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双塔之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博物馆接待室 共赴双塔之约

共赴双塔之约

2024-01-01 07: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民族学博物馆开馆前的 100 个日日夜夜(节选)讲述人:吴永明

(吴永明: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编审,本文写于2015年)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座以“民族学”命名的博物馆,它于1986年11月29日正式开馆展出,至今已有将近30年了。当年,为民族学博物馆准时开馆四方奔走、日夜操劳的老领导、老前辈、老同事们,好多人已经过世了。我作为参与者之一,追述民族学博物馆开馆前100多天日夜奔忙的日子,为的是铭记这段历史,并缅怀那些逝去的前辈和同事们。

接受新任务

1986年3月,经过一年多的施工,中南民族学院民族学博物馆新馆竣工了。一所粉墙绿瓦、颇具民族风格的园林式建筑矗立在南湖之滨,成为中南民族学院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6月下旬,唐奇甜副院长找到我说:“6月17日,在院党委会议上,专门研究了博物馆工作。为确保民族学博物馆在院庆35周年之际准时开馆,党委决定,进一步充实民族学博物馆的领导班子,抽调你(我时任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为民族学博物馆的临时负责人。在吴泽霖教授的具体指导下,编制16人(现有15人),再拨专款10万元作为布展和开馆之需。也就是说,你们要在11月29日之前,顺利完成开馆的一切筹备工作。你,有没有信心?”

1986年3月校报中两条关于民族学博物馆的信息

我略加思索,肯定地回答:“既是学校党委的决定,从工作需要出发,我服从安排。”接受新任务后,我静想了几天。在北京上学和工作的二十几年里,我虽然参观过不少博物馆和各类展览,但由我主持民族学博物馆的布展和开馆工作,心里还是没有底。底气不足,怎么办?对,向吴泽霖先生请教去。

吴泽霖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中国民族文博界的权威专家,主持过国庆十周年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全国民族工作展览。在“小八栋”,吴老静静地听完了我的诉说,他告诉我:“现在,文物有了,人才有了,经费有了,关键就看你如何把每个人的智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大家齐心协力,还怕不能按时完成布展和开馆?”吴老的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顿时信心倍增。7月上旬,我就到博物馆报到。通过几天的座谈和个别交流,博物馆每个同志的专长在我的脑海里逐渐地清晰了。更让我感动的是,1984年8月27日,国家民委(民教字〔84〕第388号)文件批准,中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物陈列馆”名称改为“中南民族学院民族学博物馆”,编制为16人。

大家憋着一股劲,都盼望大干一场。同事们的自信和劲头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相信,只要齐心协力,苦干加巧干,一定能够完成布展和开馆任务。时逢暑假,在短暂的休整、料理家事之后,8月初,博物馆全体人员准时开工了。

奔赴哈尔滨

展架、展柜、展板、灯具,还有文物保管部的保管柜,是博物馆的必备用具。可是,当年中南民族学院撤销时,一切办公用具统统折价处理或散失了,新馆舍就是一个亮丽的空壳,连一块展板或一个镜框也找不到。怎么办?一切都得白手起家。经协商,保管柜就由院木工房加工制作,拨给专款3万元,10月1日前交付使用。展柜呢?负责布展的陈靓、邵树清等同志冒着酷暑,赶往汉口的武汉展览馆、武昌的湖北省博物馆等几个单位了解情况。经过前后十余天的调研,他们提出了两套方案:一是用木质的展架、展柜。先进料,再请木工赶制,一切皆在武汉就地解决。缺点是一次成型,不能变更。二是用组合式铝合金的展柜。优点是高矮、宽窄、形状可以根据布展的需要,随意拼接或拆卸,可以多次反复使用,当年还是属于最新的展具。缺点是价钱稍贵,更主要的是,当时这种铝材只有哈尔滨有。选用哪套方案,在虚心听取赵培中、邵树清、陈靓、和平、张惠朗等几位有经验的同志的意见后,大家经过反复比较,分析利弊,决定采用组合式铝合金展柜的方案,不但实用,还能抢回一点时间。此方案也征得吴老同意和院领导的批准。9月2日,徐开启和赵志广两位同志身负重托,冒着暑气,从武汉出发了。

9月下旬,徐开启、赵志广两位同志押着1.3吨铝材,随车返汉。当年哪有什么物流公司,一切都得他们亲力亲为。一路艰辛,唯有他们自己知道。此时,大家都深深地松了一口气,布展工作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胜利。

清理旧文物

1953年原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文物图片展保留下来的展品,后全部移交给中南民族学院作教学、科研工作之用。为此,学院还专门建立了中南少数民族文物陈列馆。1972年,中南民族学院撤销,陈列馆的9907件南方少数民族文物全部由国家民委转托中央民族学院保管。

中南民族学院恢复重建之后,在学院临时党委的直接领导和吴泽霖教授的亲自指导下,中南少数民族文物陈列馆的恢复重建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根据1984年8月27日国家民委(民教字〔84〕第388号)文件精神,同年12月25日,随着负责赴京清理文物的彭武文、张惠朗、孙秋云等同志返校,带回民族文物22箱共9262件。说到这里,应该感谢中央民族学院替我校保管了这批珍贵文物,才避免了十年动乱中的流失。

