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图案纹样:分类汇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博物馆边框简笔画 中国传统图案纹样:分类汇总

中国传统图案纹样:分类汇总

2023-07-20 01: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传统纹样,指的是由历代沿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艺术风格的图案。主要源于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已有6000~7000年的历史。可分为原始社会图案、古典图案、民间和民俗图案、少数民族图案。

1.祥云纹最早是出现在周代中晚期的楚地。从周代中晚期时候开始,逐渐在楚地形成了以云纹为主,特别是动物纹和云纹结合的变体云纹为主的装饰风格。寓意有祥瑞之意,表达了对生命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祥云纹作为我国传统吉祥图案的代表,它同龙纹一样,都是具有独特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复杂的象征意义,而且是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2.云雷纹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有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云雷纹现在已经比较少见,但是在商代的白陶器和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原始青瓷器上,云雷纹仍然是主要纹饰。有压印、拍印、彩绘、刻划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是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方式展开。

3.环带纹常雕刻在铜壶、簋的腹部,盛行于西周中期、后期和春秋的初期。环带曲折波澜如波浪起伏,所以又被称“波纹”。以前也会被称“山云纹”和“盘云纹”,因其如山之起伏状,云绕其间形,现在也有称为“波曲纹”的,称法各异。纹饰构成以波线为基础,双线相垂带状,多数在上下填二环,成“X”形。也有相间以兽纹的。通常组成二方连续纹样。施于铜壶、簋的腹部,作为主纹;也有装饰于器物底部;个别的有两、三层相重叠作为器物整个装饰。

4.蟠螭[pán chī] 纹中国青铜器上的装饰。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屈。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盛行于战国时期。在当时的玉器上,也常见雕琢有蟠螭纹,表现形式各异。战国时期的蟠螭纹,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大且弯曲,腿部的线条变弯曲,脚爪常上翘。身上多为阴线勾勒,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

5.忍冬纹又称卷草纹,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样。忍冬为一种蔓生植物,俗呼“金银花”“金银藤”,通称卷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忍冬纹较为清瘦和程式化,一般为三叶片和多叶片,但是其变化是多种多样的。

6.蒲[pú] 纹即传统蒲席的纹样,通常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用浅而且宽的横线,或是斜线把玉器表面分割成类似于蜂房排列的六角形的纹样,这种样纹多流行于汉代,宋明时期也有少量的制作。

7.象纹象纹多见于青铜器、玉器和陶瓷上。《说文》曾记载:“象,长鼻牙,南越大兽。”而且殷商时期,中国中原地区尚有野象。所以多见于青铜器、玉器。甲骨文中,有殷王猎象的记录。图案特征,长鼻、象牙表现明显,象身饰螺旋纹,四周填以云雷纹。通常被作主纹应用。常施于方彝座部,盛行于商和西周初期。

8.蟠虺[pán huǐ]纹蟠虺[pán huǐ]纹又称“蛇纹”。以蟠屈的小蛇(虺)为形象,构成的几何图形。有的是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的纹样。多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呈现为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和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主体有鳞节,呈现卷曲长条形,外形上蛇的特征很明显,常常作为附饰缩得很小。

9.夔[kuí]龙纹夔龙纹常见于古钟鼎器物,主要是流行于明、清的景德镇瓷器上。夔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与龙相似,似龙而仅有一足;也有记载上说是舜的二臣名,寓意分别指乐官和谏官。夔纹始流行于商、西周青铜器及玉器上,商代的白陶因造型和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因此也有印夔纹装饰的。瓷器上的夔纹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如宣德青花夔纹罐、嘉庆青花夔龙福禄万代瓜棱形龙耳瓶等。

10.凤鸟纹凤凰,在神话传说中,为群鸟之长,是羽虫中最美者。飞时百鸟而随之,所以被尊为百鸟之王。在古人的心中,凤凰是吉祥之鸟。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

