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案(通用23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变色龙他人视角改写200字怎么写 《枫桥夜泊》教案(通用23篇)

《枫桥夜泊》教案(通用23篇)

2023-12-28 06: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枫桥夜泊》教案(通用23篇)

《枫桥夜泊》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

  1、解题:

  2、(图片)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躁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一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世界闻名。

  3、展示书画,歌“枫桥夜泊”

  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传!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品读“入境”。

  1、读准字音,你读出什么感受?

  (凄凉……)

  2、师范读,生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物?(生答)

  1)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品读这两句诗霜满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

  5、江枫“对”?——面对,相伴。?“对”是什么意思?此时,谁与谁对?谁和谁相伴?江风和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体会了张继什么心情?(寂寞)

  6、“眠”——睡了?谁“眠”?江枫、渔火、船家、周围的一切都睡了。诗人怎么样?(难以入眠) 

  树睡了

  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有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原来,作者是对愁难眠啊!生诵读教师改写的诗句

  7、后半句

  1)“客”思乡 寂寞

  钟声响起(课件)讲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想法和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想(体会寂寞愁苦)。

  2)诗人在想什么?

  你能用语言表达作者的这种忧伤呢?不能,只能来读!

  三、读整首诗,诵读悟情。

  1、看画面入情入境,将情融入古诗朗读中。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3、张继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边吟诗句,边想象画面。

  2)师引读:

  一千两百年前的一天.殿试揭晓的黄榜上人名密密麻麻.可偏偏没有他张继的名字。他羞愧沮丧.本来预期的结果不是这样的。虽经十年寒窗苦读,可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他踏上小舟默默南行。时至深夜,泊船枫桥.不能成眠的他。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张继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

  月亮缓缓下坠——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一句)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二句)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三、四句)

  没有父母的关怀,没有孩子的欢笑,有的只是--读古诗

  没有家乡的山水,没有熟悉的乡音,有的只是——读古诗

  四、“出境”体会表达方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自己感情,情景交融,达到美的艺术境界。

  1、教师口述作者描写的画面或生设计诵读古诗的旁白(即在理解感悟古诗的思想感情过程中,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并在创编古诗时,有初步的运用)。

  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张继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他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他感到孤独,使他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张继搭乘的客船上……

  2、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类似的感情经历(夏令营活动中的感受),迁移运用表达方法。

  五、整体感知古诗写法,拓展探究。

  1、师生讨论:我们学过的古诗或课文中,有没有用到过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若有时间,安排学生现场练习一段情景交融的片段:今天上课前的心情如何?能否以写景来衬托你当时的心情?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景:月落  乌啼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情:清冷  孤独  寂寞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枫桥夜泊》教案 篇2

  《枫桥夜泊》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读诗感受意境。

  2. 品析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过程

  ㈠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在课内学了不少古诗,背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背、说。

  师:如同学们刚才所说;古诗短小,语言凝练,意境隽永,富有韵味,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夺奇葩,古人常作诗来描述生活,抒发情感。

  据说在遥远的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客居它乡的诗人科举考试落榜,心境失落忧伤乘船来到苏州,泊船于枫桥边,眼前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仿佛让他见到了知音。触景生情,写下了《枫桥夜泊》。

  生:说古诗题目的意思。

  ㈡  读出韵味,体会意境

  生:读诗。

  师:指导生读诗读出节拍。生上去划节拍。集体读。

  生: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②把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呈现在眼前,体会画面带给自己怎样的感觉。

  师:放《春江花月夜》学生自读完成要求。

  生:汇报自学。

  师:从画面中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答 ①②③  有相同体会的同学带着体会读古诗。

  师:点评。

  ㈢  赏析品读体会感情

  师:同学们看投影打出的要求赏析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情感。

  投影打出:① 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把感受写在相应的诗句旁。

  ③ 与合作伙伴交流学习收获,讨论解决疑问。

  生:汇报学习收获。

  景物:用···----分别标出看到和听到的。

  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西下,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发出声声啼叫。

  寒霜弥漫在空中(体会:作者凄冷、伤感)。

  师: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呢?师引导生体会客居它乡夜晚的孤独,还有作者落榜后心情的失落。

  师:创设情境:看着清冷的月亮落下去。黎明前更显得黑暗迷茫,听着乌鸦哑哑的啼叫,孤寂伤感在心中叠加,弥漫在空气中的霜华带着阵阵寒意将诗人包裹,这叫诗人如何不伤感,如何不凄凉?

  生:带着体会个别读 ①②③。 

  师:指导注意语调语速。

  集体朗读。

  诗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我躺在船上满怀愁绪。江边的枫树和江面上点点渔灯伴着我彻夜不眠(体会到:诗人孤寂忧愁)。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说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到的。师引导生去体会落榜无人在身边安慰,露宿在船上,身边没有亲人的关怀。

  师:创设意境: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点点灯火。这是多么优美的夜景。而诗人此时面对美景却黯然神伤,彻夜难眠,他想倾诉他需要关怀。

  生:带着感受男女生分别读(带着伤感较缓慢地读)

  生读一,二句。

  师:过渡。不知诗人沉浸在迷惘的愁思中过了多久忽然… (放钟声)。

  生:描述听到钟声的感觉。①悠远 ②伤感 ③思念 ④沉重。

  生:读三、四句。

  生:说说“三,四”句意思及体会到的情感。夜半的钟声从苏州城西郊的寒山寺传到了江上停泊的客船上(体会到孤独忧愁)。

  师:创设意境:这悠远回荡的钟声似乎给冷寂深沉的秋夜带来了一点感动,使诗人从迷惘中惊觉。但诗人一夜躺在船上难以言状的感受随着钟声在心头回荡更加地挥之不散。

  生:带着感受读三、四句。

  师:三句语速比一、二句稍快一些,最后一句后三个字读的重而悠长。

  生:练读三、四句。

  (四) 总结深化

  1这首诗从时间上先后写了第二天 黎明→前一天 晚上→深夜。

  2 这是一首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意境清远的美诗,诗人张继以“愁”作为诗眼,将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染上了“愁”的色彩,动静结合,由近至远,在读者面前和谐地展现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贴出挂图)让我们和诗人去江南秋夜赏景抒怀。

  师生读诗:师读第一拍,女生读第二拍,男生读后面拍节。

  女生读一、二句,男生读三、四句。

  全体读整首诗。

  生:背诵全诗。

  师: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理解了诗意,体会其中的情感。如果时光倒流,你与张继相遇

  你会对他说些什么?(最想说的)

  生: 赞美文采

  安慰劝导

  问询以后情况

  师:据资料上说,诗人张继虽然考场失意,但是却因《枫桥夜泊》名垂千古。那些考场得意者却大多没给后人留下佳作。我们由此可以得出诗文是真情的流露。有感而发才能写出打动自己感动别人的作品来。

  你能学习本诗一些方法写一篇小诗来表达你的某种情感吗?

  板书:

  枫桥夜泊

  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愁:  江枫/渔火/对/愁眠。

  听:  姑苏/城外/寒山寺,

  感: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知识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能力点: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3、德育渗透点: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三、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四、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五、教学准备

  1、小黑板、录音机。

  2、歌曲《涛声依旧》、《枫桥夜泊》古诗范读及古诗新韵。

  3、让学生课前查阅诗人及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查查抒发诗人愁绪的诗歌。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自由漫谈、揭题、解题、介绍诗人

  1、听歌曲《涛声依旧》的前两句,引出诗的题目和作者张继。

  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歌曲《涛声依旧》的第二段。(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你听出了什么?

  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编的,歌中所唱的内容正是借用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诗句。借用了哪些诗句,我们学完了这首诗就知道了。

  2、理解题目。

  齐读诗题,你读懂了诗题是什么意思?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这首诗的诗人是唐朝的张继。

  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

  课前,同学们一定找到了一些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他的生死年月资料上没有说明。他在天宝12年中过进士,当过盐铁判官。张继的老家是湖北襄樊。

  张继是我国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那年秋天,他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准备来年东山再起。船在苏州城西枫桥码头停泊。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拂晓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圆月即将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渔人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他想:昨夜听到的钟声可能就是从这里传来的吧,于是他提起笔,即兴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4、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

  交流,出示学古诗四步骤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解诗意;三读会,达意境;四会读,有感情。

  (二).学生按照“四学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多名学生个别读全诗。(全诗共28个字,没有生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我们一起来读。)正音:寺、苏、齐读

  2、二读懂,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各自读通了全诗,下面老师要问问你们打算怎样做到二读懂,解诗意。(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先解释重点词的意思,再把词义用通顺连贯的句子连起来,就解释了诗意。翻译古诗的基本方法是代、调、补。)

  (1)借助诗下的注解,各自读诗自学。

  (2)同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组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或者哪些诗句读不懂?看看同桌能不能帮你解决?

