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次生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单性生殖包括什么细胞生长 单次生殖

单次生殖

2024-05-28 09: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只产生雄性后代(“产雄单性生殖”)或雌性后代(“产雌单性生殖”)的生殖。即有性生殖中的雌配子(卵子)不经受精便独自发育成新一代个体。也称孤雌生殖或单性生殖。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一些较原始动物种类身上的生殖现象。

  概述

  单次生殖亦称单性发生或孤雌生殖。其原来的含意是雌性、雄性没有关系,而是单独地能产生新个体的一种生殖方法。此时,新个体是起源于生殖细胞的卵子,不经受精而单独产生的,在这一点上和无性生殖是不同的,它是属于有性生殖。1

  简单来说就是生物不需要雄性个体,单独的雌性也可以通过复制自身的DNA进行繁殖。

  生殖起源

  美国肯塔基大学生殖生物学博士后刘璟表示,首先应当问“为什么有有性生殖”?她说,单细胞生物,比如细菌,是采用简单的分裂方式繁殖的,它们丝毫不知道“两性”的存在。低等生物比如水螅,可以通过“出芽”产生新的个体。这类无性生殖的方式多快好省,就好比人多长出一个手指来,然后手指自己掉下来,长成了一个小人儿,完全省去了“搞对象”的麻烦。那么,为什么有性生殖会在演化中出现,并且成为演化的主流呢?

  刘璟表示,大多数理论认为有性生殖能产生更多的基因组合,增加适应性演化的几率,防止有害突变的积累。也就是说,有性生殖产生的多样化的基因组合后代,其中一些后代能适应环境变化而生存下来;如果是无性生殖,后代基因总是一成不变,当环境发生改变时,所有后代可能都无法适应新环境。

  最早的有性生殖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有些细菌会融合在一起,然后再进行分裂。后来出现了两个生物个体各出一个“配子”,然后配子结合形成新的生命。在二者的博弈中,生物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策略:一类生物提供具有极少营养物质的配子,也就是精子,可以支持“广种薄收”;另一类生物提供具有大量营养物质的配子,也就是卵子,保证“成功率”。雄性和雌性的差别由此产生。

  事实上,人们对有性生殖是如何起源知之甚少,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人们提出了共生起源学说、细胞分裂误记说和DNA纠错说等。有学者认为,在很多动植物中,“性”往往与休眠现象联系在一起,产生后壁孢子、种子或休眠卵,即休眠起源说,但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揭示。2

  生殖类型

  (一)偶发性单次生殖 (sporadic parthenogenesis):偶发性单次生殖是指某些昆虫在正常情况下行两性生殖,但雌成虫偶尔产出的未受精卵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常见的如家蚕、一些毒蛾和枯叶蛾等。

  (二)经常性单次生殖 (constant parthenogenesis):经常性单次生殖也称永久性单次生殖。这种生殖方式在某些昆虫中经常出现,而被视为正常的生殖现象。可分为两种情况 :

  1、在膜翅目的蜜蜂和小蜂总科的-些种类中,雌成虫产下的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两种,前者发育成雌虫,后者发育成雄虫。

  2、有的昆虫在自然情况下,雄虫极少,甚至尚未发现雄虫,几乎或完全行单次生殖,如一些竹节虫、粉虱、蚧、蓟马等。

  (三)周期性单次生殖(cyclical parthenogenesis):周期性单次生殖也称循环性单次生殖。昆虫通常在进行1次或多次单次生殖后,再进行1次两性生殖。这种以两性生殖与单次生殖交替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现象,又称为异态交替(heterogeny)或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如棉蚜从春季到秋末,进行单次生殖10一20余代,到秋末冬初则出现雌、雄两性个体,并交配产卵越冬。

  生殖方式

  (一)均等分裂型单次生殖:即卵原细胞正常进行减数分裂,产生3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其中卵细胞独立发育为后代个体的现象。(后代为单倍体)

  (二)卵核与极体融合型单次生殖:即卵原细胞正常进行减数分裂,产生3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其中卵细胞与任意极体随机结合,形成“极体-卵细胞-受精卵”,并由此细胞发育成后代个体的现象(后代为2倍体)。

  (三)分裂核融合型单次生殖:卵原细胞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正常分裂,但不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最终形成了1个极体和一个“双套卵”(diploid),由于它携带有母体的全套遗传物质,自然可以独立地发育为后代个体(后代为2倍体)。在一些偶发实例中,有的卵细胞形成后,因某种原因自然加倍,可以独立发育为后代个体(后代也是2倍体),也算作这种情况。

  (四)极体融合型单次生殖:即卵原细胞正常进行减数分裂,产生3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但任意两个极体间发生了融合,形成了“极体-极体”融合细胞,由于此细胞也携带有母体全套遗传物质,也可以独立发育为后代个体(后代是2倍体)。

  以上四种情况在 蛾、蝶 中均有发现。

  相关区别

  1.区别于无性生殖,是由生殖细胞而非体细胞完成的繁殖现象。

  2.产生的个体多数为单倍体,或者是进行重组之后的2倍体,而非无性生殖产生的和母体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个体,所以通常把孤雌生殖归类于有性生殖,而非无性生殖。

  优劣

  有性生殖显然大有好处,但是也有很多问题。

  首先,有性生殖要耗费大量的能量。添加性交本身就已经比分裂生殖更麻烦了,更何况还要“寻找配偶”。如果同种生物的密度大还好说,像驼背鲸那样几百公里不见一头的生物就麻烦了。所以座头鲸一直“唱歌”以求知己。如果只是耗费能量还好,这个过程还很危险,因为不但伴侣能收到你的信号,捕食者也可以。无论是鸟鸣、蛙叫还是蝉噪,小动物们都怀着对云雨之欢的向往一展歌喉,可招来的往往是野猫和猎隼。

  寻找异性已经够麻烦,跟同性竞争更耗费能量。无论是羚羊的铁头对攻还是松鸡赛羽,都只为取得一个延续后代的机会。如果这种求偶竞争最终演化出累赘的身体器官,比如爱尔兰麋过分臃肿的大角或者孔雀的长尾羽,那么这类生物本身都要受到被捕杀的威胁。

  对于社会性生物来说,有性生殖严重威胁“安定团结”。人类中不断发生的情感纠纷就不用说了,就连看起来“安分守己”的工蜂和工蚁都有可能为了自己能够繁殖对女王造成威胁,揭竿而起。还有一点,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有性生殖产出的子女再亲,也只有自己的一半基因,哪有“克隆”和自己那么相像?

  大自然中的生物中存在着巨大的“退化驱动力”,简单地说,只要环境允许,能简单就简单,能懒就懒。如果身处没有地面天敌的环境,鸟类就会放弃飞行的能力。同样,很多生境中的动物都会退回“不用交配就能生育”的状态,也就是“单次生殖”。比如母蚜虫,如果食物充足,它会抓紧时间进行单次生殖,能繁殖几代就繁殖几代,到秋末冬初时才会产生雌、雄两性个体,两者交配产卵越冬。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