11.如意纹按如意形作成的如意纹样,借喻“称心”、“如意”与“瓶”、“戟”、“磐”、“牡丹”图案等组成,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有“平安如意”、“吉庆如意”、“富贵如意”等寓意,所以被称为吉祥图案。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

12.蚕纹蚕纹也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通常见于中国古代青铜器上。《说文》曾记载:“蚕,任丝虫也。”,外形上看,蚕体屈曲,而头圆,两眼较突出,体屈呈曲状。多用作器物口沿下或足部的装饰。盛行于商代初期。一说为蛇纹,认为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弯曲长条形,皆似蛇的特征;蚕无眼,只能蠕动,而不能弯曲。

13.饕殄[tāo tiǎn]纹饕殄兽,古人融合了自然界的各种猛兽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后形成的纹样。其中兽的面部模样巨大而且夸张,装饰性也很强,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之一,与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能力,研究者称其为兽面纹。

14.曲水纹这种样纹在宋代颇为流行,多见于织锦装饰,所以纹样又被称为曲水纹、或者紫曲水,主要是以单朵或者折枝形式的梅花、桃花与水波浪形状的花纹形成。多装饰于锦,所以这种锦也被称为落花流水锦。宋代颇为流行的织锦装饰纹样又称曲水纹、紫曲水,是以单朵或折枝形式的梅花或桃花,与水波浪花纹装饰于锦。故宫博物院藏宋徽宗书《后赤壁赋画卷》诗句首“梅花曲水锦”,就是这种锦的代表作。

15.方胜纹这种样纹是汉族传统寓意纹样。方胜是古代妇女的饰物之一,由两个菱形压角相叠,组成的图案或纹样。胜,原为古代汉族神话中“西王母”所戴的发饰。指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菱形大斑纹,有24个∧形组成,其中“∧”形的顶端在背中线(也称为脊柱)相连,或者略为交错,所以称“方胜纹”。

16.唐草纹唐草纹,为装饰纹之一。日、韩两国俗称卷草纹。在中国则俗称为蕃莲纹或西蕃莲。卷草纹最早出现于近东之叙利亚,为对于中亚地区普遍生长之一种蔓藤植物之描绘。其枝叶盘曲,茎上有小花十分优雅柔美。公元七世纪顷,卷草纹随着回教之兴起,传布于亚、欧、非三洲。而成为回教寺院中,最重要之装饰花纹。唐代日人西来中国,东归之后,以此种花纹乃习自于唐代,因名之为唐草纹。

17.拐子龙纹又被称“拐子纹”,最早起源于草龙纹,也是龙纹的一种。及其简化的龙头,龙身则为回纹与卷草纹的结合体,所以这种式样是最常见的拐子龙纹。其线条横竖分明的回纹与弯曲翻转的卷草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拐子龙纹增添了几分柔和,避免了线条呆板僵硬,又恰当地凸显了纹饰的硬朗、挺拔,因此拐子龙纹是刚柔并济的图案纹饰。

18.垂鳞纹垂鳞纹也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青铜器常用纹饰之一,其形态近似鳞纹,主线是以粗线勾出,中间衬以细线和云雷纹。多施于壶盖和底部,常作边饰应用,通行于西周后期和春秋时代。

19.蟠龙纹蟠龙纹也是青铜器纹饰之一,其龙形巨首有两角,乍看,双目圆睁,身形似蛇,体有鳞纹,蟠曲态如球状,空间则填以兽、鸟和鱼纹等图案。

20.璎珞[yīng luò]纹璎珞纹是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璎珞原本是用丝线,将珠石编串成多层次的装饰物品。曾将璎珞形象用于塑像或者其他器物为装饰纹样。璎珞纹始见于元代瓷塑宗教人物像上、多为景德镇窑与龙泉窑的瓷塑观音、菩萨。表现方法为模印或贴塑,以首都博物馆藏元代青白釉观音坐像最为精绝。坐姿观音微闭双目,端庄慈祥,自发髻而下全身纷披璎珞,神采奕奕。入明以后,璎格脱离人物独立使用,成为佛教或道教的象征,明代中期风行,多见于珐华器、青花器和五彩器、珐华器采用立粉画法,青花器与五彩器则采用笔绘手法。《晋书·林邑国传》曾记载:“其王服天冠,被璎珞。”