  (3)各组交流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过渡语:我看到了,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那么,通过自学,在小组里交流,关于《枫桥夜泊》这首诗你都知道了大意?谁愿意说一说?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

  (江枫:江边的枫树,也有解释成江桥和枫桥。

  渔火:渔家的灯火。

  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

  (姑苏:苏州。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

  (3)指多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大意。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昨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客船上。)

  (4)出示插图,指名上台指图说全诗大意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诗,用“---”划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划出诗人听到的景物,用三角号找出描写时间的词,交流

  (看到“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乌啼”、“钟声” 描写时间的词是“月落”、“夜半”。)

  (6)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板书:拂晓时景物追忆昨夜景色)

  (7)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迷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你现在能体会到作者张继在写这首诗的感受吗?现在,谁能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就是三读会,达意境。

  3、三读会,达意境。

  (1)女生读全诗,这首诗围绕哪个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诗人夜晚停船在枫桥岸边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清静悠远的夜景,抒发了诗人的哀愁。)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过渡语: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还有什么疑问?好,学贵有疑,能动脑思考找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才是真正聪明的人。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讨论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为什么而忧愁?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忧愁?

  (张继应该是因为落榜而愁,思念家乡而愁。张继常年在外,肯定思念家乡的亲人,他很可能是为思乡而愁。)

  (从月亮慢慢落下了,乌鸦在啼叫,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等等可以看出诗人的忧愁。)

  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质疑、解疑

  (3)教师小结:是呀,通过这首诗,我们真的能体会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诗人的心事,他的失眠,他的忧愁,他的孤单:月亮落下去了,寒霜满天,枫桥边的树郁郁葱葱,只有对面的点点渔火让人感到一丝温暖,那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叫人难以入睡,正在这时,从寒山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在寂静的夜里,钟声显得是那么悠远、绵长,还带着淡淡的忧伤。

  4、四会读,有感情

  我们要做到四会读,有感情,首先要先注意读出诗的节拍。

  (1)指名读,划出诗的节拍。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2)指导朗读、试着背诵

  a、听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感受。交流感受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b、指多名比赛读。评议。

  c、男女生练读。

  (3)学唱古诗新韵(全班起立,老师范读时认真听,体会感情;学生唱第一遍歌词时,认真听、感受音乐,第二、三遍边跟着唱,边拍手打节奏。)

  (三)拓展:交流中外名人忧愁了都做些什么,深入体会忧愁。(5分钟)

  1、张继忧愁了写诗,你还会背哪些抒发诗人愁绪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现在呢,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2、小结

  是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而张继呢,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刚开始老师放的《涛声依旧》,也说明了这首诗的影响深远,它的歌词就是来源于这首诗。

  《枫桥夜泊》的确影响深远。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到苏州去,去看一看那江枫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那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愁的韵味。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一定能运用今天学习的古诗“四学法”来学习古诗,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2、用简笔画画这首诗,在班上展览。

  3、改写《枫桥夜泊》

  (七)板书设计

  枫 桥 夜 泊

  张  继

  月 落 /乌 啼 ∥霜/ 满 天,    

  江 枫 /渔 火 ∥对 / 愁 眠。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  

  夜 半 /钟 声∥到 /客 船。

《枫桥夜泊》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 残、 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附:板书设计 :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枫桥夜泊》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从诗句的理解中发散想像,自然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较直观的形象,利用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造性地学习。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讲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夜优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1.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2.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3.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4.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又听到了什么?

  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

  师:听!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

  师:听!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

  生:(齐读高启的诗句)

  师:再听!陆游的笔下还有钟声——

  生:(齐读陆游的诗句)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师: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

  师:好,字字落实。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地读。(生读)

  师: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

  师:再反过来读(师生再合作读)。

  师: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

  师: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

  生: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师: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是诗中那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师: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

  生:没有。

  师: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

  生: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

  生: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师:齐读“愁眠”这个词(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

  师: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

  生:月落

  师: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江枫。

  师: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火红的枫叶在江风中瑟瑟摇曳。

  师:因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

  生: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他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在哪?(生: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生:半夜)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还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师:那是什么样的乌啼? (生: 孤独、凄惨)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 霜满天

  师: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

  生: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所以,不是满天的霜,而是满天的——

  生:是寒满天,冷满天。

  师: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生:愁眠),都伴随着(生:愁眠),都笼罩着(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对愁眠。)

  师: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

  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换上去读一读(生读),通吗?(生:通)。行吗?(生:行)。味道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师范读)

  生:最希望朋友来陪他。

  生:母亲、家人、妻子  ……

  师:但是,漫漫长夜,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没有妻儿的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生:对),只有——(生:对)。师: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生: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配乐,吟唱)、(生齐读)。

  师: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在心中轻轻念道——(生读诗)

  师: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反复三次,声音一次比一次轻)

《枫桥夜泊》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入情入境,想像诗所描述的意境;

  4、通过学诗领会阅读诗歌的要领。

  【教学重点】领悟诗歌的感情基调,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意境。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诗歌的要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孟郊的《登科后》导入,以登科后的“喜”与落榜后的“悲”形成对比,为学诗定下感情基调。

  二、简介作者。

  三、析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看着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四、学诗:

  (一)初读诗歌: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评议老师范读,通过评议掌握朗读技巧。

  4、多层次朗读。

  5、理解诗歌大意。

  (1)阅读诗歌,结合注解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相机析疑;

  (3)学生汇报所理解的诗歌大意。

  (二)精读诗歌:

  1、品读诗歌。

  (1)感悟诗歌感情基调,品读诗歌,深层次理解诗歌意境。

  ①落榜了,想到十几年的艰辛付出都付诸东流,这是怎样的一种失落之愁;要回家了,想起离别前的宏愿,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父老亲人啊,这是怎样的一种羞愧之愁;人生无常,我的前途在何方?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茫然之愁。伴随着音乐声,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

  ②学生汇报。

  (2)在品读中领会阅读诗歌要领。

  2、文本拓展。

  (1)借助文本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①教师配乐范读《不朽的失眠》;

  ②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

  (2)借助拓展文本,巩固掌握阅读诗歌的要领。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教后记:第一次尝试以诗文并行的形式学习唐诗,设计的意图是想让学生透过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体会如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诗歌背后所蕴藏的故事。从本课例操作情况看来,效果较好。

《枫桥夜泊》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诗句中体会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谁收集的古诗多。

  二、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词。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谈话导入。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笔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折头,你在那头。那么,在诗人张继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   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对这首诗做了哪些了解?

  师小结,并解释题目《枫桥夜泊》及作者张继。《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指导初读古诗。并评价,在书上做好标记。

  4.理解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生回答师小结: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2)“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

  问:为何愁眠?联系这两句的景色想一想。(出示课件)板书:愁眠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教师引读:1、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同学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也会触景生情,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3、所有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和诗人有同感,,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思。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5.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6.诗中的感情。板书:表达了 __愁闷____的思想感情。

  7.听音乐《涛声依旧》读古诗。

《枫桥夜泊》教案 篇8

  古诗两首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1教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背学过的古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4、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2、指名读课文。

  3、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总结课文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

  作业: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2、背诵古诗。3、抄写《山行》。

  板书:            3、古诗两首

  山行

  近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2教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2)解题,简介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3)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认读生字,指名读课文,质疑。

  4、逐句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挂图: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呢?

  在这清冷、幽静的环境里,诗人这时是什么心情呢?

  理解“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

  (2)学习第三、四行诗。

  指名读这两行诗。“姑苏”指哪儿?“到”什么意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作业:1、用钢笔描红、临写。2、背诵课文。3、抄写词语。

  八、综合练习

  1、   比一比,再组词。

  径(      )  泊(       )  渔(       )  鸟(       )

  经(      )  伯(       )  鱼(       )  乌(       )

  2、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叶花。

  坐:            于: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啼:            愁: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里行走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由寒山、       、

  、       、       构成的             图,从清新明朗的诗句中流露出

  。

  (2)《枫桥夜泊》这首诗写诗人看到的景物有:                                  ,

  听到的声音是                                     。

  板书:             3、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所闻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教案 篇9

  之二

  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 徐进芳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背诵课文。

《枫桥夜泊》教案 篇10

  诗意在对话中生成

  ——《山行》与《枫桥夜泊》教学

  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

  【教学内容】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5课《古诗四首》之《山行》与《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

  1、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2、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3、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课前准备】

  搜集秋诗、秋词。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流程】

  一、诵秋感愁,渲染气氛。

  师生交流秋诗、秋词,这些诗词中弥漫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悲秋情绪。学生写“愁”字,说说“愁”字上头为何是个“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二、《枫桥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展开想象: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大胆猜想:诗人为什么而愁。意象统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读感悟:情境描绘中朗读,诗歌朗读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爱。

  1、描绘诗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张继是否一样。赏:欣赏红叶图片,谈感受,诵诗句。悟:从一、二两句诗中体悟诗人的爱秋情怀。

  四、整合拓展,升华诗意。

  1、同样处在深秋,同样不得志,为何心境会如此迥然相异。

  2、假如杜牧遇上张继,会对张继说些什么。

  3、补充一些爱秋诗,如,《赠刘景文》、《秋词二首》等。

《枫桥夜泊》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背诵课文。

《枫桥夜泊》教案 篇12

  一、 教学目标:

  1 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 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

  1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

  2 在读中体会寒山寺钟声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 赏诗句导入,感受枫桥钟声越千年

  1、 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也称一个词就是——愁眠

  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2、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

  3、为了听到这钟声,诗人等了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4、张继是谁?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6、质疑: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写钟声?钟声的魅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呢?张继是谁?

