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科大二小唐晓勇简介 对话

对话

2024-06-29 22: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对话缘起

“改革创新”是南方科技大学的创校精神之一,构建现代化创新教育体系亦是南山教育改革的底色。作为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创校校长,唐晓勇身上同样有着“改革”“创新”的标签。自1999年来到深圳南山,从计算机在课堂上的使用到关注技术支持的学习变革,唐晓勇一直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近年来,他更是成为以打造“未来教育”而闻名的“网红校长”。他所进行的“跨学科统整项目课程”收获了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喜爱与认可,在全国20多个省市150多所学校进行推广与实践。让学校服务老师,让教育服务学生,“未来教育”在他的带领下正在慢慢变为现实。

-01-

用设计思维改变学校环境

南方教育时报:我们注意到学校紧邻地铁5号线塘朗站和留仙大道,还有一条铁轨从操场下面穿过。当初是出于什么原因选择在这里建校?这样的环境适合办教育吗?

唐晓勇:这所学校最初由深圳地铁集团选址建设,他们没有学校建设的经验,校园设计不合理,极像一座工厂。学校周边有公路、地铁,还有地铁维修站,先天环境很差,但我们努力通过设计思维去改变它。

我们封闭走廊过道,安装了新风系统、智能化开窗系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噪音,同时让空气自然流通。我们在校园建设了很多处“世界咖啡屋”,门口贴的标语都是“教育创见未来,未来无所不能”。这不仅是一间屋子,更代表了头脑风暴式的思考文化。学校风格设计以简约留白为主,墙上很少张贴宣传画,我认为,孩子的大脑需要有一定的空间留给他们自己去创造。

我们还为年轻的妈妈们设计了温馨的“母婴室”,教师洗手间里都是全自动消毒马桶。我们会给老师们开季度生日会,把爱老师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只有校长和学校管理团队真的爱老师,老师才会感受到爱和尊重,然后把爱再传递给孩子们。很多人来过这里,都说这所学校“人气”很旺。最初的建设格局可能像个工厂,但学校团队已把它打造成一所为学生和老师造梦的“梦工厂”。

南方教育时报:近些年,各种教育讲座、论坛和活动中都有您活跃的身影,很多人因此把您定义为一个“网红校长”,认为您比较高调。您怎样定义自己的角色?

唐晓勇: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是我的原则。教育需要学术打底,需要了解更多的学术动态,更需要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起探讨,这样我们才能站在高处看教育,所以我很关注前沿的教育思想。作为一个校长,我首先把自己定义为引领者。那么多座山峰,我带领团队攀登哪一座很重要。其次我是一个组织者,攀登的团队很重要。再次我是一个示范者,榜样作用胜过很多语言和制度。在要求老师时,我首先要思考一下自己能不能做到。校长必须是个学习者,了解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学习专业的领导力课程等。我还是一个反思者。如果遇到投诉事件,我和团队成员首先要做的就是反思自己的问题。只有反思才能极度开放,这也是强大抗压能力的源泉。

我们一直在贯彻“行动阐释理念”,每年做创新课程、发学术文章、参加教育论坛等,既是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也希望通过这种学术“高调”,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课程体系,让更多人参与到“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技能”这种教育理念中来。

做为教育人,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感受到教育对于我个人生命的价值。既然做了老师、校长,我们就要有尊严地行走在这片热土上,这是我自己赋予自己的尊严。为践行、阐释前沿教育的内涵而“高调”是值得的。

-02-

以融合性创新为起点

南方教育时报:南科大第二实验学校一直在进行统整项目课程的实践。统整项目课程涉及跨学科、项目化、主题式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已经存在很多年了,您是怎样带领团队实现创新发展的?

唐晓勇:在实践中,我们把国家规定课程体系的学习和跨学科、项目化的创新学习并行融合开展。比如正在进行“中国传统科技”项目,我们会研究茶的起源、酿酒的技术、笛子的发声原理等,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有机联系在一起。

统整的核心是把学习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机地统合起来,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界,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时间和空间的边界,融合在一起。项目,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指的是项目负责制。每个课程都是一个项目,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由一个老师统一负责管理。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是“项目化学习”,也就是PBL(Project-Based Learning)。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让孩子的能力在课程统整中得到全方位锻炼。

统整项目课程是融合性创新的结果。可以说没有一个课程关键词是我们原创的,但是我们把所有的元素通过融合再组合,就是融合性创新。另外,我们学校之所以能这么持续地发展,更重要的是有效利用了外部资源。周边的北大深研院、清华深研院、哈工大(深圳)、中科先进院、深大、南科大等高校的教授都很乐意应邀到我们学校授课,授课内容也契合我们的课程主题。

南方教育时报:南方科技大学是深圳市大力推进发展的高等院校之一,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作为大学的附属中小学,贵校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优势?

唐晓勇:南科大的教授会直接参与到统整项目课程的开发中。比如,在实施“水的世界”统整项目课程时,我们会请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的老师来学校一起探讨课程内容,给孩子们讲海洋知识。如果一堂课由大学教授来上,那么深度和广度就不一样了,家长的认可度自然也不一样。小学课程和大学课程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但大多数教授都很乐意来,愿意花时间去备课。因为他觉得课要上得让中学生、小学生都能听懂,要满足这些学生的好奇心,随时准备好应对他们千奇百怪的问题,这对教授的备课也是一种有趣的挑战。

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共享才是大学给予我校最大的价值,不仅要共享,还要共创、共生。场地互用、专题讲座等都是基础的表层合作,更重要的是大学教授能够作为课程设计者深度参与到学校的课程改革中。这就需要校长与大学教授能够建立起深度、系统的联结。我每天都会查阅南科大的新闻、论文和论坛,对教授的能力和研究领域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学校需要什么课程,我就可以请到相应的专家。另外,校长还要对大学的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在办学时真正落实。例如南科大的核心文化就是“创新”,所以我们也要做到创新。

-03-

教育改革核心是人的需求

南方教育时报:您在您的公众号“教育前沿”中提到“用未来的视角关注当下教育”,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推广,包括信息化技术、脑科学、云管理等。您认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唐晓勇:我1999年从四川成都到深圳,当时只会电脑的开关机,来深圳半年后就能做课件,自如地开展计算机的学习,这是因为我感受到了技术的力量。当前的现状是,学校外面的世界一直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里做教育的人不能无视、阻碍这种变化在学校里发生。所以我一直大力推动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我们把学生和学习放在最前面,而不是把技术放在前面。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人的需求”。现在的学生都是数字原住民,和我们这一代的数字移民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很多孩子喜欢戴着耳机,边听音乐边写作业,这在一些家长看来难以理解,但当今的孩子们可能早就具备了多任务处理的能力。

所以,教育要关注到人的需求,我们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课程体系都要匹配学生的需求。还要考虑他们未来的需求,我们或许跟不上时代,但学生是要生活在未来的。我们所有的思考、讨论、学习都不能停留在静态的文本上,不能做纸上谈兵的事情。

离开能力只谈知识是“伪知识”,离开知识只谈能力是“伪能力”。知识和能力的“脱钩”正是很多人缺乏创造力的原因。所以我们不能让知识停留在书本的文字上,还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让学生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实现能力的培养。

校长名片

唐晓勇,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校长,南山区第五届政协委员、教育部“儿童与未来教育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广东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长期致力于技术支持的学习变革与创新的实践研究,近年重点关注“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重构探索,独立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课题,撰写120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

记者 | 刘丽 钟昕

编辑 | 武堂明

新媒体编辑 | 黄秋碧

每天更新教育资讯

了解更多教育相关话题

-扫码下载深学-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