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70年五迁址 初心未曾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方日报报纸哪里买得到 南方日报:70年五迁址 初心未曾改

南方日报:70年五迁址 初心未曾改

2024-06-01 04: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Video PlayerClose

从光复中路48号到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日报始终与党的事业、与广东改革发展血肉相连

  庆祝南方日报创刊两周年全体工作人员合影(1951年10月23日摄于沙面复兴路42号)。

  《南方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南方报业289大院完成升级改造。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是传统报业集团跨入智慧型文化传媒集团的历史新坐标。

  历经70年风雨,南方日报的社址五次变迁。1989年迁入至今的广州大道中289号大院,已然承载着南方报人数十年的记忆与荣光。

  这一次全新亮相,一次坚定的再出发,见证着南方报人砥砺不变的初心,积蓄着勇担新使命的强劲动力。

  ◎光复中路48号

  艰苦创业由此开始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这一天的广州,解放的号角还没吹响,人们急切等待着解放军进城。

  报纸是记录历史的载体。解放后的广东,亟需一份报纸。早在1949年9月中旬,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在江西赣州会议上就决定,在广州市解放后立即创办《南方日报》,并决定我党在香港办的《华商报》于广州解放时停刊,组织该报新闻工作者回广州参加筹办《南方日报》。

  10月14日,广州解放。《华商报》次日停刊,代总编辑杨奇带着一批报人随后奔赴广州。与此同时,在赣州的曾彦修等人也接受南下参与创办《南方日报》的任务。10月20日,首批工作人员进驻接管广州光复中路48号《中央日报》报馆。集结到一起的创始团队商定:广州解放已经六天了,《南方日报》必须在23日创刊。

  创刊号出版的前一天晚上,由于人员较少,又害怕出错,首任总编辑曾彦修和副社长杨奇等几位同志楼上楼下忙个不停。直到报纸印出来的那一刻,曾彦修才放心离开。

  23日天亮时,南方日报创刊号终于印刷出来了!送到读者手中的第一份《南方日报》,除了有《广州市军管会成立》《广州警备司令部成立》等重要新闻外,还有曾彦修精心撰写的《新的中国,新的广东——本报发刊词》。

  创刊号的诞生还有一段插曲:当天各版的稿件和印刷排版设备等就绪之后,还差一件重要事情,那就是毛泽东主席为《南方日报》题写的报头尚未送抵广州。

  据创刊时的编辑部秘书周方旸回忆,叶剑英、方方同志早在广州解放前,即致电在北京即将南下的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二书记张云逸,托他转请毛主席题写《南方日报》的报头,由他带回广州。张云逸在回京前写信给叶子龙说明此事,并说他拟于第二天离京南下,请他转请毛主席题字。

  10月13日,毛主席题写了《南方日报》的报头,并在张云逸给叶子龙的信上批示:“照写如另纸。送张云逸同志。毛泽东十月十三日早”。但1949年10月23日《南方日报》创刊时,张云逸仍在途中。经请示叶剑英同意,报头字由原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李凡夫先写暂用,因此,从10月23日到11月12日这21期报纸的报头字,是李凡夫写的。

  1949年11月12日,由张云逸带回来的毛主席题字送到报社了。编辑部的同仁打开一看,南方日报每个字都有好几个,有横款、竖款,都写在一张宣纸上。原来,毛主席是写了供大家挑选的。见到题字,大家都很兴奋,连日的工作疲劳一下子抛到了九霄云外。

  报社领导共同研究,从各个题字中选出四个字剪下来再安排好,然后送去制电版。第二天,读者们看到的第22期《南方日报》报头,便是毛主席的题字了。

  创刊之初,条件十分艰苦。办公楼破旧、狭窄且不说,电话也时时不通,还经常停水停电。报社工作人员过着清贫的生活,有些人只能在办公室打地铺。

  正是这样的艰苦奋斗,成就了一段意义非凡的创业史。

  广州市光复中路48号,南方日报老社址。

  ◎四次社址搬迁

  系列报格局初步形成

  从1950年到1968年,《南方日报》经历了3次搬家。1950年5月1日,南方日报社搬迁到广州沙面复兴路42号办公。此后,由南方日报社自建新基路37号社址,1954年1月29日至1968年8月31日在此处办公。

  西堤新基路37号的4层大楼是南方日报第一份属于自己的产业。在这里,南方日报实现了最初的腾飞。南方日报抽调采编骨干,创办了《羊城晚报》,两份报纸同址办公,并蒂绽放;《南方日报》两度接纳了同城的《广州日报》;1958年至1963年,新华社广东分社也曾与《南方日报》短暂合并。

  除《羊城晚报》外,《广东画报》《南方日报农村版》等都在新基路时期相继创刊,南方日报系列报刊的格局初步形成。

  1968年,《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和《广州日报》三报合并,合并之后出版《南方日报》在人民中路同乐路10号办公。

  1969年1月18日,南方日报社搬迁到广州市东风路729号广东工学院,于7月15日前搬迁完毕,这是第五个社址。直至1989年7月再度搬家,《南方日报》在这里度过了20年风云激荡的岁月。

  这一时期,《南方日报》打造了政策宣传和舆论监督两大拳头产品。特别是1983年,《南方日报》专门组织力量抓报道,集中、连续地发表了十几组介绍深圳特区建设成就的消息、通讯、评论,给予特区建设有力的支持。

