小儿药证直诀》)清心泻火。

(3)胆虚气怯

临床表现:口苦口腻,神情抑郁,惊恐不安,如人将捕之,胸闷善叹息,多疑虑。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或沉细,

病因病机:肝主谋虑,姐主决断。胆虚不和,忧郁惊恐;肝气不疏,胸闷叹息,疑虑丛生,胆气不和,胆液上泄。外溢于口而致口苦等症。

治法:清胆和胃。方剂;温胆汤(《千金要方》)加减。药用:黄芩,法半夏,陈皮,竹茹,枳壳,生姜,茯苓,甘草。

加减:惊恐不安者,加龙骨、牡蛎重镇平惊。胸闷叹息,多疑虑,加炙远志、石菖蒲、合欢皮、郁金;失眠心悸者。加枣仁、麦冬、五味子,均为安神之品。

(4)肝郁肾虚

临床表现:口苦而涩,头晕目眩,胸胁不好,腰膝酸软,心烦失眠,烘热汗出。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病因病机:肝气郁结,久而化热,肾阴虚亏。阴虚火旺。

治法:疏肝养血,滋肾养阴。方剂: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编》加减。药用:柴胡,当归,白芍,生地,茯神,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甘草,薄荷。

(5)心火上炎

临床表现:口苦口干,舌痛,口疮。心胸烦热,失眠不得卧,小便短。舌尖红起刺,或舌裂,苔剥或无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烦劳伤心,心火上炎,挟肝胆之气上逆,外溢于口而为口苦。

治法:清心降火。方剂: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伤寒论》加减。药用:黄连,黄芩,白芍,阿胶,麦冬,莲子心,竹叶。

加减:舌痛、口疮者,加生地、蒲黄凉血;小便短少者。加木通,甘草、生地泄热。

(6)脾胃湿热

口苦并有以下症状:脘腹胀满、口黏泛恶、不思饮食、大便积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宜清化脾胃湿热,方用藿朴夏苓汤 《医原》卷下。药用 藿香,川朴,姜半夏,赤苓,杏仁,生苡仁,白蔻,猪苓,淡香鼓,建泽泻。

(7)胃火灼盛

胃火引起的口苦多伴有胃痛拒按、消谷善饥、常喜冷饮,或口臭口疮、牙龈肿痛、舌红苔薄黄、脉数实。

治疗宜清胃火,方用清胃散 《脾胃论》卷下。,药用生地黄 ,当归身, 牡丹皮, 黄连,升麻。

(8)肺热壅盛

肺热(火)引起的口苦可见发热、咳嗽、咯痰色黄、胸痛、咽喉肿痛、舌红苔薄、脉数。治疗应清肺化痰,方用清金化痰汤《杂病广要》引《医学统旨》。药用黄芩 ,栀子, 桔梗,麦门冬,贝母 ,橘红 ,茯苓,桑皮, 知母 ,瓜蒌仁,甘草。

(9)阴虚火旺

肾火引起的口苦常伴有腰酸腿软、头晕耳鸣、目眩、早泄、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颧红、形体消瘦、尿少而黄、舌红少津或光滑无苔、脉沉细数。

治疗宜养阴泻火,方用知柏地黄丸 《景岳全书》。药用知母,黄柏,生地,茯苓,泽泻,丹皮,山药,枣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