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刻晴武器、圣遗物、天赋加点、阵容搭配建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原神温迪天赋优先升级 原神刻晴武器、圣遗物、天赋加点、阵容搭配建议

原神刻晴武器、圣遗物、天赋加点、阵容搭配建议

2024-07-03 14: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月17日原神开启了刻晴角色up池,下面讲一下如何养成高伤害高机动的刻晴,告别刮痧。

刻晴角色突破加的属性是暴击伤害,满突破的刻晴,就自带38.4%的暴伤,加上角色自带的50%,便可以达到88.4%的暴伤,所以圣遗物及武器方面,应该更侧重于暴击率的加成(天赋2还会提供15%的暴率)

关于刻晴的武器推荐,五星武器首选磐石结绿,这把武器90级过后的属性,副词条带了44.1%的暴击率,被动提供的生命值以及攻击力加成,也非常有用,有了这把武器刻晴的圣遗物,便可以无脑的堆叠暴伤,毕竟暴击率的位置基本上已经够用了(自带5%+天赋二15%+武器44.1%=64.1%)还有圣遗物可能会歪一点暴击率,深渊里面还可以选双爆加成的buff。武器选择优先级排序:磐石结绿>斫峰之刃>风鹰剑>天空之刃>匣里龙吟≥黑剑≥黑岩长剑>笛剑>试作斩岩>铁锋剑(匣里龙吟、黑剑、黑岩长剑的选择需要考虑个人的圣遗物词条,缺哪个补哪个)

三星武器暂不做推荐

关于刻晴的圣遗物建议,套装方面,前期过度用的战狂,勇士,行者这些都可以,后期圣遗物角斗士2加如雷2是最好的,原因一是因为刷圣遗物的压力不是特别大,二是因为泛用性最广,三是因为伤害高。圣遗物套装选择优先级:角斗士2+如雷2 > 角斗士2(如雷2)+宗室2 > 如雷4 > 平雷4 > 角斗士4。有些人可能会疑问为什么平雷4件套或者如雷4件套优先级会比较低,原因一:很难刷齐优质的4件套,(简直可以算是一项掉头发的工程了),原因二:4件套的局限性非常大,刻晴最多的输出还是靠的重击和大招,如雷4加的是反应伤害,不是特别契合,平雷4件套就更不说了,需要打雷元素附着的敌人才能激活套装效果,在战斗的时候,雷元素有非常大的概率可能会被其他元素给反应掉,还有就是史莱姆挂不上元素,当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你身上的平雷4圣遗物被动就约等于什么效果都没有。

圣遗物主词条:花生命值、羽毛攻击力、沙漏攻击力、杯子雷伤加成(实在没有的话可以用攻击力)、帽子暴击率=暴击伤害(更缺啥就用啥)暴击率争取过45或者55,天赋二在使用大招过后,会提供15%的暴击率与元素充能效率加成,暴率如果够的话加爆伤的话会增加更多的伤害。

圣遗物副词条:暴率≥暴击伤害>攻击力>元素精通>元素充能效率

关于刻晴的天赋加点建议:主升普攻,宝贵的皇冠用给普攻,然后是大招,最后资源充沛的情况下,提升一下E的天赋等级

关于刻勤的阵容搭配推荐:首选温迪,温迪大招的聚怪效果,配合刻勤的大招,谁用谁知道,很爽。琴团长和砂糖也可以配合刻勤,风套4的减抗很重要。2号角色位置,如果你圣遗物用的平雷4件套,这个时候你这里最好用皇女,不仅可以较为稳定的触发平雷4件套的被动效果,还可以凑双雷的元素共鸣,让你皇女和刻勤的大招只需要等CD。3号角色位置,这时要考虑破盾,奶妈,元素共鸣,增伤工具人,班尼特还是那么棒,可以优先考虑,香菱双脱手技能、钟离控制护盾减抗、可莉破盾脱手技能、莫娜嘲讽增伤、芭芭拉讨龙挂水奶妈( 水环回体力也非常契合刻勤用重击消耗体力)、行秋减伤挂水、甘雨嘲讽双脱手技能,凯亚和丽莎也还行,更多玩法还待大家去开发。

讲一讲邪道物理流,养成成本低,收益明显,伤害完全不输雷伤流,甚至比雷伤流还高。

武器首选风鹰剑,其他的5星武器:磐石结绿>斫峰之刃>天空之刃,4星武器推荐试作斩岩,不仅强,而且获取途径简单,人人都有。

圣遗物推荐:角斗士2加染血骑士2  >染血骑士4件套  >角斗士4件套,杯子用物理伤害加成,其他的养成方法和雷伤流一样。

天赋加点:主升普攻,直接拉满,EQ随便加一加就行了(6级的大招伤害和一次重击的伤害差不多,就提供个被动效果)

输出手法方面,E释放完后,用重击去引爆标记,很关键,不能连点E,高频率的释放重击,消耗体力很快,解决措施可使用平A三下到四下,再释放重击,这样为一个循环,可以非常有效的解决体力不足的问题。

阵容搭配方面:一定要带一个挂冰元素的角色,超导的减物抗,伤害提升非常大,首推77,其次凯亚、甘雨、迪奥娜,不要用重云。其他的两个位置带奶妈与破盾工具人或者增伤,聚怪工具人。

以上观点仅表我个人的想法与建议,若有不同的观点或者更好的建议,欢迎评论区探讨,也可以私信我,我会一一解答。

觉得有用点个赞吧,都把我写累了😋(如果还想了解其他4星角色或者5星角色的养成方法,可以私信我,若人数较多,我会抽时间全部做出来)

最后祝各位,十连出双黄,保底永远不歪。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