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师范大学校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厚德博学弘毅致远是哪个学校的校训 关于山东师范大学校训

关于山东师范大学校训

2024-06-29 19: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山东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弘德明志,博学笃行。

校训作为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对于造就培养学者与学生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同时,校训与校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各有侧重。

2003年,为了更好地激励全校师生员工与时俱进,团结奋斗,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进取意志和凝聚力量,同时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全省高校德育工作评估,学校决定征集一个既能体现山师大特色,又富有文化内涵,成为山师大醒目的精神标志的校训。校训征集活动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在学习借鉴省内外部分高等院校校训内容的基础上,经学校有关部门与部分专家进行充分酝酿,提出了拟作为校训的5条候选内容,印发各院系、各单位和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广泛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从汇总征求意见的情况看,“弘德  博学  求实  笃行”一条赞同者最多。考虑到“求实”一词与校风中的“求实创新”一词重复,经学校研究,将校训的内容确定为“弘德  明志  博学  笃行”。

其具体出处和内涵是:

“弘德”,出自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中卷十(下):“恢弘德教,养廉免耻。”“思弘德化,思弘德教。”《隋书》卷七七《隐逸传》中《徐则传》中有“人能弘德,道不虚行”一语。“弘德”意谓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国。“为政以德”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核心。以德立身、以德立国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基本精神。“德主刑辅”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进入新世纪,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十六大又提出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校训把“弘德”作为第一条,旨在强调道德,体现着学校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师生员工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明志”出自三国诸葛亮撰《戒子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志”意谓表明志向,树立理想。理想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理想远大,目标明确,才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校训把“明志”作为第二条,旨在强调理想,体现着学校注重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员工为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追求。

“博学”,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猎取,同时“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阔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训把“博学”作为第三条,旨在强调学识,体现着学校重视学识渊博,倡导追求新知,激励探索真理。通过广泛学习,达到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基础知识,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百科俱收。

    “笃行”与“博学”同一出处。意谓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道德、理想与学识,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都要通过实践去落实。只有具有明确的道德目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渊博的学识,才能真正做到“笃行”。校训把“笃行”作为最后一条,旨在强调实践,体现着学校倡导实践理性,注重知行合一。

    总之,“弘德”强调道德,体现着学校的行为道德准则;“明志”强调理想,体现着学校的价值取向;“博学”强调学识,体现着学校的治学理念;“笃行”强调实践,体现着学校求是务实的精神。四者各有侧重,相互交融,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了校训的基本内容。同时,又与校风的内涵相呼应。

版权申明: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本站信息!!作品版权归所属媒体与作者所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