21.万字纹万字纹即“卍”字形纹饰,其纹饰写成“卍”形,曾逆时针方向。“卍”字是古代的一种符咒,用来做护身符或宗教标志,常被寓意为太阳或火。“卍”字在梵文中寓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寓意吉祥、万福和万寿。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采用汉字,读作“万”。《辞海》载:“卍”(音“万”)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此标志在古印度、波斯、希腊等国的历史上均出现过。

图为万字纹石窗,寓意坚固、永恒不变、辟邪趋吉,以及吉祥如意的象征,是表示永恒的吉祥符号。“卍”起源于史前文化。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西亚美索不达米亚时期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卍”字符号。进入青铜时后代,“卍”字纹在欧洲也甚为流行,作为装饰性符号,在早期基督教艺术和拜占庭艺术中亦屡见不鲜。后来被一些古代宗教所沿用,如婆罗门教、佛教等都曾使用。

用“卍”字四端向外延伸,又可演变成各种锦纹,这种连锁的花纹常用来寓意绵长不断和万福万寿不断头之意,所以也叫“万寿锦”。

22.云头纹

云头纹又称“如意云”,其形状犹如下垂的如意,也是一种典型的云纹瓷器装饰纹样。因为多装饰在瓶、罐、壶等器物的肩部,也被称为“云肩纹”;也曾装饰于盘、碗的内心部位,因此称作“垂云纹”。云头纹始盛于元代景德镇窑青花和青白瓷上。元青花云肩纹内满绘花纹,装饰方法为两种,一种是在白地上以青花直接描绘缠枝牡丹、缠枝菊等;一种是青花海水为地,露白为纹。青白瓷上采用贴花串珠式构成仰垂如意云头纹。

23.缠枝纹缠枝纹,全称“缠枝纹样”,俗称“缠枝花”,又名“万寿藤”。缠枝纹盛行于元代后期。明代或称为“转枝”纹,缠枝纹是以藤蔓卷草经提炼变化而成,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优美生动。它常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为骨架,向上下、左右方向延伸,形成了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者四方连续,循环往复,变幻无穷。缠枝莲、缠枝牡丹、缠枝草蔓均属此类。缠枝纹作为瓷器上最常见的纹样,因其结构连绵不断缠枝纹瓷器 ,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寓意吉庆。

24.寿字纹寿字纹是古代中国传统纹饰之一,文字纹的一种,多用于瓷器与布帛之装饰。上所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 。“寿”字,寓意“福寿绵长、寿与天齐、有福有寿、福寿安康”。

25.八宝纹八宝纹是瓷器佛教纹样,为藏传佛教象征吉祥的八件宝物为题材的纹饰。始见于元,流行于明、清。八宝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肠结。八宝纹常与莲花组成图案,作折枝莲或缠绕莲托起八宝的构图,也有以八宝捧团寿的图样。明代早中期排列次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瓶(罐)、结;明代晚期至清代排列次序为:轮、螺、伞、盖、花、瓶(罐)、鱼、结。清乾隆以后,也有打乱上述次序。明宣德矾红彩八宝纹双耳炉、清乾隆粉彩八宝扁壶,具有代表性。

当然,远远不止这几种,喜欢可以看看下面这本书,有很详细的图文科普。

《中国纹样》欧文·琼斯上海古籍出版社首次出版于1867年,由欧文·琼斯根据南肯辛顿博物馆部分藏品和其他一些私家收藏绘制而成,图版共计100幅,并配以解说。主书还原印刷所有图片,令读者可以欣赏到欧文最初所选作品的样态。别册为24幅书中纹样的素色线描图,读者可自行填色,勾勒。书的大腰封是中国青花瓷纹样,展开后可作为包装纸,也可任君发挥想象使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