  钟声为什么能够留传这么长的时间?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

  导语:问得好!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大屏幕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初读古诗,提出要求

  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流利了、顺口了为止。

  2、再读古诗,提高要求

  读得不错!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通顺流利地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3、师生配合

  读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们一起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三、细读古诗,感受“愁眠”意境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读《枫桥夜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

  2、默读诗句,找到体现“愁眠”的词语

  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生默读,圈点批注)

  3、交流张继看到了什么

  枫桥夜泊的时候,张继睡着了吗?从那个词看出来的?(板书)

  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

  ① 月落

  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

  ② 江枫

  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江枫?

  那是被霜打过的缘故。秋风吹过,你看那江边的枫树——

  落叶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

  ③ 渔火

  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见的渔火。

  ( 忽明忽暗的、若隐若现的、星星点点)

  4、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交流张继听到了什么

  ① 乌啼

  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

  ② 钟声

  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板书)

  5、交流张继感受到的

  看到了,听到了,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

  大家知道,霜是覆盖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写过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可能满天呢?难道是张继的感觉出了问题?

  想一想,夜泊枫桥的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吗?其实,身体的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他的心也是——为什么?

  预设:因为他很孤独、他考试落榜了、他思念他的亲人了、他觉得自己很无助。

  7、“对”与“伴”对比,体会“愁眠”之苦

  想到这些,诗人感觉冷上加冷,寒上加寒。此时,他最希望谁来安慰他?

  可是都没有,只有眼前这些让人感到凄清的景物。

  所有这些景物与愁眠之间用一个字形容他们的关系是——对

  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

  (寂寞  孤独  忧愁  凄凉)

  8、配乐朗诵

  因为无限伤感、忧愁、孤寂,诗就这样诞生了!

  (师范读)生齐读

  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

  师引读时高声、低声、轻声带读,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去。

  四、结合练笔感受“钟声”的魅力

  1、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对了。只剩下诗人独自——愁眠

  忽然,就在这时侯,你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

  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陪伴着愁眠,声声抚慰着愁眠。

  2、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张继啊张继”,写一写钟声的诉说。

  3、师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

  五、欣赏描写“愁眠”的诗句

  1、 古人写愁眠时离不开明月。因为愁眠,诗人们写下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齐读

  2、没有明月,诗人把愁眠寄托给了谁?之前没有人写过,之后没有人超越,使《枫桥夜泊》成为千古绝唱。齐读全诗,感受钟声的魅力。

  六、总结

  1、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受、甚至一种感动。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哪座桥?

  来到枫桥,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谁?

  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 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你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孩子们,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搜集古典诗歌中写“愁眠”的诗句

《枫桥夜泊》教案 篇13

  ● 学习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

  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

  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板书“对”字)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对,“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2)断肠人在天涯。张继啊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地孤独,如此地忧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来,张继,请问你为何愁容满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儿子,但这里没有妻儿的殷殷关切,这里有的只是——请读前两句。

  来,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你为何到了子夜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哦,你在忧国忧民,但这里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张继,你忧心忡忡,彻夜不眠,请问这到底是为何呢?

  哦,你在为没有考上进士而闷闷不乐,是的,这里没有考场的得意,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

  (3)问了各位张继,我明白了,张继的愁是对故乡的魂牵梦绕,是对亲人的切切思念,是对社稷民生的深深关切啊,来,带着这样的愁味一起读。

  学生齐读。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

  (1)这里什么都没有,但是,听……(播放钟声)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学生练习写话: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1)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这钟声使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这钟声像是老母亲的慰语啊;这钟声似乎在为他指点迷津呢;这钟声催人奋进、激人拼搏;这钟声又好似警钟,敲醒了一个梦中人……)

  (2)听,寒山寺的钟声还在敲呢。(播放钟声)来,就让我们带着这钟声特有的意蕴,一起再读这首诗。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张继,唐朝诗人,自幼家贫,刻苦好学,虽有考场失意,但依然坚持不懈。他久别妻儿老母,远离故园,最终考得进士。他为官正直,忧国忧民。张继的枫桥一愁啊,愁出了深深的情怀,愁出了浓浓的亲情,愁出了无穷的力量,愁出了无限的人格。难怪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凤称张继的那场一千多年前的失眠为《不朽的失眠》,推荐给大家阅读。好,下课。

《枫桥夜泊》教案 篇14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涛声依旧》,听过这首歌吗?  

  生:没有  

  师:有机会可以听一听,不但曲好,而且词也不错。其中有这样的歌词,谁来读?(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 《涛声依旧》

  生:读  

  师:谁再来读读?(生读)。读得很好听。

  师:歌词中有一个词“无眠”,谁来读?  

  生:无眠。  

  师:谁再来读?  

  生:无眠。  

  师: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睡不着觉。  

  师:谁能为“无眠”找个近义词?  

  生:愁眠  

  生:失眠  

  师:难以入眠是——  

  生:难眠  

  师:不曾入眠——  

  生:未眠  

  师:就是睡不着觉。再来读读歌词,读出睡不着觉的感觉。  

  生:读  

  师: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  

  生:留连的钟声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呢?一起去看看。早在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生读)  

  师:再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生再读)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寒山寺的。

  师:为了听钟声,诗人盼了多少年?

  生:十年 。  

  师:十年,120个月 ,3650天  。这钟声的魅力为什么如此之大?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也写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我想应该是寒山寺的。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又”字说明就是寒山寺。  

  师:不能光凭“又”就推断是寒山寺呀,再看看。  

  生:诗中提到张继,张继写过《枫桥夜泊》。

  师:作者说,每次只要经过寒山寺,路过枫桥,诗人都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为什么几度经过忆张继呢?早在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也写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 《宿枫桥》

  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到过哪,听到过什么?

  生:到过寒山寺,听过钟声。  

  师:一年又一年,变的是南来北往的人,不变的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七年可以变成多少年?十年可以吗?把七年变成十年,诗人也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把十年变成百年,诗人也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把百年变成千年,诗人还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  

  师:十年不变的是钟声,百年不变的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这钟声在陈小奇的笔下这样写道(生齐读);这钟声在200多年前的王士祯的笔下这样写道(生齐读);这钟声在500多年前的高启的笔下这样写道(生齐读);500多年前的陆游还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  

  师:问题来了,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这几首诗都提到钟声?    

  师:问得好,继续问。  

  生:为什么钟声都跟寒山寺相关?  

  师:是呀,继续问。  

  生:为什么钟声会让诗人难以忘怀?  

  无限愁眠寄钟声   

  师:我们知道所有问题都跟一个人紧紧相连,所有问题都跟一首诗息息相关。这个人是张继,这首诗是《枫桥夜泊》。(大屏幕出示这首诗)  

  师: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  

  (指一生读)  

  师:好,读得不错,字正腔圆。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地读。  

  (生读)  

  师:谁再来读,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律和味道。  

  师:好,每一次读都是超越和进步,老师和大家一起读,听清要求:每一句前四个字你们读,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  

  师:再反过来读,争取 向王 老师一样读出味道(师生再合作读)。  

  师: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  

  师: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  

  生: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惆怅……  

  师:还有吗?晚上夜深人静,月亮落下去,带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深沉。  

  师:其实还有比深沉更好的字眼,我送你们一个词“沉寂”

  师:每个人读古诗都有自己的感受,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

  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惆怅、悲伤呢?不着急,我们静静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插图、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看看诗中哪些地方给你带来这种感觉,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学生圈划,批注)

  师:看着大家划的一条条线,你们一定都有自己的心得了,你的心得到底如何,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  

  生:没有。  

  师: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

  生:愁眠(圈出)

  连续找了7名学生读:“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因愁不能入睡。  

  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师:齐读“愁眠”这个词(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

  生:月落  (用曲线划出)

  师: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江枫(用曲线划出)  

  师: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秋风一吹,枫叶落在江里。  

  师:哦,好一幅凄清的画面!愁眠啊愁眠,再看,诗人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渔火  (用曲线划出)

  师:找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渔火” ?  

  生:闪烁。  

  生:星星点点,若隐若现的

  师:你太有才了,星星点点,若隐若现,好一副愁眠!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用直线划出) 。  

  师:在哪?(生: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生:半夜)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还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用直线划出)       

  师:那是什么样的乌啼?  (生:  孤独、凄惨)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霜满天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霜满天”吗?  

