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种药物,都是怎么被吸收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口服抗生素作用途径 这么多种药物,都是怎么被吸收的?

这么多种药物,都是怎么被吸收的?

2024-07-18 05: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临床上我们给病人用药的种类繁多、用药的途径不同,那么它们是如何被吸收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看。

1.药物的作用方式

药物的作用方式有两种:局部作用、吸收作用。

1.1局部作用:药物不需要吸收而是在用药部位直接发挥作用,如口服硫酸镁在胃肠道不是被吸收,而是通过高渗状态的局部刺激,发挥导泻的作用;开塞露则是利用山梨醇或甘油的高浓度高渗效果,使大便软化,刺激肠壁,引起反射性的排便反应,另外它还有润滑的作用,能促进大便排出。

1.2吸收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随血液循环分布到身体各部位而发挥的作用,如口服地高辛,被吸收入血后产生强心作用。咱们临床上的大部分药物都是通过吸收作用发挥药效的,吸收作用也称系统作用或全身作用。 

2.常见的给药途径

常见的给药途径有:口服给药、注射给药(静脉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直肠给药、舌下给药、气道给药、皮肤给药等。

3.药物的吸收

3.1咱们药物给进去以后,都是怎么被吸收呢,谈到药物吸收,就需要说药代动力学,这是一门研究药物吸收、分布、转化、排泄规律及影响因素等的学科。我们本次探讨的是第一步,也就是药物的吸收。

3.2药物在整个吸收过程中,需进行多次的转运,也就是跨越多层生物膜,其跨膜转运的方式,有被动转运和载体转运两种。被动转运的动力来自膜两侧的浓度差,它不耗能、无需载体、无需考虑饱和限速和竞争抑制等影响;而载体转运,是药物先与生物膜上一侧相应的载体结合,结合后再转运到膜的另一侧。

4.不同给药方式的药物吸收

4.1口服给药

是我们最常用的给药方式,口服给药是在小肠被吸收,吸收方式依靠脂溶扩散。即药物借助其脂溶性先溶于脂质膜,接着从高浓度一侧转运到低浓度一侧。

口服给药的特点:

①安全、方便、经济,临床最常用;

②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③存在首关消除,即用药后,有一部分药物在肠粘膜和肝脏部位因代谢作用被灭活,导致入体循环的药量会减少。

4.2静脉给药

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起效最快、用药剂量最准确,但危险性也最大。

静脉给药的特点:

①易将药物达致疗效浓度;

②对肌肉、皮下组织有刺激的药物可静脉给予;

③可迅速补液。

4.3注射给药

以皮下注射和肌内注射为例,注射后的药物沿结缔组织扩散后经毛细血管及淋巴管通过膜孔转运进入体循环而被吸收。膜孔扩散指的是水溶性小分子依靠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通过亲水膜孔的被动转运。

注射给药的特点:

适用于在胃肠中不易被吸收(如庆大霉素)、容易破坏(如青霉素G)的药物,首关消除明显的药物等。

4.4舌下给药

舌下血流丰富,药效吸收迅速,药物通过舌下静脉直接进入体循环,绕过了肝脏,无首关消除,适合口服易被破坏或首关消除明显的药物。

4.5直肠给药

①适用于口服给药困难,如昏迷、婴幼儿、哮喘等患者;

②用于在肠胃中不稳定的药物和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③一定程度上避免首关消除,提高生物利用度;

④直肠吸收比口服吸收慢,延长作用时间。

4.6其他给药方式

①呼吸道给药:肺泡表面积大,肺血流丰富,药物以气溶胶形式进入体内即能被肺迅速吸收。

②经皮给药: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被吸收进入体循环。如红霉素软膏、硝苯地平贴、芬太尼贴皮剂等。

在这里说一说咱们平时用的赛肤润,赛肤润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脂质膜,锁住水分,同时它富含高浓度亚油酸、亚麻酸、维生素E等,起到舒张局部血管,有加速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从而增加皮肤营养供应。

5.总结一下

①大部分的药物需要被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才能发挥药效。

②用药途径不同,可影响到药物吸收的程度和速度,药物按其给药途径吸收快慢排序:静脉-吸入-舌下-肌内-皮下-口服-直肠-皮肤。

③根据药物药理性质和患者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参考文献

[1]李静,张玉侠,吕迁洲,蔡映云.静脉给药方法决策的药学基础[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19,16(05):194-198

[2]梁晶.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不同给药方式对静脉炎发生不同影响的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12):110-111.

[3]汪红芳,朱玲玲,寿军,周权.临床护理中三种静脉给药方式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8):1702-1704.DOI:10.16821/j.cnki.hsjx.2010.18.034.

[4]于海红.肌肉注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21(08):116.

[5]王乃平. 药理学(第2版)[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来源:护理人;作者:秦硕 何欣桐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