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 规划先行丨首届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赛作品展(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双减海报 城市更新 规划先行丨首届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赛作品展(一)

城市更新 规划先行丨首届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赛作品展(一)

2023-08-13 00: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近日,首届全国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竞赛顺利举办。本次竞赛以“更新让居住更美好”为主题,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指导,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办,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承办,有关高校和单位联合开展。活动以南京市秦淮区钓鱼台、淮海路两个真实项目地块的城市更新为选题,吸引了全国57所高校、95组队伍、609人报名参加。段进院士领衔,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共同组成评审委员会,评选出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1项、佳作奖24项、专项奖5项。

通过竞赛,老师和同学们加深了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对城市更新的认识,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结构布局和空间管控要求是城市更新项目的框架和依据,国土空间规划要统筹城市更新领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城市设计研究有利于创造更高的城市空间品质和国土空间价值。

今天,我们邀请了一等奖设计作品——《破茧——后双减时代南京淮海路地段学习型社区的更新设计》北京大学参赛团队的主创人员做客栏目,交流创作体会。

作品介绍

参赛团队

设计团队成员:陈雪琦、肖婉琛、李天舒、陆莹。

指导教师团队:戴林琳、许立言。

设计故事

Q:为何选择南京市淮海路地段作为规划对象?

北京大学:

今年7月,我们对竞赛指定的南京市淮海路、钓鱼台两个目标地段进行了实地调研。其中,淮海路地段的现状条件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一方面来源于场地内历史悠久的秦淮名校游府西街小学,另一方面来源于场地内历史文化资源的遗存,包括书店文化、印刷文化等。

南京市淮海路地段实景鸟瞰图

通过实地调研中与上述两类资源使用者的交流,我们发现,人们普遍对于场地内公共空间的学习氛围和现存历史文化资源缺乏关注;而“双减”政策背景下,学龄儿童放学后何去何从,也引发了家长们的普遍关注。

这些问题激发了我们的设计灵感,就像我们的参赛宣言所说:城市因规划而精彩,规划因设计而鲜活。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改善目标区段人民的生活品质,并尝试摸索出一套对老旧小区更新和旧城改造这两大城市更新议题的普适性解决方案。

Q:《破茧》的主要设计思路是什么?

北京大学: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愈发认识到,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原有集中改造的规划形式已不再适合旧城更新与城市文脉传承,而渐进性规划理念下的有机更新可能成为一条有效路径。

在设计主题上,我们结合当前双减政策的时代背景和场地周边丰富的文化和教育资源,萌生出“学习+”的规划理念,即以学习为主线串联场地内的公共物质空间和社会关系网络,通过塑造“人人能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区,打造设施联通共享、社区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强烈的社区共同体。

在具体思路上,我们专注于构建文化、自然、体育三类学习场域空间,通过空间演绎和学习活动引入,引导场地内不同人群之间形成交互与知识共享,在场地内实现社会关系交叠,从而催生场地形成学习型社区的更新愿景。

在实施策略上,我们构建了“社区治理+社区学习+社区运营”的三位一体模式,对不同等级活动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析说明。

同时,基于规划分期,对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成本效益进行了核算。综合利用经济学和土地、房地产等相关知识,构建了多维效益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场地的设计和更新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

Q:在设计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北京大学:

我们认为,设计最大的难点在于解决场地本身的复杂性。场地内不仅存在公服设施差、私搭乱建严重、停车难等老旧小区的普遍问题,还存在因房改政策导致的多产权问题,以及多处不同时期遗留下来的小片低层棚户区。

南京市淮海路地段某小区实景

这些问题使场地在设计过程中存在极大的特殊性,表现在用地转换、拆迁重建、实施管理等方面,需要谨慎处理空间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就是在设计过程中,还要注意场地内文保单位、公用设施、军事用地的控制范围,我们必须在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精细处理用地控制范围周边的土地利用,充分利用小微空间实现学习型社区的最终营造。

设计团队对区域要素进行了精准把控

Q:你们认为《破茧》最大的设计亮点是什么?

北京大学:

最大的亮点应该是“学习+”的规划理念,一方面是对今年新出台的“双减”政策做出了回应,契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学龄儿童可以将场地内的各类人群联系起来,巧妙解决设计地块本身存在的物质空间和社会关系问题。我们认为,规划不仅仅需要通过设计或管理手段不断优化居民生活与城市运行状态,也需要具有时代特征,需要对各种时代需求做出回应。而时代需求也许恰恰就是解决问题的契机或者突破口。此外,以地理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知识的运用,引导我们对于场地本身的问题有更为深刻的思考,从而在实际规划和设计中更加强调规划本身的公共政策属性。

Q:参加这次比赛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北京大学: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有两点收获:一是学会探求城市空间的复杂性和背后的差异性。二是学会如何理顺设计的思路、明晰设计的逻辑,讲好故事,而不是将头脑风暴的结果一股脑融入到设计中,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影响主题的表达。

北京大学设计团队在实地调研

此外,也让我们意识和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调研和设计的过程中,大家通过分工合作将一个大项目拆解为若干小任务,提高了团队协作的效率。我们有一个进度表,表里写了每周需要完成的任务,小组成员每周定时线上或线下见面讨论,汇报自己本周的工作并认领下一周的任务。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更擅长做的事情,有的人善于做数据分析,有的人画图更快。正是因为将大家的技能有效组合、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配合,我们才能顺利完成竞赛项目。

大数据时空轨迹分析图

Q:通过参加竞赛,你们对于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有了哪些新的理解或认识?

北京大学:

一是存量规划。规划已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以存量用地盘活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需要整体谋划、系统安排,要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对城市更新进行整体谋划,加强城市设计研究有利于创造更高的城市空间品质和国土空间价值。规划编制过程中,要从总体规划确定的更新地区功能定位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条件出发,也要充分考虑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平衡好各方利益。此外,考虑到落地和实施的可行性,我们的设计必须要足够“微”,不能搞大拆大建,“微”但又要出彩,使有限的土地和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这是很有难度的,对于未来规划师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二是人本转向。前期要做好社会调查,思考地块内的人“想要什么样的设计”,比规划师自己“想设计什么”更重要。要把回应人的需求、改善人的生活放在规划设计的首位。课程中我们很多设计都是“假题真做”,并不会真正落到实处,而这次的竞赛给了我们一个让方案落地的机会。在调研时我们通过对居民个体进行访谈,并用大数据补充群体行为特征等,对居民的生活进行深入了解,再结合设计思维,依托规划传导和政策推动,来创造更高的城市空间品质和国土空间价值。

三是综合性。新时代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我们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分析、认识和解决具体问题,既要立足于已有的规划理论和技术,也要在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具体在设计中,我们应用了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评价”“国土空间规划法规”等课程上学到的知识,尝试使用大数据对矛盾问题进行分析。

四是学科实践。通过参与此次竞赛,我们对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进程和技术特征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得以更好领会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以及其公共政策的属性。规划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此次竞赛是国土空间规划教学活动与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的一次很好结合,对于未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和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电话: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体

视频:刘潇然、杜潇诣、赵志坤

文案:陈雪琦(北京大学)、肖婉琛(北京大学)、杜潇诣

原标题:《城市更新 规划先行丨首届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赛作品展(一)》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