  生:没看过  

  师:老师也没看过,因为霜凝结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  

  生:我觉得张继没错,是心里的惆怅让作者感到霜满天,借霜满天表达心中的惆怅。  

  师:得叫你老师,字字珠玑。他说了一个关键字眼,霜满天是因为心中充满了——  

  生:惆怅!  

  师:按生活常理判断,这个晚上诗人应该感到——  

  生:冷  

  师:原因可能是衣服少,而且深秋的晚上,还在江边,自然冷。但让张继感到寒冷,除了身体上,更是张继的——  

  生:心  

  师:那你们猜猜,他的心为什么感到寒冷?  

  生:因为寂寞  

  师:再猜?  

  生:听到了钟声,想起了家乡。  

  是:的确,心冷可能是浪迹天涯,想起了家乡。  

  师:还有吗?  

  生:钟声的绵长,代表了他的愁绪。  

  师:有人查过资料,了解张继的背景吗?  

  学生摇头  

  师:有人说他之所以愁眠是赴京赶考未中榜;也有人说是因为张继为官清廉,受到同僚的排挤,弃官不做;还有就是你们猜的,他浪迹天涯,离家太久,想家了,所以睡不着。所以觉得眼前——  

  生:霜满天  

  师:身心都是霜满天。  

  师: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生:愁眠),都伴随着(生:愁眠),都笼罩着(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对愁眠。)  

  师: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词典里“对”有这些意思(大屏幕出示)  

  对: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  

  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  

  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  

  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见《现代汉语小词典》(第4版)  

  师:应选哪个。(生选,交流)  

  师:是呀,他认为江枫,渔火都是成对的,此时此刻,他认为愁眠的不仅是他,还有什么?  

  生:江枫  

  生:渔火  

  生:寒山寺  

  师:仿佛周围的一切景物都与他一起愁眠,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孩子们,这就是张继些的《枫桥夜泊》,这个晚上,江风瑟瑟,渔火点点,乌啼凄厉,让人心寒睡不着呀!于是《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  

  音乐响,教师配乐朗诵。  

  师:我们齐读。  

  师:月亮深沉,乌啼凄凄,霜布满了天地,江风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钟声想起,张继心中不禁勇气这样的愁思,所以《枫桥夜泊》就这样流淌在张继的笔下。读——  

  师: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反复三次,声音一次比一次轻)  

  师: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生:看不见)(师擦去板书:月落);乌啼划破长空,转为沉寂,还有吗?(师擦去板书);这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江枫还看得清吗?(师擦去板书);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还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这点点渔火忽明忽暗,忽有忽无(师擦去板书)。天地间还有什么可以相对的呢?没有了,没有了。突然,听——(视频、课件——钟声)  

  师:钟声响起了,一声又一声,那钟声贴着水面,来到张继的船上,声声传入张继的耳朵,进入张继的心里,那钟声似乎在对张继说着什么?拿起笔,展开想象,请用“张继啊,张继——”开头写写,此时此刻,你就是寒山寺的钟声,你款款地告诉他,轻轻的告诉他,充满什么情的告诉他——

  (生写)  

  生1:张继啊张继,如果你无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单,让我来陪伴你。  

  师:多么知冷知暖的钟声。  

  生2:张继啊张继,人的一生有悲欢离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当你烦恼忧愁的时候,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师:这是多善解人意的钟声啊。  

  生3:张继啊张继,为什么不睡,为什么为么忧愁,这一切是为什么?  

  师:这是充满好奇的钟声。  

  师: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这钟声让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师擦去黑板上仅有的“愁眠”)。其实愁眠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心情,我相信你们也会有愁眠的时候。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愁眠啊,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数不胜数,我们不妨来看一组中国古代诗人写愁眠的诗歌。(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师:大家一定发现了,所有诗所有愁眠都跟一种景物有关,那就是——(生:明月)。明月照愁眠,愁眠望明月。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那是在明月当空的晚上,诗人可以把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愁绪寄托给明月。但是,要是没有明月呢,怎么办?张继把自己的愁眠寄托给了寒山寺的——(生:钟声)。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张继,走进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生齐吟诵背诗)  

  师: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张继那样浑然天成,感人心肺,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你听,从张继之后,这钟声一直在历史的天空悠悠回荡。四百多年过去了,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七百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一千多年过去了,钟声在王士祯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当代诗人陈小奇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这就叫经典,这就叫文化。(板书:经典  文化)。我们学了这首诗,在你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如果你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看一座桥——(生:枫桥);在枫桥上,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生:张继);想起一个人,你一定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枫桥夜泊》,再齐背诵。)  

  师: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寒山寺、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枫桥夜泊》教案 篇15

  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87

  一、教材解读: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耳熟能详、童叟皆知的诗篇。在那个诗人辈出,几乎人人都能附庸风雅地吟唱诗歌的朝代,仅凭一首诗歌而享誉于世的并不多。而张继就是其中一个。在《全唐诗》中,张继名下的诗歌只有两首,而我们熟悉的就只有这首《枫桥夜泊》。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么一首二十八字的诗歌如何流传千年而日久弥新了?当我们抛开张继的创作背景,单单从审美的角度来剖析这首七言绝句时,惊奇地发现其中一个个意象竟成了一种文化的符号,情怀的象征。

  “明月寄相思”的“月落”,那几声揪人心扉的乌鸦的“惊啼”,已然成了我们遥思故里、漂泊他乡惊魂的“化音”。那几点被江霜渲染得愈加昏黄的“渔火”,透过弥漫的寒气让人稍稍感到“家”的温馨,抚慰着那颗饱受羁旅之苦的心灵,同时也勾起多少游子“思归”的心怀。冷月、孤舟、渔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声声啼鸦,阵阵钟声,似乎是从生命的最深处,一下一下撩拨着诗人与读者的心弦。我们透过那涤荡千年的寒山寺的钟声,夜深人静时分在心底吟咏此帧小诗,分明可以从每个字符中捕捉到散发传递着时代久远的生命情感信息。“何时最是相思处?月落乌啼霜满天”(明.孙愤);“北城月落乌啼夜,更是孤舟肠断时”(明.张文潜);唐以后,这已成为中国诗人飘泊羁旅途中最销魂的风景了。

  二、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教材分析,综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一种涤荡千年的文化情怀,一个游子对故乡、亲情的无限牵挂。

  2、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不断触摸古诗的“内核”——情感,从而在对比阅读中,不断丰厚、滋养、催生这种文化情怀。

  3、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螺旋式的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在引领学生一次次入诗言中,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体悟,读出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古诗文化,品味重点句,借诗句的诵读来触摸文化的脉搏,以文化的厚度去诠释文字的意韵。

  四、教学理念:

  1、古诗教学的关键与难点都在如何引领学生在吟诵浅显的诗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文化内蕴。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努力引领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拨中入“诗言”,品“诗意”,悟“诗韵”。

  2、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诗歌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因此,教学中努力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诗歌传达出的情趣,在学生脑海植下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

  五、教学过程:

  (一)日暮乡关何处是——未眠

  1、  复习吟诵王维《鸟鸣涧》。

  导语衔接:夜晚,在王维心田留下的是恬静的圆月,清幽的山涧,几声回荡山谷的鸟鸣。

  2、  深情诵读李白《静夜思》。

  顺情而导:同样的夜晚,同样的月色,涌上李白心头的却是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3、  导入新课: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诗人张继乘船路过苏州寒山寺畔,天色已晚便系舟江畔。在张继的笔下,那晚的月色又留下怎样的故事,那晚的景色又勾起诗人多少遐想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继,走进他笔下的《枫桥夜泊》。

  (理念阐释:同样的月色,别样的情怀;同样的景致,不同的心境。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典诗词能借助一个个简单常见的景物抒发如此丰厚的情感底蕴的原因所在。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鸟鸣涧》与《静夜思》的复习导读,在上课伊始就营造一种文化的心境,从而为探寻《枫桥夜泊》意象背后的文化意韵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4、  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5、自由读读诗歌,努力读正确,读通顺,读得有节奏,有感觉。。

  6、指导朗读: 读着读着,你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怎样的情感?把你的感受送到诗句中去再读读《枫桥夜泊》。

  7、诗歌读到现在我想大家对诗句已经有了朦胧的感受,接下来请大家再好好读读诗句,凭借下面的注解,与同桌一起合作,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穿插介绍“寒山寺”的由来)

  (理念阐释: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屏弃了传统古诗教学的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对诗歌的意韵有一个感知层面的整体把握,再通过注解自主探究诗句意思。)

  8、再次走进诗歌,读着读着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样的景象呢?

  (1)交流眼前浮现的景物:月亮、枫树林、乌鸦、渔船……

  (2)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意象。

  预设:月亮慢慢西沉;几点渔火若隐若现;一艘小船独系江边;惊飞的寒鸦……

  (3)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这些词组的意韵、情味。

  明月西沉 乌鸦惊啼 飞霜漫天 孤舟独系 钟声传荡  渔火愁眠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理念阐释:把古诗中的意象通过学生自主的感悟化为一个个可视、可感的景象,从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播下一棵闪烁着中华文化的种子。然后通过朗诵把学生脑海中形成的模糊的“心象”清晰起来,明朗起来,从而体味这些词组背后的诗人情怀。)

  (二)烟波江上使人愁——愁眠

  1、看着渐渐西沉的明月,诗人独伫船头,迎着清冷的江风,向着远方,又怎能入眠呢?