1984年12月校报中关于首批民族文物回归我院的消息

文物是博物馆的财富,也是展出的本钱。近万件民族文物由北京运回后,一年多来,一直堆放在临时库房里。家底不清,如何布展?清理文物,势在必行。1986年9月下旬,几十箱文物全部搬进了博物馆一楼大小库房。20世纪80年代学院复办之初,哪有什么空调、电脑之类,博物馆顶多有几台吊扇和排风扇。火炉武汉的9月下旬依然没有入秋的迹象,加之博物馆坐落在湖畔,致使库房又潮又闷。文物保管部有4位同志:张惠朗、李玉萍、皮永和和吕小苏。张惠朗是一位年近半百的女同志,曾担任过湘西自治州博物馆的文物保管部主任,很有经验。在她的带领下,一件件文物开箱消毒,清理归类,登记造册,一切都是手工操作。这些30年前征集和捐赠的民族文物,件件都是老古董,且一直压在箱底,如今重见天日,散发出阵阵难以名状的气味,工作环境可想而知。但他们没有嫌脏、嫌累,一直默默地工作着。

10月下旬,文物保管部顺利完成文物清理工作,从而为下一步的布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协力搞布展

新馆舍建筑面积2931平方米,有三大两小共5个展厅。大厅200平方米,小厅85平方米,展出面积共770平方米。其他为办公室、接待室、大小库房等。

遵照院庆办公室的安排,第一展厅(大)留作“院35周年校史展”之用,主要展示中南民族学院恢复重建5年来所取得的成就,由院科研处负责。第三展厅(小)搞集邮展览,由老干部焦奋同志负责筹办。其余3个展厅,由博物馆根据现有馆藏文物情况,自行安排展出。

从现有馆藏文物情况来看,海南岛黎族藏品比较丰富,从生产、生活用具到婚姻、丧葬、节庆、习俗等各个方面的文物相当齐全。吴泽霖教授的学生赵培中同志多年来一直在海南岛五指山黎族地区从事民族调查,不但熟悉情况,他本人还摄制了大量的影像资料,足以充实现有的藏品。因此,吴老推荐了赵培中同志,第四展厅(大)就以《海南黎族》命名,作为民族学博物馆的第一个民族学展示的试点,由赵培中、刘卫国等同志负责实施。

从10月初开始,除文物保管部同志全力投入清理馆藏文物和接待室开工装修之外,全馆其他同志在徐开启、赵志广两位同志的指导下,全力以赴地投入组装5个展厅的展柜。这项工作看似简单,施工制作实属不易。各展厅展出内容不同,对展具的要求也不同;即使同一展厅,因展出的文物不同,对展具的要求也不一样,高矮、宽窄各有所需。好在事先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设计了多种规格,并按需下的料。因此,组装工作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由于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组合式铝合金展具,又扛又抬,又拆又拼,个个累得汗流浃背的,一个白天也拼装不了几个展柜。5个展厅的展具要在短期内组装和灯具,有的到汉口的大影楼洗印展出的照片,有的跑到汉口、武昌的大商场选购服装模特,以及沙发、茶几等用品,有的则忙于装修接待室。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校庆日准时开馆,人人都在忙碌着、奔走着,有时忙得连吃饭都忘了。

我负责的展厅,从文物保管部挑选借取了一大堆各族服饰,让模特穿上后,摆放到展柜里,再请大家来评议。经过反复比较,最后确定。11月中旬,博物馆负责的3个展厅已初具雏形,只差图片和文字说明了。各种规格的黑白、彩色照片先后从汉口影楼取回,并制作上版。可是,文字说明还得手工书写。当时既无电脑,也没有复印机,但好在博物馆早就储备了人才,文物保管部的皮永和同志就是一位不满30岁的年轻书法家,他和邵树清同志义不容辞地挑起这副担子,夜以继日地为各展厅书写各种文字说明。斑斓多彩的民族服饰、织锦,配上隽秀的文字说明,着实为展出增色不少。11月27日,各展厅的布展工作基本结束,接待室也已装修一新。民族学博物馆全体人员奋战了1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收获了胜利的果实,顺利通过了预展,并获得院领导们的肯定。

民族学博物馆开馆仪式上工作人员合影

1986年11月29日上午10时,中南民族学院建校35周年庆祝大会暨民族学博物馆开馆仪式,在民族学博物馆正门前广场隆重举行。时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川,以及湖北省、武汉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兄弟院校的嘉宾,中南民族学院各系部的各族师生代表,共数百人参加了庆典活动。副院长唐奇甜致辞,石川和老院长白瑞西为民族学博物馆开馆剪彩,吴泽霖等在汉各高校的著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庆典。开馆仪式后,省、市领导同志在学院领导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展厅。

1986年11月校报关于民族学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的报道

光阴如箭,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为我国第一个民族学博物馆的开馆而日夜奋战的老领导、同志们,如贾清波院长、唐奇甜副院长、吴泽霖教授、赵培中、徐开启、赵志广、邵树清等都已先后作古。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就是为了缅怀这些老领导、老前辈、老同志们为民族学博物馆作出的积极贡献,表达我们崇高的敬意。

用100个筚路蓝缕的日夜

让民族学博物馆在35周年院庆时顺利开馆

这是老一辈民大人

不畏难、担重任的真实写照

韶光流转

中南民大即将迎来70周岁生日

70年来,一代代民大人初心不改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中南民大也正以崭新的姿态

昂首阔步新时代、启航新征程!

推荐阅读

宝藏毕业生有话说:在中南民大就读,可以收获什么?

来!看!民大的建筑!

“最美社科人”柏贵喜:扎根田野苦求索,情系非遗守初心

护国旗荣耀,展青春荣光丨民大这支队伍的故事里,满是庄严的国旗红!

原来民大学霸们都是这样记笔记的!内含投票通道

END

中南民族大学

图片来源 | 党委宣传部 民族学博物馆

文字来源 | 吴永明 胡紫云

编辑排版 | 胡紫云

责任编辑 | 刘虹

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scuec 195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