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厦大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已达7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发表7篇sci什么水平 2017年厦大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已达7篇

2017年厦大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已达7篇

2024-07-06 20: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自2013年来,厦门大学紧密围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一核心,深化研究生培养与科研紧密结合的综合改革,突显研究生培养中的“研究”色彩,以“研究”为导向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构建起一套具有厦大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新范式。根据最新统计,自2015年以来我校理工科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对全校发表SCI论文的科研贡献率超过60%,厦门大学所培养的研究生已经真正成为其强大科研创新队伍中的生力军。2017年才刚过1/3,我校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Cell及其子刊上共发表论文7篇,超过2016年全年发表数,这标志着我校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持续提高。本期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这7篇论文和这些研究生第一作者。

一、生命科学学院李勤喜教授课题组研究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2017年1月5日,生命科学学院李勤喜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c-Src phosphorylation and activation of hexokinase promotes tumorigenesis and metastasis”。研究不仅揭示了原癌基因c-Src通过磷酸化糖酵解中的限速酶己糖激酶(hexokinase, HK)增加其活性,进而促进肿瘤发生和转移的机理,而且为相关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佳、王随利和江彬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厦门大学校长基金的经费支持。

张佳为我校2013级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生命科学学院李勤喜课题组。研究领域为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2)突变引起的代谢紊乱及致癌机理;原癌基因c-Src通过改变细胞代谢模式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机理;缺氧因子HIF及抑癌因子p53调控肿瘤代谢的新机理。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过SCI论文2篇,其中JCR一区1篇,JCR二区1篇。

王随利为我校2012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生命科学学院李勤喜课题组。目前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篇。

江彬为我校2012级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生命科学学院李勤喜课题组。研究领域为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2)突变引起的代谢紊乱及致癌机理;原癌基因c-Src通过改变细胞代谢模式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机理;AMPK和mTOR信号通路与细胞能量代谢平衡的调控。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JCR一区2篇,JCR二区1篇。

二、生命科学学院韩家淮教授课题组研究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2017年2月8日,生命科学学院韩家淮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RIP1 autophosphorylation is Promoted by mitochondrial ROS and Is Essential for RIP3 Recruitment into Necrosome”。研究揭示了活性氧簇(ROS)通过直接特异地氧化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RIP1)上的三个关键的半胱氨酸,进而特异地增强RIP1在S161上的自磷酸化,从而促进坏死小体的形成和程序性细胞坏死的发生。

张荧荧和苏晟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经费支持。

张荧荧为我校2012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生命科学学院韩家淮课题组。张荧荧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和Cell Research上分别发表JCR一区文章1篇。2015和2017年分别参加了第15届和第16届国际TNF大会,并以墙报和摘要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工作。

苏晟为我校2013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生命科学学院韩家淮课题组。主要研究兴趣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关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RIP1)调节程序性细胞坏死的部分工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三、生命科学学院吴乔教授课题组研究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2017年2月27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吴乔教授课题组的最新成果“Nur77 suppress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via switching glucose metabolism toward gluconeogenesis through attenuating 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sumoylation”。该文揭示了核受体Nur77通过抑制糖异生通路中的限速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1(PEPCK1)的SUMO化修饰,从而稳定其蛋白水平,最终促进糖异生抑制糖酵解阻断肝癌进程。

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边学利、陈航姿、杨鹏博、李英萍。吴乔教授为通讯作者。

边学利为我校2014级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吴乔教授。硕士期间,其参与的孤儿受体TR3/Nur77在细胞自噬中的作用和信号转导通路课题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 与Chemistry&Biology;博士期间,负责并完成了核受体Nur77/TR3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理和防治基础研究课题,并于2017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将该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杨鹏博为我校2014级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就读于吴乔教授实验室,目前在JCR一区、二区分别发表1篇论文,在就读硕士和博士期间参加了蛋白质组学和生化会议等国际性会议,与同学合作完成了Nur77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的研究。

李英萍为我校2014级细胞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吴乔教授。在研究生期间,李英萍认真学习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努力提升实验技能,先后参与了两个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其参与的Nur77/TR3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理和防止基础课题研究成果于2017年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另外,其参与的关于乳腺癌研究的课题也已完成并进入投稿阶段。由于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其获得2016年厦门大学校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四、海洋与地球学院研究生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2017年2月28日,Nature Climate Change以封面文章发表了海洋与地球学院博士生祁第为第一作者的文章“Increase in acidifying water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研究揭示了过去2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西北冰洋酸化水体正在快速扩大。该项目成果由陈立奇教授科研团队领衔、与美国等国内外科研团队合作完成。

祁第为我校2013级海洋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修北冰洋海洋酸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目前发表SCI论文3篇,EI1篇。多次参加国内和国际会议,做口头报告6次。曾获得中国第6次和第7次北极科学考察优秀科考队员称号(20%人员比例)。博士阶段师从陈立奇教授,从事极地海洋学研究;期间得到北极项目合作伙伴蔡卫君教授和Richard A. Feely 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并以中国极区海洋酸化研究科学家身份加入全球海洋酸化观测网(GOA-ON)。