  引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面对这样的夜色,多少漂泊在外的诗人留下了消魂的诗篇,对比参读:

  孟浩然《宿建德江》选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崔灏《黄鹤楼》选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反反复复地朗读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他们怎样的情怀?你从那个字眼体会到他们这份沉重的情怀的?(随即板书“乡愁”)

  预设:他们都出门在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万水千山阻隔着诗人与家人的联系,却阻隔不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

  他们都是在一天舟车劳顿之后,夜晚系舟江畔,才格外思念家乡的。

  思念让诗人难以入眠,望穿秋水,愁断天涯……

  4、音乐声中,情境导读:

  就是这样的月色,就是这样的江畔,诗人独倚船头,望着月儿悄然西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就是这样的心情,就是这样的景致,诗人眺望远方,不知何时眼眶已然润湿——“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从日暮乡关到到月亮西沉,诗人在愁绪中,眼帘渐渐低垂,他手握书卷,疲倦的心慢慢安歇下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设计说明:伴着低沉、缓慢、略带忧愁的乐曲,教师运用自己深情的语言,反复导读诗句,不知是诗句中意象打动了学生,还是诗人的情怀感动了孩子,我们期待的就是学生与诗人在心境上达成一种“合契”。)

  (三)夜月偏惊游子眠——难眠

  1、  追问:昏睡低垂的双眼,真的能全然合上吗?朦胧昏沉的心湖,真的能平静下来

  吗?(愁绪中的游子的灵魂始终不能真正的安顿)

  2、  朦胧的睡眼迷迷糊糊之间,看到了远处星星点点的渔火,诗人在迷糊的睡梦中仿

  佛看到了什么?(江畔人家的温馨再次唤醒诗人思家的情怀)

  3、江畔的游子苦苦难以真正“入眠”,难道只有漂泊在外的诗人难以入睡吗?还有谁也总在夜深人静时辗转反侧呢?她们又会在编织着怎样的梦呢?

  预设:

  诗人的妻子也无法入睡,她日夜思念着漂泊在外的丈夫,又怎能安然入梦呢?

  诗人的母亲也无法入眠,她在担心着自己的孩子出门在外睡得香吗,吃得饱吗?

  还有诗人最知交的好友,他在牵挂着何时能与自己的朋友把酒言欢,对酒谈心……

  追问:深夜里思念着远方诗人的家人朋友,又会在低声祈祷着什么,祝福写什么呢?

  预设:

  妻子:“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你什么时候回家团聚呢?

  母亲:孩子,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你一人孤身在外一定要保重身体。

  朋友:张继兄,祝福你高榜提名,名满九州!

  孩子:爸爸,爸爸,你什么时候再陪我去放风筝啊?

  4、睡梦中的诗人思念着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亲人牵挂着远方的游子,怎奈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诵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理念阐述:刚刚“欲眠”却又“难眠”。其实今夜难以入梦的又何止诗人一人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是闺妇对远游的丈夫的牵挂。通过跨越空间的阻隔,进行诗人与家人的情境对话,编制一个多维的情感磁场,从而让学生对“故乡”这个现在的城市孩子渐渐淡忘的意象有了感官的认识——原来故乡就是对家人的思念,就是对故乡一草一木的向往……同时也更深入的走进诗人的心理,探询“难眠”的深层原因,他在思念亲人,同时想到亲人也在牵挂自己,这时思家的心更紧缩了,归家的意更急切了。)

  (四)钟声搅碎乡思梦——不眠

  1、  过渡:夜已深,人欲睡;归心急,苦难眠。

  2、  教师范读,学生静心体悟诗人的心怀,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  低沉的萧鸣与一声声钟声,整体诵读《枫桥夜泊》。

  4、  那一声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划破了夜晚的寂静,更划破了诗人入睡的心,搅碎了

  诗人入眠的梦!————再读《枫桥夜泊》。

  5、  此时涌上心头的是离愁之恨,是思家之愁,是羁旅之苦,是失意之悲。头顶划过

  阵阵惊鸦的悲鸣,诗人迎着凄凄的江风,夜的梦却又被寒山寺飘来的钟声搅碎,搅碎了似乎刚刚平静的心湖,搅碎了刚刚理顺的思绪。此时的他想起了……想起了……

  6、  音乐声中,学生写话,抒发郁积胸口的情感。

  7、  交流、评议、提升:

  预设:他想起了自己出门时,妻子含情相送的眼神,他想起了孩子拉扯着自己的衣脚久久不原松开的小手;

  他想起了自己年迈的母亲连夜赶制御冬的衣服,他想起了母亲拉着自己的双手千叮万嘱的话语;————引背孟郊《游子吟》

  他看着远处星星点点的渔火,想起自己的孩子可能正趴在自家小院里捉蟋蟀的情景,不禁泪滑眼角。————引背叶绍翁《夜书所见》

  他想起家乡稻谷飘香,瓜果满园的景色,想起自己的朋友登高遍插茱萸的情形。————引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理念阐述: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丰厚文本的人文内涵。立足文本,又不拘泥文本,积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体现的正是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其次,通过对比参读,立体化地构筑学生的认知、情感、思维体系,更深化对文本的认识,从而对“月落、乌啼、渔火、钟声”等具象背后所蕴涵的中华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体悟。)

  8、  音画渲染,诵读体悟意象背后的文化承载。

  播放意境图,音乐响起(古乐《西江月》),诵读:

  明月西沉 乌鸦惊啼 飞霜漫天 孤舟独系 钟声传荡  渔火愁眠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9、结语:我想诗歌读到现在,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已经在你们的心灵深处留下

  一幅昏黄、朦胧的画面。“何时最是相思处?月落乌啼霜满天”,“北城月落乌啼夜,更是孤舟肠断时” 。在唐以后,这已成为中国诗人飘泊羁旅途中最销魂的风景了。“寒山寺的钟声 ”连同诗人的情怀已经融入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里。老师相信随着你们年岁逐增,对这份情感也会有更真切的体会。

  (设计说明:从日暮乡关系舟江畔,到月上树梢江畔独倚;从夜阑寂静辗转反侧,到魂系故乡烟波愁眠;从夜月啼鸦渔火隐映,到夜半钟声惊碎乡梦。诗人从“未眠”到“欲眠”,从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的“难眠”,到钟声击碎迷糊朦胧的睡梦的彻底“不眠”。《枫桥夜泊》在向我们展现了古典文化中最消魂的“乡思图”的同时,也用简洁凝练的诗句描述了一个饱受羁旅之苦,乡思之愁的游子孤思难眠的一夜。可以说“未眠”——“欲眠”——“难眠”——“不眠”构成了本诗的线索。因此,教学时围绕“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以诗人的心怀为线索构筑本课的教学。)

  六、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次。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所见、所闻、所感。

  (理念阐述:语文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因此,语文学科应格外重视诵读积累。其次,语文又是一种生活的延伸。我们在披文入境中欣赏别人的生活,目的是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丰厚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第二道课外练习,就是让学生切己体悟、换位思考,并进行语言实践,努力体现的都是“语文即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七、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张继

  未眠——难眠——不眠

  乡愁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枫桥夜泊》教案 篇16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赏析《枫桥夜泊》描绘的画面,领略诗中悲凉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正如备课是预设的一样,学生们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而且理解了诗的意思,领悟了诗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可是就在理解诗意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对于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者描写的是深秋夜晚的景。可有个学生却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清晨的景。“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我让学生讨论,得出这首诗是诗人在深秋的夜晚泊船枫桥边,感悟了整个夜晚的景色,只是在具体描写是作者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看到的景物,然后追忆夜晚的景色以及听到的钟声,这是诗中特有的一种时空景,而正是这种时空景才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凝重惆怅的情感。

  由此,我想,在教学实践中,当我们拿着精心设计的教案走进课堂与学生对话时,学生往往会有意无意的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给老师毫无准备的意外。这个“意外”就是课堂的生成。面对新的生成,我们不应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促进者引导者,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更精彩的生成,这就是新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有的教学策略。在古诗《枫桥夜泊》的教学中,面对“意外”,我抓住并有效的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适度的“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正因为把学生当作了一个个天真活泼、个性鲜明的人,看成一个个具有“生成欲望”和“生成潜能”的人,所以学生的对话是活泼、深入、有效的,恰似“一江春水”,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了文本,感悟了文本。

  在对话过程中,课标新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视角”,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引导的职责。此时教师的引导更重要。因为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生命群体,受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的局限,理解判断能力不会很全面很深入,所以教师巧妙地引导必然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生成更精彩的“对话”。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辨的时间,鼓励、引导学生深入的读书、思考、辩论,使学生对文本的画面、文字、已经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对话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枫桥夜泊》教案 篇17