  东风路729号是南方日报社第五个社址,从1969年至1989年7月1日,报社在这里度过二十个春秋。

  ◎广州大道中289号

  成就追求卓越之精神

  1989年7月1日,南方日报社正式迁往广州大道中289号。289,成为一个特定符号,塑造了南方报人追求卓越的精神。

  1998年,中国首家省级报业集团以《南方日报》为依托而成立。此后几年,《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迅速成长,并循着多品牌发展的思路形成三大报系。

  2005年7月18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更名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一方面强化了“南方”以文化为脉络,由报刊向多媒体发展,形成品牌集群和人才集群,在创业中持续创新的传统;另一方面确立了“南方”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传媒集团公司,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改革中加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

  2011年2月18日,南方传媒大厦正式启用。此时此刻的南方报业已发展成旗下5家媒体年收入过亿元的传媒军团。

  近年来,南方报业大力实施移动优先、数据优先、用户优先,深入推进以内容智库化、传播智能化为重点的融合转型,党媒宣传、立体传播、数据服务、产业拓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全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智慧型文化传媒集团。

  从2018年底开始,289大院启动升级改造。在这次升级改造中,289大院合理规划为媒体、科技、创意三大功能板块,形成新型主流媒体与多元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业务格局和园区生态,打造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城市更新样本和文化地标。

  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9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分析报告显示,南方报业旗下《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价值逐年攀升,且上升幅度较大,品牌总价值首次突破千亿元,仅次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社,位居全国媒体机构第三位。

  在历史沉淀中坚持与时俱进,在时代发展中秉承深耕细作。从诞生那一刻起,南方日报就与党的事业、与广东人民、与广东改革发展血肉相连。70年砥砺前行,南方报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每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时刻,发出强音、汇聚力量,记录时代、推动发展。

  进入新时代,南方报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锐意改革创新,勇于担当作为,在广东这片热土上继续记录新时代、讴歌新时代。

  ■重温经典

  《新的中国,新的广东》

  对党和人民作出铿锵宣誓

  跨越历史长河,重温《南方日报》创刊号中的发刊词——《新的中国,新的广东》,依然能读出穿透纸张的厚重与激昂。

  创刊之初,《南方日报》就对党和人民作出铿锵宣誓——“本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华南分局的机关报;也是华南人民意志的传达者,除了中国人民和华南人民的利益之外,我们没有别的利益”。

  面对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事件,这则发刊词激情洋溢——“这一百多年来,广东革命志士和全体人民所牺牲流血,梦寐追求的理想,今天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正确领导之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之下已经得到了完全的实现。让我们向先烈们致敬,向广东人民致贺!”

  对于亟待书写的历史篇章,《新的中国,新的广东》号召——“今后的广东是永远属于人民自己的广东了,广东人民今后的长远的任务,就是大力开展建设工作,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之下,大步前进,建设人民的新民主主义的新广东。”

  执笔撰写《新的中国,新的广东》的总编辑曾彦修曾回忆说:“我是随着南下干部坐大卡车于广州解放的两三天后进城的,等了几天,杨奇同志来了,这才真正动起手来。”

  对于创刊号出版前一天晚上,曾彦修印象深刻:“第一天晚上,干部甚少,里里外外都是杨奇同志一人指挥,我没有具体办过报,还是个新学徒。我清楚地记得,由于怕出错误,杨奇和我们几个楼上楼下忙个不停。稿发完后,我们几人一直在厂里工作,等到报纸印出后才陆续离开,天已亮了。”

  无论是创刊之初作为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的机关报,还是后来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始终与时代同步,以笔为犁,深耕广东这片热土,忠实记录着这里的发展变迁。

  “新的中国,新的广东”,始终激励着南方报人满怀豪情再出发。

  《毛主席在广州》《毛主席在棠下社》

  深情寄望留下宝贵财富

  “棠下农业社的男女老幼社员们,以欢呼声、笑声、掌声来迎接亲爱的毛主席。毛主席在村头、街心、榕树下,满脸笑容地频频招手点头向大家答谢、问好。”

  这是1958年5月1日《南方日报》头版头条新闻《毛主席在广州》描写毛主席视察当时广州市郊区棠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场景。1958年5月12日,《南方日报》又刊登了长篇通讯《毛主席在棠下社》。

  在棠下视察期间,毛主席一一询问棠下的公共积累、党团员情况,并召开了“六级干部”(中央、省、市、县、乡、村)座谈会,勉励大家“有事多和群众商量,把生产搞好”。毛主席的深情寄望,成为棠下人巨大的财富。

  如今的棠下村与珠江新城、天河城商圈近在咫尺,楼宇林立、热闹繁华。60年前,棠下曾是全国农村合作社的先进代表之一,棠下农业生产合作社依靠集体的力量,组织抗旱,在大旱之年获得丰收,荣获1957年国家农业部颁发的“爱国丰产奖”,被评为全国先进农业社、广东省先进农业单位。

  如今,走进广州市天河区棠下街达善大街,穿过巷道,一座青砖灰瓦的建筑映入眼帘——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馆。在广州市推出的6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馆便是其中一个站点。“毛主席视察棠下”这段红色记忆,永远激励着人们奋斗前进。(记者 辛均庆 用图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 安雪晴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