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佛教中国化的建筑艺术见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京有名的佛寺40亿打造的佛塔 佛塔:佛教中国化的建筑艺术见证

佛塔:佛教中国化的建筑艺术见证

2024-07-14 06: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塔身的层数也存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照应的关系。《魏书·释老志》记载:“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故中国佛塔塔身的层数大抵为奇数,蕴含着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其中,三层佛塔多代表着三界,五层佛塔往往象征着修行“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五乘,七层佛塔则与“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行舍觉支”等七菩提分相照应。此外,“仙人好楼居”等仙道观念也影响着中国佛塔塔身高耸的形态特征,并从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之外衍生出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密檐式塔、宝瓶形塔、阙式塔、花塔等具有中国审美特色的塔身形制。

塔刹,即俗称的塔顶,象征着佛国、佛域,是中国移植印度佛塔保留得最完整的部分。在佛塔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的演化进程中,塔刹成为塔顶攒尖收尾的重要部分与显著标志。正所谓“冠表全塔”“无塔不刹”,人们便将“刹”视为佛塔乃至寺庙的代指与别称。中国塔刹在较大程度上保留了印度佛塔相轮、覆钵、须弥座等结构,并装饰有极富中国传统审美特色的宝瓶、圆光、华盖、仰月、宝珠、受花、火焰、露盘等部件。

佛塔外表和形制体现出的中国化色彩,是佛教中国化进程的历史注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佛塔等佛教文化也内在地予以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历代的文人墨客登塔、咏塔、题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比如:“净土连幽谷,宝塔对危峰。”(南北朝·薛道衡《展敬上凤林寺诗》)“半月悠悠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唐·白居易《与梦得同登栖灵塔》)“宝塔凌太空,忽如涌出时。”(唐·岑参《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宋·范成大《横塘》)“芙蓉昼见金银气,宝塔宵看舍利明。”(明·张时彻《天池寺》)。正如建筑学家梁思成所说,“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广泛的影响更具体地从建筑中表现出来”。

明清以降,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以戏曲、小说为代表的俗文化日益勃兴,与传统文化日益交融的佛塔文化也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时期,以佛塔为主题的文艺作品通过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为宣传佛法教义、寄托民众朴素愿望、传播市民阶层思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比如清代弹词作品《珍珠塔》(《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作为锡剧、越剧、淮剧、潮剧等地方剧种的传统剧目广为流传。清代方成培创作的传奇剧目《雷峰塔》突显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种种悲剧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并且衍生出梅兰芳《断桥》、田汉《白蛇传》等系列作品。还有西河大鼓名段《玲珑塔》、上海说唱名篇《金陵塔》等曲艺作品,都是这一时期以佛塔为创作内容的文艺作品,或可视为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新阶段,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民众生活高度融合的新面貌。

与此同时,佛塔也伴随着佛教世俗化趋向而发展出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世俗功用。一大批因地制宜、具有中国人文社会特色的佛塔形式由此出现,比如:过街塔、瞭望塔、风水塔、文昌塔、灯塔、花塔等,都是实用性和装饰性、世俗性和神圣性兼具的代表。佛塔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历史注脚,我们能通过以佛塔为代表的佛教建筑文化管窥中国传统文化会通交融、和而不同的发展历程。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