  【教学内容】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5课《古诗四首》之《山行》与《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2、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3、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课前准备】

  搜集秋诗、秋词。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流程】

  一、诵秋感愁,渲染气氛。

  师生交流秋诗、秋词,这些诗词中弥漫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悲秋情绪。学生写“愁”字,说说“愁”字上头为何是个“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二、《枫桥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展开想象: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大胆猜想:诗人为什么而愁。意象统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读感悟:情境描绘中朗读,诗歌朗读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爱。

  1、描绘诗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张继是否一样。赏:欣赏红叶图片,谈感受,诵诗句。悟:从一、二两句诗中体悟诗人的爱秋情怀。

  四、整合拓展,升华诗意。

  1、同样处在深秋,同样不得志,为何心境会如此迥然相异。

  2、假如杜牧遇上张继,会对张继说些什么。

  3、补充一些爱秋诗,如,《赠刘景文》、《秋词二首》等。

《枫桥夜泊》教案 篇18

  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44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词语解释】

  ① 枫桥:桥名,在今苏州城外。

  ②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③ 江枫:江边的枫树。

  ④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⑤ 愁眠: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

  ⑥ 姑苏:即苏州。

  ⑦ 到:传到。⑧夜半:半夜。

  【题解】

  夜间把船停靠在枫桥边。

  【作者简介】

  张继(生卒年不祥),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中唐时候的诗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诗文今译和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船中的游子,让他感到多么凄凉。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行旅图。但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抒发了作者孤独思乡之情。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充分表现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枫桥夜泊》教案 篇1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驳论据的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了解诗歌赏析应注意的问题  ,

  (三)德育渗透点赏析诗歌时,不要牵强附会的理解以至破坏诗的意境。

  (四)美育渗透点感受诗歌意境的美。

  二、学法引导

  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驳论据的方式

  2.难点诗歌的赏析

  3.疑点    对“新解”中说的现实客观存在的事物应如何看待?

  (四)解决方法   

  1.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2.召开一个诗歌赏析交流会或开一堂诗歌赏析课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查阅资料

  2.阅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反驳了哪些“新解”?为什么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反驳?

  (2)你读过《枫桥夜泊》,也听过老师讲解这首诗,你认为对这首诗到底应该怎样鉴赏?

  3.开一个小型的诗歌赏析交流会,了解诗歌赏析应注意的问题。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复习巩固驳论文的文体知识。

  2.能够赏析张继的《枫桥夜泊》。

  3.能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看看作者列举了对方的哪些“新解”。

  (=)整体感知    .

  本文就关于《枫桥夜泊》的几点新解提出质疑,采用驳论据的方式从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等角度有力地反驳了“新解”。

  (三)教学过程 

  1.由欣赏配乐朗诵《枫桥夜泊》导入  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词语:

  索隐(索引):把书刊中的项目或内容摘引下来,每条下标注出处页码,按一定次序排列,供人查阅的资料,也明引得。

  招徕(lai):招揽。

  望文生义:文,文字。指字面。义,意义。不了解文字的确切涵义,只是从字面上去作牵强附会的解释。

  匠心独运:匠心,工巧的心思。独创工巧的艺术构思。亦作“匠心独造”。

  揆情度理:(kui)(du6):揆度:估量;揣测。

  索然无味: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毫无意味和兴趣。

  (2)指名翻译《枫桥夜泊》。

  [明确]乌啼: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啼叫,说明天将亮。

  江枫:江边的枫树。

  姑苏:苏州的别称。

  整首诗的意思是:月亮落去乌鸦啼叫寒霜茫茫遍野,面对着江枫和渔船的灯火使人愁闷难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飘入到远来的航船。

  (3)赏析《枫桥夜泊》: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子夜泊船时不能成眠,羁旅乡愁油然而生,于是欣然写下了这首佳作。全诗从远景描写着笔,首句七.爪字描绘了“月落”“乌啼~霜满天”三种景象。接着写在秋月渐落的背景下,描写近景中的枫叶和渔火,同时抒发愁绪。最后两句点明了诗画中景物的具体地域在姑苏城外的客船上,能听到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一个“到”字准确地勾勒出了钟声由远而近的听觉,衬托出诗人“对愁眠”的心境。全诗中景物既具体又夸张,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3.指名学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列举的对《枫桥夜泊》的新解。

  4.讨论下列问题:

  (1)新解:有人认为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即(1)认为“乌啼”不是指乌鸦啼叫,而是指“乌啼桥”;(2)“江枫”也不是指江边的枫树,而是指寒山寺前两座并排的姐妹桥,一座叫江桥,一座叫枫桥。(3)“愁眠”也不是愁闷难眠的意思,而是指运河西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的两座山之一“愁眠山”,又名“孤山”(另一座叫狮子山)。

  (2)作者是如何理解《枫桥夜泊》这首诗的。   

  [明确]作者认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主要在于诗人的匠心独运的杰出

  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你看: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

  5.生再读课文,要求思考:“新解”的根据是什么?即反面论据是什么?作者采用了什么驳斥方式进行批驳的:批驳过程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6.讨论新解(1):“乌啼”一“乌啼桥”

  (1)反面论据:A.“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

  B.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

  (2)作者采用了驳论据的方式进行驳斥,驳斥过程中采用了例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

  驳A:“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

  例证: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

  事实论证:乌鸦受到惊扰,是会飞起来,叫起来的。

  驳B:①无文献史料可证,有可能命名是在诗作成之后。

  类比论证:梁祝故事普遍流传之后,在不同的地方,出现过多少个祝英台读书处和梁山伯墓、梁山伯庙。

  ②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

  7.讨论新解(2):“江枫”一“江村桥和枫桥”

  (1)反面论据:寒山寺前有两座并排的姐妹桥一“江村桥和枫桥”。

  (2)作者也采用了驳论据的方式进行驳斥,驳斥过程中采用了反证法:

  假设“江枫”指“江村桥和枫桥”,那么诗人不会简称(①不合古人的习惯;②诗要讲究形象和意境),诗题应改为“江村桥枫桥夜泊”,所以假设不成立。

  8.讨论新解(3):“愁眠”一“愁眠山”    .

  (1)反面论据A: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处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叫孤山。

  B: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所以只好把“愁眠”解作一座山。

  (2)作者还是采用驳论据的方式逐一驳斥了两个反面论据,驳斥过程中采用了道理论证和归谬法:

  驳A:①道理论证:诗中要有一个“我”在,没有“我”就没有诗,没有文学。就《枫桥夜泊》这首诗而言,确是有个“我”在的。这“我”就在“愁眠”二字上。这个“我”,实为一篇主宰,全诤命脉。有了这“愁眠”的“我”,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才有了活力,才染上了主观感情的色彩,才生出一种动人的意境。若把“愁眠”解释成两公里外的一座孤山,“月落”等等就全变成死的了,全诗也就变成死的了。

  ②无文献史料可证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有可能山的命名在诗作成之后。

  归谬法:“愁眠山又名孤山”有两种解释:a.原名是“孤山”,那么“愁眠”之名定是后人附会上去的.b.原名是“愁眠山”,那么没有必要再起“孤山”的“又名”。因此,可以推测那座山不会在唐朝就叫“愁眠山”。

  驳B:反问,强调掌灯和旅客“愁眠”不矛盾。

  9.文章最后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明确]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把诗的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否则会使诗的意境

  全失,兴味索然。

  (四)总结、扩晨

  这篇文章在摆出反面观点之后,采用驳论据的方式逐点加以批驳,同时运用摆事实、讲道理、反证法、归谬法等多种论证方法及反问等修辞方法,论证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你读过《枫桥夜泊》,也听过老师讲解这首诗,你认为对这首诗到底应该怎样鉴赏?