五、化学化工学院任斌教授课题组研究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2017年3月28日,化学化工学院任斌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Plasmonic photoluminescence for recovering native chemical information from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该研究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方法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 该课题组采用单粒子光谱技术从实验上直接检测SERS光谱和金属纳米粒子的光致发光谱(PL),通过定量研究两者的关联,提出了一种普适的方法矫正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LSPR)对不同拉曼谱峰相对强度的影响,为理解表面物种构型和作用方式提供了本征的化学指纹信息。该方法的普适性也在更为复杂的纳米粒子聚集体和针尖增强拉曼光谱体系得到很好的印证。

该工作由任斌教授指导,主要由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林楷强(第一作者)完成。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的大力资助与支持。

林楷强为我校2013级本直博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是2011能源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招收的第一批本直博学生,主导师是任斌教授。目前已发表3篇一作论文(包括1篇JCR一区,2篇JCR二区)及多篇合作论文。曾先后在研究生院和协同创新中心资助支持下前往西班牙高等研究理事会材料物理中心以及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访问交流合作。研究工作也曾获得第13届国际近场光学会议的最佳墙报奖(第一名)以及第3届国际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前沿会议最佳墙报奖(第一名)。

六、药学院张晓坤教授课题组研究生在Molecular Cell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2017年4月6日,药学院张晓坤教授课题组在Molecular Cell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Celastrol-induced Nur77 interaction with TRAF2 alleviates inflammation by promotingmitochondrial ubiquitination and autophagy”。研究揭示了从传统药用植物雷公藤中分离提取的雷公藤红素(Celastrol)调控代谢的重要作用靶点和机制,发现肥胖的潜在治疗方法。

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药学院博士研究生胡梦婕、古丽米然•阿里同别克及国家海洋局海洋三所林祥志研究员实验室的罗强,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厦门南方海洋中心的资助。

胡梦婕为我校2013级化学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11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生物技术系,同年考入厦门大学药学院化学生物学专业张晓坤教授课题组,并于2013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药学院硕博连读的考核,开始在张晓坤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自2011年进入张晓坤课题组后,一直从事靶向孤儿核受体Nur77药物筛选及生物机制方面的科学研究。硕博期间曾多次获得象屿奖学金和国大药房奖学金等多项校庆奖学金,曾于2016年参加冷泉港亚洲会议并以墙报的形式汇报研究工作。

古丽米然•阿里同别克为我校化学生物学专业2013级博士研究生。2010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医学院,同年考取药学院药理学专业研究生,并于2011年起加入本校药学院张晓坤教授课题组,参与靶向核受体RXRα及孤儿核受体Nur77抗肿瘤药物筛选及生物学机制研究。自硕博连读以来,在张晓坤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与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先后寻找到以核受体RXRα为靶点的化合物K-80003、Z10及以孤儿核受体Nur77为靶点的雷公藤红素治疗疾病的机制,并在Cell Chemistry & Biolog, Cancer Research,Molecular Cell等国际期刊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

七、化学化工学院谢兆雄教授课题组研究生在Nature Communations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2017年4月24日,化学化工学院谢兆雄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ations 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Platinum-nickel alloy excavated nano-multipods with hexagonal close-packed structure and superior activity towards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该研究在铂基贵金属合金晶相的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该课题组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方法,实现了温和条件下六方晶系铂镍合金的可控合成。与热力学稳定态的立方晶系铂镍合金相比,六方晶系铂镍合金在氢析出反应中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催化性质:当电流密度为10 mA•cm-2 时,过电位仅有65 mV;在过电位为70 mV时,质量电流密度为3.03 mA•µgPt-1,表现出目前报道的氢析出反应催化剂中最优的催化活性。该研究为探索新型的高效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工作在谢兆雄教授和蒋亚琪副教授的指导下,与傅钢教授合作共同完成。实验部分由化学系博士研究生曹振明(第一作者)完成。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的大力资助与支持。

曹振明为我校物理化学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导师是谢兆雄教授,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一篇,与其他同学合作发表论文多篇。先后获得隆昌萃智奖学金、国重奖学金、潘懋元奖学金等。

近年来,我校研究生教育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深化,培养过程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逐渐加强,教育国际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科研能力显著提升。改革措施获得了教育部以及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肯定。2016年1月,教育部在官方微信中以“弹性学制、短学期、国际视野,厦大这样培养研究生”为题报道我校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成果。2016年9月,教育部网站专栏刊发《厦门大学“三打通三融合”深化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的文章,专门介绍我校围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一主线,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的系列改革。2016年11月,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16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上,我校研究生院团队荣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本次获奖也是我校在该奖项上的突破。学校将继续深化“研”字当头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为厦门大学成为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更多一流人才。

(本文数据截止至2017年4月24日)

(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陈联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