  (五)布置作业 

  这篇文章为什么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反驳?课后背诵《过故人庄》《凉州词》《出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渭城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春夜喜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天净沙·秋思》等诗歌,下一堂课开一个诗歌赏析交流活动。    ·

  (六)板书设计 

  13《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鸟啼——乌啼桥

  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江枫——江村桥和枫桥一驳斥(驳论据)

  愁眠——愁眠山

  结论: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把诗的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背诵复习古诗词

  2.探讨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

  鉴赏古诗词应能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积淀相关文、史知识;2.准确疏通诗句含义;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4.领悟作者的积极意义;5.体会作品的独特意境

  (三)教学过程     ‘

  1.导入  :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化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文化涵养。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几首古诗词,探讨鉴赏古诗词的一些方法。

  2.出示本节课涉及的诗词,背诵。①《过故人庄》②《凉州词》③《春夜喜雨》④《出塞》⑤《渭城曲》⑥《渔歌子》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⑧《天净沙·秋思》

  3.示练习(一):选出下列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斜”是拟人手法,把绿树、

  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

  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

  怨杨柳”用了拟人手法。  ‘

  请同学们回答本题中涉及的诗歌、作者、朝代,并背诵补全诗文。   

  请同学们选答案,并分析原因:A(化静为动)

  得:鉴赏古诗:抓名句、名句抓炼字,炼字抓修辞

  4.示练习(二):阅读《出塞》,完成下列各题:

  (1)“龙城巨将”中的“龙城”指——,巨将指——,——代人

  (2)对“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运用比喻,即像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隘。

  B.运用夸张,即秦代明月一直照到现代,汉代关隘一直留至今天。

  C.运用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关隘,可理解为秦汉以来明月就照着边关。

  (3)读诗应掌握意境,对本诗前两句意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句气势不凡,意境高远,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写起,一下子拉开了广阔悠久的历史

  时空,展现出一幅苍茫的月临关塞的风景图画。

  B.首句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写起,并与历史战争联系起来,这神来之笔,有一种历史凝。    重感。

  C.首句虽写千年之前,但一切都是现实的,是唐代战争的写照,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兴奋的复杂感情。

  D.首句起兴高起,别出心裁,既然写出了深沉的历史意识,又抒发了历史征人及其亲人的同情。    一

  (4)读诗应以全诗着眼,全篇的主题是(    )

  A.表达诗人对千年战争的厌恶,对人民的同情。

  B.反映唐代政治腐败,边关无将镇守。

  C,赞扬千年来为战争献身的人们,并希望这种悲剧不再重演。

  D.歌颂历史上阵亡的将士,激发人们戍边保国的壮志豪情。

  [参考答案]

  4.(1)卢龙塞李广汉(2)c(3)c(4)D

  5.示练习(三):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列练习:

  (1)诗人在“构图”上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一面是秋风萧飒中“枯藤老树昏鸦”。一面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这是(    )相映,而“流水”与“小桥”是(    )相映,写景与写人则是(    )相映。.

  A.背景与主体    B.明暗    C.动静

  [参考答案]

  B  C  A

  (2)对这首诗主旨理解不正确的(    )    ·

  A.表现了诗人对羁旅在外的游子的思念。

  B.写游子的客愁、思乡。

  C.表达天涯旅人的凄苦之情。

  明确(二)(三)答案。

  由以上两则练习可简单概括:

  (板书鉴赏古诗词:积淀相关文、史知识、准确疏通诗句含义

  教师讲解相关知识——文化历史知识、作家、作品风格、流派。

  6.示练习(四)(五)(六):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有误的(    )

  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B.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五)《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赏析有误的(    )

  A.这首诗描写了春江水涨,烟雨迷濛,鸟飞鱼肥,悠然垂钓的图景。

  B.青山、白鹭、红花、绿水,景物色彩鲜明,再现了桃花汛期南国特有的色彩。

  C.“青箬笠,绿蓑衣”,用借代手法勾画出一幅剪影式垂钓图,表现了作者恬然安适的情

  趣。

  D.“斜风细雨不须归”表现了诗人敢于搏击风雨,不怕困难决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六)《送元二使安西》诗文赏析有误的(    )

  A.本诗描绘了翠绿的春晨美景和饯行劝酒的动人画面,突出了“酒深情更深”。

  B.三、四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难舍,无比挂念之情。

  C.一、二两句中的春雨和柳色是对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当时错综复

  杂、百感交集的心情。

  D.“更”字显示出作者劝酒时的殷勤,在频频劝酒中透露出诗人对友人难舍难分的心情。

  请学生分析后明确答案。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得出:(板书)鉴赏古诗  领悟作者的积极意义

  体会作品的独特意境

  由(六)《送元二使安西》联想到其他送别名句。

  [参考答案](四)c(五)D(六)c

  (四)总结、扩晨

  总结诗歌赏析的注意点(见板书)

  用本节课所学的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横线留给学生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的题目是    ,作者  。

  2.诗的颔联,作者从    角度,写出了春雨    的特点。    ,

  3.诗的颔联,作者从  角度,描写了一幅    图。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一句是以    反衬    ,意在表现(

  )

  A.乌云浓密    B.雨意正浓

  C.小径黑暗    .    D.船火明亮

  5.这首诗中描写作者想像中景象的诗句是    这一句写出了    的景象。

  6.从诗中找出点颔全诗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答:   

  7.作者的这首五言律诗传达了什么样的心情:答:[参考答案]1.《春夜喜雨》杜甫2.听觉细雨绵绵(无声无息、轻柔湿润)3.视觉江村夜雨    ’4.“江船渔火”“野径云黑”B5.“晓看红湿外,花重锦官城”春色满城,花城锦绣6.“好雨”“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雨之所以好,好在适时降落。7.通过成都春夜降雨,滋润万物的绚丽多彩的景色表达喜悦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能够背诵并赏析本节课所学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 

  积淀相关文、史知识

  准确疏通诗句含义鉴赏古诗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的积极意义

  体会作品的独特意境 

  八、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等。

《枫桥夜泊》教案 篇20

  低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中,主要定位在诵读和理解诗意上,进入三年级后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如果仅仅限于读正确和理解诗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努力实现意义到意境、意蕴的跨越,所以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上。

  教学中,我紧抓住诗中的“愁”字展开教学,找准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紧扣诗眼,抓住“这首诗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愁,什么叫愁?(烦恼)谁在愁呢?(诗人张继)他为何而愁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张继“愁什么”时,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乌鸦悲戚地啼叫,整个大地都被寒霜笼罩,江边的枫树,点点渔火,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切都让诗人感到孤独、凄凉、寂寞。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猜猜诗人为何而愁,学生猜测:他可能远离家乡,在思念亲人;他可能是忧国居民等,然后出示一段介绍诗人张继落榜的小故事,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诗人张继的孤独、寂寞。

  最后指导学生诵读诗歌,学生的情感也就自然而来,也就读出了张继这种深深的愁。

《枫桥夜泊》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意。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意境。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悟诗人“愁”的情怀。

  3、通过诵读一组古诗,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意境。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悟诗人“愁”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思乡导情:

  同学们,每当你心中有快乐、有苦恼、有欣喜时,你是用什么方式表达的?

  预设:用表情或语言,还可以用手中的笔。

  是呀,还可以用手中的笔。在我国古代,诗人们用一首首诗记录生活,表达感情,很多诗成了千古的佳作,这也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在众多的情感中,有一种情感,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人类的全部历史,这就是乡愁。从古至今,写愁眠的诗歌不计其数。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是比比皆是。

  (出示)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齐读

  (出示)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沉痛。齐读

  (出示)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表达诗人对远方的亲人殷切怀念的情思。齐读创建时间:2011-5-4 11:19:00

  (出示)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齐读

  (出示)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思绪满怀。

  小结:大家一定发现,所有的愁绪都与一种景物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念之情,都寄托在了明月上。那么没有明月的夜晚呢,诗人又把浓浓的思乡之愁寄托在了哪里?

  【设计意图】古诗的整合,使学生头脑中对“明月”的情感有了积淀,初步体会诗人借明月抒情感的情怀。

  过渡:今天走进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诗(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二、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齐读课题,“泊”是什么意思?(板书:停泊)

  2、读了题目,你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在枫桥这个地方,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3、理解了题目,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读)

  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

  【设计意图】从古诗的题目入手,初步感知“泊”发生的时间、地点,确定整首诗悲凉的感情基调,为理解诗句做铺垫。

  三、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1)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自由朗读,读正确,读通顺。

  (2)看着书下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4)齐读

  2、读出韵味,读出感觉,像刚才读题目一样,有感情地读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利用书下注释,了解古诗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锻炼语文能力。

  四、感悟愁眠,体会愁思,感情诵读

  1、抓“眠”入景

  (1)在这夜半时分,诗人张继在干什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词语感觉出张继没有睡觉?

  预设:他目睹月亮落下去了,没睡;听到乌鸦的啼叫,没睡;诗人感觉到了霜气的降临,没睡;看到江枫、渔火,没睡

  (2)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鸟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2、抓“愁”悟意

  (1)张继旅途很辛劳,本应该早点休息,而他却久久未眠,为什么?

  (2)愁者,愁心,愁思,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

  预设: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这些景象使张继愁绪满怀。

  请你抓住这些词语,读一读,说说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预设:

  月落带给人一种孤独失落的感觉。

  乌啼,在这寂静寒冷的深秋,听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心慌的感觉。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冷。

  追问:身体冷,还有什么冷?这是身心俱冷,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这一句。

  江边的枫树、渔火若明若暗,似乎也在说明是人的心跳动不已。

  这钟声一声声的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

  师: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然旅途劳累,却不能入眠,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鸣,深感霜降寒冷,看到渔火,江枫,幽幽暗暗,怎能不使诗人感到孤独凄凉,愁绪满怀呢?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让学生发现诗句的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分析能力。抓住诗眼,上钩下联,感受“愁”字,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3、随钟声释情怀

  (1)深情悟读

  在这深感孤独、寂寞的冷清夜晚,没有亲人的关切,陪伴自己的只有——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这深感孤独、寂寞的冷清夜晚,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这深感孤独、寂寞的冷清夜晚,没有考场上的失与得,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里没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钟声畅想

  在诗人愁上复愁,深夜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而至,一下,两下,三下……敲击着诗人的心坎,此时,钟声在向张继传达着什么?

  预设:劝慰,安慰,温暖,鼓励……

  【设计意图】抓住诗人“愁”的心境,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之上,教师有层次的进行引读,挖掘诗中的人文内涵,使诗人的情感在学生的诵读中得以升华。随着学生对钟声的想象,诗人的情感延伸至学生自己,让学生身处景物中感受钟声表达的情感。

  五、随钟声拓诗篇

  在张继之前,没有人写过钟声,但在张继之后,许多人都写到了“钟声”

  这是清朝王士祯到寒山寺时,想到了和兄长曾相约一同去看枫,看桥,听寒山寺的钟声,可再也没有机会。

  (出示)

  《夜雨题寒山寺》

  【清】王士祯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带着这种情感,齐读古诗,注意这首诗的韵味。

  (出示)

  《泊枫桥》

  【明】高启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这是高启到枫桥后,想到了张继,想到了自己的惆怅。

  (出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欣赏、体验其中细腻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

  《宿枫桥》

  【宋】陆游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旧半夜钟。

  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陆游西赴巴蜀,途径苏州,深感任重道远,写下了思虑深沉的《宿枫桥》。

  小结:钟声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不变的始终是钟声,当寒山寺的钟声款款消失的时候,诗人们的愁绪也渐渐化解了。

  【设计意图】在诵读这组古诗的过程中,根据诗境选配音乐和画面,给学生营造生动逼真的艺术场景,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

  六、情感提升

  每首诗都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每首诗都是时代的表达,每首诗都是历史的见证。在这短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我们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再次齐诵张继的《枫桥夜泊》。

  本设计的教学特点:

  这篇诗内容易于理解,适合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对重点字词给予感悟,在课堂中注重诵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这首诗,诗眼是“愁”,教学中,我以乡愁的几组古诗,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引入诗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古诗的诵读中,,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再配以教师有层次的引读,学生的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

  在教学中把借“月”抒情和借“钟声”抒情的几首诗整合起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及知识扩展能力,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深远。

《枫桥夜泊》教案 篇22

  古诗两首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1教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背学过的古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4、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2、指名读课文。

  3、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总结课文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

  作业: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2、背诵古诗。3、抄写《山行》。

  板书:            3、古诗两首

  山行

  近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2教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2)解题,简介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3)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认读生字,指名读课文,质疑。

  4、逐句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挂图: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呢?

  在这清冷、幽静的环境里,诗人这时是什么心情呢?

  理解“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

  (2)学习第三、四行诗。

  指名读这两行诗。“姑苏”指哪儿?“到”什么意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作业:1、用钢笔描红、临写。2、背诵课文。3、抄写词语。

  八、综合练习

  1、   比一比,再组词。

  径(      )  泊(       )  渔(       )  鸟(       )

  经(      )  伯(       )  鱼(       )  乌(       )

  2、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叶花。

  坐:            于: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啼:            愁: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里行走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由寒山、       、

  、       、       构成的             图,从清新明朗的诗句中流露出

  。

  (2)《枫桥夜泊》这首诗写诗人看到的景物有:                                  ,

  听到的声音是                                     。

  板书:             3、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所闻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教案 篇23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

  (板书课题)

  师:请齐读课题。……关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枫桥在哪里……枫桥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这座桥叫做枫桥?……

  师:其实,枫桥是江苏省苏州城外的一座小石拱桥。夜──泊?“夜”是什么?(夜晚),“泊”呢?(停泊),那“夜泊”就是──?谁用自己的话把这题目的意思说说?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师:很好!谁把船停泊在枫桥?

  生:作者张继。

  师:就在那个晚上啊,他写下了这名扬千古的诗句。来,咱们再读课题!

  生:枫桥夜泊!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先好好地读给大家听听,好吗?(播放动画,教师诵读古诗。)

  (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也想来读一读吗?

  生:想!

  师:为了让你们能读得更好些,周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待会,同学们先一个人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明白了吗?

  生:明白啦!

  师:打开书,第111页,开始吧。(课件:诗文,配以《春江花月夜》的音乐。)

  (生自由读古诗。)

  师:从大家刚才琅琅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来做这节课第一个给大家读古诗的同学?

  (一女生读,较好。)

  师:谢谢你给大家开了个好头!谁再来?

  (一男生读,较有情感。)

  师:有模有样,不错……你来!

  (又叫了两个女生读。)

  师:你的声音真是太美了,太好听了!

  师:都想读,都能读了是吗?

  生:是的!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师:可是,同学们啊,要读好古诗,光是读通了,读顺了,这还远远不够,还应该──

  生:读出感情来。

  师: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要学好古诗,咱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这其中的感情,接下来,大家再好好地读读,读出你的感受来。

  生:(自由朗读古诗。)

  师: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是太起劲了,老师都有点不忍心打断你们了!来,说说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首诗非常安静。

  师:那你能读出这种静静的感觉了吗?

  (生朗读,有意读得较静。)

  师:其实这位当班长的,平常声音非常响亮,可这次她读得比较──(生:轻)比较──(生:小。)

  生:我觉得读出了一种“安谧静美”的意境。

  师:什么词?

  生:安谧静美。

  师:(竖起大拇指)了不起!你能读读吗?

  (生读,掌声在每次学生读书后都响起。)

  师: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啦。咱们把读的要求放高一点吧,我们要觉得最美,就把掌声送给他,好吗?当然,他刚才读得挺棒!

  生:我觉得这些景物非常的优美。

  师: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生读)

  师:真美!还有什么感觉吗?

  生:我觉得诗人很忧愁。

  师:你能读读吗?看怎么读出一点“愁”的味道?

  (生读,师生鼓掌。)

  师:掌声说明了一切!同学们的感情倒是非常细腻、非常丰富,那么在那个晚上,诗人张继,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读。

  (生再次自由朗读诗文。)

  师:读出味道来了吗?诗人张继他那晚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

  生1:忧愁。

  生2:我也是觉得非常的忧愁。

  生3:我也觉得很忧愁,我是从“愁”字看出来的。

  师:哦──哪一句?

  生:第二句。

  师:江枫渔火──对愁眠。很好!

  生4:很孤独。

  生5:我觉得诗人是对自己现在的出境很愁,我从“客船”可以看出来,它体现的是思想的忧愁,他现在正在客船里面,或许,他不应该在客船,应该在家里面……睡觉。

  师:是啊,真好!看来下面的这个问题老师没必要问了,我本来想问大家,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这时候的心情?

  生:(齐答)愁!

  师:(板书:愁)他愁些什么?

  生1:我觉得他可能在为国家而烦恼。

  生2:有可能在思念他的家乡。

  生3:可能在担心他的家人。

  师:有一个字,刚才有个女孩子也点到了,我们从那个字可以看出,他这个时候不在家乡,他在外面。哪个字?

  生:(齐答)客!

  生:还有个字,“姑苏城外”的“外”字。

  师:你从这个“外”字也感觉到了他不在家乡,在外面,是吗?你的感觉挺有意思的!

  师:客,客是什么?

  生:客人……游客……在外做客……

  师:是啊,客人也好,游客也罢,反正他就是个“客”,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哪怕不是个佳节啊,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也会“倍思亲”啊!对吗?

  生:对!

  师:晚上睡不着觉,一个人站在船头上,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生1:家人是否身体还好。

  生2:他可能会想回家。

  师:在外漂泊,感觉很累了。

  生3:自己的国家是什么样子了,是强盛还是衰败。

  师:是啊,可能有很多事情,他都在担心着呢,一个人在外面,他都不知道。

  生4:想念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生5:他可能在想,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家。

  师:夜深了,他无法入眠,站在船头上,他非常非常地想家。可这时候,家人不在身边,哪怕是看到了美丽的夜景,有人陪他分享吗?……要是遇上了伤心的事儿,有人可以诉说吗?……夜深了,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聊聊天──

  生:也没有。

  师:他只好一个人站在船头上,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通过学习,我们一步一步走近了这位诗人,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想进一步了解了解这位著名的诗人吗?

  师:(课件出示作者介绍)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曾中过进士,也在朝廷担任过许多要职,身处战乱时期的他,十分关心国家的前途,关心百姓的疾苦。他为人正直,从不逢迎权贵,曾被一些朝廷的官员所排挤,官场上也很不得志。

  师:进一步认识了诗人张继,我想,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他的心。──他还有可能在愁些什么?

  生1:老百姓的生活好不好。

  生2:他为什么这么有才华还沦落到要在外面睡觉?

  (哄笑)

  师:据周老师在网上了解到,他并不是没那几个住店的钱,可能正是因为心里忧伤,所以他也没心思到城里去见识那种“灯红酒绿”,他就想在这小桥下,流水边,好好地静一静。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